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蒙花的本草考证Δ

2022-10-14秦聪聪杜沁圆展照双王加锋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

中国药房 2022年19期
关键词:本草炮制

秦聪聪,杜沁圆,展照双,王加锋(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

密蒙花入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为清热药中的清热泻火药,具有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等[1],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是明目蒺藜丸、金花明目丸、除翳明目片、止嗽化痰丸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2―3]。密蒙花发展至今,存在别名、异名众多,基原、产地混乱繁杂的现象。故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密蒙花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等进行考证,以期为其正本清源及进一步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品名考证

“密蒙花”之名最早记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密蒙花,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4]。历代本草中或称密蒙花为“蜜蒙花”,如元代《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和明代《医学汇函》均称其为“蜜蒙花”[5―6],这可能是由于密蒙花的植物花香具有蜜甜的特征,故以“蜜”代“密”。《本草纲目》载密蒙花有“水锦花”之称,认为密蒙花和水锦花为同一种植物[7]。《滇南本草》将密蒙花称为“羊耳朵”:“羊耳朵,味酸、苦,性微温,花即广中蜜蒙花”[8],羊耳朵尖而长,形状类椭圆形,密蒙花花蕾密聚而成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密被茸毛,与羊耳朵类似而命名。《本草求真》提到“花开蒙密,故以蒙名”[9],认为密蒙花的命名主要与该花有多个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小者数朵一簇,大者数百朵一簇,花蕾密聚相关。《本草蒙筌》记载“产自川蜀,木高丈余,叶青冬不凋零”,因密蒙叶晚冬尚不凋零,仍为深绿色,故而密蒙花又名“寒不凋”“永不凋”[10]。密蒙花又名黄饭花、染饭花、米汤花,此因密蒙花中所含的黄色素所为,该色素以蒙花苷、芹菜素、木犀草素及藏红花素等成分组成,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新型植物源天然色素,将密蒙花放入锅中可煮出黄色的染液,用此染液煮米饭色泽可呈现金黄色[11]。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密蒙花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和花序[12]。另外,密蒙花尚有许多地方用语,如云南部分地区将其称为“酒药花”“断肠草”“面湾活”“迷挖厚”“蜜弯筛”“革管母”[13],苗族将其称为“都背本”“豆嘎仰”等[14]。由此可知,密蒙花主要以性味、形态特征命名,以“蜜蒙花”“羊耳朵”“水锦花”“黄饭花”“寒不凋”“永不凋”为其主要别名。

2 基原考证

对于密蒙花的植物形态自宋代就有阐述,如《开宝本草》云“树高丈余,叶似冬青而厚,有细毛”[4],书中描述密蒙花灌木高1~4 m,密蒙叶深绿似冬青叶。《本草图经》云“背白色有细毛”[15],与今之密蒙叶、叶柄密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特征相一致;又云“花微紫色”,与今之密蒙花花冠紫堇色相符,书中所绘简州密蒙花(图1A)与今之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密蒙花B.officinalis Maxim.的植物学形态基本相符。《本草衍义》将密蒙花叶与冬青叶相比,记载“(密蒙花)叶,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盖柔而不光洁,不深绿”[16],二者均为常绿乔木,密蒙叶与冬青叶冬季均不凋零,而密蒙叶片如纸质,稀有疏锯齿,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冬青叶片如薄革质或革质,叶面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两者可以此进行鉴别。

明代著作对密蒙花形态特征描述较为详细,如《本草乘雅半偈》[17]云“叶似冬青而浓,柔而不光,洁而浅绿,背有白毛”,描述出密蒙叶深绿色、被星状毛的特点;该书又云“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放,色微红紫”,描述密蒙开花前期的颜色为微紫色,开花后期的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本草蒙筌》详述密蒙花的形态为“花紫瓣多细碎”[10],与今之密蒙花花萼先端4裂相符;书中所附简州密蒙花(图1B)花蕾密聚,种子多颗,叶狭长,顶端渐尖,与其所论述相一致。《本草纲目》记载“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7],论述出密蒙花花蕾密集,花萼、花冠外面密被短绒毛和腺毛这一特点,书中所绘简州密蒙花(图1C)花多而密集,组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

清朝著作多是对密蒙花局部的论述,如《本草备要》《本草求真》所描述的密蒙花形态大致相同,均指出密蒙花花多而密集,花梗极短的特点[9,18];《本草备要》中所绘益州密蒙花(图1D)呈不规则圆锥状,表面密被茸毛[18]。《医方集解》云“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指出密蒙叶形态色泽与冬青叶和橘叶相似[19]。

2020年版《中国药典》详细描述了密蒙花原植物的形态特征:“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端4裂,裂片卵形”[12]。《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图典》附有密蒙花局部图(图1E),图中所绘密蒙花花冠管上部缢缩,蒴果卵形[20]。《中国植物志》所绘简州密蒙花(图1F)详细描绘了密蒙花、茎、叶的局部结构[21]。《中国中草药图典》所绘密蒙花(图1G)花冠为淡紫色,叶为浅绿色,花多而密集,组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22]。由此可知,现代对密蒙花的形态特征描述与古代大多数典籍所述基本一致。

图1 密蒙花在不同典籍中的绘图

3 产地考证

密蒙花产地之说始见于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其“生益州山谷”[4],“益州”即为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本草图经》云“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15],古代泛称的“蜀中”即为现在的四川等地。《本草衍义》云其“利州路甚多”[16],“利州路”辖境为现在的四川营山、通江、平昌等地。《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提到密蒙花的产地为“益州”[5],与《开宝本草》所述一致。《本草蒙筌》云“密蒙花产自川蜀”[10],《医方集解》《药笼小品》亦云“(密蒙花)产于‘蜀中’一带”[19,23]。《本草乘雅半偈》云“(密蒙花)出蜀中州郡,利州甚多”[17]。《药物出产辨》指出密蒙花产自“陕西兴安府、汉中府,湖北宜昌府”等地[24]。《中华道地药材》记载“密蒙花分布于陕西、甘肃、贵州等地”[25]。《中药产地采集加工技术》云“密蒙花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云南等省”[26]。《中国植物志》记载“密蒙花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21]。综上可知,古代密蒙花主产于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地,在现代,其产地范围扩大,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

4 混伪品考证

结香花为密蒙花的混伪品。结香花是瑞香科结香属植物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干燥花蕾,又名新蒙花、新密蒙花、野蒙花,二者名称与形态特征相似,用药部位相同,临床用药时极易混淆。据报道,在贵州、福建等地有结香花代替密蒙花药用的情况[27]。笔者查阅《中国植物志》发现密蒙花与结香花可通过株、枝、叶、花、果等方面进行鉴别[21]:密蒙花的灌木高达4 m,而结香花的灌木仅2 m。密蒙花小枝略呈四棱形,呈灰褐色,小枝、叶下面、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结香花小枝粗壮,呈褐色,常作三叉分枝,幼枝被短绒毛。密蒙叶狭椭圆形,顶端渐尖,稀有疏锯齿,叶上面深绿色,被星状毛;结香叶长圆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渐狭,两面均被银灰色绢状毛。密蒙花梗极短,花萼钟状,花萼裂片三角形或宽三角形,花冠呈紫堇色,后变成白色或淡黄白色,喉部呈橘黄色,花丝极短,花药呈长圆形;结香花无梗,花萼细长,花冠呈黄色,外面密被白色丝状毛,内面无毛,花丝短,花药近卵形。密蒙花种子呈狭椭圆形,两端具翅;结香花种子呈椭圆形,绿色,顶端被毛。密蒙花的花期为3-4月,果期为5-8月;结香花的花期为1-3月,果期为4-7月。二者种属不同,功效不一,临床用药时应详细鉴别,不可混淆使用。

5 炮制加工考证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最早记载密蒙花的使用方法:“有凡使,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28],该书对密蒙花的炮制方法论述详细:密蒙花先净制,后用酒浸,继而蜜制,并提出密蒙花、酒、蜜三者质量比为10∶8∶5。宋代《本草图经》记载密蒙花的加工方法为“曝干用”[15],即日光下晒干之意。《急救仙方》云“甘草汁浸过焙干”[29],提出密蒙花用甘草汁浸润后晒干的制法。明清时期,《景岳全书》《本草蒙筌》均沿用《雷公炮炙论》的方法[10,30]。《医宗必读》以“酒润,焙”为密蒙花的炮制方式[31]。《本草通玄》云“酒蜜拌,微炒”,首次提出密蒙花的炒制法[32]。《寿世保元》记载“酒洗,蒸过晒干”[33],提出密蒙花酒制法为酒蒸或酒洗后晾干。《本草乘雅半偈》记载“酒浸一宿,漉出候燥,润蜜令透,蒸之,从卯至酉,日干,再润蒸晒,凡三次。每花一两,用酒半两、蜜半两为度”[17]。其炮制方法以《雷公炮炙论》为依据,但将密蒙花、酒、蜜三者质量比变为2∶1∶1。《本草从新》云“拣净,酒润焙”[34],即以酒浸润后,焙干备用。《类经证治本草》[35]记载密蒙花蜜酒制的炮制方式为“取净花,酒浸一宿候干,蜜拌蒸晒三次用”。现代密蒙花的炮制方法较古代有所减少,如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拣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防潮”[12]。《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记载了密蒙花的2种炮制方法,其一为净制:“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土即可”;其二为蜜制:“密蒙花1斤,蜜3两,先将蜜溶化,加入密蒙花,炒至不粘手为度”[36]。《中药大辞典》亦记载了密蒙花净制、蜜制2种炮制方法,蜜制时密蒙花与蜜的质量比为5∶2[37]。各省及地方志中提及密蒙花的炮制规范多以净制为主,如《山东省中草药炮制规范》记载密蒙花的炮制方法为“去净杂质、梗及灰屑”[38];《四川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记载密蒙花的炮制方法为“取密蒙花,除去枝梗、杂质和灰屑”[39];《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记载密蒙花的炮制方法为“拣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即得”[40]。由此可知,在古代,密蒙花的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酒制、蜜制、蜜酒制、甘草制等,而现代密蒙花的炮制方法减少,以净制、蜜制为主。

6 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考证

关于密蒙花的性味,自宋朝起就有记载,如《开宝本草》云“密蒙花味甘,平、微寒,无毒”[4];明代《本草纲目》《古今医统大全》均沿袭此论述[7,41]。《医宗必读》云密蒙花“味甘,平,无毒,入肝经”[31],提出密蒙花独入肝经之专性,肝开窍于目,为密蒙花治疗眼科疾病提供了依据。《本草发明》云密蒙花“入肝经血分”[42],提出密蒙花独入肝经,能清肝经之热邪。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密蒙花“甘,微寒,归肝经”[12]。综合古今典籍文献的记载可知,历代对密蒙花的性味认识较为一致,性味以甘、微寒为主,无毒,归肝经。

密蒙花的功效最早记载于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其“主青盲肤翳,赤涩多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痘及疳气攻眼”[4],该书提出密蒙花主要治疗眼部疾病与其入肝经且性微寒有关。明代《医宗必读》记载密蒙花“养营和血,退翳开光”,主要用于“大人眦泪羞明,小儿痘疳攻眼”等[31]。《药性会元》记载密蒙花“消目中赤脉”,即可用于治疗青盲、多泪等症[43]。《景岳全书》记载密蒙花能够“润肝燥”,用于治疗“风热糜烂,云翳遮睛”等症[30]。《本草从新》[34]记载密蒙花治疗目疾最为详细:“润肝燥,专理目疾,疗青盲,去赤肿多泪,消目中赤脉肤翳,羞明畏日”。《得配本草》记载密蒙花“去肝家之燥热,消风眼之赤脉,青盲及疳气攻目”[44]。《本草易读》记载密蒙花“治一切目疾”[45],可见密蒙花治疗目疾的功效最为显著。现代记载密蒙花的功效仍以治疗眼部疾患为主,如《云南中药志》载其“清肝,明目”,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泪羞明、角膜炎等症[13];《四川中药志》云其“味甘,微寒”,具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用于治疗肝经血热所引起的“目疾,目昏,生翳”等症[46]。《中药大辞典》载其功效为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主治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目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37];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密蒙花“润肝明目,主治目赤肿痛,多眵泪,羞明怕日,青盲翳障”[12]。由此可见,历代对密蒙花的功效和主治认识较为一致,主要功效为祛风凉血、清肝明目、去翳,主治肝经血热所致的目疾。

7 结语

经笔者考证发现,密蒙花最早记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密蒙花有“蜜蒙花”“羊耳朵”“冬不凋”“寒不凋”“永不凋”“水锦花”“黄饭花”等多种异名;在基原上,密蒙花应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的马钱科植物密蒙花B.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或花蕾为正品,其混伪品结香花不宜以“密蒙花”之名入药。历代本草以“树高丈余”“叶似冬青”“花微紫色”“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为密蒙花的主要形态。密蒙花的产地变迁范围不大,宋朝《开宝本草》记载其主产于“益州”,即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现代主产地以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为主。古代密蒙花炮制方法较多,主要有净制、炒制、酒制、蜜制、蜜酒制、甘草制等,而现代密蒙花的炮制方法减少,以净制、蜜制为主。历代本草对密蒙花的性味、归经认识基本一致,即性味以甘、微寒为主,无毒,归肝经,且具有祛风凉血、清肝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肝经血热所致的眼部疾患。

目前,我国野生密蒙花资源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而有所减少,但因人工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密蒙花也逐渐由野生品转变为人工栽培品。本文通过对密蒙花进行本草考证,梳理了密蒙花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可为密蒙花的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本草炮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槐花入药的本草考证
水蛭炮制前后质量分析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