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砥砺奋进 振兴鹤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纪实
2022-10-13王长海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
□ 兰 欣(本刊记者) 王长海(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和对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做好“三农”工作、端牢中国饭碗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争当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万水千山来天际,一石压得江流开。这十年,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农田基础建设保质保量,粮食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利用成效明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乳肉基地建设势头强劲,绿色畜牧发展持续优化;倾力建成“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圆满完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设定的目标任务。
夯实农业根基 构建发展体系
以农立国,是华夏;农之大者,国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夯实农业基本盘,推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服务经济稳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稳增长、守生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农牧业产值比2011年增长42.9%;畜牧业产值比2013年增加96.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2011年增长53.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增长158%。
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拥有国家级示范社达到49个,省级示范社达到117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31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501个;全市共有20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分红,占总数的14%,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第一次分红。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内、外业验收合格率100%,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典型地区”。2019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启动,截至目前,全市1200个行政村的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形成了一批以金丰公社等为代表的服务新模式并加以推广,年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
大农机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搭建平台,明确权责,引导土地多种形式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2002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种地比较效益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3月召开的全市发展现代农业战略研讨会助推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2012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45万亩。为进一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不断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截至2022年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42万亩,较2012年增加39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47%。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作用凸显。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聚焦农民科技需求,采取面对面培训、点对点指导,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农业知识,把科研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农业生产成果留在农户家,让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催化剂。重点围绕“农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标准化生产”等内容,年均推广市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0大项,面积7000万亩次以上;年均建设县、乡、村三级园区1000个以上,面积达到10万亩;开展试验示范项目400项次,品种筛选试验2000次,示范作用明显。
农业增产增收日益显现。围绕建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大市为目标,以“两大功能区”为载体,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县(市)区调剂使用,重点打造一批粮食高产作物种植基地。在龙江县、讷河市、依安县和克山县等粮食主产区建设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种植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新增农业总产值达到3.25亿元,新增农业纯收入2.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3元、比开发前增加1021元、高出全市农业人均收入978元。
黑土地保护
打造沃野良田 促进黑土生金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是民之根本,提升粮食产能,耕地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开展农业绿色植保等措施,有效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大垄双行种植
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作为粮食生产大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安排中央资金和建设任务时对齐齐哈尔市予以重点倾斜。2012年至2021年期间,齐齐哈尔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2.48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额的12.74%。其中“十三五”期间划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75.78亿元,是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投入资金最多的时期。
建设规模居于全省前列。2011年,齐齐哈尔市开始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当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59万亩。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77.28万亩,约占全省建设任务的12.5%,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9%,建设面积居全省第二,项目区涵盖市辖7区9县的103个乡镇,共有135万农村人口受益。
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效明显。通过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推广以“肥沃耕作层培育+秸秆还田”和“轮作深翻+有机肥还田”为主的6种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重点示范黑土地防控风水蚀固土培肥技术。全市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加权平均含量36.5g/kg,全市耕地土壤pH值基本稳定在7.16,典型黑土区旱田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8厘米以上,风砂干旱区、生态脆弱区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18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0厘米以上。经全省测算全市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提高千分之一。
绿博会
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栽培科技化的现代化农业雏型,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市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300亿斤,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247.3亿斤,同比增长4.6%,实现“十四连丰”,持续稳居全国产粮大市第一方阵。
做强绿色产业 引领有机“食尚”
“百姓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上狠下功夫。通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鹤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成效显著,为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再添一份有力的保障。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定位,切实提高绿色食品基地整体质量。2021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比2011年增长16%,增加近200万亩,约占全市播种面积的40%。
绿色食品标志数量不断增加。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市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投资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引导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技术、原料、市场、管理优势开发系列产品,增加标志数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021年全市绿色食品标志数量达到459个,比2011年增长1.1倍。
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98家,比2011年增加32家。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到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内蒙古和上海、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沙特、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产品十分畅销,深受消费者青睐,年销售绿色有机食品达200多万吨。
优化养殖模式 推动品质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齐哈尔市深入实施“两牛一猪”工程,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标准化、良种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型稳步推进。
畜禽养殖总量大幅提升。2021年,全市肉牛、生猪、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73.8万头、668.1万头、633.5万只和7947万只,较2013年分别增长77.5%、32.8%、48%和60.4%。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49.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2.7亿元,年均增幅8.0%,占全市一产总产值比重由35.2%提升到43.5%,增长8.3个百分点,占全省畜牧业总产值比重由12.3%提升到17.6%,增长5.3个百分点。
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十年来,全市招引牧原、东方希望、首农、嘉一香、大北农、佳和、光明、元盛、国牛、对青鹅业等国内畜牧领域知名企业,扶持培育了飞鹤、永裕等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项目陆续落地建设。全市共建设飞鹤、牧原等投资亿元以上畜牧产业项目超过20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目前全市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800余家,已逐步在各县(市)区形成多个畜禽规模化产业集群基地。
生态养殖肉牛
高端养殖品质提档升级。高端肉牛龙江元盛纯种和牛存栏达到8500头,累计改良本地肉牛和低产奶牛10余万头,高档肉牛新品种“华牛”育种F2代已初具规模。推进特色A2奶牛群体规模不断扩大,飞鹤、光明、优贝特等龙头乳企通过自主筛选和国外引进等方式,已在全市范围内养殖A2奶牛1.35万头。大力发展优质种猪养殖,佳和、首农、天兆等大型猪企优质曾祖代生猪存栏总量已达到8000头。飞鹤连续8年获得食品界“诺贝尔”之称的世界食品品鉴大会金奖,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成为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第一供应商。生鲜乳总产量达到127.4万吨,肉类总产量58万吨,禽蛋总产量17.7万吨,肉蛋奶总量占全省总量的1/5。
绿色畜牧发展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齐齐哈尔市以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和加快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共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共计3.42亿元,实施7个畜牧大县和4个非畜牧大县粪污治理项目,建设36个粪污处理中心、190个村屯集中收集点,对117个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2017至2021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69.5%提升至90.5%,增长21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从75.7%提升至100%,已实现规模养殖场配套设施全覆盖。
动物疫情防控总体稳定。齐齐哈尔市农业局曾获得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有3家兽药生产企业、556家兽药经营企业和动物诊疗机构全部进入国家兽药产品追溯系统,入网率达到100%。实现了兽药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溯,进一步规范了兽药行业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铺陈诗意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齐齐哈尔市围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农村环境薄弱环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倾情打造星月同辉的美丽乡村新画面。
农村环境取得重大改善。齐齐哈尔市围绕农业农村部“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十二字要求,重点做好“六清一修一改一建”。现如今鹤城大地上涌现出一批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犹如一幅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泰来县、克东县先后被评为国家村庄清洁先进县。
生猪养殖自动化
讷河市孔国乡孔国村集体大院
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升级。全市126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垃圾收转运体系,各县区设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完备的储运设施、成熟的治理技术、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长期的资金投入,构建起了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污水治理实现新进展。统筹治理,对生活污水能够引入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就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对较为集中且污水易收集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排水较为分散且集中收集困难的村庄,建设户型污水处理器和三格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23.39%。
“厕所革命”扎实推进。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农村改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严把改厕技术关口、产品质量、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农村改厕质量明显提升,累计完成改厕58427户。
产业融合擦亮村庄美丽底色。依托农家小院着力打造菜园、药园、果园“三园合一”的集中种植管理模式,菜园示范村达到635个。拜泉县、克山县、富裕县菜园模式在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播发。开展“龙江民居”试点工程,通过改造建设风貌特色民居,全市建设省级试点村6个,其中讷河市索伦村成为全省首批“龙江民居”试点村。
仓廪实则百业兴,匠心聚则行致远。十年来,齐齐哈尔市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幸福指数高”这一宏伟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在鹤城大地结下硕果累累,展开一幅祥和美满的动人画卷。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勤劳智慧的鹤城人民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阔步向前,向党的二十大交出辉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