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学热点新闻创设情境 构建核心素养新课堂
2022-10-13陈沛忠
陈沛忠
(汕头市澄海东里中学 广东汕头 515829)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提出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4个维度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教学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达成不是简单的知识目标,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创设情境化教学逐渐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此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可依据学科特点,借力生物学相关热点新闻创设情境化教学,为学生构建起以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课堂。
1 利用热点新闻,唤醒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对可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或特性进行具体阐释的抽象概念,包含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借助相关热点新闻落实生命观念培育是有效途径之一。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新闻情境创设能否巧妙地与教学内容融合,为课堂添彩增趣。例如,精选的新闻素材在细胞结构和代谢教学中应重点突破物质与能量观及结构与功能观,在人体内环境稳态教学中则应重点突破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其次,教师要设计好新闻情境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学生审视自身的生活方式并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教材相关知识以寻求对生命现象的了解,获取一些健康生活的常识和技能,自觉纠正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
例如,在“水盐平衡调节”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强化学生对“稳态与平衡对健康生活重要性”的理解,更要让学生意识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网上的传言引入:每天饮足八杯水,排毒、养颜保健康。杯子的大小有关系吗?是否所有人都适合饮八杯水?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播放近日南方电视台《今日关注》的视频报道:佛山的朱女士由于要憋尿检查身体,便提前在单位快速喝了大量的温开水,但很快出现了类似于低血糖的症状。同事见状后,马上给她喝葡萄糖水。结果朱女士的不适非但没有改善,人还晕了过去,幸好被及时送到医院才没有大碍。据医生介绍,病人喝水太急且量太大,肾脏没办法把大量的水排出去,形成水潴留,内环境渗透压快速下降,心、肾等器官负担加重,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器官的衰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分析并尝试解释相关的症状。经过此环节,学生在刷新自我认知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科学饮水对健康生活的必要性。这样源于生活且能够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素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稳态与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并唤醒他们守护健康的动力。
2 利用热点新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顺应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的培育,倡导于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社会热点,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1世纪是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在生物学相关领域中有不少令人瞩目的科研热点新闻,如2018年在我国诞生的全球首只克隆猴,为攻克人类脑疾病带来了希望;2015年屠呦呦教授研究的青蒿素为遭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带来了福音;2018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热带沙漠种植水稻的成功实验更是破天荒的壮举……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先介绍相关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等,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利用这些热点新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立志学好知识和技术造福社会和人类,为建功新时代的强国梦做好准备,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学生学习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引入情景并提出问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说,全球饥饿人口在2020年已暴增到2.65亿人,依靠粮食的科学育种来增产还远远不足。能否不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直接工厂化合成淀粉呢?学生一番思考和分析、讨论之后,认为可能性不大。这时,教师引入《人民日报》2021年9月24日发布的热点新闻“我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系国际上首次——实验室里“种”淀粉”:日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该成果于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的科研梦想,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这样的新闻背景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推动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深度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热情。教师利用社会热点新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熏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3 利用热点新闻,驱动学生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快速地获取信息,而有些信息会引起社会出现不必要的恐慌。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关注新闻、网络媒体动态,挖掘和收集跟学科有关的具有可议性的热点新闻,及时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在时空上与社会紧密对接,为学生创设有矛盾冲突又想一探究竟的情境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真理,积极融入社会生活领域,为广大人民群众科普相关科学知识。
例如,在免疫调节有关“疫苗”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对疫苗特性及其制备原理和作用原理等作简单介绍。接着,教师引入热点新闻事件“紧急查处!有人在造假新冠疫苗!”:据新华社2021年2月2日报道,近日,江苏、北京、山东等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新冠疫苗案件。2020年9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孔某等人为牟取暴利,通过向预灌封注射器组合件注入生理盐水,加工制作假新冠疫苗,并且层层加价销售。目前,孔某等人制售的假新冠疫苗流向均已查明。事件一出,这种不顾接种者健康乃至生命的卑劣做法让人无比愤怒,恐慌的情绪也瞬间蔓延,很多人认为注射假新冠疫苗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死。时至今日,尽管大多数人已注射了第3针加强针,但仍有一些人抗拒注射新冠疫苗。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在当前阶段,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即刻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课后他们分小组就不同议题设计调查方案或动物实验方案。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根据对新冠疫苗的注射情况进行的资料收集、走访调查等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走出校园科普相关知识,动员家人和邻居等完成三针新冠疫苗的注射,为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一份力。此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学习调查、研究,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既拓展了知识,也培养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激发了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4 利用热点新闻,养成学生的科学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质疑,也要敢于突破已有的思路进而问题解决。不少商家把销售产品的功效描述得出神入化,商品存在虚假宣传,在诱导消费者购买的同时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有些商品和生物学息息相关,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热点新闻创设辨析真伪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对相关产品的宣传进行解释判断,不迷信热销产品、明星产品和大牌产品,不轻信传言,于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勇于质疑的批判性科学思维。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酵素”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点燃,争相介绍网络上热捧的各种酵素及其神奇的功效。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酵素”其实就是“酶”。接着,引入知乎上的新闻“酵素——近年来最邪恶的健康骗局!”:据调查,在国内几大电商平台上搜索“酵素”产品,其产品详情页的宣传大同小异,都是把“酵素”的功效描述得天花乱坠。酵素不仅能排毒减肥,甚至还有了能治病、抗癌的功效。学生想要知道“酵素”的真面目,辨析商家宣传广告的虚实,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理解“酶”的本质、作用原理及特性后,才能够知道。不少学生一开始对“酵素”的神奇功效是深信不疑的,教师以大众推崇的热销产品“酵素”新闻引入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新闻素材的呈现让学生带着质疑去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也能够使学生批判性的看待事物,辩证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新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化教学场景,赋予知识有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提升综合品质,完成了从“解答试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实在在构建起以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