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具有思维厚度的高中音乐课堂

2022-10-11严婷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歌深度目标

□严婷

信息论认为,思维是人们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及输出信息,进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也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自觉、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成概念,并在实践中形成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考方式。一般来说,思维有深度、高度、广度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又决定了思维的效度和厚度。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以逆向教学设计为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深刻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本文运用一些课堂教学案例,简略地探讨以逆向教学设计为基石,探索构建具有思维厚度的高中音乐课堂的策略。

一、逆向而行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逆向设计是美国教育评量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它由确定预期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步骤完成教学设计。“评价优先”理念可以更好地验证学生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反观我们的教学设计,存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两张皮”现象。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思考:我从哪里来→教学内容如何把握,我要往哪里去→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我何以去往→学习过程如何组织,何以证明我到达→教学评价如何实施。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逆向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方式应如何借助逆向教学设计来实现, 并成功运用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下面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教学为例,介绍指向音乐深度学习的逆向教学设计。

1.以终为始,明确预期成果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开启“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即从预期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维,先明确预期目标:学习这个音乐作品的教学预期是什么?学生已有哪些“储备”?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哪些教学活动获得?为此,教师需要教哪些内容?如何用最恰当的方法展开教学?哪些教学材料最合适?……这是教师“扪心自问”的过程,也是“倒推”的过程。只有通过“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才能寻求教学设计的最佳路径,才能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1)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照搬课程标准,执行所有的教学要求,而是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整合。作家刘知侠的书房墙壁上悬有一横幅,上书四个大字——每日煮书。所谓“煮书”,其实就是一种能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的过程。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的研习,教师们也常说两个字——吃透,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就是“煮”书所必备的“火候”,也是“吃透”所必备的“火候”,音乐教师们应在这方面多下苦功。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为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忠实传承。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人音版”《音乐鉴赏》主编杜永寿在教材解读中谈道:上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下篇以点穿线、点线结合。上篇从“学会聆听”“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三个单元出发,从鉴赏音乐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语言出发,逐步带领学生进入中国的民歌、器乐、舞蹈等的学习。综上所述,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有:在对部分民歌的聆听体验、歌唱赏析、情境互动、合作表现与讨论探究中,体会民歌的独特美感与人文内涵,掌握民歌欣赏的方法;在民歌片段演唱实践中体会民歌的风格特征,进一步理解民歌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艺术表现中享受民歌的情境之美;在民歌推介会等探究活动中促进深度思考,进一步领悟民歌的独特美感与人文内涵,明晰民歌的价值与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做好“民歌自信传承人”。

(2)学情分析。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一书中谈道:“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进行儿童研究,应当坚定而勇敢地将儿童研究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现代高中生大多喜爱流行音乐,对民歌的种类、作品以及作品中渗透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内涵了解并不多。他们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多种体验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民歌的“韵”,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3)学习目标。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引入学习进阶理论对学习目标进行解析,以便使教学目标更适合深度学习的开展。学习进阶的目标旨在“描述学生关于某一核心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力、实践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趋于深入和复杂的学习发展历程”。这种理论很好地阐释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内显和外显过程,与目前所提倡的深度学习有共通之处。一方面,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目标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分阶分层;另一方面,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进阶变化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笔者融入学习进阶理论,从“教学目标”“学习进阶”“深度学习”三个方面解构该节内容的学习目标。首先,将教学要求细化为教学目标;其次,对教学目标进行阶层划分;最后,归纳对应深度学习指标,为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思路、逻辑顺序更加明确,使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相衔接,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体,更贴近教学,也便于教师理解和操作。以三维目标为框架,适度融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在赏析、学唱中感受中国民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和人文内涵,积极参与评价和辨析我国民歌的价值和魅力,达成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和文化素养的理解,并将艺术表现素养融入其中,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民歌推介会”活动的“代言人”和“传唱人”,使其思维和能力在犹如登山般的梯度学习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2.以评促学,制定评价方案

在学业质量水平中,对《音乐鉴赏》必修课程有“水平1”“水平2”“水平3”的质量描述。钟启泉在《课堂研究》一书中谈道: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状态——整合性,应成为“单元设计”最重要的指标。其教、学、评一体化指向的是有效教学,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田莉等人认为,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各要素之间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即评价目标与评价内容相一致,评价内容与评价任务类型相一致,评价任务类型与评价方法相一致,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紧扣评价目标的达成。因此,为更好地促进课堂评价与教学目标的精准衔接,本文设置了涵盖学业质量水平、评价任务类型、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民歌”教学评价方案,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学业质量水平的思维梯度与学习要求的提升,其评价任务类型趋于综合化,评价方式要求更高,体现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要求,使教学评价循序渐进、有迹可循。

表1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教学评价方案

能自信演唱部分民歌片段 表现性任务知道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 综合性任务 讨论、小组互评 小组意见展示了解民歌与自然环境、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综合性任务 提问、研讨 小组汇报结果学会评价和分析我国民歌的价值和魅力 综合性任务提问、小组互评、学生利用音乐材料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评鉴水平评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为理念,设计一种项目方案,“民歌代言人”“民歌推介会”“民歌自信传承人”综合性任务 写出方案,相互交流实践活动合作协调能力、方案共享、方案评估探讨与展评

3.依据课标,铺陈教学脉络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的方向,教学评价是深度学习的检验,教学计划则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方案设计,需要教师以课标为据,以评价落实学习目标。本文根据民歌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围绕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了民歌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以理解民歌的价值与魅力进行聆听、理解、联系、探析、构建、迁移与应用,在教师深度引领、深度拓展下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深度思考。

在本课中,以“探美寻根”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探究侗族大歌《蝉之歌》赏析中,铺设了演唱体验——感受独特的声腔美,合作表现——体验独特的织体美,聆听探究——探寻民歌美的源泉。教师紧扣音乐要素,通过演唱体验、合作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侗族大歌独具个性的旋律与平稳协和的和声,进而感受到侗族大歌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的,才能最打动人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带领学生探寻民歌美的源泉,在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山林之间、水流之中、河坝梯田上,人们用宛如天籁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是融天籁、地籁、人籁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山水和声”。在探究民歌里的地域之声云南民歌《弥渡山歌》中铺设了情境互动——体验歌曲的引腔美,聆听赏析——感知歌曲的结构、旋律之美,思考探究——理解民歌的文化美。随后进阶至学生自主探究总结民歌的独特美感、人文内涵与美之源泉。在民歌的传承和创新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中国民歌推介会”的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设计项目方案,“民歌代言人”“民歌自信传承人”。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设计项目,效果是令人惊喜的。有的小组设计了“阿卡贝拉”形式表演的民歌小合唱,有的小组以“我的祖国,我的歌”为专题,在课间利用校园广播站广播,也有的小组把民歌融入拍摄的微视频中,作为为祖国母亲庆生的短视频在校园迎宾屏上循环展播。可见,当我们把“学”放在中心位置的时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再次迁移运用时的思维深度和课堂呈现的效度,就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设计的要义在于通过拓展中“中国民歌推介会”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中国民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又创设问题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将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不是“教”,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是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探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以致用”“以用为本”,从而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创生过程,并将其引申到“经典的传承与创新”上。这样基于探究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去认识、理解和获取主动地构成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提炼出自己进行音乐表现的方式,以此来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将评价贯穿其中,通过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法,对应教学目标,以体现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即关注过程、凸显要点。如下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教学设计之初,学生已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过中国民歌的众多作品,熟悉并能演唱部分民歌,但是从语言腔调、作品结构、曲调、歌词、调式等方面的了解却是比较陌生的,这就涉及学生的“已知”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从教师的“已知”到“已知”,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则是从“未知”到“有知”,从“已知”到“已知”易,而从“未知”到“有知”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教学设计的起点要“锚定”在学生的“已知”上,让学生的学习从“已知”到“有知”。这就是为什么本课的教学从中国各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开始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蝉之歌》《弥渡山歌》《脚夫调》的赏析,再“攀登式”过渡到后面的项目设计方案环节,这样的路径更能体现“学习建构的逻辑和系统性”。

4.溯溪寻源,反思教学成效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非语义性、非对应性等特点,并与欣赏者产生同构、异构的独特体验。我国的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深度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施逆向教学设计,实时关注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计划与进度,课后及时反思。课堂评价结果反馈应作为提升课堂教学的凭据,教师通过课后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兴趣动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品质,从而构建具有思维深度和厚度的课堂。聚而不散,远而不虚,对接素养,落地有声,是对具有思维深度和厚度音乐课堂的生动诠释。

三、结语

以“目标—评价—教学”为构架的螺旋式上升的逆向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设计从思维梯度上实现了低阶→高阶的转化;从教学评价方式上体现了认知→能力的转变;从教学实施上践行了理论→实践的深化,有利于音乐教学循序渐进,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与评价。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分阶分层,划分由浅到深的评测层次,制定对应的评价任务促进了深度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设计“感知→探究→理解→深化→应用”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问题与评价的驱动下探究,从学习成果中反思,在实践应用中创新。

猜你喜欢

民歌深度目标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