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无人蜂群作战发展现状及对抗策略研究

2022-10-12梁延峰李建营赵艳艳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蜂群协同试验

张 博, 梁延峰, 李建营, 赵 然, 赵艳艳

(1.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28部队, 北京 100000)

0 引 言

无人“蜂群”以数量多、智能化为主要特点,可以通过智能协同的密集饱和攻击对敌方进行打击,这使其成为战场上的一种主要威胁。

各国已围绕蜂群作战展开激烈竞争,相继开展大量战法演练试验,美国开展进攻性使能战术项目设想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组成的蜂群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完成作战任务,验证蜂群战术的可行性。俄罗斯在真实作战背景下开展有人机和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进行战术演练。

蜂群作战取得了一定的实战战果。2020年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的军事冲突中运用无人机蜂群对亚美尼亚地面部队发动攻击,携带武器载荷的无人机蜂群摧毁了大量敌方的坦克、武装车辆、防空导弹系统,左右了战场局势。2021年以色列在和哈马斯冲突当中,利用无人机蜂群在边境附近的城市作战环境中实行侦察打击任务,摧毁了哈马斯数十个武装目标。导致敌方进行的突击队渗透、伏击和狙击手战术遭到失败。

在未来战争当中,蜂群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充分获取“蜂群”带来的作战红利及抵消其带来的威胁,梳理其发展现状,研究蜂群作战关键技术手段,构建可行的对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概 述

1.1 蜂群概念

蜂群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界。鱼、鸟、蜜蜂、蚂蚁等生物个体结构特别简单,但在群体行为中,时常通过个体之间丰富的信息交流,排列成一定的队形,以形成整体优势来帮助它们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智能行为。这种通过个体间的交互以及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能展现出来一种集体行为称为蜂群行为。

蜂群作战是指将大量能力近似的单体平台构成蜂群体系,通过规则简单的相互间自主协同,融合成一个信息共享、功能互补、战术协同的作战群体,可以使整个体系像一个平台一样,以更高的性能遂行各种作战任务。蜂群作战具有去中心化、抗毁性、低成本、能力分散性等特点,具备形成非对称新质作战能力的潜力。

1.2 概念演进

美国最早意识到“蜂群”作战模式的巨大优势,提出了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在无人机蜂群作战理论体系构想、关键技术突破、作战样式研究、能力演示验证等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初,DARPA率先启动了无人机“蜂群”空中战役研究计划。2014年,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战场机器人Ⅱ:即将到来的“蜂群”》报告中,首次系统提出无人系统“蜂群”战术[1]。2015年,美国防部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美国防部将无人机“蜂群”作为其五大关键技术之一,至此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被官方正式提出。2015年,美空军发布《空军未来作战概念》战略文件,对美空军2035年目标进行战略规划,提出了无人机蜂群协同高超声速导弹的作战设想。2016年,美国空军发布了《2016-2036小型无人机系统发展计划》,提出在未来10~20年实现“蜂群”作战概念目标。“蜂群”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图1 “蜂群”发展脉络

近年来,随着美国对无人机“蜂群”研究的推进,蜂群无人机速度越来越快、外形趋于流线化设计、武器载荷能力不断增强,无人机与导弹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无人机“蜂群”作战启发,智能弹群作战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美国当前蜂群作战发展的重点。借助其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成果,美国智能弹群的研究的先进性和理论的前瞻性同样处于领先水平。

2016年,美国防部对外发布了《武器技术利益共同体》,明确将“对抗一体化防空系统”列为美军防御性作战任务之一。2017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发布广泛机构公告(BAA-AFRL-WK-2017-0002-01),开展“灰狼”导弹技术演示验证项目。2019年11月,美空军装备司令部将“金帐汗国”智能弹群项目列为首批“先锋项目”,该项目作为“大幅改变空军作战样式和空中力量运用方式”的项目,将获得优先发展。2019年,美空军发布《2030科技战略》,提出推动无人机群和智能导弹的发展。新制“蜂群”概念不再单指无人机蜂群,也同样可以是智能弹群。

1.3 蜂群特点及典型作战样式

(1)功能分布,智能协同

“蜂群”具有规模化、分布式、智能化等基本特征。大规模小型蜂群平台分布承载多个任务功能子系统,借助蜂群通信网络智能协同,从而实现传统的在大型平台上高度集成的任务功能。

(2)去中心化,自愈抗毁

“蜂群”具有去中心化、自组织性等特征。蜂群的去中心化特性可避免系统由于单个的节点失能、受损而导致的全系统崩溃,规避了整个系统对某个单一节点的依赖性;当蜂群中的某个或某些节点失能或受损时,蜂群的自组织特性可依据应用环境进行自调整,为系统提供自愈能力以完成既定任务。

(3)成本低廉,高效费比

组成“蜂群”的个体平台与有人机相比由于不需要考虑作战人员安全,减少了各种生命维持系统成本,不需要考虑平台损坏,减少了换机成本。蜂群平台个体结构简单,采用小型化、低成本设计,随着制造工艺的提高,研发和制造成本持续降低。蜂群化系统在敌我对抗交换成本方面提供巨大优势。敌方应对大量的低成本蜂群个体需要消耗数十上百倍的价值的导弹、火炮来进行防御。

“蜂群”作战借助其低成本、规模化优势,遵循“以数量取胜”原则,具备信息获取、预警及通信中继、夺取战场电磁权、目标指引、战场运输、攻击及支援等战场应用特点。其中,对敌开展饱和攻击是其致胜法宝。由无人机、导弹组成的“蜂群”通过携带不同的任务载荷组建诱饵群、侦察群、干扰群、打击群等功能群。根据作战任务具体要求,灵活组合各功能群,多层次、分波次开展作战任务,力求提高作战任务的成功率与作战效益最大化[2]。

“蜂群”典型的作战样式与流程如下:作战“蜂群”从多个陆基、海基、空基大型有人或无人平台发射,各作战“蜂群”分布飞行渗入敌防区范围后按任务规划组成新的功能群。诱饵群通过欺骗、诱导敌防空系统雷达及防空导弹等工作。侦察群借机对敌防空系统,如敌方指挥与控制设备、雷达阵地、地对空导弹发射器等,进行侦察,定位其部署位置,识别其信号特征,掌握其使用方式及运用规律。干扰群基于侦查信息干扰、阻塞、压制敌方防空雷达,构建空中通道。打击群利用携带打击载荷跟进对敌防空系统进行打击。侦察群对作战结果进行评估后“蜂群”智能开展进一步行动规划。“蜂群”还可掩护、指引后方大型高价值空中作战平台遂行侦察、突防和打击等作战任务,降低人员、财务损失,提高任务的成功率。

2 蜂群作战研究现状

2.1 “山鹑”(Perdix)

“山鹑”项目旨在利用现有军事、商业技术开发微型无人机蜂群,尽快形成战斗力,投入实战,执行蜂群任务。“山鹑”无人机能够承受战斗机发射器发射时的强大弹射力,并在涡流中保持正确的飞行方向。项目第一阶段,空中发射试验,2014年首次利用F-16战斗机发射“山鹑”无人机试验。第二阶段,空中发射与编队试验,2015年验证了无人机在空中相互通信并自主组成集群编队的能力。第三阶段,集群验证,2017年采用3架F/A-18战斗机释放出103架“山鹑”无人机,根据任务要求一起协作控制、导航,聚集、解散。未来计划,开展集成各种任务载荷的试验[3]。“山鹑”项目微型无人机及项目试验如图 2所示。

表1 “山鹑”项目无人机技术指标

图2 “山鹑”项目微型无人机及项目试验

从“山鹑”无人机的技术指标分析,此种微小无人机平台能力弱,携带载荷能力较弱,打击能力不强,更加适于执行蜂群情报监视侦察、袭扰等作战任务。该项目验证了蜂群投放、组网、编队飞行、智能协同等蜂群智能技术。

2.2 “小精灵”(Gremlins)

“小精灵”项目旨在研究一款低成本的无人机,配备多种不同载荷,从敌防区外的大型平台发射,在有人作战飞机的前方深入高威胁地区以“蜂群”方式执行情报监视侦察、电子攻防等任务,并通过“小精灵”之间的中继通信将数据传递给后方或者战区内的F-35打击编队。项目第一阶段,论证工作,2016年开展方案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第二阶段,回收系统设计,2017年提高技术成熟度并开展详细设计和相关试验。第三阶段,演示验证试验,2019年完成首次飞行,2020年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演示验证试验。“小精灵”无人机(X-61A验证平台)及项目试验如图3所示,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未来计划,由于其作战潜力较大,或将开展第四阶段试验。进一步研究空中回收[4]。

表2 “小精灵”无人机(X-61A验证平台)技术指标

图3 “小精灵”无人机(X-61A验证平台)及项目试验

目前采用的无人机平台是X-61A,作为验证平台还不具备自主任务飞行能力,需由控制员在母机或者地面遥控操作。今后的实用型号将实现智能网络化蜂群自主作战能力,搭载电子战套件、动能弹或小直径弹药等不同载荷全方位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小精灵”无人机具有速度快、航程远、可回收、低成本的特点,飞行性能与巡航导弹相似,可以直接装载战斗部对敌方进行火力打击,也可作为巡航导弹打击前的诱饵攻击,消耗敌方防空防导资源。

2.3 “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LOCUST)

“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项目旨在发展了一型多管发射装置,可在陆地或舰艇甲板上以每秒一架的速度发射上百架管射小型无人机。这些小型无人机可在特定区域通过自适应组网及自治协调一起执行掩护或巡逻任务,也可发展为武器实施对地攻击。项目中采用“郊狼”(Coyote)型无人机为主要验证工具。项目第一阶段,发射试验,2015年开展“郊狼”无人机发射试验,执行不同任务,携载多种载荷。第二阶段,编队飞行试验,2016年,在陆上完成30 s内发射30架“郊狼”小型无人机的试验,验证了其编队飞行、协同机动和队形变换能力。第三阶段,反无人机预部署试验,2019年开展了“郊狼”第2批次无人机与Ku波段射频系统的反无人机预部署试验,验证了“郊狼”蜂群对空中目标无人机的打击能力。“郊狼”无人机及项目试验如图4所示,技术指标如表3所示。未来计划,2021年美国防部宣布,“郊狼”第3批次无人机自主性模块已转化到了美空军研究实验室“先锋”计划中的“金帐汗国”项目[5]。

图4 “郊狼”无人机及项目试验

表3 “郊狼”无人机的技术指标

“郊狼”无人机的性能与巡飞弹相似,表4对比了“郊狼”无人机与“弹簧刀”巡飞弹,可以发现“郊狼”无人机的性能介于“弹簧刀”300和“弹簧刀”600之间,完全具备巡飞弹的打击能力。由于其低成本、灵活布放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战场快速、机动部署,组成作战无人机“蜂群”,干扰、打击战斗机、无人机蜂群、弹群等敌方空中作战力量。

表4 “郊狼”无人机与“弹簧刀”巡飞弹的技术指标对比

2.4 “灰狼”(AFRL)

美国防部开展“灰狼”项目研究,旨在设计研发低成本、网络化协同的亚声速空地导弹样弹。“灰狼”导弹除可携带战斗部之外,还可以加载电子攻击、情报、监视和侦察等有效载荷,作为一次性监视与侦察工具或执行电子战任务。2018年,完成概念首飞工作。2019年,美国空军表示因“领域需求不足”,计划2020年后暂停“灰狼”计划,并将项目资金以及弹药网络化协同打击技术的验证工作全盘转移至“金帐汗国”项目。为完成项目第一阶段的剩余工作,2020年7月使用F-16C战斗机完成了灰狼导弹的新一轮试验,对“灰狼”导弹对地面和空中目标干扰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6]。“灰狼”导弹及项目试验如图5所示。

图5 “灰狼”导弹及项目试验

2.5 “金帐汗国”(GOLDEN HORDE)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金帐汗国”合作式弹群项目,旨在使多型武器之间能够共享数据,实现实时交互与自主协同作战,以提升美军空射导弹等武器的作战效能。该项目融入了“郊狼”项目的网络自主协同技术成果,在初始阶段以对现有库存武器进行改进,并进行演示试验为主要研究内容。2020年12月,进行首次飞行演示试验,F-16挂载4枚合作式小直径炸弹弹药并投放了其中2枚,2枚弹药未能成功击中目标。2021年2月,第二次飞行演示试验。F-16挂载投放4枚弹药,建立通信连接、分配任务,完成对4个目标的同步打击。2021年5月,该项目成功完成了前阶段最后一次飞行演示试验。两架F-16战斗机同时发射了6枚合作式小直径炸弹弹药,并在发射后迅速建立起了彼此间的通信链接。利用地面站向飞行中的弹药群发送更新后的打击目标,实现了对新的高优先级目标的打击。项目选择了GBU-39和ADM-160分别研制合作式小直径炸弹和合作式微型空射诱饵弹[7]。“金帐汗国”项目导弹及项目试验如图6所示,技术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金帐汗国”项目导弹的技术指标

图6 “金帐汗国”项目导弹及项目试验

未来利用导弹之间,或导弹与其他武器之间等的网络化自主协同将有望成为美军未来导弹协同作战的新模式。可利用具备反辐射能力的智能弹群作为假目标使敌方的监控雷达达到饱和,或利用具备火力打击能力的智能弹群直接破坏敌方防空火力,再由远距离巡航导弹实施对敌于防区内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从而可使美军通过不同类型精确制导武器的多种组合,进行多层次协同作战,对敌方防御系统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相关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弹群的协同作战能力将更加自主化、智能化,和深入论证的战术战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全面颠覆未来作战模式。

2.6 发展趋势

(1)无人机“蜂群”与智能弹群“蜂群”融合发展

无人机“蜂群”与智能弹群“蜂群”呈现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态势。“蜂群”无人机与“蜂群”导弹之间的界限渐弱,美军近年来开展的 “郊狼”、“小精灵”等多个无人机蜂群项目,用于组成“蜂群”的中小型无人机在气动外形、机动性能等方面都与导弹十分相近,无人机“蜂群”可以通过搭载战斗部实现同弹群相当的大规模火力打击任务。同时,“金帐汗国”智能弹群项目引入了“郊狼”项目的网络自主协同技术成果。这也印证了无人机“蜂群”与智能弹群正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

(2)“蜂群”快速、实用化(低成本)发展

分析美国“山鹑”、“小精灵”、“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灰狼”、“金帐汗国”项目内容以及转化过程,不仅揭示了美国加快发展蜂群作战技术的决心,还展示了其在实现低成本、智能化作战道路上,谋求快速、实用地(低成本)拥有多型无人机、智能导弹,扩大“蜂群”作战高效费比能力优势的企图。

(3)异构“蜂群”协同作战

当前“蜂群”项目本质上依然都是技术演示验证项目,是规模较小、异构平台种类有限的作战力量集群。未来作战定是集无人机、智能导弹为一体的大规模、多型异构平台,以作战任务为牵引、按需组合、灵活执行各类任务的新制“蜂群”协同作战,而无人机蜂群和智能弹群组成新制“蜂群”的自主协同作战,可使两种武器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发挥“蜂群”作战体系效能,这将是未来装备、技术与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

3 蜂群作战关键技术分析

3.1 蜂群作战技术体系

“蜂群”作战技术主要分为群体智能类技术、协同交互类技术、单体智能类技术、支撑类技术四部分。

(1)群体智能类技术

群体智能类技术是“蜂群”作战的大脑,以群体智能涌现能力为核心主要实现蜂群作战任务的顶层规划智能策略生成、编队协同控制与任务规划。蜂群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布式、网络化的组织架构整合系统内无人机资源和能力协同执行任务。“蜂群”的智能策略生成使群体内部无人机、导弹之间的拓扑关系及角色可根据任务需求与战场环境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编队协同控制与任务规划与战场智能任务分配实现蜂群自主的进行分布式决策、航迹规划与协调、编队飞行与控制。采用分布式协同控制结构,根据复杂的战场实时态势,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将复杂问题拆分为子问题。蜂群个体之间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借助动态分布式约束优化等核心算法,协同完成子问题的求解,动态规划群体内部每一个体的作战任务和飞行航线等,从而实现编队的协同控制。其难点是多个体之间的任务分配和冲突检测、空间和时间的协同以及智能任务规划、分配的实时性和高效性要求[8]。

(2)协同交互类技术

协同交互类技术主要实现蜂群的动态自组织通信、分布式感知与处理、协同侦察与融合、协同干扰与打击。在所有关键技术中,协同交互类技术是实现蜂群复杂协同动作的信息基础,其中动态自组网通信、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处理技术是蜂群之间能够互联互通、态势共享、协同工作的核心。蜂群个体间的动态自组织通信是实时共享信息、高效协同的前提条件,是无人机执行蜂群作战的关键,通过通信协议设计技术实现蜂群动态自组织通信,实现对通信资源的有效调度和管理。在蜂群飞行过程中,当受到敌方的攻击使得某些蜂群个体失效或有新的蜂群平台加入时,通信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快速重构,使网络状态具有极强的动态自组织特性。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处理技术主要任务是利用蜂群分布在其中不同位置个体实现目标信息的协同获取、协同认知识别、攻防态势信息的共享以及协同定位,需要根据高动态自组织通信网络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分布式感知与认知技术[8]。协同定位基于蜂群动态自组织网络的相应链路、路由参数以及蜂群平台传感器信息等参数,实现蜂群个体间高精度相对速度与距离测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信息融合和定位算法进一步实现对目标的协同定位,获得目标的高精度定位信息。多源信息的实时融合、相对位置信息的修正和高动态信息的分发共享是该技术难点。

(3)单体智能类技术

单体智能类技术主要实现无人机、导弹单体平台精确的飞行控制及任务实施,主要包括自主控制与导航技术、微系统高度集成技术等。自主控制技术是使蜂群平台精确的完成平台起飞、飞行、执行任务和降落的技术核心,主要通过空气动力学技术、飞行动力学技术、飞行控制与导航技术等实现。其难点是个体平台的动态飞行控制与避碰、避障,对控制的实时性、空间精度和时间精度的要求都较高。蜂群单体平台主要基于超声波避障、红外避障、视觉避障、激光避障等技术解决任务过程中的避障需求。微系统高度集成技术通过多任务载荷集成使无人机、导弹平台具备通信、定位、跟踪和执行探测、干扰和打击等能力。其难点是有效空间高度集成设计和能源综合利用。小型化蜂群单体平台需要在功率、体积、重量严重受限的条件下集成多功能的载荷需要通过“微型化多功能载荷终端集成技术”来突破这一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微型化模块技术、嵌入式软件无线电信号处理技术、网络协议处理技术以及低功耗高效率电源变换技术等。

(4)支撑类技术

支撑类技术主要实现无人机快速发射与回收,保障蜂群在任务空域有足够的滞空时间执行任务,其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蜂群”个体投放、发射到空中协同执行战场任务,任务执行完毕,对幸存个体进行回收再利用。蜂群发射通常采用地面弹射发射技术通过蜂巢发射车发射或采用旋转抛射技术通过空中蜂巢布放舱发射。蜂群回收可通过撞网回收技术、空中机动平台回收技术等实现,当前,蜂群回收难度大,效率低。

3.2 蜂群作战技术弱项

当前对“蜂群”作战技术研究具备一定水平,但仍存在运载投送隐蔽性差、网络稳定性与抗毁性弱、个体单元能力不足、群体作战智能有限等诸多技术短板弱项,这些技术弱项同样也正是反“蜂群”作战切入点,受到攻防双方共同关注研究。

(1)运载投送隐蔽性差

蜂群最主要的缺点是航程短,无法依靠自身进行远距离飞行攻击。目前蜂群最远的攻击距离通常为几十至几百千米,这种天然的短板限制了“蜂群”的远距离作战能力,只能依靠大型战斗机、轰炸机、舰船等蜂群运载、投放平台抵近敌防区进行投放,存在早期暴露的风险,易被雷达等监测设备捕捉到其轨迹,受到敌方火力打击拦阻而消灭整个作战蜂群。

(2)网络稳定性与抗毁性弱

“蜂群”核心优势是蜂群智能和协同作战,蜂群智能依靠的是蜂群内各单元的情报共享,协同作战依靠的是蜂群与其他作战单元的数据通信,这就导致蜂群严重依赖通信网络。蜂群节点数量众多、载荷类型丰富、机体构型多样,机间通信易饱和,极易出现局部通信拥堵,导致自身系统不稳定。与此同时,若网络被干扰攻击导致通信中断,蜂群的作战效能将大幅降级。部分无人机飞行严重依赖卫星和地面站的辅助,一旦缺少这些辅助,此类无人机将毫无用武之地[9]。

(3)个体单元能力不足

蜂群的另一优势是成本低廉,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组成蜂群的个体单元自身能力不足,平台能力与大型战斗机和高价值巡航导弹存在差距。蜂群主要依靠群体协同弥补各单元能力的不足,形成整体作战能力。受低成本、轻量化和小型化的限制,平台的机动性、续航能力和承载能力较差。受体积、重量及功耗的限制,各类载荷性能须折衷设计,致使能力低下。与此同时,蜂群个体的自身防护能力也有限,抗干扰能力弱,容易被激光、高能微波武器攻击破坏。

(4)群体作战智能有限

从目前群体智能技术水平看,“蜂群”目前只能承担简单作战任务,不具备自主化作战能力。蜂群需要依靠整个体系进行作战,当前对群体智能策略生成、作战编队协同控制与任务规划、战场智能任务分配大部分研究仍处于理论分析及仿真推演阶段,无法做到全自主作战,需依赖远程人为控制和测控系统。且大多策略、规划基于特定战场环境、特定场景、特定需求为前提,无法充分满足复杂的“蜂群”系统在实战环境下动态智能控制的要求。

4 反蜂群作战策略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展反无人机、反导技术研究,相继推出了多种反无人机、反导装备、系统,可实现对敌方入侵无人机、导弹等目标的探测与打击。但现有反制系统还往往是针对小规模入侵单体平台的传统防空体系的延续,无法应对由无人机“蜂群”、智能导弹“蜂群”组成的新制“蜂群”大规模、智能化、分布立体攻击的特征。

(1)构建反蜂群作战体系

针对新制“蜂群”作战特点以及作战技术弱项,建立反新制“蜂群”装备体系,综合利用多种探测、识别、跟踪、拦截、打击装备形成对“蜂群”作战系统的联合对抗能力,将多型反“蜂群”系统联接成为一个有效的网络,形成针对不同空间域、时间域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对“蜂群”实施多波次、多层次的立体化探测、处置,尽远、尽早、尽全的消灭敌方“蜂群”。

(2)综合运用软硬结合的反蜂群手段

针对“蜂群”运载投送隐蔽性差的缺点,利用远程巡航导弹等火力杀伤武器对部署无人机的陆基、海基、空基运载投送平台实施远距离打击、拦截、消灭,力争捣毁蜂巢,使其难以实现作战意图;针对“蜂群”网络稳定性与抗毁性弱的缺点,利用电子干扰及导航欺骗设备实施针对性的电磁干扰、压制及欺骗,扰乱或切断“蜂群”导航、个体之间及与控制中心的通信链路。或向蜂群控制系统注入控制指令或病毒,进而俘获“蜂群”或使其自毁;针对“蜂群”个体单元防护能力不足的缺点,运用激光、高功率微波等定向能武器、近程弹道导弹、火炮等防空力量,对“蜂群”进行直接打击、摧毁。针对“蜂群”群体作战智能有限的缺点,可集中火力对蜂群系统的关键控制节点实施硬摧毁。集中高性能巡航导弹、高性能空中战机等远程突击力量,攻击其地面控制站或空中指挥飞机等控制节点。

(3)发展蜂群对战反蜂群技术

用蜂群来对抗蜂群将是未来反蜂群作战的关键手段,研究蜂群对战技术,开发蜂群对战战术与战法,研制及态势感知、压制干扰、拦截打击功能为一体的多用对战蜂群平台。在实战中,发挥对战蜂群集群作战的优势,态势感知型对战蜂群前出侦察,配合预警飞机、预警雷达、无线电监测等新型蜂群侦察设备实施对敌方蜂群的远距离探测及精确识别。压制干扰、拦截打击型对战蜂群实施空中电磁对抗、自杀式拦截及打击等行动。

5 结 语

未来随着蜂群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和“蜂群”战法运用日趋成熟,必然颠覆现有空中战场的作战模式,无人机蜂群和智能弹群组成新制“蜂群”的自主协同作战,将是未来“蜂群”作战的重点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蜂群作战以及反蜂群作战的关键技术手段,对促进无人化装备研发与反制措施、占领未来空中无人战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蜂群协同试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CS95
i6
驭胜S330
蜂群春管效果佳
蛰伏为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