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2-10-1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9期
关键词:武陵山乡风文明

田 曦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主动配合参与,具有强大生命力且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优质思想资源。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多重现实价值,一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并促农增收;二是优化人居水平助推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三是繁荣新时代乡村文化并彰显文化价值;四是促进社会治理并体现政治价值。着重抓好乡村文明的建设工作,关注农业提质增效,重视农民的综合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本文研究武陵山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来推动武陵山民族地区的乡村文明建设,助推武陵山地区民族村落振兴。

1.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观点

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乡村建设的历史悠久,建设内容涵盖内容广泛。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日本的造村运动,关注农村发展、注重开阔国际视角、重视教育,着眼未来是造村运动的要求(韩秀兰等,2011)。同时段韩国实行的新农村运动,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借鉴案例(李秀峰,2014)。韩国新农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水平,促使农村迈向近代化发展(2014,胡国云)。同时对于农民的丰富精神文化高度重视,主要体现为“勤劳、共进、互助”的建设精神,消除部分农民甘愿落后、不求上进的腐朽思想。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髓值得借鉴,但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民形成自立上进、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2010,安虎森等)。通过技能培训,促使农民的执行力提升。在农村地区引导村民形成勤俭、绿色的生活习惯,广泛参与村内活动,汇集凝聚力,让村民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赵广帅等,2018)。

国内多数学者从乡风文明的内涵及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乡风是一个文化概念,其彰显一个地域文化的特性,受到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陈炳水,2007)。乡村文明可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多层面即多重理解,可从物质与精神、家庭与邻里、传统与现代等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张国民等,2013)。在乡村文明建设路径方面,基于党中央和政府的引导,辅助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达到治理方式多元化、智力资源丰富、治理主体扩充的效果,促使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刘升,2019)。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民的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活动设施以及农民教育和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文明(王芬,2012 )。目前,农村地区存在农民集体意识淡薄,道德失范、文化服务疲软等非正面现象(赵炎峰,2019)。王承宗(2010 )指出,乡风基于精神层面,为乡村的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和文化支撑以及智力支持。通过引导民众树牢生态环保意识和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创建一个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的环境(李佳雨等,2020)。群众的精神世界充实的前提是需要其主动采取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构建乡村文化,进而达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精神状态良好的目的(王彩棉,2020)。

2.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跨省面积、人口之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鄂、湘、贵、渝交汇之处,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武陵山民族地区地貌具有西南地区普遍特点,多为喀斯特地貌,山川相间,资源富饶。其中3A级景点较多,极具文化特色。在特色农业方面,经济林、绿色的农特色产品突出体现生态元素,打造蔬果、中药材、茶业、烟草等特色基地,生产的绿色农特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3.武陵山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前期文献的研究和学习,围绕主题开展进一步探究。本文对武陵山民族地区8个行政村开展调研,共发放问卷 3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 98.6%,收回有效问卷296份。通过数据和相关资料整理,对于前期内容进行总结,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探究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文明建设实行的策略,以期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3.1 村民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从表1得知,政治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涨,呈现54.7%的村民是非主动参与选举活动。村名有主动置身选举的人数约31.1%,甚至有14.2%的村民觉得选举活动与自身无关,呈现漠视政治活动的现象。可见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为被动参与,同时反映出村民政治觉悟不高,对选举的重视程度不强。从而体现村民“政治冷漠”倾向,具体为政治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法律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个人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从而不利于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受制于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以及政治觉悟较低,政治活动相较其他活动带给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较弱,促使选民缺乏参与热情。受制于基础设施和场地的局限,流动票箱出现较为广泛,无固定场所设选举中心会场,从而也影响参与政治生活的主动性。

表1 村民参与选举情况

3.2 村民生活娱乐方式单一

村民文化生活的富足得益于惠农政策的实施,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随即而来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表2村内举办文体活动的情况来看,14.1%的村民认为村内的主要文体活动是文艺汇演,村内举办体育比赛、村民趣乐运动会仅占28.0%,知识宣讲活动的开展仅占10.8%,甚至有31.5%的乡村出现无文体活动的现象。由此可见,村民的文体活动较为单一,活动类型较少。村民的空闲时间缺乏趣味性活动,不重视将空闲时间有效利用,不利于组织乡村文明建设相关活动。

表2 村内举办文体活动的情况

3.3 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式微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表3中可以看出,村内从事传统手工艺、乡村文艺的村民少之又少,56.1%的村民表示村内有少数从事民族工艺的传承,更是有18.6%的村民表示本村没有从事传统手工艺、乡村文艺的情况。例如,现阶段苗族的年轻同胞传承断裂,体现为部分苗族同胞已被汉化,出现很多苗族年轻人苗语听说困难的情况。绝大多数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不够,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苗语,苗族文化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逐渐被汉化。

表3 村内从事传统手工艺、乡村文艺情况

3.4 村民民主法制观念滞后

当村民面对重大问题决策时,34.8%的村民选择村委会调解,寻找村内有威望的管理者来调节的占37.2%,极少会寻求法律的援助。在村民的印象中,法律渠道虽正式,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又无政治地位,难以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当自身的合法诉求或合法权益受损害时,部分村民会考虑到经济水平、面子问题等诸多因素,而选择自行处理或不处理。这也反映出当前村民的法律知识储备欠缺,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部分村内还存在传统“家长制”,村民难以真正具有话语权,无法实质性地参与村内决策、村务的治理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民族观念和法制思想的落后,加之法律、村规民约制度不健全,影响村民主动争取民主权利的意愿。

表4 村民间发生纠纷时解决情况

4.武陵山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

4.1 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思想引领

引导村民形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健康的积极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理念。依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农村文明培育方法,在村民生活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符合农村特点的文明理念,使其形成村民思想自觉性和行为自觉性,在思想层面充实乡村文明建设。打造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确保村民切身利益。解读村民关注的政策文件、实事问题和热点话题,回应村民的疑难问题。重点培育“四有”农民,引导村民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建立健全农村人文关怀及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4.2 创新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拓宽文明乡风培育渠道

一是将生态、医疗、养老、文化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和地域优势,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村文化讲堂的作用,组建由专业学者和模范人士的宣讲队伍,利用现代化手段,组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宣讲。借助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类表演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村民生活;二是加强文化氛围的熏陶。建文化墙和文化长廊等,将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和现实示例,通过图画进行描绘、文字进行记载;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榜样”以及“四讲四爱”教育实践活动等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借助新媒体,将文明乡风宣传教育注入两微一端的网络文化中,借助互联网宣传乡村文明。

4.3 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培育文明乡风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伦理思想,拓宽道德教育资源。传统思想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借助村规民约、民间歌谣等文化形式,确保乡村文明有效性,引导村民将传统文化践行于实际,铭记于内心,形成乡村新风尚。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嵌入乡村文明,提振文化信心,多开展入户上门宣讲,与村民谈心谈话,了解民众心声。结合新媒体宣传方式,提高先进文化宣传的高效性,促进村民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多措并举加强政策理论宣讲,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将红色革命文化嵌入乡村文明,培育激昂向上的乡村精神。红色文化精神能够鼓舞士气,促使村民具备昂扬的斗志,为乡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 重视法律宣传

引导村民树立法律意识,作为维系乡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一是提升基层组织中村干以及党员的法治观念。强调党员干部,发挥调节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村干部需要加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的学习,关注时事政治,时刻保持思想先进性,在村民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重视法制教育培训。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宗族观念影响,村民法制观念不强,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不妥,缺乏全方位思考问题能力。通过法制教育培训能够提升村民法制观念,加深其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三是采取先进方式对法律进行宣传。如搭建法律咨询平台,在民族文化中融入法律元素,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现和讲解,便于村民加强理解。

猜你喜欢

武陵山乡风文明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请文明演绎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漫说文明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