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课程社会学分析

2022-10-12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科书小学生学生

熊 沁 雪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父亲扮演的家庭角色影响着儿童的性别同一性,学习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关注。教科书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可以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社会化成长打下重要基础。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呈现

1.父亲角色篇目统计

笔者根据年级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父亲角色的篇目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父亲角色篇目分布

从表1可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各个年级都有涉及父亲角色的文章,且不在少数,总计27篇。其中六年级数量达到10篇,多数有关父亲角色的文章能够强化学生关于父亲形象的内心体验,教科书编著者特别重视父亲角色的呈现,突出了父亲角色的应然性。

2.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笔者将仅起到推动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少、人物特征不够鲜明的父亲角色,记为配角。同理对母亲角色进行划分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父亲角色主配角情况

该套教科书塑造了18位作为主角出现的父亲形象,而母亲作为主角出现的有15位。其中低年段,母亲担当主要角色的数量多于父亲;到了高年段,父亲担当主角的数量与母亲持平,甚至超越了母亲。相较于母亲,父亲形象整体呈现一个“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这符合小学生年级增长的心理需求。首先,低年级时父亲和母亲作为主要角色出场数量都不低。因为母亲角色的特质如慈爱温柔,可以为低年级学生带来亲切感,对于初入小学课堂的学生而言,起到一定的慰藉作用,而父亲角色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二者相辅相成对人的完整发展必不可少。[1]同时,父亲作为主角的书写在高年级增多是因为父亲角色的特质,如能干、冷静、果断等行事风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推崇,充分表现了男性典型形象的一面,以及作为父亲角色的某些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不同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其次,父亲角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互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感知能力的增强,达到抽象思维的转化,高年级小学生对父亲形象不再浮于表层,所以到了高年级时增加父亲作为主角的书写可以增加学生体会深层父亲形象的机会。

综上,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课文篇目着重刻画父亲角色,主配角的呈现都会间接、直接对小学生带来影响,我们可以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于父亲这一特殊角色的关注和理解。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分析

1.父亲角色外在形象统计

父亲角色除了在家庭里担当的父亲伦理责任,其外在社会形象主要是看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包括职业、国别、所处时代共同构成的外在社会形象。

(1)父亲角色的职业统计分析。职业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通过对父亲角色的社会职业进行统计,可以体会到父亲在社会所达成的个人价值,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理念和人生价值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一共出现了8种职业(其中有的课文未交代,一并划分进普通人),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普通人、农民、政治领袖、影视公司重要人物、船长、艺术家、部门科长、共产党员。但类似于服务行业、高科技行业等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在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一方面教科书通过父亲角色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职业兴趣培养起点;另一方面,通过刻画父亲的职业及工作画面,让学生珍惜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体会父亲的不易,常怀感恩之心。

(2)父亲角色的时代统计分析。首先,笔者按照1840、1949年两个重大事件发生的节点,将时代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经过统计,当代、近现代、古代的父亲角色数量占比分别为70.37%、25.92%和3.71%,可见语文教科书倾向于呈现当代父亲形象。这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使父亲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与小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也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其次,教科书对父亲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书写特点有不同侧重点。近现代以爱国形象为主,如《青山处处埋忠骨》里塑造的毛主席的父亲形象,他既是一位国家伟岸的领导人,也是一名对儿子有无限深沉之爱的普通父亲;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刻画了一位投身于革命事业无怨无悔,最后大义凛然奔赴刑场的英雄父亲。而当代形象则更多的是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关爱的品质,如《夜色》《父爱之舟》等。

(3)父亲角色的国籍统计分析。笔者将教科书中六个年级的父亲角色按国籍进行统计,其中中国父亲角色有23个,占比为85.19%;4个外国父亲角色,涉及俄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占比为14.81%。可见,教科书对于父亲角色的编选有中国本土化的倾向,即使选择外国父亲角色,也倾向于欧美发达国家,涉及亚非拉国家近乎于零。这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国际视野的平台,无益于学生涉猎世界的伦理文化,无益于培养学生立足现实、正视比较的开放思维。

经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统编版教科书中父亲的外在社会形象缺少一定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无益于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生活经验。首先,应当协调新时代父亲角色与传统父亲角色的通性和特性,把握新时代下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考虑适当加入当下服务业、自主创业、网络行业、新兴产业的职业角色,以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广度。其次,外国父亲角色的选择范围可进一步扩大,可适当考虑亚非拉等国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最后,除了当代近现代的父亲角色,还可适当增加古代的父亲角色,以此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优秀历史传统伦理道德观。

2.父亲角色内在形象统计

人物不仅包括外在的形象特征,还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特质等内在形象。笔者从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对其分析。

(1)心理形象。首先是情绪分析。笔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扎伊德的情绪分类,对含有父亲角色的篇目进行分析解读,将父亲情绪进行归类(未有情绪流露归为其他类),如表3所示。

表3 父亲角色情绪分布

其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占比最高,为40.74%,值得注意的是兴趣占比为18.52%,愤怒为18.52%。可见,教科书倾向于从父亲角色上传达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能为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温暖,容易引起共鸣。同时,父亲角色传达出较高比例的“兴趣”情绪,具体表现为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种情绪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愤怒的情绪也有18.52%,表现在父亲对待子女问题上,教科书在选择父亲的情绪上符合大众的传统印象,即父亲往往具有严厉的特点。

其次是性格分析。性格是内隐的人格特征,笔者依据荣格的性格二分法,将性格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大类,以此将六个年级的父亲角色按此归类统计(如表4)。

表4 父亲角色性格分布

表5 父亲角色道德形象分布

可以看出,外倾型的父亲角色和内倾型基本持平。这表明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公平呈现两种性格特点的父亲角色,因为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两种性格都满足于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范式。不同性格的父亲角色可以帮助不同性格的儿童找到来自于身边信赖和亲密的、可视作榜样的范本,学习在多变的环境下建立联系,即不同的学生借助不同性格的父亲形象来帮助感知自己是何种性格,从而反思和选择适合自我的行为,逐步学会在复杂关系中沟通合作。因此,大致均等分配这两种性格的父亲角色,可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成长需求,最后达到个人走向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形象。教科书中父亲的道德品质可分为有关自然、有关自身、有关他人、有关集体[2]四类。4个类别及其之下的其他要素占比如表5所示。

有12位父亲角色涉及自身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细心严谨、吃苦耐劳等。有9位父亲角色涉及他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父亲对待子女或对待陌生人的问题上,具体表现为无私奉献、善良亲切。有4位父亲角色涉及集体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对国家的爱国之心、对民族大义的追求。有2位父亲角色涉及关爱自然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

儿童的社会化是适应、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有关自身、有关他人、有关社会、有关集体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从表5中可见,教科书倾向于以父亲角色为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一直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十分必要。然而,教科书中父亲角色传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形象所占比例较少,可适当增加。

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价值

1.引领学生行为方式,帮助建立性别认知

父亲扮演的家庭角色与功能影响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父亲男性化的行为特征给子女提供可供模仿或参照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3]而这种同一性表现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诸如男孩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以后发展的男性模式与其父亲对照,人们通常可以从一个男孩的身上窥见其父亲的某些行为举止、道德品质或习惯方式。女孩则会从父亲身上获取到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甚至影响她们对于未来选择伴侣的思考。有研究发现,如果父亲角色在一个男孩的成长中常年处于缺失的状态,会造成男孩失去适当的性别行为榜样[4],无法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认知,即“男性化”的缺失,因此,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呈现有助于小学生在父亲角色的指引下逐步树立性别认知,可以说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

2.联系学生情感世界,激发学生成长动力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情感产生波澜、心灵受到触动[5],所以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重大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不是工厂的机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获得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拥有了饱满的情感并逐步转化,才能投入有意义的积极学习中,情感获得和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和谐完善又精神丰富的人。一方面,父亲与儿童相处交流会帮助儿童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会发展成心理依恋,最终帮助儿童摆脱情绪失调、树立积极情绪。[6]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开始逐渐增强,感情逐渐丰富和充沛,逐步学会表达丰富且深层次的情感。学习父亲形象还有助于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和把握有关父亲角色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体悟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紧密血缘关系的父子之间的感情羁绊,回应父亲角色在学生内心的期待,丰富学生情感。

3.映射中国传统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教科书中的父亲角色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首先,在面对与他人的关系时,父亲角色体现传统伦理道德观。个人道德之培养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家庭伦理是道德生活的核心。[7]而这种家庭伦理最基本构成就有孝亲敬长。如《父爱之舟》《少年闰土》里就有父亲和子女的关系,如果将这种孝文化发扬,用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会逐渐嬗变为厚德载物的思想[8],在教科书中,父亲身上的善良亲切、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热爱祖国、舍生取义等,无一不强调用宽厚之心对待生命。可以说伦理道德始终贯穿始终,映射传统价值观。其次,“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尊重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在教科书中也有体现,所以在探讨父亲角色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如《父亲、树林和鸟》中父亲对于鸟类的熟悉和保护。学习了这种渗透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父亲角色,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4.鼓励正面道德形象,塑造学生道德品格

小学生认知能力逐步发展,心理能力还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开展道德教育是最佳时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儿童的优良品格。关注“人应该怎样生活”[9],教科书中父亲角色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展示自身的优良品行和为人做事风格。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充满爱国情怀的父亲形象以身作则、为国献身,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归属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严肃深沉的严父形象帮助儿童客观地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对塑造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科书利用父亲角色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处理与自然、自身、他人、集体的关系,毫无疑问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认同与模仿,为其道德发展打下基础。

四、总结

教科书将父亲角色的做法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将其内化并朝着社会所期待的父亲角色传达的价值观靠近,最终成为社会所期待培养的人。通过前面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统编版选取了不少具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父亲角色,但在外在社会形象的塑造上仍有缺憾,即缺乏一些职业的时代性、年代、国籍的多样性。内在心理形象中的道德形象层面缺少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父亲角色的认知偏差。所以,要紧扣课标,教科书中的父亲角色选文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猜你喜欢

教科书小学生学生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赶不走的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藏起来的教科书
学生写话
我是小学生
聪明的学生等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