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维度

2022-10-14徐茂华宋玉婷李晓雯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广大中国人民意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条道路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让中国人民更加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

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增强道路定力,就必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内涵维度和价值维度。

2.3 评价指标 疼痛筛查正确率(%)=疼痛筛查正确的例数/筛查总例数×100%;疼痛评估符合率包括疼痛分值评估符合率,疼痛评估频次符合率,疼痛性质、部位评估符合率,爆发痛处理后再评估记录符合率四项内容,符合率(%)=评估符合例数/评估总例数×100%;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健康教育内容知晓例数/评估总例数×100%。

一、理论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将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十分落后,在西方帝国主义经济侵扰的夹缝中生存, 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地提出独立自主搞建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强大起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核心的任务;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和总体面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根本经济制度。1956 年,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公有制经济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1949 年至1978 年间,我国以消灭私有制为指向,建立起的是单一公有制经济。 实践证明,这种过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国家建设、国防安全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为我国的创业就业、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原则,必须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功能和优势,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将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共同富裕这一顺应中国人民需求的奋斗目标,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

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略,作出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使全体人民更加有效地共享改革发展中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成果,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收入分配制度影响着社会再生产的进行。 生产决定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按需分配。 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只能实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 然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分配制度, 并且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实践中变得教条化, 造成了平均主义的现象,严重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此后,我国不断完善分配方式,并肯定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时代,我国进一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再分配调节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规范有序。

二、实践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问题导向中谋篇布局、乘风破浪找到的一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条道路不断彰显它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开篇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是续篇者,习近平则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这条道路的新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开创

1979年,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建立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典型草原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研究,标志着我国开始对草原进行综合、深入、广泛和定量化研究。经过20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在草原现代生态特征、生态系统生产力、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人工草地的建立和利用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多科研成果[19-24]。其中,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以及土壤环境退化特征、退化等级评价指标、退化草地恢复演替规律、改良措施对比试验和改良机具的研制与开发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据党制定的战略目标一步步推进的。在党的十三大,中央明确了中国发展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即到20 世纪80 年代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 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把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要使我国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了新的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 年,在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勾画了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 在朝着这个战略目标奋进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实践的拓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在一系列新治国方略的实践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四大强调市场经济必须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刻的党风党性教育,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在总结前期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这实际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

进入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推向新的历史起点,社会结构变化呈现出新特点,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道路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人民的新期盼,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除此之外,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以此来适应我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社会建设步入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行列,一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进入新时代

图2中,酱油中总酸按含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分别为在发酵前后期分别添加两种增香酵母>单一添加增香酵母>不添加增香酵母>在同一发酵时期同时添加两种增香酵母,且样品7中总酸含量最高,比空白组增长了14.63%,在标准限值下对酱油风味的形成贡献最大。

三、内涵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拓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提出进行现代化建设,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此后,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经验逐渐运用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扩大。 我国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巨大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也在跟进并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就认识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新命题的提出,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在此次大会上提出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布局初具雏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因血脉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经受住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重考验并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前推进,同时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路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动摇,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征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物质基础,是兴国之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石,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国家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思想,打破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了过去贫弱交加的社会面貌,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有条不紊的改革步伐中稳步前进。

(6) 氧指数测试(LOI):测试仪器为HC-2型氧指数测试仪,江宁分析仪器厂,样品尺寸为120 mm×6.5 mm×3.2 mm,按照ASTM D 2863-70标准进行测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由最开始的“两位一体”发展为今天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五位一体”。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文化建设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在社会建设方面,增进民生福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生态建设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携手全民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美丽中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目标:“三步走”

材料进场验收形成的资料包括:材料进场清单、材料质量文件和材料验收资料。材料到货清单需详细记录了进场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材质、到货日期、收发货单位、收发货人员等信息;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必须证明材料的可靠性,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包括技术证件、产品合格证和见证取样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材料验收资料包括材料自检记录表以及送检记录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世界大势,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立足国情党情,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方略,与时俱进谱写了中国道路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期盼。 党的十九大总结了国家过去五年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作出了准确的政治判断,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新发展理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思路。 同时,党中央重拳出击管党治党,蹄疾步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

四、价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又是其核心领导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运动中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可替代性,他们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逆转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执政环境和更加艰难的执政考验,要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的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要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将这两个阶段分别定义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定位于哪一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过有益探索,但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进行了探索,并立足于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发展方位的确定、战略目标的制定都要立足于基本国情,把握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发展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阐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准确表达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拥有更加准确的战略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了计划经济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市场经济,但是他们从不否定市场在发展生产力中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信息反馈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市场和计划并不具有制度属性,这从根本上破除了“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传统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理论突破,超越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和高度衔接,创新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构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机体,人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人类的生存必须依靠于自然,人类尊重自然便是尊重自身。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这一思想为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来谋划安排,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是人类的共有财富,能够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汇集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至死不渝的初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铭刻在心中。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有无数英雄和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 在艰辛曲折的建设时期,有大批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鞠躬尽粹。在披荆斩棘的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江泽民同志强调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是否稳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国人民聚起了“振兴中华”的磅礴之力。 1978 年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再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和深刻变革,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顺民心、思民意,一切从人民立场出发,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都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53 年12 月,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这一原则便成为规范国家关系的重要准则。 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并强调中国坚决不当“超级大国”。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批判“国强必霸论”,崛起的同时没有给世界其他国家带去侵略和战争,而是带去帮助,努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信任关系,奠定开展平等合作的基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

为了对村镇规划质量进行不断的提升,相关部门应该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的强化,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使其能够对相关培训活动进行积极的参与,此外,管理部门还要对激励机制加以落实,通过该项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主动学习和提升,以此来推动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建设,保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确保村镇规划建设质量。

20 世纪90 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 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再次扬起科学社会主义的风帆。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中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 面对国际治理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科学统筹推进国内发展与国际治理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和平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路选择。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7]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

[9] 胡锦涛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6.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02).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