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样式视觉体验在元宇宙中的表现探索
2022-10-11黄浩杰
黄浩杰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情感寄托和创意表现有着更加理想化的追求,作为新兴概念的元宇宙,在科技齿轮的转动下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现阶段元宇宙技术依托于区块链,对整个虚拟时空进行整合,它与现实世界有高度的互通性,换个角度来讲,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互平行的世界。“人们热议的元宇宙不是宇宙学视角的元宇宙,也不是宇宙学的一种形态,而是借用宇宙的隐喻表达虚拟的数字世界,确切来说,数字宇宙、虚拟宇宙、孪生宇宙等是一种更贴切的表达方式。”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源于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所创作的文学小说,小说里建立可以进行社交、生活系统且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现阶段的元宇宙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已经大不相同了。置身于元宇宙中将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教育、服务、新闻等行业都将受到相对的影响,元宇宙是一种新的模式、新的形态,或是可以这样去解释它当下存在:元宇宙是现实世界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它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践的创新想法,在元宇宙中存在着可供其表现的视觉方式。并且在艺术表现与再现方面,元宇宙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艺术造型、情感展现形式在元宇宙中将会有全新的表现手段,元宇宙中本体将会出现第二种身份,即数字身份。数字身份所延展出的包括数字财产、数字社交等都是现互联网中更近一步的表现形式,但元宇宙无法脱离也不能脱离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一、元宇宙中可视的艺术表达
艺术作为现实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产物,在元宇宙中也将同样如此,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既没有现实的人,也根本不会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中国古典艺术经过千年洗礼,在新的时代仍充满强大活力,图案纹样再现于各式样服饰与装饰品中用笔技法刻画、匠心独具的艺术品齐聚,前人的精神思想与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素材库”。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运转就需要我们辨别甚或需要思维上的不断联想。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对于整体的把握来自现有的认知与已有的见识,即便把握的对象将会由现实情况转向虚拟世界,但最终呈现的视觉体验与精神情感传达不会因此转变。艺术的表达是各方的提炼概括,取精华并运用艺术语言来创造出相对应的艺术形象。“科学发展到今天,设计所倚重的是创意,根本宗旨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但不可忽视的是:交流是艺术品产生的重要一环。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与艺术品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或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设计理念强调产品设计为人服务,重视产品的实用性,他的艺术设计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艺术思想成分。莫里斯早期在工业化潮流到来时,他期望工业产品并非粗制滥造下的产物,而是为大众的,精美的,有历史文化沉淀的产品,这场运动是在拉斯金的艺术指导下以其为主要人物发起的设计改良与社会改革运动。莫里斯艺术设计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与机械化工业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不断交流下,通过自身的艺术体验下的创新理解,加之吸收了拉斯金的艺术思想后,莫里斯艺术思想与设计产品孕育而生。后人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发酵出现了后续的设计思潮。莫里斯利用实践活动交流寻找属于自我的答案,是在来势汹汹的工业化潮流下的婆娑。而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在光绪二十九年罗大维翻译的村井知至《社会主义》中,就讲述了拉斯金与莫里斯的手工艺和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论述。“来源于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概念的‘工艺美术’一词,中国将其作为设计学科名称使用了近一个世纪(20世纪),‘工艺美术’这一设计学科标准名称,促进了中国设计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时至今日莫里斯的社会主义艺术思想依旧在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们,其画面的形式表现与工艺美学思想丰富着当今的视觉元素,不断给予后人灵感。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迅速,在改革开放刚刚发生之际,许多产品呈现出较为稚嫩的视觉状态,设计产品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对于欧美、日韩的借鉴学习,多数作品仅是事物表象的模仿,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今社会发展逐渐平稳,中国古典的形式美、内蕴美逐渐被发掘出来。中国古典样式数量品类繁多,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公共艺术品蓬勃繁荣,数字虚拟空间的出现使新时代中国古典样式的兴盛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元宇宙的产生所追求解决的一大痛点便是“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艺术品的设计产生若是能够重现作者期望的情感体验场景,加以视觉体验的元素,更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在元宇宙当中,将会有新的艺术媒介与表现力,更多立体的、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与效果尝试。
纤维艺术用历久弥新来形容是十分相称的,作为古老却又年轻的艺术形式,纤维艺术的活跃释放出人类恣意展现的旺盛生命力。数字化生活潮流也已成为当下生活常态,纤维艺术在过去作为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所用材料也是与人最为亲近的,寻找当代纤维艺术在元宇宙中的展现形式,也是对这种最亲近的材料多维度运用的探索。现代数字化潮流下,元宇宙的出现侧面反映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逐渐割裂,这种割裂归于对数字世界成就的依懒性,但这种成就心态并不都是负面的,是可以回馈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实践。有人可能听过一些艺术史家声称“艺术”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在这个名字下的一切,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曾写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作艺术倒也无妨。”古典样式与视觉体验在纤维艺术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见图1),而艺术品的呈现反映出艺术家们的情感动态与思想的传达,作品的创作者不论在数字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其旨趣在于传递自我立场或是思想属性。
图1 洪兴宇,栾新玉《印象》,90 x 90 cm,羊毛
元宇宙中可视的艺术表达及其内涵并不是创造性的、单独的,而是对于现实实践当中更多的、更加深刻的反应,在其中不过分受到材质、数量、光线、色彩、空间、试错等限制,愈发去发挥创新思维,但它不能够脱离现实中的思想内涵与所表达的情感盼望。
二、元宇宙中的视觉体验
元宇宙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我们不妨从当下的元宇宙中的交互软体来一探究竟。海外在元宇宙平台的探索上进入初步阶段,《头号玩家》电影放映曾一度将元宇宙概念推于众目,Decentraland、3D BOX等平台也融入其概念,依托区块链技术进行商品交易,同时NFT交易的繁荣也推动了元宇宙概念的落地。现阶段元宇宙概念多数倾向于社交以及商品交易的概念,2021年7月13日,北京国声京剧团将自己的京剧作品周边在NFT网站上出售,首个京剧NFT出现,其他关于传统样式创新以及文化传承并无较多体现。出现如此景象,“效率”是其中特殊的影响因素。美学下的艺术设计经过千年发展与相互角逐,使得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代表形态。观察宋代艺术的视觉体验,能够发现雅致韵律贯彻始终,沉淀的艺术一定经过观察、感受、分析、认知等多种行为来产生多层次的抽象状态,这种抽象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艺术实践、道德准则制定等,西方古典艺术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设计,经过艺术家、设计师们的不断提炼、沉淀,产出丰富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艺术设计产品等,中国古典艺术从先秦时期青铜形制纹饰到唐代书法、雕塑再到宋代绘画、瓷器、丝绸至明清时期的戏曲、珐琅等。各个时代的艺术都经过时间的沉淀洗礼与不断实践下的产品迭代,互联网时代是要求高效率、标准化且能够直接为大众所用且考虑经济效益的时代,因此前人所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蕴与视觉体验也就“理所当然”的被“按部就班”过来,但是往往我们多数情况下所批判的并不是如此的“按部就班”,而是没有经过艺术设计加工与思想文化赋予的简单再现。我们常常如此感叹:美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经过时代风霜的洗礼,其美若依旧,便会逐渐被普世所接受从而成为一种烙印,这种烙印既是文化烙印也是民族烙印。当下,沉淀出的“美”与机械生产的“效率”往往是冲突的,这种结果逐渐形成一种论断:美与效率无法共存。许多人疑惑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去那种艺术设计运动与思想潮流?多数情况下的解题思路可以归向“效率”一词,“效率”反映了当代工业产品逐利的特性,功能性与实用性不再作为主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也许可以将此理念下所产生的商业设计带来消费主义浪潮“归功于”美国“有计划废止制”,但无法否认的是,“效率”的确较大地影响了“美”的产生。元宇宙中是否能够沉淀出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以及能否带来新的艺术创新形式?首先,在元宇宙中,沉浸体验是一大亮点,此空间不受地域、时间的影响,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制造产品甚至创造新的场景,让人们如临其境。草间弥生的《萤火虫》(见图2)是较为著名的装置艺术,元宇宙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创建此类场景,并且能让观赏者无视地域限制,无视时空限制来体验艺术独特魅力。当下较为困难的并非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而是多层次的思想与思维上的抽象体验,仅仅是在视觉上产品的无限制观看,那简单的三维全景图片也可以做到。多维感受是元宇宙正在追寻的,“当人们想起纤维艺术的时候,肯定会联想到他独特的艺术手法编与织,事实上,这种手法在纤维艺术中的确运用得最为普遍,这种编与织的手挫,和其表现出来的效果都是由其纤维材料的特殊性决定的。”现阶段VR等穿戴设备也正着手尝试体验中的体感问题,触觉系统也正逐渐加入元宇宙当中,而元宇宙中的视觉体验是多维度的,包含人体各个器官的共同参与,因其显现的形象已不单是作为图像的传达,更多的是内容本身的传递,这也正是它能够包容多数艺术作品加入的原因,这种包容性也为纤维艺术等需身体其他感官系统共同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元宇宙中提供了可能。例如现实中的编织、刺绣、雕刻,可以直接在元宇宙中进行体验,不用实质性在现实中购买,当产生兴趣时便可尝试具体实践,如此现实与虚拟的交互愈加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而艺术家可以在元宇宙中亲自演示艺术品或手工艺品的制作分享,对于之后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甚至可以出现手把手的虚拟教学。从NFT艺术品(见图3)的火爆,再到艺术品逐渐进入视觉与体感兼顾的元宇宙,对于古典样式的发展有着全新的发展动向,在尝试事物的材质与空间的整体表现令艺术品接受者能够沉浸的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对于其他正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给予充分的艺术体验,给予强烈的情感传达与视觉感受,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欲望。“创作与欣赏绘画、雕塑与各种装饰艺术品,它们以视觉语言构成视觉形式,或再现历史景观与现代情节,或表现意象情感与抽象构成。如舞蹈以可视的动作传达形体美感,戏剧、电影、电视以语言与情节作为一种可视的表演艺术被人们观赏。”置身于千里江山画卷中,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在元宇宙中,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文化内涵、情感体验能够让观赏者直接参与,而并非作为视觉上的简单阅览。
图2 草间弥生《水上萤火虫》,281.9 x 367 x 367 cm,150盏灯和水
图3 壶天文创《NFT国潮盲盒》系列
三、结语
在当今注重效率的时代,作品往往产生于浮躁、焦虑之中,而置身于数字虚拟世界中,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接触到事物的内容。场景搭建、视觉上更直接地体验加之体感设备的加持,让接受者身临其境。VRC hat利用穿戴设备使虚拟社交更进一步,在愈加前进的数字世界中,抽象的形象表现也能有较好的诠释。抽象形象并不是简单地对具象形象进行简化和重组就能成型,它是从众多事物中甄别,舍弃个别的非主流的从属性,抽出物象共有的本质的主属性,进而形成的理性的形象特征。纤维艺术作品不是随便在任何地方都能产生和呈现的,它是为了特定的场地而生的。或许在元宇宙中,不再受到场地、空间、材质等因素的影响,观赏者在接触艺术品的感官上能够更加深入。目前数字技术以及虚拟世界技术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硬件设施的限制,无法真正享受到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古典样式的创新与艺术表现在元宇宙中发展并非完善观看者的体验,而是多视角、多维度,具有多元性、非单向度的,能够清晰地传达内在蕴意的整套体系。对传递价值观念、提升道德修养、提高文化自信等提供应有的帮助。中国正在经历由“效率优先”向“兼顾社会公平”的历史转型,设计不能继续安于从属点缀、视觉美化的现状,而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修复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对于古典样式视觉体验的探索最终也要回归于创作者本身。对于创作前的艺术体验,元宇宙只不过是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的新场地;对于观赏者的视觉体验终究是通过艺术媒介中建筑、绘画、编织、雕塑等予以呈现,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更多视觉体验的交互性、可能性,在虚拟层面刻画未来样式,其最终也会通过创作者们的综合运用来为文化的传播与传递文化内涵、传颂人文故事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