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022-10-13石韦韦李转珍贾竹敏尤炎丽马丽丽
石韦韦,李转珍,贾竹敏,尤炎丽,马丽丽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PDM)是一种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仍低于糖尿病阈值的健康状况[1],每年5%~10%的PDM病人进展为糖尿病[2],并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血管病变、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增高相关[3-5]。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运动有助于减缓甚至逆转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6-8]。而PDM人群多数运动量少,对自身运动管理较差[9-10],运动状况并不乐观。此外,研究显示PDM在中年人群中比例逐年增高,呈快速上升趋势[11],而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年人群承担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生活压力大,身体机能日益衰弱。现有研究多是针对全人群的[12-13],少有专门针对中年人群的[14],因此了解该人群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关于PDM运动的研究多以现况调查、量性干预为主[9-10,15],尚无基于理论框架的质性研究来探究该人群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研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13名PDM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围绕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对该人群的运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为原则[16],选取了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过往运动情况不一的访谈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本研究纳入糖尿病前期人群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及两者混合状态;②年龄40~59岁[14],男女均可;③能正常生活和交流;④自愿接受访谈。排除标准:①孕期及哺乳期妇女;②有腰椎、关节等不适合运动的疾病;③有心血管、肝肾、神经、造血或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④正在参加其他研究者。于2021年2月—2021年5月选取济源市不同社区的13例PDM病人为研究对象。受访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n=13)
1.2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以Edmund Husserl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基于Husserl现象学理论为基础,对生活世界(存在意识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其质询结果是通过具有该现象经历的人描述实际现象的本质[17]。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搁置自身偏见,不将其纳入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文献,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手册初步编制访谈提纲,咨询了2名糖尿病专家和预防谈了3例PDM病人后对其进行修订,最终确定访谈提纲如下:①您如何看待坚持规律运动(有什么好处/坏处)?②您认为有哪些个人或团体会影响您坚持规律运动?③您认为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您坚持规律运动?采用一对一访谈,与受访者约定访谈时间及地点,访谈环境保证安静、无干扰,向受访者详细介绍研究目的及简要过程,每次访谈时间30~40 min,访谈内容不涉及敏感性隐私问题,获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内容录音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受访者情绪变化和非语言表达进行记录。访谈资料不再出现新信息时,资料达到饱和,不再增加访谈样本量。
1.3 资料分析方法 每次访谈结束后48 h内反复听取录音资料并进行逐字转录,包括记录有意义的非语言信息及情感变化,为每位受访者建立独立的有序文档,便于进行资料分析。借助NVIVO 12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并采用Colaizzi 7步法提炼、整合主题[18]。①反复、仔细阅读所收集资料;②识别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聚类主题,形成主题雏形;⑤进行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辨别、抽取相似观点,构建主题;⑦返回受访者处求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4 质量控制 ①访谈前研究者掌握了质性研究的相关知识,熟悉访谈技巧;②与受访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便于沟通;③访谈中避免使用诱导、评判式语言,并且进行适时追问、复述和澄清;④访谈后由2名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独立编码、分析,核对编码结果,存在分歧处课题组讨论、协商形成最终的编码和主题;⑤研究者整个研究过程中写反思日记,搁置自身偏见,保持中立态度。
2 结果
2.1 运动行为信念
2.1.1 正性评价促进行为发生 访谈发现,受访者对运动的积极认知及感受会增强其运动意愿,促进行为发生。从血糖方面看,多数受访者认为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N1:“那肯定要有点用,总比不动要好。”N5:“医生都说了管住嘴,迈开腿。我锻炼就是想降血糖。”另有部分表示运动可减轻对血糖的担忧,缓解焦虑情绪。N3:“现在每天我都出去运动,哪天不去心里就不踏实。”N6:“最起码血糖能控制住,不往上发展,心里就不那么慌了。”从全身角度看,受访者表示运动可减轻体重、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促进身心愉悦。N1:“说我这体重吧,去年冬天200斤左右,最近测为180斤,叫我看也减不少呢(笑)。”N8:“下降了有八九公斤,亲戚朋友们谁见都说瘦了。”N10:“起码入睡没那么难了,之前躺床上翻半天睡不着,还是有改善的。”N6:“出去锻炼的时候,出出汗,看着外面的风景,心情很放松。”N10:“跑步时就不会想那多烦心事,压力小多了,心情也好了。”另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坚持规律运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N2:“现在是天天要出去,都成习惯了,一天不出去就很不自在(笑)。”N7:“这就像吃饭一样,是一天必须干的事,到点都出去了(语气坚定强调)。”
2.1.2 负性评价阻碍行为发生 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现出对运动的负面认知及感受,而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受访者的运动意愿,阻碍了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些受访者表示运动后会感到疲乏无力、肌肉疼痛等不适。N4:“每次跑回来都不太累,一累就不想跑啊,有时候跑多点腿还困疼。”另外部分受访者担心运动带来伤害,尤其是长期锻炼造成的膝关节磨损。N1:“我主要是体重基数太大,怕受伤,尤其是怕膝盖受不了(无奈拍着膝盖)。”N10:“之前打球肌肉拉伤了,现在好了也不敢动,怕再受伤,得不偿失,想跑不敢跑啊(苦笑)。”此外,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运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N3:“每天至少要腾出一个小时运动,就感觉浪费了可多时间,但又担心身体不得不运动,很矛盾啊。”
2.2 运动规范信念
2.2.1 对重要他人态度的重视 访谈发现医务人员对PDM的重视程度对该人群疾病的认知及态度影响尤为重要。N8:“不听医生听谁的,把医生交代的做到了,总归是有好处的。”N12:“医生一说啥就可听话,比家里边人说还管用。”而家庭成员的鼓励支持与陪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N5:“家里人老是催着饭后先出去锻炼,其他活哪怕回头再干呢。”N9:“每天晚上老公陪我一起出去,邻居们都说这两人‘赛神仙′(笑)。”此外同伴或朋友的榜样作用也会影响其对运动的坚持。N2:“我们院里有两口子都是血糖高,可注意了,经常见人家晚上去河边跑步,这么大年龄了还办健身卡,去游泳锻炼啥的。”N4:“我朋友有几个坚持可好的,除了刮风下雨,基本是都出去跑,后来我也开始跟着人家跑了。”
2.2.2 大众健身氛围的感染 近年来,健步走、广场舞等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N3:“前面有人领着跳,也简单,不知不觉就跟着跳下来了,挺有意思。”N7:“每天晚上健步走团队喊着口号、打着红旗,可带劲,也会受人家这氛围感染,走起来就更有劲。”
2.3 运动控制信念
2.3.1 感知益处对行为起促进作用 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表示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坚持规律运动。N4:“哪次一测说血糖高了,出去锻炼就勤了,不敢大意啊。”N6:“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心里就着急了,想办法也要锻炼啊,这不比吃药强。”另有部分受访者因缺乏对运动的益处感知而忽视了运动,但表示知道后会促进其坚持规律运动。”N12:“那不知道啊,平时都是自己随便锻炼呢,如果说这强度对血糖好的话当然可以,更好了不是(笑)”。
2.3.2 社会支持不足对运动的阻碍作用 多数受访者表示居住周边缺乏便捷的运动场地及设施。N2:“咱这都是老小区,楼下车都占满了,没啥活动场所。”N4:“现在村里边也没这条件,最近的就是生态园,也得二三里呢,远了就去少了。”有时也受天气影响,缺乏室内公共活动场所。N12:“天不好就只能待屋里了,没地方去。”而且多数人对运动方面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导致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降。N1:“平时那就是跑跑步,这两年腿痛,医生也不叫跑那么多,咱也不知咋注意,你说这血糖高吧还需要锻炼,也不知该咋办了(矛盾)。”此外,多数人提到运动相对枯燥、乏味、缺乏陪伴更令其难以坚持。N3:“一个人出去锻炼有些无聊,一会就觉得没意思想回去。有人陪着吧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完了。”N5:“我一个人一般不出去的,跑在路上感觉很奇怪,别扭。”
2.3.3 自我效能低下对运动的阻碍作用 中年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特殊时期,工作、生活压力大,缺乏时间,从而降低了其自我效能,阻碍了运动行为。访谈发现男性受访者多是因工作原因影响,女性受访者则主要受家庭责任尤其是照顾孩子影响。N8:“我这是白夜班倒着,没个准点,啥时候忙完啥时候回,累一天回来也不想动了。”N10:“家务活啥的还能先不管,但孩子的事不能耽误啊,一天到晚不消停,忙完都很晚了。”另外,自身懒惰、缺乏兴趣、缺乏疾病不良体验及感受、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受访者的自我效能,阻碍了行为的发生。N5:“也知道自己血糖高,但就觉得能吃能喝能干活,啥也不耽误干,没啥影响,所以没有特别重视,当回事。”N4:“肯定害怕呀,但有时候懒劲一上来,想想算了,就这吧,几十年了,一时半会也改不了(笑)。”N7:“以前真是天天出去,后来腿疼、腰疼之后都注意了,要是身体觉得哪不舒服或者比较累的时候都不出去了。”
3 讨论
3.1 增强中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运动行为信念 本研究发现多数受访者对运动益处持积极肯定态度,主要表现在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睡眠等方面[19-20]。此外,部分受访者担心运动不当给身体带来伤害,汤佳莉[9]的研究也指出PDM病人运动形式单一、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均表明了PDM人群对疾病及运动知识的缺乏。而掌握正确的知识是病人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知识水平越高,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潘静等[21-22]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相较于糖尿病病人,PDM病人的被关注度较低,不易受重视,仅18.42%的病人接受过健康教育,而该人群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却高达88.82%[21]。PDM病人因疾病特点主要分布在社区,尤其应加强社区基层的糖尿病前期健康宣传教育,依据病人情况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做个性化指导及管理,同时也要及时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评估病人的接受程度,真正地提高病人的知识水平,提升运动行为信念。
3.2 提升中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行为的支持系统
3.2.1 重要他人及团体的支持 本研究发现医生对于疾病的认知态度影响着病人,与李祖勇等[23]的研究结果相似,尤其是基层社区医务人员,普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缺乏获取更新知识的资源与途径。而PDM的预防重点在社区。因此,应加强对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培训,可采取线上培训形式与上级医院实现资源共享。此外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越好,自我管理水平越高[24]。刘胜兰等[25]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支持对糖尿病病人运动知识技能、行为、自我效能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也可增加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培训,共同参与。从社会支持角度看,同伴之间的沟通可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另外一些社会团体项目可使病人有运动参与的集体归属感,提升身体自尊感与幸福感,进而提高病人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改善运动行为[26]。
3.2.2 客观外在条件的支持 受访者表示,缺乏便捷的运动场地及专业人员指导均不利于运动的坚持,与Lim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指出良好的环境设施、不同专业人员的合作对慢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8]。我国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国务院新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 min健身圈,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3.3 提高中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自我效能 本研究发现受疾病自身特征、健康状况、个人兴趣及工作生活压力影响,导致受访者自我效能低下,这与李菁等[29-30]的研究结果一致。而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越高,运动意愿越强,运动依从性更高[31]。因此,自我效能的提高对行为的发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PDM人群,应帮助其加强自我及外界强化,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时间、兴趣、能力等,在医疗及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设定阶段性目标,激发自己完成任务的效能感。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PDM的总体关注度较低,从内在层面来讲,缺乏时间、无不良疾病体验导致其自我效能低下;从外在层面来讲,缺乏便利的运动场所,专业的运动指导,对运动安全性担忧均阻碍了运动的积极性。因此,要从国家及社会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体验。另外要加大对运动场地及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指导、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指导课程,进而提高该人群的自我效能,促进行为改变。本研究仅对济源市3个不同社区糖尿病前期病人进行调查,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今后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开展更多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