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的手抄本

2022-10-14书民

美文 2022年20期
关键词:票友唱段毛笔字

书民

我读过一种异样的书,叫影卷,实际是皮影戏剧本。多为毛笔字手抄,普普通通,没有作者,没有书号,更没有出版社。这种不起眼的书,儿时看过,退休前后又读过。

初读影卷,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枯燥。罕有文艺节目,小说画册也少得可怜。家里就两本评书《薛礼征东》和《小五义》,简直能全书背下。没书可看,就到处借。村里有书人家很少,没书可借,急得抓耳挠腮。忽然灵光一闪,何不找影卷看?

村里“请”回了影箱子。如同相声大师侯宝林老先生《请灶王》说的那样,明明花钱买来,非说是“请”。从此,唱影成了村里文化生活的头等大事。一遇大事小情,就连着唱上几宿影。影棚里,打开的影卷放在贴近影窗的案头上,影匠们不时眼瞄着本子去耍去唱。尽管住当村,有些人却无师自通,分扮着角色,照样表演得活灵活现,把下面的观众们唱得棚里哭也跟着哭,棚里笑也跟着笑。

那天去二表哥家串门真的发现了影卷。二哥千叮咛别弄丢,万嘱咐别撕了,我拍得胸脯生疼,才借到手三本。

进了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清清楚楚记得三本是两出戏的。一出《青龙剑》,又称《马潜龙走国》;一出《四平山》,又称《薛海征西》。前者两本顺序不挨着,后者偏巧是第一册。不管怎样,总算有书可看了。

真正读起影卷,却令人大失所望。

手抄本,比16开稍窄,比32开稍长。用毛笔字在毛头纸上抄写,牛皮纸做封皮,粗线装订而成。里面既没有插图,也没有目录,封面只标明影卷名称及第几册,再没有其他文字与图案。不像京剧评剧剧本,铅字印刷,彩色封面,有人物介绍和剧情介绍,注明唱段唱腔。影卷没有,人工抄写,土里土气。有否正宗印刷的,曾请教过许多人,都回答没见过。

我又发现问题了。影卷字虽大,可并不好认。好多的错白字或象形字,有些字图省事去写,有的干脆以图代替。眼睛,直接画上去。圈套,前面字画一〇,后面字跟上一◎。“嘴”字不好写,干脆以“口”顶上。贼,写为“则”;鞭,写为“卞”;小番,写成“小反”。我想,大概是原作者或抄写人图省事、抢速度所致,或是考虑到皮影戏本是乡土剧目,皮影艺人们大都文化程度不高,这样写更趋于大众化吧?出于这种情况,读影卷就得琢磨着读,不能开快车。记得有四句台词:大夕南征胆气豪,腰一秋水丫令刀,风吹庀古山河动,电闪京旗日月高。“夕”应是“将”,长长的“一”应理解为“横”;“丫”应是“雁”,“令”代替的是“翎”,旌旗的旌被写成了“京”字。听看过许多场皮影,台词也就记得一些。惟有“庀古”字样的两个字,几个人讨论了好长时间。有说“鼙鼓”,战斗中催征的小鼓;有说“鼍鼓”,更显气势恢弘。

我三个表哥都会唱影,有两人在外上班,却常惦着回村唱影。反正有影卷,照本唱就是。有时“影匠”们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添枝加叶,联系实际现编些。有一次,我发现他们唱了好几分钟的影,词竟是影卷里没有的,一个不孝之子被老员外骂了一通幡然悔改。我问二表哥这是哪部影卷里的,他哈哈一笑,傻兄弟,现攒的,诌书咧戏扯淡影,七老爷子让加上,我们也是气不公,教训教训那不养老的犊子。

那时乡间唱影,如同唱戏,也有票友。随着锣鼓琴弦家伙式一响,有些人按捺不住,嗓子发痒,挤入影棚吼上几嗓。村外唱影更不能轻易得罪票友,出于客气,要多唱几宿,必须礼让当地票友特别是当权的。不过,票友对剧情或影卷不熟,容易出错落下笑柄。

再读影卷,已是退居二线时。我真心佩服村里的影匠们,能逃过“史无前例”一劫,把影箱子影卷保护下来。可随着农村落实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电影进入农村,电视又紧步后尘进入家庭,围观皮影的人群日渐减少。不服劲的影匠们试图用行动与电影电视较斗一番,村里村外极力撺掇唱皮影。尽管外村唱影一晚上每人只分得一元五角钱,可演员们仍乐此不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出去唱。

终于难以应对现代影像的压倒式冲击,支撑不住,皮影落败,村里的影箱子解体。看影卷后面的抄写时间,多为1982年至1984年,少为1990年,推断村里影箱子解散时间不会超过九十年代初。影箱子被表哥们买下,喜发大哥拿了他钟爱一生的皮影主弦“四股子”。影卷是皮影的脚本,自然跟了影箱子。

影箱子在三表哥家,也随着迁进县城。

有了影箱子,三表哥就多了宝贝。影箱子里装着影人影具,每逢炎热夏季都要晾晒,偶尔趁没人就自我把玩耍弄一番。可惜我身居外地,很想现场目睹那令人眼馋的影人影具,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机会。即使几次去他家,年近八十不便行动的三哥只是爽快地捧出一套影卷,有时将复印了的几枚影人头茬子送我。问起影箱子,他只说没在楼上。越是不能大饱眼福的东西,心里越惦着挥之不去。于是,即将“奔六”的我又再度痴痴地捧起了影卷。

与儿时曾经看过的大不相同,大概是原有影卷已经销毁或缺失的缘故,再见到的影卷尺寸明显缩水,外皮更加简单。影卷多用白纸抄写,也用印过材料的背面纸,16开竖写对折装订。毛笔字抄写的居多,偶有用钢笔字抄写的。从影卷后面附注的抄写时间看,一个人抄写一册,耗时一周左右。有些影卷是多人抄写。表侄子林告诉,抄写人除了几位在外上班的,大多为村上人,有会计,有电工,还有没上几年学的皮影爱好者。有些影卷从外借来限时间返还,就得发动大伙儿动手。他们的字难以说好,但对皮影戏的痴爱却令我汗颜。

我连续读过《四平山》《长寿山》《小西凉》《五峰会》《青云剑》《破沐阳》《香锦帕》《赫阳山》等影卷,做了一些笔记。《香锦帕》缺了第3册,《四平山》第6册中竟有11人的笔迹,字迹有的娟秀,有的粗犷,有的工工整整,有的白字连篇。影卷《长寿山》抄写比较规范,都是毛笔字,长达十一卷,分别注着页数,最少50页,最多61页。没注抄写者名字,大概认为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吧?

影卷的共同特点仍是一律竖写,“白”和“唱”加黑四框,字与字之间空格,整段唱词不加其他标点符号,唱段间仅用“∟”号隔分,注明人物出场,如出老旦坐,出××诗,出元帅马上,等等。前面曾写到的“鼍鼓”那一段台词,在多部影卷中常能看到。只不过首句稍有差别:《四平山》里为大将“南征”胆气豪,《小西凉》为西征,《长寿山》里则是生来……后三句基本没有变化。用符号代替文字的少了,错字白字也少了许多。有的剧本台词中竟分明准确地写着“鼍鼓”两字。当然,也有写为“驼古”或“托古”的。再度抄成的影卷,充分证明新一代影匠们文化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关于影卷的来龙去脉,我也曾查找过一些资料,仍是没看到原版印刷品,或是高手在民间,口口相传而来。

影卷台词多见7字或10字唱段。也有33、44、55、66、77或33、44、55句 式 递加递减。而探子报军情常用五字句式:报报报军情,细听小人报,小人探的真,不敢不来报……

谈起影卷,三表哥津津乐道。他说最难唱的唱段当属《四平山》里的兰凤英滚箭。几页的长段,夹杂着对唱,有“五字紧”、硬唱、代板唱、赞一三五,等等,不停歇地唱下来,很难很难。他轻晃着头一口气说出来,我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也喜欢皮影,但各种唱腔已全然生分,再去看那唱段,仍感觉唱段好长,缺乏文采,更出不来像三表哥那样的盎然兴致。

我曾在基层遇到过一个唱过皮影戏的老艺人,席间谈起皮影,我特意问过影卷《香锦帕》,他说好像有。我大喜过望,我很想为三表哥补齐缺失的那一册,可惜时间仓促后来没有联系上,算是一种艺术的遗憾吧。

有人来访,见我在读影卷,诧异地翻了翻就弃置一旁,一脸的不屑:什么年头了。我不去解释,因为一捧起影卷,心中眼前耳畔分明就有那别具一格的影调,那行云流水的琴音,那战场厮杀的画面,那花前月下的情景,在动,在响,在飘……

猜你喜欢

票友唱段毛笔字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毛笔字的《体育课教案》
我的课余生活
毛笔字,我的好朋友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