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和庄稼地
2022-10-14黄红旭
文 黄红旭
劳动中有智慧,劳动创造价值。黄豆地、豆荚、沙滩、浪花……本文作者为我们描述她在劳动中看到的美景,分享了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作者的文字也因那些在劳动中所积累的体验变得生动、高远。
1
高一开学没多久,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我最熟悉的人/事”的作文,四十五分钟后交上来,我脑子里立马闪现出母亲带我一起割黄豆的情景。
就在上高一前的那个暑假,母亲要去地里收割黄豆。她见我在慢悠悠地吃早饭,自言自语道:“今年的黄豆大丰收,我一个人去割完拖回来可能要两天,如果有帮手,今天上午说不定可以干完。”一丝云彩飘在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可是热腾腾的空气已经让人丧失了外出的勇气。我看着门口的板车,不大情愿地说:“你想让我去,我就跟你去吧。”母亲温和地一笑,把水壶灌满凉茶,拿了两把镰刀、几根绳子,就拖着板车出发了。我捡了一根长长的棍子,一边走路一边无聊地敲打路边的野花野草。
那是一亩七分地,黄豆秧已经泛黄,它们排列整齐,精神抖擞地等待着主人的收割。母亲爱整洁,家里所有的摆件都是整整齐齐的,没想到地里的庄稼也是这般有序。母亲递给我一把镰刀,她在向阳的那一垄割,把树荫下的这一垄留给我。
黄豆荚毛茸茸的,时不时挠我痒痒,真恼火呀。就像你想正儿八经地工作,总有些蚂蚁时不时地咬你一口,手上多了一道道红色的痕迹。
太阳开始喷火苗了。母亲虽然戴着草帽,但由于长时间劳作,脸上红通通的,衣衫像洗过一般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她看到我站着不动,就走过来,摘下帽子给我扇了扇,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弯下腰开始割。等到所有的黄豆秧都割完了,母亲就用绳子把它们捆成一垛一垛的,然后整齐地码在板车上。
干完这一切,已经是正午了。
地里刚才还是一片微黄,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豆茬,我的成就感不亚于考试得了一百分。
我问母亲:“以前你就一个人收割?”母亲说:“你爸要备课,要辅导学生,哪有空帮我干这些农活?但是果树剪枝、施肥这些技术活儿,还得他干。”
我一边听母亲唠叨庄稼,一边给她推车助力。母亲说:“有个帮手真好,明天就可以在家里晒黄豆,晒干了就把豆子打出来。想吃豆花、豆腐,随时就可以做了。”我吞了吞口水,仿佛真的吃到了鲜美的豆花、白嫩的豆腐了……
我将母亲劳动的形象写在《黄豆地里的母亲》这篇文章里,老师给我打了满分,她的评语我至今记得——笔触细腻,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形象;语言朴实,饱含对母亲的深情。这篇文章后来在市里的作文大奖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了劳动的累,我怎能体会到母亲的苦?又怎么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更不可能将那一点一滴的感受通过文字传递出来。
2
我高中毕业前,只到过县城。老师常常说,通过我的作文,可以看出我是个有见识的人。我的这些见识全部来自劳动。
20世纪90年代,我的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学习以外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帮父母干活,我也不例外。
每到冬天,长江变得瘦削,露出一大片沙滩。那时经常停电,水工也没法用电机把长江的水抽到每个农户家里。父母要去地里干活,于是挑水、洗菜、清洗衣服这些家务事就由我们来做。
还记得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我就提一个木桶去江边打水,有时挎着一篮衣服去漂洗。冬日的江水褪去了浑浊的黄,变成了清澈见底的青,沙子又白又细,捧一把在手心,看着它慢悠悠地滑落,觉得生活悠长美好。那时,我还没见过大海,只是在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和银白的沙滩。我无法感受到海水拍打身体的滋味,却经常在河水里清洗衣服时感受浪花亲吻双脚的温柔,或是浪花拍打双腿的猛烈。
脚踩沙滩、河边淘洗、晚风拂面,我把这些经历和感受写在主题为“梦想”的作文里,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同学们在被感动的同时,好奇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为何能把大海写得如此真实。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挑水、洗菜时流过我的每一粒沙子都好像那漫天星辰,它们帮我打通了另一个时空,让我仿佛看到了大海。”多年后我在文学理论中学到一个专业词语——迁移。
如今,我在一个滨海城市工作,每天都可以看到大海,每天都可以在沙滩上漫步,想起这些年无论是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学习,抑或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是在家里任劳任怨地干活,其实都是在劳动。人在劳动时流下的汗水、泪滴都会凝结成智慧的珍珠,在细细密密的文字中发出动人的光芒,这或许是我写作的一点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