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成粳稻良种 守护中国粮食
——记黑龙江省水稻首席专家潘国君研究员

2022-10-13

黑龙江粮食 2022年9期
关键词:粳稻寒地国君

□ 兰 欣(本刊记者)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研究发展寒地粳稻育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建种业创新体系、打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在这一关键领域,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学博士潘国君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守护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奋斗不息。他呕心沥血四十余载,首次提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理论,创建了“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技术体系;创新性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粳31等110个寒地早粳优质高产多抗龙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终结了日本水稻品种占据我国寒地稻作区的历史。他分别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将好种子带进万千农户的家……凭借着自己在水稻育种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潘国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是名副其实的黑龙江省水稻首席专家、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

初心如磐 梦想生辉

潘国君196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于“粮食比黄金还珍贵”的特殊年代,耳濡目染之下,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和农民耕种的艰辛。少年时的潘国君便养成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要投身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上饱饭的事业中去!

怀揣着“从农报国”的热血之心,潘国君奋发图强,成功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因着对家乡的热爱,他决心扎根黑土地,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水稻育种工作中。学海无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潘国君先后两次赴日本研修,悉心学习日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增强知识储备,提高创新能力,潘国君在44岁时,又毅然选择攻读了博士学位。

稻田打拼四十载,潘国君攻坚克难,潜心钻研寒地黑土水稻育种成绩卓著。他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88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5项);取得获奖成果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育成水稻新品种110个,累计推广面积3.4亿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570多亿元;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育种攻关 普惠于民

作为“中华大粮仓”的黑龙江省地处寒地早粳稻区,水稻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50%,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寒地早粳稻区气候寒冷,水稻生育期短,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繁发生,存在着高产难、稳产难、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前10年,黑龙江三、四积温带的稻农对日本水稻品种空育131比较认可。”潘国君回忆说。如何选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寒地水稻品种,是省农科院几代育种人共同的梦想,也是摆在潘国君等科研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育种终成功。“一株水稻有12对染色体、3—4万个基因。育成一个产量高、抗病性强、抗倒伏、耐低温、食味好的品种,首先要选择具有上述优良特性的‘亲本’,经过授粉杂交使‘亲本’实现千百次的基因重组及产量、特性鉴定、区域试验等十余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潘国君对水稻育种方面的知识了如指掌,更有一番自己的理解。面对严峻考验,潘国君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直面挑战。2000年,他组建了生物技术育种团队,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寒地水稻育种课题研究。

秉承着“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科研精神,潘国君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题。他深知育种试验不能“闭门造车”,每天天不亮,试验田里就出现了潘国君辛勤忙碌的身影,播种、观察、记录、选择……待到月亮爬上树梢,他才带着收集到的各项数据满载而归。为了追赶试验进度,他废寝忘食“连轴转”,把办公室当做了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潘国君最真实的写照,水稻育种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潘国君的勤勉敬业精神深深激励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下,大家发愤图强,干劲十足,科研事业进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显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潘国君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反复对比,首次提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理论,创建了“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不完善的难题,为寒地早粳稻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一理论更帮助他的团队克服了众多困难,创新性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粳31等110个寒地早粳优质高产多抗龙粳系列水稻新品种,成功终结了日本空育131占据龙江黑土十余年的历史。育成的龙粳系列水稻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4亿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570多亿元。

经过严格筛选,龙粳14、龙粳18、龙粳21、龙粳31、龙粳39等5个品种被认定为超级稻;龙粳3013和3010通过了国家超级稻专家组验收。其中龙粳14荣获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黑龙江省第一个早熟超级稻品种,它填补了寒地稻区早熟超级稻品种的空白,实现了寒地早粳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最大年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是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超级稻品种。龙粳31作为寒地水稻育种史上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多优性状集成创新。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应用面积等方面,龙粳31超过国内外同类稻区的著名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龙粳31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此后连续10年成为国家的主导品种和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1692.3万亩,创造了世界粳稻的历史纪录,也是近20年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入选国家“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寒地早粳稻育种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寒地早粳稻品种难创高产和稳产的问题。

潘国君在寒地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得龙江水稻事业发展迈出了跨越式的一大步,成功让“中国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育种解难题,科研项目再升级。身为全省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潘国君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要提高寒地水稻科研技术水平,使之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就要想办法将农业大省的地缘优势与国际先进科研手段和技术相结合,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了解决水稻研究所可利用种质资源有限的问题,以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潘国君及其团队扩宽育种思路和技术路线,积极从日本、国际水稻所、吉林、辽宁、广东等地引进具有远缘血缘的材料与寒地骨干亲本进行配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潘国君带领团队解决了由于远缘杂交、籼粳交带来的不育或者是结实率低等问题,最终独创出“双态双层”花药培养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花药培养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花培育种选择效率。并创新培育出龙花961513、龙花97058、龙花95361等一批具有籼稻或地理远缘血缘的关键优异种质,增加其遗传多样性,拓宽其遗传基础,摆脱了寒地早粳稻优异种质材料匮乏的窘境。

“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潘国君分别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积极申请国家基建项目,先后投资374万元建设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投资600万元建设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佳木斯分中心。在国家的鼎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的水稻科研条件得以改善,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科研资金有了保障,水稻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快速发展。

良种推广多创收,成果受惠农民家。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身为农民的儿子,潘国君非常关心农民的需求,他不仅倾力研究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好品种,更重视将这些好品种推广出去,切实造福农民。为此,他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良种良法一起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满足不同地区农民对于新品种水稻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农民都能够买到好种子,潘国君多次亲自深入桦川、富锦、庆安、汤原等全省各地开展科技帮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参观博览、现场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传播优质新品种水稻的信息。为了取得农民的信任,他亲自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当地农民提供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时监测水稻长势情况,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

2013年,水稻研究所进行科研体制改革,走上了互利共赢的“科企合作”新道路,成功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推广渐入佳境。2021年4月21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农投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潘国君被聘任为首席科学家。这一举措成功实现了科企合作、强强联手,使龙江种业发展再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日本水稻品种在黑龙江的种植面积超过了全省水稻面积的一半,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在黑龙江已很难看到日本水稻品种了。”潘国君说。目前,123个“龙粳”品种在全国广泛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创经济效益600亿元。潘国君将科技的种子撒满中华大地,为水稻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无愧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的殊荣!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水稻育种需要更新才能保持代代不息的生命力,水稻事业的发展更需要优秀团队的支撑,才能保证水稻研究薪火相传长盛不衰。潘国君作为水稻研究团队的领航人,既是团队的灵魂人物,更是优秀团队的缔造者。为了打造精英团队,凝心聚力,潘国君非常注重培养创新型团队和学科队伍建设工作。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第一要务。他经常亲临一线指导实践,不断挖掘人才潜力,鼓励他们请题立项,担当重任。为此,潘国君在研究团队组建初期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育种圃世代跟踪管理办法、制定成果分享办法、建立绩效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攻读学位等方式,打破论资排辈、实行按劳分配,解决了团队内的各种管理问题,充分调动了所有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单独争取项目的同时,潘国君也非常注重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寒地稻作创新平台。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团队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十五”以来他先后选派70人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和培训学习,紧追行业动态、开拓科技视野;通过广招和培养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联合省内其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请题立项,提升黑龙江省水稻科研实力,使北方粳稻的科研贡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作为全省水稻首席专家,潘国君充分发挥自己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每年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开展科研课题的学术交流、检查与总结。通过他的积极协调,全省水稻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团结协作、和谐统一的科研团队,为大项目建设构建了一个实力强劲的攻关群体。目前这支队伍已有百余人,其中研究员26人,副研究员24人;博士20人,硕士61人,是一支梯队结构的创新团队,倾力聚焦寒地水稻综合技术育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我们一定要选育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国外种业进驻我国水稻市场形成垄断和威胁,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潘国君研究员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虽然他在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他仍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他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关,重点提升“龙粳31”的食味值等特性,进一步加强抗倒伏和食味值的研究,不断提高国产大米的竞争力。育成粳稻良种,守护中国粮食,潘国君研究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的梦想!

猜你喜欢

粳稻寒地国君
我国唯一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完成改扩建
常规粳稻品种(系)裂颖性状的初步探究
师旷劝学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狂泉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狂泉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