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急救危重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2-10-13曾雯
曾 雯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急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其常伴有严重生理紊乱,甚至引起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脏搏动异常、血氧下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采取心肺复苏治疗以维持循环功能障碍,配合辅助呼吸将氧气尽快输送至大脑与心脏,维持脏器供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生命活动延续[2-3]。传统辅助呼吸装置为人工气囊,其属于一种简易呼吸器,操作简单但其供氧量有限,通气效果不稳定,易导致患者出现通气过多、脱管等不良情况,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肺复苏治疗效果,对患者预后尤为不利[4]。便携式呼吸机具有耗氧量低、功能完善、精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其可弥补人工气囊供氧量有限、脱管风险高等缺陷[5]。本研究就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急救危重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救治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6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将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43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人工气囊辅助呼吸。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8.27±4.16)岁;5例农药中毒,8例重伤急救,6例呼吸窘迫,24例其他。对照组女17例,男26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9.18±4.07)岁;4例农药中毒,7例重伤急救,7例呼吸窘迫,25例其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心肺复苏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或家属拒绝继续接受抢救,因外伤等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心肺复苏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心脏按压>100次/min,根据心脏按压频率决定辅助呼吸频率(呼吸=30:2),30次按压过程中接受2次辅助呼吸。对症配合肾上腺素注射、电除颤等措施。对照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观察组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成都柏威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国IMPAC鹰牌Uni-Vent754型),若患者有自主意识,模式则调为PEEP,借助氧气面罩呼吸,若患者昏迷或半昏迷,伴有明显呼吸衰竭症状,及时配合气管插管,选择CA模式,待其呼吸困难缓解后更换为Simv模式。采取CMV模式辅助无自主呼吸患者进行呼吸。潮气量设为8~12 m L/kg,温度32~36℃,呼吸频率10~18 bit/min,呼吸比1∶1.5~2.5,通气15 min后行血气分析,依据结果调整各项参数。
1.4 观察指标
(1)生命体征:记录心肺复苏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乳酸水平变化。(2)血气分析指标:心肺复苏前、心肺复苏后记录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变化。(3)救治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复跳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用时。(4)救治效果:比较通气时、通气3 min后SpO2差值,SpO2≤5%为无效;6%≤SpO2≤14%为有效,SpO2≥15%为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情况
心肺复苏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后两组患者HR、SBP、SBP高于心肺复苏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R、血乳酸水平低于心肺复苏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情况(±s)
a表示与同组心肺复苏前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HR(次/min)心肺复苏前63.30±5.44 62.92±6.10 0.305 0.761 t值P值心肺复苏后87.52±10.15a 72.68±11.56a 6.326 0 RR(次/min)心肺复苏前36.39±5.44 35.76±5.64 0.527 0.599心肺复苏后22.39±4.72a 29.68±5.18a 6.821 0 SBP(mmHg)心肺复苏前82.30±6.11 83.52±6.16 0.922 0.359心肺复苏后105.39±12.42a 91.56±13.04a 5.036 0 SBP(mmHg)心肺复苏前63.58±5.22 62.41±5.70 0.993 0.324心肺复苏后76.89±7.06a 70.97±6.17a 4.14 0血乳酸(mmol/L)心肺复苏前4.62±0.47 4.75±0.63 1.085 0.281心肺复苏后2.22±0.17 2.61±0.31a 7.233a 0
2.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情况
心肺复苏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后两组患者PaO2、SpO2水平高于心肺复苏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aCO2水平低于心肺复苏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情况(±s)
a与同组心肺复苏前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PaO2(mmHg)心肺复苏前52.86±6.24 53.17±5.38 0.247 0.806心肺复苏后83.23±4.30a 75.28±5.83a 7.196 0 SpO2(%)心肺复苏前84.41±5.22 83.68±4.99 0.663 0.509心肺复苏后96.36±1.09a 93.45±1.68a 9.529 0 PaCO2(mmHg)心肺复苏前72.46±4.39 73.02±5.30 0.534 0.595心肺复苏后43.28±4.76a 50.16±5.12a 6.454 0
2.3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情况
观察组救治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情况(±s) min
表3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情况(±s) min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4)t值P值心脏复跳时间15.08±1.70 19.25±2.33 9.481 0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2.45±2.62 30.19±3.74 11.115 0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4.27±5.57 51.03±4.12 6.398 0抢救耗时17.63±1.59 21.37±2.78 7.658 0
2.4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救治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情况 例(%)
3 讨论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常出现失血、昏迷、脏器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循环功能衰竭[6]。心肺复苏是此类患者重要救治方式,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与自主循环,挽救生命安全[7]。由于多数患者合并严重的低氧血症,因此救治期间需配合呼吸支持,以维持机体氧气供给,保障患者生命活动延续[8]。
呼吸机辅助危重患者呼吸,能够增加肺部通气量与SpO2,利于保障机体血氧供给,从而挽救患者生命安全[9]。既往临床使用人工气囊,即简易呼吸装置,使用时为人工操作,浪费人力物力,且难以维持通气潮气量和氧浓度稳定,影响血流动力学。此外,医护人员操作人工气囊不易固定导管,易增加导管脱落风险,同时还易引起呼吸骤停等,影响辅助呼吸支持效果,不利于后续治疗的开展。因此,还需寻求一种效率更高、安全性更佳的辅助呼吸支持方式。本研究中,观察组心肺复苏后HR、S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RR、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心脏复跳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耗时均短于对照组,救治总有效率高于的对照组,表明便携式呼吸机利于维持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改善缺氧情况,提升救治效率。SpO2是观测危重患者抢救效果的常见指标,亦是肺功能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体现,而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需依赖血红蛋白中所携带的氧分子,其水平的高低可直接提示机体是否缺氧。临床认为SpO2低于94%即为供氧不足,90%以下为缺氧[10-11]。供氧不足可直接损伤大脑,导致患者昏迷,甚至心跳停止。心跳停止超4min危重患者,其脑部可遭受不可逆损伤,超6 min患者即使恢复心跳与呼吸也较难苏醒。针对心肺复苏危重患者,临床需立即运用呼吸装置将氧气输送至血液,通过心脏按压将氧气送至全身,保持供氧充足以维持SpO2指标,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12-13]。传统供氧装置为便携式呼吸机弥补人工气囊部分缺点,提供充足供氧的同时预防脱管引起的缺氧风险,改善肺通气量与血氧饱和度,保障氧气供给以延长患者生命[14]。便携式呼吸机能够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给氧方式,从而满足患者供氧需求,有效缓解其缺氧状态,保持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15]。便携式呼吸机操作简单、方便携带,尤为适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纳入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观察内容少,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增加其他观察指标,开展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的观点,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相比,其运用效果更佳,不仅能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效果,还能将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维持稳定状态,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