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特征、问题及路径*

2022-10-14

中州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族生态

于 法 稳 林 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承担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稳定、边疆安全等多重任务。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边疆的稳定繁荣,而且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分析研究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文献梳理及问题提出

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不仅涵盖物质富裕,而且涵盖精神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富裕;不仅具有鲜明的全局性和阶段性特征,而且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其中,“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量”体现了社会财富“总量”与“个量”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动态性、相对性特点,体现了标准的阶段性特征。由此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通向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先导,从制度层面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农村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把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差距的过程。特别是,在实现全面脱贫战略目标之后,中国要实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需要推动反贫困战略与政策的转型,实施“三支柱”战略、常规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分阶段战略。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生态产品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打通生态产品的供求渠道可以促进财富的城乡转移,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因此,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在消除绝对贫困战略目标完成之后,生态扶贫跃迁到生态富民,在生态富民的政策设计上需要进行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态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理论、制度、政策层面的多重关系,未来一个时期,顶层驱动力、内生驱动力以及行政驱动力,将会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同时,推进共同富裕需要选择有效路径,采取综合措施,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的目的,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公平参与共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为主要思路,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针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待,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政策支持,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应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底线思维,采取精准策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适度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已有研究涉及概念界定、路径选择以及对策建议,勾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这不仅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思路及决策参考,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针对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权威文献并不多见。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具有哪些特征,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以及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采取什么样的路径等问题,都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本文展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二、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特征分析

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跨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民族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其共同富裕具有空间维度上的整体性、时间维度上的长期性以及内涵维度上的全面性等特征。

(一)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整体性

实现共同富裕,难点与重点都在农村,目标瞄准的主体是农村农民,对民族地区而言,尤为如此。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尺度理解。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了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民族地区实现脱贫的质量不高、脱贫的稳定性不牢、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依然很大。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承担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艰巨任务,需要通过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推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

当前,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其中最为关键、最受关注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基于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纳入与城镇平等的框架范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内乡村之间的差距可能更大。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注重乡村之间差距的缩小。从生产力要素来看,民族地区广大乡村在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乡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别是资本投入更为短缺,这也是最突出的劣势所在。为此,需要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选择适宜民族地区乡村特点的产业,让更多的乡村居民参与其中,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民族地区广大乡村的共同富裕。

(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时间维度上体现了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时间维度上的长期性,就将其认定为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完全可以实现,需要依靠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稳步推进。对民族地区而言,实现这个远景目标任务会更艰巨,要解决的问题会更困难、更复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可能会更长久。

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采取阶段性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及目标任务。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在阶段性目标指引下,稳定和持续连贯地推进并实现。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也进行了顶层设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作出科学谋划,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民族地区而言,在动态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特别是与其他地区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差距,因地因时制宜,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持续取得新突破。

(三)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全面性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内涵维度上自然也体现了全面性,即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在注重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更应该尊重民族地区自身特定的文化,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富裕。

实现民族地区物质富裕,无论是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还是集聚居民家庭财富;无论是公共产品供给,还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都应以缩小与其他地区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差距为目标。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空间维度上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使生产要素更多地向民族地区倾斜,同时要提升民族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民族地区物质富裕奠定基础。

精神富裕是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乡土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居民既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美好乡村的建设者,更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共享者。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乡村居民而言,其精神富裕不仅体现了农耕文明的乡土性、民族性特征,而且体现了开放环境下的时代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民族地区居民精神富裕,一方面,通过将城市元素符号、现代元素符号引入广大乡村,消除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落后性;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广大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乡土性、民族性及多样性,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民族地区居民的精神富裕。

三、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着重解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与能力不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冲击等关键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无论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这些差距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和青海等8个民族省区的GDP增幅分别为25.89%、37.48%、62.21%、40.96%、43.27%、49.81%、51.17%和33.11%。只有西藏高于53.23%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他7个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地区省份GDP的增幅。从人均GDP来看,只有内蒙古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72062元。广西和贵州两省区的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54%和64.26%,其余省区的人均GDP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多。

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8.8元,8个民族省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贵州和西藏两省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93.4元和10444.7元。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年全国平均为43833.8元,8个民族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和西藏两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但依然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80.7元、2677.4元;青海、新疆两省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51.4元、8344.1元。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年全国平均为17131.5元,8个民族省区中,只有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为16566.9元,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4.6元;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仅为1164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89.2元。

通过比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发现,从绝对差距来看,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8个民族省区层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都在20000元以上,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为26702.3元,8个民族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相对比值来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6倍,内蒙古、广西和新疆3区分别为2.50倍、2.42倍和2.48倍,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4省区则分别为3.10倍、2.92倍、2.82倍和2.88倍。这些数据表明,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民族地区与其他区域的不平衡,而且要关注各省区内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二)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与能力不足

理论上来讲,除了上述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之外,衡量共同富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这可以客观地反映居民生活的品质。对民族地区而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问题,本文从公共文化、公共卫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均衡,公共文化服务应体现出便利性、均等性、丰富性特征,为实现公众精神富裕提供平台。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2020年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为0.84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6.5平方米。对8个民族省区而言,宁夏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为1.11册,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仅有0.43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98.6平方米、85.9平方米、77.9平方米;其他省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的为宁夏,达到了194.2平方米。这些数据表明,公共图书馆建设及图书馆藏量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健康是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高质量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促进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表1是2020年8个民族省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从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来看,全国平均为64.6张,广西、西藏和宁夏3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9.0张、50.9张、57.3张。同样,上述3区城市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农村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西藏这两个指标仅为43.2张、41.2张,分别低于全国水平44.9张、8.3张。从城乡对比来看,差异也非常大,只有西藏城市与农村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相差无几,其他7个民族省区差距明显。这些数据表明,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民族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本质要求。从表2可以看出,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7.57人,广西、西藏、新疆和贵州4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看,全国平均为11.46人,广西、西藏和宁夏3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西藏仅有5.31人;新疆和云南两省区情况较好,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2人和3.47人。从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看,全国平均为5.18人,广西、西藏和贵州3省区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3人、0.16人和0.32人;新疆情况较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6人。从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差别看,全国平均为6.28人,8个民族省区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西藏城乡差距最小,为0.29人,广西和宁夏两区城乡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5省区的城乡差距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新疆和云南两省区,城乡差距相对较大。

表1 2020年8个民族省区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

表2 2020年8个民族省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三)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亟待加强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及行动的根本遵循。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

民族地区不仅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而且有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在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丰富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特点明显。这些区域有的还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要,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民族地区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既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最大的责任所系,更是最大的潜力所依。为此,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寻找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与桥梁,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更好地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亟须得到保护与传承

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中,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将会面临内部及外界因素的冲击,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与传承。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器,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民族文化多样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历史性,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并积淀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能够反映其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体现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与传承,而且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发展视角来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始终处在一个与外部文化、外部生态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动态系统之中,特别是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将会更加频繁、更加深入。为此,应清楚地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内外因素的冲击。一是民族地区居民进入城市务工或者生活,势必受到现代文化、城市文化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有所弱化。二是在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之下,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成为地方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走进民族地区,由此可能会形成多元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随着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将会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外界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五)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富裕存在困难

将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放在统一的框架内统筹考虑,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民族地区居民而言,民族文化在其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在关注物质富裕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富裕,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也是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决定的。

当前,民族地区实现人民精神富裕还存在诸多困难。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普遍存在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问题,人民个体层面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能力相对不足,但其身上蕴含了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这种文化情结对其行为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其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可能有所滞后,而且内生动力可能不足,对事情的认知方面可能缺乏较为长远的思考。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提高,但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全、服务能力不强,这在短期内将成为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富裕的瓶颈。

(六)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都需要人才、资金提供有效保障。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当前,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省市,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这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质量不够高具有紧密联系。数据表明,在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来自8个民族省区的高校只有9所,仅占6.57%。因此,民族地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应建立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上,这将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资金投入方面表现出需求量大、周期长的特点。现阶段,民族地区还不具备资金自我供给能力,特别是财政投资力度明显不足,而且缺乏相应的增长机制,为此,迫切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资金保障。

四、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新发展阶段,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应围绕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采取精准路径加以解决。

(一)全面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仅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文化特色区,而且集边疆地区、脱贫地区于一体。为此,应基于民族地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

民族地区具有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资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将生态资产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实现民族地区的物质富裕。为此,应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于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注重理念的创新,将尊重生命、健康引领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生态系统健康、产业发展健康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健康。

依靠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之一。为此,一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宏观背景之下,基于民族地区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产业类型及规模、产业空间布局等,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具有可持续性。二是提升产业选择标准。依据国家环境规制的相关要求以及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通过产业选择标准的提高从入口控制污染产业进驻民族地区,可在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资源环境。三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根据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进行系统排查,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及空间分布图,并从中筛查出具有一定生态化改造价值的、可实现绿色转型的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

(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建设

新发展阶段,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围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能力提升,在全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均衡发展。

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尤其重要,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要求。特别是,要着力补齐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重要的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完善及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育质量,进而为通过教育提升文化素质提供基础性保障。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看,应在民族地区布局配置传染病防范设施以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等,以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针对民族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相对短缺的实际,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提升卫生技术人员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判断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充分考虑来自内外因素的冲击,加强适宜民族地区特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可能是农村留守老人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培养具有乡村情怀、乡村情感、乡村情愫的乡土人才,以传承民族文化。此外,民族地区的基层政府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探讨建立民族文化专员制度,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才队伍。

(三)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水平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提升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我国民族地区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承担着不同的生态功能,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本身敏感、脆弱,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的下降,甚至崩溃。为此,应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人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按照生态系统类型特点及内在规律,采取适宜措施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以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为此,一要建立适宜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特点的核算方法,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核算,为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要针对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特别是民族地区特有的稀缺生态产品,采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并探索这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建立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将一些重要指标纳入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双考核”,以避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因决策不当而造成生态破坏。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保障。

(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在做好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将其作为发展的要素,与其他文化、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文化+”产业体系。

近些年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得益于消费市场的旺盛。在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之下,民族地区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应基于区域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优势,将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选择,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体系。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推进民族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这样,居民在参与中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要避免同质现象,避免因过多地将现代元素符号、城市元素符号引入发展之中而弱化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为此,应切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系统梳理民族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资源及空间分布情况,在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及思路,提出发展的重点领域、时间表、路线图以及保障措施,绘制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五)发挥民族文化铸魂、赋能作用

对民族地区而言,实现个体层面的精神富裕尤为重要,这有利于民族地区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利于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上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民族地区人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对包括文化生活、道德建设、社会心态在内的精神富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顺应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着力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凝练出民族地区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实现精神富裕中的铸魂作用。

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使得服务更加精准,更加及时,更具便利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同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挖掘、保存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手段立体化、形象化展示,体现出民族文化的赋能作用,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

(六)加强政策体系与制度体系建设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除了需要国家实施支持政策之外,还需要地方层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性措施,以加强支撑能力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新发展阶段,在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针对基础设施、资金、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国家应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在民族地区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产业发展政策、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等,以强化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支撑能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区域人才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围绕如何识才、如何育才等,精准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和制度,解决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同时,建立优化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对人才编制、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扎根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提升人才的存在感、成就感,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①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本文所述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省份。②国际上的综合性减贫“三支柱”被界定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社会保障。未来中国减贫“三支柱”可由包容性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护组成。③④⑤⑥⑦⑧此处数据为作者查询原始数据所得或根据相关原始数据测算所得,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版。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民族生态
共同富裕
我们的民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