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根育人 以文化人
——寻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2-10-12张冰艳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汉字传统

唐 仁 张冰艳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1.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历程的时代诉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书写了人类的起源,也续写了人类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加快了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1]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受到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熏陶,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厚的学识,如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隐性角度来说,要求教师做到博览群书,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3.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与文化自信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让学生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这也对培养具有优秀素质和德才兼备建设者具有战略性地位。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编排分类

基于众多学者对此主题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划分为以下六大类:汉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文学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以及传统科技文化。[2]

1.汉语言文字文化

(1)汉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一(上)和一(下)分别安排了两个识字单元,二(上)和二(下)分别安排了一个识字单元。除此之外,五(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为“遨游汉字王国”,由“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部分组成,通过系列版块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汉字在教材中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汉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3]从表1可知,编者在字词编排版块做到了有意为之,生字上,低学段主要以识字为主,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词语上,数量从二(上)的246个提升到了五(上)的331个,生字与词语的学习量也在逐步增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表2 童谣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2)童谣。童谣,也叫儿歌。它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一种文学题材形式,其内容浅显、结构整齐、节奏明快;且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充满了童趣。据统计:在小学低学段,童谣的篇目占据了总篇目的70%,可见童谣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ⅰ) 由文献[16]可知,当a<λ1且d>λ1且d

(3)蒙学经典。传统的蒙学读物具有贴近生活、内容广博、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帮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在教材中,蒙学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一(下)的《人之初》、二(下)的《弟子规》以及五(下)综合性单元的《千字文》。从编排意图分析,《人之初》安排在一(下)主要在于以其灵巧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借助其广博的内容帮助学生懂得基本的礼仪规范;而《弟子规》则融识字与为人处事于一体,引导学生诵读识字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千字文》安排在“我爱你,汉字”这一单元,给学生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汉字与书法这一方面的卓越成就。

(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主要囊括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各学派著作,在教材中安排在每个单元的课文或者是“日积月累”部分,它们主要以句子或者短篇的方式呈现。据统计,诸子散文占据教材总篇目的40%,其中低年级16篇、中年级18篇、高年级17篇。

(5)谚语、名人名言。教材中出现的谚语共有59条,名人名言共计20条。教材中谚语和名人名言主要分布在每一单元的“日积月累”版块。从内容上分析,谚语有不同方面的主题,如一(上)的谚语主题为“时间”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句古典文化谚语;二(下)多为“风景”这一主题的谚语;到了四年级则开始出现名人名言,如朱光潜的“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艾青的“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从数量上分析,下册出现的谚语数量较多,且也随着年级的增长,数量呈递增趋势。

表3 歇后语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6)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负载着智慧,给人以深思和启示的语言。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内容生动形象、语言诙谐幽默,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歇后语在教材中具体分布情况如表3。

2.传统文学文化

(1)古诗词。教材中共编排了116首古诗,对于古诗词这一部分的选取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而明朝相对来说极少,在教材中仅出现了两首(见表4)。不易于学生了解其他朝代的灿烂文化,如将各朝代的诗词都有所涉猎,会更好地帮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品味。

表4 古诗词在教材中的具体分布情况

(2)文言文。教材中总共出现了11篇文言文。其中写人的有三(上)《司马光》、四(上)《精卫填海》、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五(下)《杨氏之子》、六(上)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说理的有三(下)《守株待兔》、四(下)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上)《少年中国说(节选)》、五(上)《古人谈读书》、五(下)《自相矛盾》、六(下)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3)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为借此喻彼、借远喻今、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4]

表5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教材中出现的寓言故事大多集中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四(下)有《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五(下)有《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到了六年级便不再编排寓言故事(如表5)。

(4)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从选编角度来说,教材中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是选编和对故事的编写。但不管是选编还是编写都抓住了故事的精华呈现给学生。教材中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选编的是《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田螺姑娘》等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3.民族民俗文化分类

教材选编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的节日和习俗。如二(上)的《难忘的泼水节》、四(上)的《走月亮》、六(上)的《草原》、六(下)的《藏戏》。除此之外,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以多种形式呈现,以儿歌形式表现的有《春节童谣》,以散文形式表现的有《端午粽子》《传统节日》《千人糕》《北京的春节》;以古诗形式表现的有《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7首。

4.传统历史文化

传统历史文化分类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里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故事有重复的篇目,如《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等课文。据统计,教材中古代历史人物有19位,近现代历史名人有32位(见表6)。

表6 传统历史文化在部编版教材的分布情况

5.传统艺术文化

表7 传统艺术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在该部分还有一个值得补充的内容,即教材中关于习字和书法的编排。教材中从四(上)开始,在每学期的语文园地部分至少安排了一次书法版块,这个版块的编写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楷书练习到临摹书法大家的碑帖,旨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如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传统艺术文化具体表现见表7。

6.传统科技文化

表8 传统科技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科技为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在历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如伟大的四大发明;还有在医术上,我国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使用的麻沸散;在天文学方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在数学方面,南北朝的祖冲之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计算出了圆周率的精确范围;在地理学方面,明朝时期的徐霞客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在教材中也有一些关于科技文化的内容编排在其中(如表8)。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特点

1.编排的内容极具时代性

创新是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动力,凡事有创新才有进步,传统文化也亦是如此。教材编排过程中,不断地淘汰陈旧的知识,不仅依据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选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且结合了时代的需要做具体的创新。如教材中一(上)第1单元的“我上学了”这个版块,增加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个内容。相对于人教版来说,这种创新旨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和语文学习的快乐等方面的教育。

2.表现形式多样化且内容丰富

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且内容占比大,其形式之多体现在以诗歌、散文、童谣等展现。内容之多从横向的篇目来看,体现传统文化的篇目占总篇目的70%;从纵向时间跨度来看,教材中纳入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年代跨度非常大,从先秦到明清,各朝各代都有所涉及。

3.以专题单元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材中总共有94个单元,其中有8个单元是直接围绕传统文化来编排单元内容,力求在教材的整体布局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如三(下)第二单元的寓言故事,四(上)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五(上)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六(上)第三单元的传统艺术和六(下)第一单元的民风民俗等专题。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渗透的具体策略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教师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历史使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努力。

1.加强教师渗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部编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而言,大幅度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教师应当善于甄选并勤于阅读一些同自己教学有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如教师在教学《汉字的演变》时,可以提前阅读《甲骨文》,这能帮助教师熟悉中国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如此教学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当然除阅读书籍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中华经典资源库等资源丰富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响应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2.推进过程渗透,寓教于乐活化课堂

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距离感。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桥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涵养的深挖阐释。与此同时,切忌“得其形而遗其神”。如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汉字教学时,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生硬呆板的生字教学法,将生字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如在讲授汉字“月”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月”的甲骨文、金书、篆书以及隶书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写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趣味识字游戏,活跃识字教学的课堂氛围。

3.借助媒介渗透,结合现代教学技术

教师若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以更新颖的方式融入学生生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随后视频播放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的圆明园,此时教师在旁做讲解,介绍圆明园被列国侵略的历史背景。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类型,适当引用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中华汉字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