基于问题解决的地理教学设计探究
——以“水循环过程及意义”的教学为例
2022-10-14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靳晶晶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靳晶晶
一、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基于对这一部分课标的解读,教学设计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实施过程
1.设置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要研究的河流是我们身边的一条河流——徐州市区的奎河。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来认识下这条河流。
【教学意图】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课堂活动主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现场 初识徐州奎河
材料一 奎河原是徐州古城护城河,最终注入淮河,也是徐州主城区涝水自排的重要通道,在徐州境内长25.75公里。
材料二 徐州主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多暴雨,加上市区的“锅底”地形和复杂的水网,导致内涝多发。
材料三 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过程示意图(略)。
小组探究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明确水循环过程。结合内容,绘制三种类型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2.根据材料一,说明奎河参与了哪些水循环?属于哪一种水循环类型?
3.根据材料二,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徐州内涝的成因。
2.运用验证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现场 改善徐州之涝
材料四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蓄水,需要水时将储存的水“放出”,进行有效利用。
小组探究二 根据材料四,说明徐州为何建设、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1)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人工干预功能,控制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涵养水资源,增强防涝能力,美化环境
(2)城市绿地系统、公园、道路和广场建成海绵体,新建城市地面使用透水砖。
【验证】材料五 徐州把地块雨水吸纳率等指标作为开发新建设项目的重要技术指标,徐州新城新建道路地面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
小组探究三 徐州老城区的内涝问题如何治理?
【验证】材料六 过去的奎河,排污管网多次淤堵,雨季极易发生内涝。通过建设新的截污主干管,将会更好地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验证】材料七 在奎河综合整治工程中,景观提升工程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完工的河道护坡上,每隔一段距离预留一个种植槽,种植槽与奎河未来水面齐平,将来会种植一些供市民观赏的水生植物,使河道更美观。
【教学意图】教师创设“徐州市新城区海绵城市”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内涝和水循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辩论了解到这些措施都是人地协调发展的体现。
二、教学意义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教学中最困难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本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河流入手,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生活化案例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
2.解决问题。
问题表征的功能包括: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信息作出分析解释;促使个体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可模仿的解题路径;协助学生联想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心理图式”。
3.评价反思。
元认知、反思性实践和个体调节的实践研究都表明认知的进步是有意识评价的结果,评价可使学生深层次触碰问题解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