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斫琴师张浩:一凿一斧斫古韵

2022-10-12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9期
关键词:张浩琴师古琴

文/白英

图1 张浩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的天籁之音离不开斫(zhuó)琴师的贡献。来自先秦著名乐师师旷故乡山西洪洞县的张浩(图1),是山西省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传承人,他秉承唐代斫琴工艺、工序,潜心研艺,在斫琴的世界里游走打磨,承传着蕴含在古琴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斫音传古韵

张浩的斫音琴社在太原市城乡接合部杏花岭区,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在宽敞的院中,各式各样的古琴斫制工具与原料有序地缀在背景墙上,四处绿荫葱葱,处处散发着古典雅致。

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载道之器,其上承载着中华5 000年的文化意蕴。整个琴体就是共鸣腔,用阴阳之木(从琴的整体来看,古琴面板为阳木,底板为阴木,古琴选材主要以桐木、杉木、梓木为主。有的古琴面板为桐木或者杉木,底板为梓木,被称为“阴阳琴”;若面板底板都为同样的木材制作,则称为“纯阳琴”)中承生漆鹿角灰黏合而成,故其音响深沉浑厚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弦之声苍古,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修长不绝,有绕梁之韵。古琴的形制,紧凑的结构像一个匀称完整的人体,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雁足完美地契合了人体的多个部位。琴身长3尺6寸5分(约119厘米),代表一年有365天;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琴面呈弧形,琴底平直,象征着天圆地方;琴底有一广一狭两开孔用于发声,名曰“龙池凤沼”,龙池8寸(约26.7厘米)汇通八风,凤沼4寸(约13厘米)和合四气;琴面凸起的硬木叫岳山,代表高山,中间长长的琴弦象征流水,体现出“山高水亦长”的大自然之美。

斫琴亦斫心

古琴距今已有超过4 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作古琴称为“斫琴”,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需经过择材、制图、造型、槽腹、合琴、试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十几个步骤200多道工序,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张浩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从工序到材料只增不减,在他看来,漫长烦琐的斫琴过程倾注了一个斫琴师的良苦用心,斫琴的过程也是斫心。(图2)

“斫琴是个慢功夫,首先是要选好材。”张浩理解中的传统,不仅仅是指融合了几千年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古琴形制,更主要的是在选材、用漆等方面遵从古法。古琴面板多用杉木和梧桐木,现在市面上的桐木琴多为泡桐,新琴声音漂亮,但提升的空间却不大。“我更看重的是3年之后的琴音是否依然漂亮,是否能通过不断地弹奏使琴音与抚琴者的气质相融合。”为获得长久的良好音效,张浩制作古琴选用从南方运来的百年老杉木,之后还要放置一年多使其水分充分释放,这样才能保证木性稳定,使琴音有松透之感。张浩说,琴是有生命的,古人讲“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即道出了选材的重要性。

“每张琴来到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动人心的声音。”好的琴音结实饱满、音色纯净、通透有厚度,发自于共振合理的腔体,所以斫琴关键工序之一便是决定音色好坏的掏膛挖琴腹。这个过程是先制作面板,再制作底板,然后组合试音,视声音情况来逐步调整面板膛内厚度,最后合琴。在张浩眼里,挖琴腹是件很有技术含量又让人觉得愉快的工作,最需要的是精准与小心,在他的手中,圆铲、扁铲、半圆铲、直铲及各种大小的刨子轮番上阵,通常一边用铲掏,一边敲击木料辨听声音。(图3)初挖琴腹后,便可在底板上开龙池和凤沼两个音孔了,之后把面板与底板虚合在一起放在琴绷上继续试音。琴体外形制作虽耗时不多,而整体音色风格的调整与平衡却需要反复地试音,耐心细化修整,如果声音沉闷,就是面板有些厚,还需要再挖薄一些;如果声音过于轻扬,则是面板挖得太薄。张浩说,这个过程一点也急不得,面板要挖得太薄就只能报废,所以在斫制的过程中,接近尺寸时切忌一次加工的量太多,要慢慢加工、多次测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图快,否则美妙的琴音可能就会与你失之交臂。”张浩斫琴从线条到弧度都是靠自己用刨子、铲子、锉刀一点点手工打造的,他追求的是“人琴合一”的至高境界,他的每一张琴都是纯手工制作,且都亲力亲为。从一方原始的老木,到一张能发出清雅之音的“圣贤之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制器,而是生命的长成,这其中有时间的流动,有汗水的投入,更有人与木的深情交互。

图2 斫琴

图3 斫琴工具

慢工出细活

斫琴,是一门制造振动和抑制振动的艺术,制造振动指木胚,抑制振动指灰胎,一抑一扬就是所谓的阴阳和合、纵横捭阖之术。灰胎髹(xiū)饰更是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裹布,对于裹布所用的布料,张浩采用的是国家级非遗荣昌夏布,“这种布非常结实,贴服琴面,裹在琴上不收缩。”用生漆将夏布裹覆在琴体木胎表面,目的是抑制琴体发声,让声音悠远绵长,声韵相参,再则就是增强琴体结构,避免木胎开裂。(图4)

图4 裹布

待夏布干透后,开始刮灰上漆(图5)。按照传统斫琴法,灰胎要使用天然生漆。为此张浩亲涉巴山蜀地,对接四川漆农,以得到最原生态的好漆:“因为唐代斫琴用的就是原始生漆。”生漆在耐磨性、漆片的韧性、抗腐蚀性方面的优势远非化学漆或合成大漆所能比拟,但生漆的预加工处理及上漆、刮漆、灰胎、裹布、干燥的过程前后就要1~2年左右的时间。光刮灰就需要一年时间,上漆也需要6个月,而且每天只能刷一道,张浩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原料的使用方面,选择的木材、生漆、鹿角霜等质量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琴的好坏。”张浩指着一张已经开裂的古琴讲道。作坊里用化学黏合剂黏合的琴,时间久了,开裂都是难免的:“古琴不是摆件,而是有生命、有个性、有灵魂的乐器,保证不了真材实料,就不会产生持久而动听的好声音。”

图5 上漆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刮灰时,张浩就要用筛子把鹿角霜筛成从几十目到上百目粗、中、细几种规格。不同规格的鹿角霜再和生漆混合成粗灰、中灰、细灰,斫琴时先上粗灰,然后依次上中灰、细灰,每次上完灰后都要阴干、打磨、补灰。在这期间,张浩还要找弦路,由于底漆和灰胎的干燥期都比较长,每刮一遍灰,都要干燥15天到1个月左右,干燥时间久,出来的声音更通透、丰富。因此,一张古琴至少要历经几年“打磨”才能成形。(图6)

善弹者善斫

张浩从13岁开始学习西洋音乐,谈到他与古琴的结缘,张浩清晰地记得,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开幕式上陈激雷演奏斫琴师王鹏复斫的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太古遗音,一指拨弦的厚重使人灵魂震颤,千年古琴配合纸卷轴拉开了表演的帷幕。独特的曲调让他着迷,由此他知道了这是张师旷式古琴,而被尊为“乐圣”的师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虽生而无目,却有多部名曲流传于后世。

图6 灰胎

“善弹者善斫”意为传统斫琴师在琴艺修养中弹琴是必修课程之一。斫琴师中出身木工的不乏其人,但技艺高超者屈指可数,盖因不通音律不懂琴。古琴一半是乐器,一半是乐器以外的琴文化。斫琴也同理,当成手艺活是绝对做不出好琴的,斫一张好琴,功夫在琴外。张浩在学习古琴演奏的过程中对古琴文化有了更多的积淀和见解,这让他自己制作古琴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张浩看来,斫琴的过程也是斫音。“乐器的第一属性就是声音,在制作、弹奏的过程中,都是在修饰音色。”古琴历史悠久,其上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想要深入古琴世界的人,都会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张浩也不例外。“虽然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但仍然觉得斫琴很神秘。”为此,他专门研读了《故宫古琴》,并遍访名师考察学习,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张浩于2010年创办了斫音琴社。“古琴制作方法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华。”他认为,只有先继承传统,才能谈得上创新与变化。也因此,张浩从木材的选择、构件的测量、木胎的加工、生漆的提纯、工艺的雕琢等多方面入手,走上了经得起耐心、禁得起烦琐、扛得住失败的古琴斫制之旅。就这样,斫音琴社成立的10多年里时间,他用匠心,填补了山西“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空白。

一事终一生

古琴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作为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张浩多年来立足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倡导将古琴文化及古人生活智慧融入当代大众生活的理念中去,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相融。他创办的斫音琴社已成为涵盖古琴斫制、琴学交流、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中心。此外,他还经常在太原的各个小学进行古琴义务教学,在社区开设古琴免费公开课,也带着古琴参加外事活动,希望借此推广、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琴,传承古琴文化。(图7)

图7 普及古琴文化

目前,张浩已带了20多个徒弟,徒弟中还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叫黄文才,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张浩和徒弟黄文才的推动下,新加坡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喜欢上了古琴文化,张浩每年都要去新加坡,在当地学校等文化机构进行古琴教学推广。此外,张浩还将古琴文化推广到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谈及未来规划,张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古琴文化带到更多国家,让全世界都能从古琴上感受中华文明。

猜你喜欢

张浩琴师古琴
熊立群:中国斫琴师领路人,奏响穿越时空的声音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守护平安守护你
琴师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断弦
古琴艺术的发展
淘出来的好运
“调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