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饲养孔雀主要疫病的预防与诊治
2022-10-14胡宝林湖南省常宁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常宁421500
●胡宝林(湖南省常宁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湖南 常宁 421500)
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深受人们喜爱、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特禽。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孔雀养殖热度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孔雀的养殖规模和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最常见的是在动物园、公园、景区等地方的围栏内饲养或者散养的孔雀,数量一般在30~100只。还有一种是以出售孔雀种苗、种蛋或者商品孔雀为主的集约化孔雀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的孔雀养殖规模一般都在几百只以上,孔雀养殖密度相对较大,疾病防治的要求较高。本文针对集约化饲养过程中孔雀常见的几种疾病进行总结,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相应预防和诊治措施。
1 细菌引发的疾病
1.1 大肠杆菌病
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常常会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病初,孔雀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羽毛松乱,排绿色或者黄白色的稀便。发病中期,孔雀头部开始肿大,眼睛出现单侧或双侧肿胀及闭目流泪的现象,逐渐发展为呼吸困难、两眼失明,最终导致不饮不食、消瘦而死。剖检时,切开眼部可见内含黄白色豆腐渣样的物质,眼球外层被一层浑浊的淡白色膜所覆盖,喉部可见黄色干酪样的渗出物;心包积液,心包膜变厚;气囊表面渗出脓状或淡黄色干酪样物质。
预防该病应注意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勤清洁笼舍、勤更换垫料。连续7 d使用浓度为0.5%的“百毒杀”(癸甲溴氨溶液)对环境连同孔雀一起消毒。当养殖场发生大肠杆菌病时,需将发病和疑似发病的孔雀与大群隔离,深埋或焚烧病死孔雀,将其粪便清理干净,并用堆积生物热发酵处理,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笼舍进行全面消毒。
治疗该病时要先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等常用抗菌素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药进行治疗。一般该病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较敏感,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补充多维,并口服补液盐,也可用头孢噻肟钠饮水,同时用醋酸可的松滴眼,大约持续5~7 d便可治愈[2]。
1.2 沙门氏菌病
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30日龄以内的雏孔雀更容易发病。发病孔雀表现为排白色稀便、怕冷扎堆、肛门周围羽毛容易被粪便糊住、发育缓慢等。剖检特征:肝脏肿大且表面可见较多白色点状坏死灶,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脾脏充血或者坏死,雏孔雀表现出卵黄吸收不良。
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因为沙门氏菌对常用的消毒剂都比较敏感,所以要经常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在孔雀出壳后3 d内注射头孢喹肟或头孢噻呋,预防效果更好。
治疗该病常使用阿奇霉素、氧氟沙星、丁胺卡那、头孢噻呋、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抗菌素,但最好在用药前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再针对性地选择敏感药物[3]。
1.3 巴氏杆菌病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禽霍乱或“禽出败”。发病孔雀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呆立不动,眼结膜发红,频繁甩头,口角流带血色黏液,羽毛松乱,肉髯和冠发绀,排灰白色、绿色或黄色稀便。剖检可见全身充血,心包积液,肌胃和腺胃出血,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出血,肝脏呈棕黄色,表面分布有大量灰白色点状坏死灶,伴有肿大症状出现。
预防该病主要是减少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应激,比如随意更换饲料、笼舍内温度剧烈变化和饲养密度过大等,同时要保持饲养环境的整洁。如果养殖场内出现零散发病,为了预防疾病扩散,应对未发病的孔雀紧急接种禽霍乱灭活菌苗进行群体免疫。
治疗该病常投喂金霉素、四环素、杆菌肽、霍乱宁片等巴氏杆菌比较敏感的药物,也可按照40 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磺胺二甲基嘧啶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
2 病毒引发的疾病
2.1 新城疫
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极大。发病孔雀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黏膜和浆膜出血,嗉囊内充满积液,倒提时口中易流出较多酸臭黏液,下痢,排黄绿色粪便,成年孔雀不开屏、不上架,翅膀下垂,离群呆立,呼吸不畅等。剖检可见喉头、气管黏膜、腺胃乳头、肌胃角质层、腿肌等部位有明显出血点。
该病传染性强,且发病突然。生产中应以预防为主要手段,注意做好疫苗免疫工作。7~10日龄雏孔雀皮下注射0.2 mL/只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同时用新城疫IV系苗1.2倍量滴鼻、点眼;自60日龄开始每2个月用新城疫IV系2倍量饮水,以提高孔雀群体抗体水平。
确认孔雀患新城疫后,必须尽快将其隔离治疗。治疗时,将清瘟败毒散、支喉瘟或者抗病毒中药禽得康配合禽用信必妥按照每只孔雀1 g的量均匀拌入少量饲料中进行饲喂,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也可以使用新城疫病毒卵黄抗体按照每只2 mL的量给发病孔雀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2.2 传染性法氏囊病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春末夏初多发于30~50日龄雏孔雀。发病孔雀症状表现为缩头、闭眼,伏地昏睡,精神萎靡,颈部羽毛竖起,食欲大减,饮水增多,排粪便稀呈白色水样。剖检可见法氏囊体积倍增,囊外有淡黄色胶状渗出物。严重时腿肌有片状出血斑,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有带状出血。
该病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7~10日龄皮下注射法氏囊油乳剂灭活苗0.4 mL,之后分别于2周龄和4周龄用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或滴鼻。患病孔雀可通过注射法氏囊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治疗[4]。
2.3 禽痘
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雏孔雀易感且易引起死亡,成年孔雀病死率不高。患病孔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型和白喉型,有时2种类型会同时存在。皮肤型在孔雀喙角与眼角皮肤上形成痘疹,白喉型会在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上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随着疾病发展,痘疹渐渐形成疣状结节,结节开始较为湿润,之后变得干燥,外观则从圆形变成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暗棕色。
该病的预防需要在孔雀雏期做好禽痘疫苗的接种,同时还要做好饲养笼舍的消毒工作,消灭蚊、虱等传播媒介。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用对症疗法缓解患病孔雀症状,并着力提高孔雀抵抗力方面进行应对。对于偶尔发生皮肤型痘疹的个体,应尽快隔离,并用2%的硼酸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患处,润湿痂皮,并将痂皮小心剥离,然后在伤口上涂抹碘酊或紫药水等[3]。
2.4 马立克氏病
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属于国家二类传染性疫病。育成和产蛋前的孔雀最易感染,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患病孔雀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站立不稳,逐渐消瘦,有仰头和扭头现象发生。严重者卧地不起,站立则呈“大劈叉”姿态。
预防该病最有效措施是免疫接种,于雏孔雀出壳2 h内注射疫苗。饲养过程中要定期清扫笼舍粪便,严格消毒,控制养殖密度,保证饲料中有足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种蛋孵化时要严格孵化操作,对孵化器进行认真清理和消毒[4]。
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对确诊的患病孔雀立即扑杀处理,并做好养殖场封锁隔离工作。在封锁期间停止一切孔雀调运行为,同时对全群进行严格检疫,逐渐净化孔雀群体。
3 寄生虫病
3.1 组织滴虫病
是由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2~4月龄的孔雀容易感染该病。发病孔雀主要表现为头部略呈黑色,体温升高,粪便呈黄绿色泡沫样且伴有少量血丝,逐渐变得消瘦。剖检可见盲肠肿大,呈腊肠样,盲肠底端浆膜有明显出血现象;肝脏肿大,表面分布有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纽扣”状的凹陷溃疡灶。
预防该病需要做好孔雀笼舍环境卫生工作,每天清理粪便并无害化处理,场内用具要使用2%~3%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处理。
在患组织滴虫病的孔雀盲肠内常常可以检出异刺线虫虫卵或虫体,组织滴虫和异刺线虫容易发生共同感染。因此,治疗该病时,要在使用甲硝唑(灭滴灵)及痢特灵杀灭体内组织滴虫的同时配合使用左旋咪唑,驱除组织滴虫的寄主异刺线虫。为了避免甲硝唑对孔雀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多种维生素和蛋氨酸等[5]。
3.2 球虫病
是由球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2月龄以内的雏孔雀容易感染。发病孔雀表现为精神不振,饮欲增加,食欲减退,闭目呆立,翅膀下垂,排淡黄色稀便,偶有血便发生。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出血,肠腔内充满红褐色内容物,表现为坏死性肠炎,盲肠肿大且充满暗红色血块;盲肠壁呈纤维素性变厚或发生脱落。
该病的预防主要靠科学的饲养管理,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工作。饲养过程中要及时将场内粪便清除干净。还要根据驱虫效果选择适宜的抗虫药,不同类的抗球虫药需要交替使用。
治疗该病,可用磺胺喹沙啉和盐酸氨丙啉联合用药,或者使用磺胺氯吡嗪钠拌料投喂,同时使用电解多维饮水,一般7 d即可控制病情。为了避免球虫产生抗药性而影响治疗效果,养殖场要根据本场发病实际情况和用药史,科学合理地选择用药或联合用药。为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还需配合使用抗菌药,饲料中也需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以及复合维生素B等,以利提高孔雀的自身抗病力[3,6]。
4 总结
孔雀属于珍稀特禽,禽类易得的主要传染病也极易发生于孔雀群体中,在孔雀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高度重视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发的主要疾病。对于孔雀常见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制定本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规范,每天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饲料优质全价,做到定期免疫,定期驱虫,关键环节做好消毒工作。同时,要时刻密切关注本养殖场中各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确保孔雀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