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形象”全媒体话语下的变迁与塑造
2022-10-11韩璐
韩 璐
(铁道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00)
1 引言
警务治理能力是国家强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关于警察问题的研究大多被冠之以“警察形象研究”。近年来学者对中国警察的形象问题十分关注,几乎占到全部警察问题研究的60%以上。这说明与中国警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课题正是中国警察的形象问题。这种状况的出现,也许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警察常被冠以“街头官僚”之称,其大量的施政行为发生在公众面前,因而形象问题尤其突出;第二,警察是“穿制服”的国家工作人员,因而在公众眼里警察所代表的是国家,整体上远大于其他官僚群体;第三,中国学者对于警政体制、警务运作的状况了解不多,一些研究领域尚属于有神秘色彩的“黑箱”,但学者们在以“警察形象”为主题的研究中,对于相关问题的追溯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体制、制度、机制及运作等内容。因此,警察形象建设作为提升警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国大众传媒对政治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传递,与特定时期的政治意图和政策实施休戚相关。因此,从政治传播的角度考察国内民众对“警察”与“警察形象”问题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是提升警务治理能力的应然内涵。近10年来,当“警察形象”问题成为热点话题时,国内民众对“中国警察”问题的整体关注就出现显著增多的趋势。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和“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其对“警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警察的形象问题上。
在当前大数据分析的时代背景下,从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上抓取公众对“中国警察”与“警察形象”关注的海量信息进行处理。这种研究方法被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逐渐带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并为新理论的诞生创造生长基质。对于略显式微的文本研究而言,这种方法可以将所挖掘的海量信息最大化地呈现给研究者。本文采用这种方法抓取近5年来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与“中国警察”有关的文本,这些文本均来自公开的网络资源,运用python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这些文本的情绪趋势、褒贬义色彩,并生成信息词云图。通过这些分析,观察当前国内民众对中国警察的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制作省份与年份双向固定的效应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截面分析的方法对31省的搜索量趋势作比较分析,以此反映出各省民众对警察形象问题的关注在警察问题中所占的比重,并大致显示出各省的社会治安状况与警察力量的强弱。
“警察形象”的学理趋势分析以海量文献资源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学,对知识载体进行量化分析。本文从中国知网中统计出关于“警察形象”问题的各年度收录和高被引的文章、近期及各个月份的热门下载文章,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描绘出国内警察形象的研究热点、合作网络和学科结构。整体来看,有关“中国警察”与“警察形象”的研究由垂直、单向的知识谱系向螺旋或辐射式的关系网络转化。这种关系网络依托信息采编、传播手段和呈现平台等工具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所呈现的内容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国警察与警察形象问题研究的结构关系与研究热点,引导研究者的研究倾向,并为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方法。
2 关于“警察形象”的大众认知与评价:来自网络数据的分析
2.1 网络搜索数据:总体趋势
2016年1月~2021年4月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包含“中国警察”关键词的词条共12537条,其中,来自微博的词条为9035条,占词条总量的39.7%;来自移动客户端的词条为4722条,占词条总量的20.75%;来自新闻类词条为8333条,占词条总量的36.62%;来自论坛的词条为536条,占词条总量的2.36%;来自博客的词条为131条,占词条总量的百分之0.58%。
2016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77条,占总词条总量的0.62%;2017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248条,占总词条总量的2.0%;2018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10460条,占总词条总量的83.8%;2019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983条,占总词条总量的7.9%;2020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712条,占总词条总量的5.7%;2021年1~4月,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的词条为57条,占总词条总量的0.45%。对这些词条进行文本可视化后呈现出中国警察近5年的新媒体群像,其中热点词汇主要有:铁路公安,打黑除恶,公安处,警务,派出所等,如图1所示。
图1 2016年1月~2021年4月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包含“中国警察”关键词的信息词云图
运用Python 自然语言处理包对这12537条词条进行情感分类。2016年1月~2021年4月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中包含“中国警察”关键词的词条中表达积极情绪的词条为10795条,占比高达86%;消极情绪的词条为1742条,占比为14%。此外,温和情绪的词条为11372条,占比为90%。可见,从2016年到2021年这些词条中积极和温和情绪的表达要远远大于消极情绪,中国民众对警察的公信力总体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进一步以“中国警察”为检索词,对2011年1月~2021年4月全国和各省互联网用户对警察的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进行观察。数据基础建立在互联网用户的搜索量,以中国警察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搜索指数分为个人电脑搜索指数和移动终端搜索指数。如图2所示,2011~2021年互联网用户对“中国警察”一词的搜索中,搜索量显著增多发生在2012年,搜索值最高时达1700多万,显示其所对应的事件为5月份《<中国警察>纪录片》在国内的播映。2013年以后用户搜索量较2013年显著增加,2014年搜索值最高时达700万,显示其所对应的事件为2014年5月《中国警察将在巴黎景点巡逻》,2017年之后网民搜索量基本在315万上下徘徊。
图2 2011年1月~2021年4月全国互联网用户对“中国警察”搜索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情况
2.2 网络搜索数据:各省趋势
为进一步揭示2011~2021年国内对中国警察的关注程度,根据百度用户搜索数据,以“中国警察”为关键词,各省2011年1月-2021年4月对中国警察的关注程度制成热力地图,如图3所示,国内对警察的关注程度从东部沿海各省向内陆地区依次递减,但不同的是,身处西南的四川省较中部省份对中国警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对中国警察最为关注的省份是广东,随后是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四川、河南、上海、福建。可见,民众对中国警察的关注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和地缘趋势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图3 2011年1月~2021年4月各省对“中国警察”关注程度排名情况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截面分析的方法对31个省市关于“中国警察”的搜索数据制作面板数据,通过观察得知75%的省份对警察的关注程度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对“中国警察”的搜索热度或与本省的治安状况呈正相关;“警察”问题的搜索用户越多,与警察职业相关的人员越多,或许越能反映一省警力之强弱。如图4所示,对中国警察关注程度较高的省份有福建、四川、上海、广东、天津、山东等地。北京民众对警察关注程度的增速,虽有明显变化但较为平稳,未表现出明显的起伏。东北三省对警察关注程度的波动最为显著。极个别省份对警察关注程度的增速无明显变化,例如青海和西藏。2011 ~2021年各省对“警察”关注的截面分析图中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在2012年,各省对警察的关注均有显著的增幅,此节点显示的事件为《<中国警察>纪录片》的上映,可见各省对警察形象塑造的关注在警察所有问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图4 2011年1月~2021年4月各省对“中国警察”关注度及变化情况截面分析图
各省对警察关注的一般程度与变动程度的情况,可以用图5所示的矩阵加以归纳。各省对警察的关注程度和该省对警察的关注波动趋势从高到底交叉形成四个象限。如上所述,特定时间段内对警察的关注趋势波动较大的省份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福建、四川。特定时间段内对警察的关注程度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依次递减,对警察最为关注的省份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四川、河南、上海、福建和河北。在这四个象限中,对警察关注程度与波动趋势都较为显著的省份为山东、河北等地;关注程度低但是波动趋势明显的省份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北京、上海、广州与江苏、浙江的关注程度高但关注程度无明显起伏。西北地区各省对警察的关注程度与波动趋势都较低,这可能与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有关。此外,北京、上海等地对警察的关注在总量上较大,但受经济较为发达且这些地区的警务水平普遍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对警察关注的波动并不显著,一般不会出现民众对警察突然的关注或者热搜。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经济发达水平与警务水平普遍较东部地区偏低,其关注程度与变动趋势都较为显著。
图5 2011年1月-2021年4月各省对于警察形象之关注的分类矩阵
网络用户2021年以“中国警察”为中心词的前后搜索行为所呈现出的全年的需求图谱如图6所示。相关词距离圆心的距离表示相关词与中心词的相关性强度;相关词自身大小表示相关词自身搜索指数大小,绿色代表搜索指数下降,红色代表搜索指数上升。图6显示的社会网络和整体结构与警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检索词组大多与中国警察的形象相关。
图6 2021年1~12月以“中国警察”为中心词的辐射状网络图谱
2021年在以“中国警察”为中心词的检索所呈现的辐射状网络图谱中,接近中心度最强的结点是武装警察部队,点度中心度最强的节点是香港。可见,2021年与“中国警察”相关的所有检索词中,检索指数最高的是香港;而所有检索词中与“中国警察”关系最密切的检索词是武警,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与“中国警察”的相关性都呈下降的趋势。指数上升的检索词中,接近中心度最强和点度中心度最强的节点都是警车。在这些检索词中,与警察形象相关检索词有中国警察服装专卖、中国警察纪录片、专卖(服装)、新式警察服装、新式(服装)、服装。其中,专卖(服装)、中国警察记录片的检索强度呈上升的趋势,与警察形象相关的检索词占全部检索词的25%。
对来源检索词和去向检索词组进行分类。排名前3的来源检索词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警察网、中国警察服装专卖。来源检索词所反映的是用户在搜索中心词之前所搜索的相关词,按照与“中国警察”的相关程度排序得出。在排名前15的来源检索词中,与中国警察形象有关的分别为中国警察服装专卖,服装专卖,服装,占全部来源检索词的33%。排名前三名的去向检索词是警车、中国警察网、中国警车。去向检索词所反映的是用户在搜索中心词之后所搜索的相关词,按照与“中国警察”的相关程度排序得出。在排名前15的去向检索词中,与中国警察形象有关的分别为新式警察服装、服装,占全部去向检索词的27%。
进一步对来源和去向检索词的搜索指数的环比变化排序。搜索指数上升最快的前三位词组为服装专卖,在指定时间内的环比增长率为75%;中国警察记录片,在指定时间内的环比增长率为71%;特警,在指定时间内的环比增长率为43%。可见,以上数据显示警察问题在社会公共空间的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与生长基础与警察形象问题联系紧密。
3 关于“警察形象”的学理研究与分析:来自CNKI数据的分析
中国警察形象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含以警员和警察机关为展示主题所呈现的意象;另一方面包含以被公众所认可的标准为展示主题所呈现的意象。国内关于“警察形象”的研究是对警察在对内实行自身管理和对外实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认知与评价”。
公安学界关于“警察形象”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公安类院校,排在第一名的研究单位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产出占10.1%,其次是人民公安报,占7.2%,排在第三名的是法制与社会,占5.77%。随着国家强制能力不断向基层渗透,警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其形象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舆论导向的工具,公安部门也更加重视警察形象的塑造。
3.1 文献分析
通过检索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知网中以“中国警察”为篇名的文献为2399篇,以“警察形象”为篇名的文献为778篇,占“中国警察”总文献量的32.4%。第一篇谈论中国警察形象的学术论文是1993年发表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的《刍议交通警察的形象和素质》。第一篇讨论中国警察形象的博士论文是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的刘昱彤《警察形象危机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第一本以“警察形象”命名的图书是2000年出版的《警察形象塑造论:走向前沿的警察文化战略》。对778篇关于以“警察形象”的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后发现,“警察形象”共出现72次,“人民警察”共出现34次,“公共关系”出现28次。
“警察形象”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公安学领域,研究文献为583篇,占总文献的66.3%;排名第二的是新闻与传媒领域,研究文献为70篇,占总文献的7.96%;排名第三的是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领域,研究文献为55篇,占总文献的6.26%。对排名前10的文献来源进行观察发现,公安学领域是警察形象课题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公安机关是警察形象问题的直接治理人。对“警察形象”的研究,主要是从“警察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内部管理与组织行为的角度为切入口,而内部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切入主要围绕“警察公共关系”问题开展研究。具体而言,国内关于“警察形象”问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警察形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影响因素角度研究警察形象。警察形象问题的基础理论为中国警察形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贡献了特定价值的理论成果。王一波[1]考察了“全媒体传播”语境与视野下的人民警察形象,认为人民警察形象是一种在全社会的互动中构建的身份认同的产物,反映的是人民警察作为主体与其他社会元素的关系;黄德林、吕云芸[2]认为警察形象是指被社会认同的警察各种行为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石慧[3]认为警察形象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通过对原文文献的分析,发现这部分的主题研究现阶段仍较为薄弱。因此,要继续加强有关警察形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警察形象问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警察形象问题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第二,从警察机构的“内部管理”和“组织行为文化”角度研究警察形象。这一主题领域是当前警察形象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热点问题,研究者主要来自于公安机关与公安学界。孙娟[4]对“警察管理案例研究”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认为这是公安院校深入实际,与公安实战单位建立双向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警察管理教学的社会价值,促进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为公安实战单位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能够扶持其改革,帮助实战单位总结改革成果;石华胜[5]认为公安机关可以从设计警察形象、规范警务行动、拓展警务职能、严肃警风警纪等“内部管理”途径营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以提高警察组织的社会凝聚力与整合功能;马洪根[6]提出了“警察形象”的“儒警”概念,认为培养与打造更多的“儒警”,是当前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指出“儒警”应包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同时还论述了“儒警”形象的培养路径,例如通过学校教育、终身培养、加强宣传与督察等方式,塑造警察机构的“儒警”形象;陈蕾[7]就警察文化与警察形象展开了分析,指出“警察文化”是指公安机关及警察群体在长期警务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业意识形态,“警察形象”是指以警察的内在形象为基础,通过各种职能活动表现出来,并为公众主观感知的总体印象,认为警察文化对警察形象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约束等塑造的作用,同时分析了警察文化塑造警察形象的途径,包括加强素质建设、发挥典型示范、营造环境氛围、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载体依托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警察形象研究被进一步细化,可操作的研究类型逐渐增多。其中,“儒警”形象研究等涉及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是讨论如何将警察形象向着增进社会公众支持、优化行政执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良好态势发展的研究。公安实战单位的改革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塑造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错、交叉和交迭,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协同考虑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量化方法的应用,同时应采取“混合策略型”的研究路径。
第三,从大众文化中的警察形象角度研究文艺创作领域的警察形象建构。王名成[8]以曹保平导演的一系列影片为对象,分析了其中包含的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警察形象,指出电影中的警察形象往往兼具了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特点,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有效地宣导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是他们不可回避的基本使命;张国祚、兰卓[9]对公安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思考,认为公安文化软实力是与公安硬实力相对的,是公安机关一切难以量化的、非物质力量的总称,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公安机关内部,它可以指引方向、凝聚人心、促进队伍建设、助力公安工作,对于公安机关外部,它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安机关及警察形象、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警民团结,对公安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孔泽鸣[10]对近年中国涉警类型片中的女性警察形象的失语表达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影片中存在“菲勒斯话语中心”突出、角色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丧失话语权利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观众对女性警察的认知,不利于观众真实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女性警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受特定政治文化的影响,国家在大众文化中十分重视警察形象的整体呈现。完美的警察形象对于社会治理有着独特的导向性功用,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些具备政治传播学与新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警察形象问题,对警察形象进行了更加精细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受跨学科背景和多元研究方法的影响,这种独特的经验型研究加深和扩大了警察形象问题的研究领域,为警察形象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发展空间,提高了警察形象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四,从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角度研究警察形象的传播与维护。王子元[11]思考了传播学视角下警察形象塑造问题,分析了我国警察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途径,认为良好的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保持政治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警察形象的作用和良好警察形象的塑造;赵明[12]对警察形象危机与媒体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媒体在警察形象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警察组织应实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如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性警察形象危机处理机制、形成党政主导下的警察组织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警察组织与媒体的友好协作机制、完善整体策划并稳步推进的公安宣传机制等,以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预防和消除警察形象危机;赵文辉[13]分析了新闻舆论监督与警察形象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公安机关正视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能建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还能对自身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公安机关和媒体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新闻舆论监督与警察形象建设因政治前提、终极目标、行为规范的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呈现出和谐统一态势。
互联网与移动网络出现之后,警察形象问题研究不断产生新的研究课题。警察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其形象大多表现为“智勇且不畏强暴”“深刻的家国情怀”“甘于忍受寂寞”的英雄式群像。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与微信的普及,警察与民众的街头冲突随时随地暴露在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内,对警察形象的多元化报道与民间对警察形象原有单一的认知发生了相对的分离。这种分离将警察形象呈现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警察秉公执法、不畏强暴所呈现的英雄式的群像;第二,警察玩忽职守、恃强凌弱所呈现的非英雄式群像;第三,被无视国家法律的民众随意打骂、任意欺辱所呈现出的软弱无力的群像。新媒体时代,突然产生的新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吸纳,将原本排斥在外的警察形象涵盖以后,公安机关作为重塑警察形象的直接治理人,应该采取哪些更进一步的措施和方法是亟需思考的时代课题。
3.2 整体趋势
学理趋势分析是以海量文献资源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全部年度及各个年度收录的和高被引的文章,让研究者迅速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衡量指标主要为学术传播度和学术关注度,学术传播度是指自1999~2021年有关“警察形象”问题研究文献被引量的统计趋势;学术关注度是指自1962~2021年有关“警察形象”问题研究文献的发文趋势。
第一篇引用了“警察形象”研究文献的文章是1999年2月刘剑文、李刚发表在《中外法学》的《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2006年文献被引量达到13篇,环比增长率达160%;之后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2020年达到最高值40篇,环比增长率达33%。
“警察形象”研究的文献在1962~1994年均为外文研究;2005年文献量首次突破个位数为15篇,环比增长率达400%;自此研究学者逐年增多,于2016年研究文献达到最大值为31篇,环比增长率达63%;随后文献量又有略微下降的态势,但是总体来说,文献呈现整体逐渐上升的态势。其中,“警察形象”问题的学术关注度上升的年份有1998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学术关注度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和2016年,分别为29篇和31篇。
但2019~2021年“警察形象”问题的文献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公安机关重视塑造中国警察形象之后,警察自身形象与素质都在不断的提升,街头警民冲突事件发生率不断下降,恶性涉警案件逐渐减少,学者或民众对警察形象的关注度降低。警察问题的研究包括警察形象问题研究,警察形象问题的学术关注度应该与警察问题的学术关注度保持一致。但是根据CNKI中有关“警察”问题研究的文献总量分析发现,警察问题的研究在2019~2021年的学术关注度呈上升趋势时,“警察形象”问题的学术关注度反而下降。究其原因,在对警察问题的研究总量整体上升的情况下,对警察外在形象问题的研究被近年来更深层次的警察制度或警务机制问题所替代,因而关于警察形象问题在警察问题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另外,“警察形象”问题学术关注度最高的年份为2012和2016年,这与上文互联网上大众媒体与大众平民对警察和警察形象大量关注的年代较为吻合。可见,社会事件与实际问题的凸显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
4 讨论和结论:中国“警察形象”话语下的变迁与塑造
为进一步揭示“警察形象”话语下的变迁与塑造,选取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中国警察形象研究下载量最高的前500篇文献,对这组文献的相互引用关系进行话语与文本的分析,如图7所示。B为选中文献(蓝色),A为B的参考文献(绿色),C为B的引证文献(黄色),箭头关系为A<-B<-C,球大小表示引用次数多少。所谓引证文献是指引用本文的文献,B(蓝色)的引证文献是C(黄色),引证文献是衡量文献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献被引证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献越有价值。
图7 选取以“警察形象”为篇名的文献样本的互引图
从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来看,国内的“警察形象”问题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初级向中级研究阶段过渡的态势。研究网络集中性较强,研究分支较少,网络的重叠度较高,图谱中高被引频次的文献节点之间呈现较强的关联度,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解释性。且部分关键节点的文献处在知识群组的交界处,在群组间起到了承上与启下的作用,这为今后“警察形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开辟了新的方向。从共被引连接线分布来看,“警察形象”研究领域的共被引网络呈现清晰的知识群组区划,以顾睿的《警察形象的媒介呈现》为例,围绕其关键节点形成了文献的聚集,显示出文献组间的强关联度,并以相同研究的连线展示出与顾睿的研究彼此相关的关联。
对“警察形象”研究的知识群组进行进一步观察发现:此文献中“警察形象”问题研究首次被引时间在2007~2012年之间,文献总量较少,文献与其他节点连接较弱,通过原文献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关于“警察形象”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开展,对后期“警察形象”的研究影响较弱。2016年前后,高被引文献节点呈现较高的中心性,并与周边有着密集的连接线,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研究网络,通过原文文献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的重心从单纯依靠提高警察组织内部的管理到使用多元化手段重塑警察形象;对警察媒介形象的研究,从理论建构层面向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个案研究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结论,扩展了“警察形象”研究内涵的认知,研究集中在警察形象重塑、警察形象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后续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度。
本知识群组中中心度最高的5个节点文献大多集中在2012~2014年,图谱的知识群组中,中心度最高的5个节点文献是整个共被引网络的关键节点,分别为2014年卫兰兰发表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的《警察形象研究述评》,引证频次为16次;2012年王飞发表在《湖南警察学院学报》的《人民警察形象研究述评》,引证频次为14次;2012年顾睿的硕士论文《警察形象的媒介呈现》,引证频次为14次;2013年石慧的硕士论文《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警察形象塑造研究》,引证频次为9次。这些文献的点度中心度较图谱中的其他文献更大,表明这些文献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图谱中这5个关键节点呈现共被引网络的重叠,连接线之间标记了知识群组间的流动路径,表明该阶段有关“警察形象”问题的研究进入了活跃期,形成了多态的研究中心,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原文文献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为警察形象与新媒体、警察形象危机管理等,在方法上呈现多学科交叉趋势,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策略型研究,在整个“警察形象”问题研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警察形象研究进行整体、综合和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描绘出国内警察形象的研究热点、合作网络和学科结构,期望能够为国内的警察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和对照,并对警察形象的变迁和塑造提供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