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及建议
2022-10-14徐光玉刘飞重庆市永川区畜牧渔业中心
文│徐光玉 刘飞(重庆市永川区畜牧渔业中心)
周秀群(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不断壮大与发展,畜禽养殖场向着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禽存栏数量逐年增加,畜禽疫病防控压力也随之加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有机、安全的肉、蛋、奶畜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动物疫病的防控、防治成为当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多学科支撑、多层次承办、多部分配合、多单位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动物免疫、疫病监测、生物消杀、动物卫生监督等多个环节,当一个环节操作不当或衔接不及时,将可能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强化动物疫病的防控与治疗工作势在必行,尤其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对动物机体造成损伤,还会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分析
1.基层对疫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基层养殖场户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意识淡薄,不注重对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一些养殖场户以畜禽集中育肥的饲养方式为主,往往只关注畜禽本身现状,忽视了疫苗接种、定期驱虫等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当基层人员到养殖场开展疫病检测工作时,许多基层养殖场户往往表现出不愿意配合,甚至有抵触的情绪。而且许多从事养殖场户经营的人员大多是门外汉,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不注重免疫接种或盲目选择疫苗,当动物发生疾病时滥用兽药,甚至还有的个别养殖户认为免疫并没有效果,只要保健做得到位,有病治病就可以了。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都不利于当前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2.基层兽医工作者综合素质与技术不过硬。兽医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从事兽医工作的人员要具备动物传染病、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县、 乡、村三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但当前基层兽医队伍存在人员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更新缓慢的现象,加之当前动物感染疾病的情况较为复杂,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存在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基层兽医人员仅依靠经验很难对疾病作出确诊和防治。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兽医人员缺乏对生物制品的辨别能力,没能按相关要求对疫苗等生物制品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导致疫苗失活或是免疫失败,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防治。
3.基层防疫技术和设施设备落后。动物防疫技术和实验设施设备落后是当前各地区基层畜禽疫病防控中突出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各类畜禽发病率越来越高,用于预防动物疾病的疫苗种类和数量严重不足,且疫苗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许多动物发病后临床症状不甚典型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基层兽医紧紧依靠现有的试验设备和以往的临床经验对相当一部分疾病无法开展合理的诊断,延误病情;三是滥用抗菌药和驱虫药,当动物发生疾病后许多养殖场户或基层兽医就直接对患病动物使用抗生素开展治疗,一种抗生素不起效果就换另一种,造成抗生素滥用,不仅使细菌产生严重的耐药性还会对患病动物造成不良的毒副作用。在预防驱虫时,养殖场户存在用药误区,往往随意加大剂量给药,造成体内产生耐药虫株,动物产生毒性反应。
4.饲养环境和饲料质量较差。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养殖户仍然采用较为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以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往往忽视了动物生存和生长环境的好坏。养殖密度过于密集,动物不仅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动物所排粪便也无法及时清除,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这种养殖模式下,动物疫病的发生率也必然较高。口蹄疫、布鲁氏菌病、非洲猪瘟等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有疫情暴发,发病率、传染率、死亡率都较高,像这类疾病一旦暴发会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另外,养殖场户为了节省饲养成本,往往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饲料搭配,并没有对饲料进行营养、质量方面的监测,容易造成饲料成分不全或是饲料质量不符合行业标准,进而造成免疫力降低,影响动物正常生长,最终给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改进建议
1.提高基层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基层兽医人员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网络融媒体等手段对《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讲解,提高养殖场户的思想意识,转变错误的养殖观念,让基层从事畜牧养殖的企业、牧场、合作社树立起“放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要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整治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动物防疫工作,尤其是对一些乳用、种用动物养殖场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其经营活动,有效预防跨省调运带来疫病发生的风险,进而使养殖场户能够自觉主动配合政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提高基层兽医和养殖场户技术员的技术与理论水平。一是基层兽医和防疫员要坚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学习模式,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的软实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合作,邀请专家下基层对基层兽医人员开展培训,让其掌握了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最新动态以及把握好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此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还要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起产、学、研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先进、优势的资源定期将基层兽医走进校园、企业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术,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服务基层。二是要加大对养殖场户的培训。针对当前现有的养殖场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三农大讲堂”“高素质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员”等科教活动,使其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养殖技术、免疫技术和疫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3.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层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好、用好、发挥好基层兽医实验室的作用,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为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要建设、完善县、乡一级的兽医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对一些陈旧、操作复杂、灵敏度低的仪器设备进行淘汰,合理利用资金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生物显微镜、无菌操作台等以及检测各类疫病的抗原、抗体试剂盒。保证市、县级兽医实验室能够对口蹄疫、猪蓝耳病、新城疫、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效果评估,将检测结果运用到实践中,为养殖场户防疫、生产、动物检疫出证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水平。饲养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好的饲养与管理可以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生存和生长环境,让动物减少发病,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养殖场户要想一定程度上减少动物发病,要从以下几点做好:一是保证圈舍内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冬季要注意圈舍的保暖御寒,夏季要注意圈舍的防暑降温;二是按照各类动物不同的生理阶段,合理分群,饲养密度不要过于拥挤,保证圈舍内有适宜的运动空间;三是跨省、市引进的动物首先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四是饲料搭配要符合各类动物所需营养学的规律,保证自行配置的饲料中各类营养素成分要齐全,尤其是矿物质、维生素元素的供给,禁止饲喂动物变质、发霉、冰冻的饲料。
5.完善疫病预警预报体系。基层兽医人员和养殖场户中的技术员要定期对该地区、该场区内的动物疫病发生情况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近十年该地区、该场区发生疫病的种类、致病特点、流行规律,结合之前的流行病学制定相关疫病防控办法;定期采集各类动物的血液、粪便、畜产品(鸡蛋、奶)开展相关疫病检测工作,对有问题的样品进行复检或送上一级检测中心进行核实,对检测内容做好档案记录。农业执法人员要定期对兽药店、饲料经销部等从事生物制品和饲料出售的门市部开展产品检查行动,确保疫苗、兽药、饲料质量可靠,来源明确,严格打击劣质兽药、劣质饲料、禁用药物在市场上销售。各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要持续做好疫病监测工作,主要监测的疫病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马传贫等。各级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定期将动物疫病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提出预测、预警、预报,经监测发现疫情时,按国家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各级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发现一类、新发动物疫病或是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等综合防治措施。
6.加强疫病诊断技术,科学合理开展疫病防治工作。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兽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这些技术开展动物疫病诊疗工作,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开展合理用药。在兽医临床中,兽医和养殖场户技术人员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可尝试用中兽医的诊疗思路,使用中草药对患病动物开展治疗。
综上所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减少动物疫病发生,做好动物疫病监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证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