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元宇宙”:要唯物地、科学地对待新事物
——与《清华大学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作者商榷
2022-10-13肖方晨
文 | 肖方晨
当前,在中国,“元宇宙”已经被炒到了疯狂的程度。一些做游戏的公司、做代币的公司、做区块链的公司都想抓住这一机会。做投资的各种公司也都希望收割到这一波韭菜,而那些宣传元宇宙的大咖们,忙着出书立说,还做开了短平快的生意,即线上线下开办元宇宙培训课,已经空手套白狼收获满满。一款《元宇宙第一课》视频教学上线仅10天,据讲课者说,收入达160万之多。
在2022年5月至8月间,元宇宙主题的大会、论坛蜂拥而至,有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元宇宙大会”,有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元宇宙大会”上海站会议,有在重庆由工信部、发改委、中科院、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和新加坡贸工部共同举办的工业元宇宙高峰论坛,有在北京举办的元宇宙共享大会暨《元宇宙十大技术》图书首发仪式……这些有关“元宇宙”的会议活动举办单位的规格之高,参会人员的“头衔”之高,令人不得不叹服。以2022年8月26至2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的“世界元宇宙大会”为例,据会议报道,参会者共有5位院士、50位元宇宙领域的专家和300多位元宇宙知名企业家。只不过这些“世界”元宇宙大会、“全球”元宇宙峰会和论坛,没见到有国外“元宇宙”专家现场或视频参加会议的报道。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个概念横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神学,这一概念可能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咒语”。
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专家、大咖讲“元宇宙”的视频课程,看一些院士、专家、教授的关于“元宇宙”的文章,没有一个对“元宇宙”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地定义,异口同声地将“元宇宙”讲成是尼尔·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说中创造的新词“Metaverse”就是“元宇宙”。在中国是谁第一位翻译了这个概念,至今是个谜。而讲“元宇宙”课的人,写文章的人都十分傲慢,以给人洗脑的方式,对有疑惑的人进行侮辱和嘲讽。说什么“低智商要交智商税”,什么“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言下之意,不跟风“元宇宙”就是愚蠢!
我非常期待看到有思想水平的而非洗脑式的有关“元宇宙”研究的成果。在网上看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新媒沈阳”团队的研究报告《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以下简称报告2.0版)。网上也有2021年9月1日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0.98版》(以下简称报告0.98版),也有沈阳教授对“元宇宙”的访谈录。经过认真研读这些报告内容之后,我深有感触。其一,参与研究的团队人员多,而且大多具有高级职称;其二,该报告所涉及的计算机、通信学科之全面,应用领域之广泛堪称是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息技术的百科全书。该研究报告用PPT形式写成,0.98版共126页,2.0版205页,可谓鸿篇巨著。
然而认真研读这份研究报告之后,我非常失望。其中使用的“元宇宙”概念仍来自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称“Metaverse”就是“元宇宙”,但这种说法是违反科学知识体系的。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来表达的,用来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各有其学科归属,即一个概念是属于某个或某几个学科的范畴,即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西方还有神学。
对于“元宇宙”这一概念,按思维的基本规律,应该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许多属性,抽出本质的区别性特征,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概念。可是《清华大学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论述的都是电子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应用及形成的结果与“宇宙”这个已经确定的概念所处学科相差太远。“宇宙”是属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分支,天文学范畴内的概念。
“元宇宙”在“宇宙”前加了一个“元”字,属于哪个学科的范畴之内呢?按《清华大学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的说法,“元宇宙”既属于古典哲学,又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和神学还有关系。这种相互矛盾的论述出现在2.0版第30页“元宇宙是三维化的互联网,通过XR、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
按正常的思维,“通过XR、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的空间形式就是三维互联网,这个说法是符合逻辑的。我认为,不妨称为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仿真空间,简称计算机数字仿真空间(以后专门撰文论述),这样的概念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清华大学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同一页的另一句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这句话包括的判断有两个:1.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元宇宙是社会形态。从这个句子看,“互联网应用”仍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还是XR空间的意思。第二个判断则是“元宇宙是社会形态”。而社会形态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社会形态如何划分?或者说,以什么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对社会形态的划分和表述由划分者的世界观决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在社会科学的范畴内,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标准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按社会的科技特征划分社会的时代,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汽化时代,计算机通信技术时代。
世界观影响社会形态划分,可举一例。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人类历史就没有共产主义社会阶段。1989年,他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认为1989年德国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人类的政治历史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可见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社会划分标准。那么伪概念“元宇宙”的鼓吹者们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元宇宙”所属的社会形态呢?他们没有明确说明按政治经济学的标准去划分,但对“元宇宙”的描述是去中心化,数字身份,数字资产,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货币(代币),虚实相融,每个人既生活在现实世界,又生活在虚拟世界……这不是社会形态的划分,更像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按自然科学范畴内的科技划分,他们不承认现在是数字信息化社会(或计算机通信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而是笼统的谈VR、AR、AI、区块链,数字资产……等等,没有对这些技术的基本性质和形态的科学抽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研究中心沈阳团队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内容庞杂。从报告中我们知道该团队从2015—2020年研究的课题有《未来媒体报告》(2015),《VR的新浪潮》(2016),《大数据/AI/5G/生态报告》(2017—2018),《5G下一代风口AR》(2019),《虚拟数字人报告》(2020),按照思维的规律和逻辑的原理应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中也没有所谓“元宇宙”概念。只是由于中国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把2021年定为“元宇宙”元年,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炒作“元宇宙”的风潮,沈阳团队在2021年9月1日发布的综合研究报告就定名为《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这种蹭热度的做法不是清华大学这样知名高等学府的研究团队应该做的。沈阳教授是知名学者,研究团队中有很多博士,这样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搞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科研操守,不能为蹭热度而跟着炒不知是谁弄出的“元宇宙”。如果该团队认为“元宇宙”概念非常准确、深刻,就应该进行一番科学论证,而不能人云亦云。
该研究团队在时隔几个月之后又发布研究报告2.0版,为报告小标题增加了零部分——缘起部分,增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元宇宙”正名。其中有《周易上传·乾》,把《易经》八卦第一卦乾卦中的“元亨利贞”,把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学,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也抬出来,又有庄周梦蝶,屈原《天问》助阵。这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只不过帽子太大,套在“元宇宙”上风马牛不相及。又搬出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1990年建议将“Virtual Reality”翻译为中文“灵境”为根据为“元宇宙”背书。30多年前中国最知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为何至今没有采纳,原因不得而知。我个人为“灵”字有多种解释,容易产生误解。无论如何钱学森对VR的翻译只是对这个技术的翻译,跟元宇宙不沾边——这顶帽子又太小,套不进“元宇宙”宏大的叙事中。
一个全国最高水平学府的研究团队这种东拼西凑的研究方式实在令人疑惑。
当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团队的研究报告某些部分还是有价值的。其对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数字技术应用的全面介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违背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先蹭一个热点概念,然后硬生生地往上面套,尽管内容很全,许多观点却经不起推敲。尤其是在报告中提到沈阳教授2007年提出的三度空间和虚拟时空论更是值得商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沈阳:虚拟人、机器人、真人三人行,元宇宙将提升生产力”。这是2022年1月26日158期文汇讲堂的发言,其中对“元宇宙”中的虚拟高校关于清华大学的部分描述堪称“元科幻小说”(Meta Sci-Fi)!
这种重量级的发展研究报告,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政府的政策决策。正如东华信息与系统科学技术研究院张金东先生所言:“元宇宙这个概念的危害不止是概念本身的正伪,而是有从‘伪概念’向‘伪产业’发展的趋势,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及无数坑蒙拐骗的勾当”。
科技进步会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考虑如何充分的释放技术发展潜力,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才是当今有责任有担当的学者要去做的。反之,离开应有的立场大力宣扬带有重塑三观色彩的“知识话语”,有毁掉年轻一代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