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语境下艺术管理学科的人文性价值取向研究

2022-10-11李雨昊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价值

李雨昊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文科知识及其知识生产过程的确有欠科学性,甚至难堪科学性。主要表现就是知识生产过程中主体价值观的介入。马克思·韦伯认为,哪怕是自然科学仍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只是在规律中表述出来的“相配的”因果联系,当下学科的“价值中立性”一直饱受怀疑。艺术管理作为近年新文科建设中的一门热门学科,其学科性质的价值取向仍旧没有形成共识。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下,这必然是艺术管理学科理论建设中一个亟需明确的问题。

艺术管理和艺术管理学显然在学理依据上并非完全对等。艺术管理既是艺术管理学科的学科名称也是其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艺术管理学的范围应当包含艺术管理,但不只是艺术管理,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管理,而服务对象则是艺术管理学科。因此艺术管理学科的人文性价值取向研究与艺术管理密不可分。不同学者关于艺术管理的性质探讨不尽相同,实践性倾向得到认可,但这种实践性活动实际是基于为人服务的价值取向存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艺术管理学科初次成立于美国的商学院,这也形成了学科发端阶段,部分学者将艺术管理视作一种偏向科学性的管理学科。然而在当下中国,学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文性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价值,是管理学不易覆盖的重要精神价值并且是艺术管理培养中的总体理念。另外,艺术管理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已经被学者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管理学和艺术学的差异迫使人们在理解这门学科时出现了多元价值向度。基于此,关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价值取向问题,从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到学科化后的属性判断都应当重视人文性的价值。本文拟探索艺术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特征,解析艺术管理学科发生的人文性动因,从而参考人文性价值为艺术管理学科谱系建构做出判断。

一、实践推手:中国古代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人文性

艺术理论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见艺术创作实践,但艺术理论的科学性总结是落后于艺术创作实践的。学科化后的艺术管理自觉利用了现代管理学的方式总结艺术管理实践活动,丹马丁认为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手段“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在艺术层面的应用②,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管理学的科学性总结。那么这种“科学性”能够完全代表早期的艺术管理实践活动吗?艺术管理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自身智慧、力量和技能的验证,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古代的艺术管理实践活动必然不应该只是一种科学性行为,人文性也已经嵌入其中并且成为一种基础性特征。

对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历史,在艺术史上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阶段分期。美国管理史学家雷恩认为“管理思想中的时代从来不会在某一具体年份截然始终。”古代艺术管理的历史也应当是一种叠加式发展,以主要特征作为阶段分期标志,后一阶段的特点并非会完全覆盖前一阶段,它们在历史发展上拥有并行不悖的时间。主要特征必然不能代替所有特征,但是其不失为分期的一种合理方式。一般艺术史的分期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古代艺术管理的历史,艺术管理史分期的侧重点应当参考基于艺术目的的管理方式变化,但实际情况是管理思想受到了宏观社会形态的影响。艺术是受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意识形态,基于艺术目的艺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附庸。因此,在两者无法厘清的情况下,我们仍需回到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目的去探讨。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目的一定离不开艺术,但是艺术并不一定是其根本目的。封建统治时期的大部分古代艺术管理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可能都与皇家服务密切相关,单一的服务对象逐渐分化并且面向更广阔的群体,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衍变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历史分期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国古代艺术管理历史分期可以参照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三代至秦汉的寄生性艺术市场;二是魏晋至五代的雇佣性艺术市场; 三是宋元至明清的自由性艺术市场。

首先,寄生性阶段的艺术管理具有一种王权统治下人的审美经验性。这一时期的艺术活动实际上是由皇家赞助,以皇帝愉悦作为根本目的的实践,皇帝要求作为最高目标反映在艺术上成为一种个体审美经验,虽然艺术管理的控制权源于皇权,但是审美经验实际更多偏向艺术创作者。秦汉时期重“性”之说成为文化思想主潮,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是“人”对“神”的宣战,在政治上则是地主阶级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争夺政权的挑战。这一时期的艺术管理并没有过多干涉艺术生产过程,即使是在王权统治下,也无法稳定地持续管理,这即是李泽厚认为的汉代艺术实际表现的是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充满了“人性”。

其次,雇佣性阶段的艺术管理是一种私家控制下人的偏好自觉性。艺术活动实际上是公卿贵族、门阀势力等私家赞助,当各个私家成为赞助人,他们的主要目的虽然是供奉王权,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会不由自主地掺杂偏好。艺术管理中增加了私家审阅这一关卡,艺术创作者会自觉的满足要求。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专业画家,社会地位较高,社会上购求阅玩的热情高涨。当时的艺术形式随着不同私家偏好开始发生多样的“分类”,分类在一定程度刺激了不同形式艺术的精进。

最后,自由性阶段的艺术管理是一种市场调控下人的自主选择性。艺术活动中出现市场交易的调控,有闲钱的市民阶级扩大促成了艺术商业的基础,艺术活动根本目的开始出现以关照民众对艺术的诉求作为主要的出发点,专业艺术交易商的出现给予了人自主选择性的可能。宋代皇家艺术与市井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私人编辑类书。人们对某种艺术门类的偏好程度直接反映在经济尺度上,当时的艺术生产逐渐开始拥有完全面向大众群体服务的目的。

二、理论抓手:艺术管理学科发生的人文性动因

发生学更注重的是一种逻辑层次,而不是起源学的时间顺序。艺术管理在实践领域的出现与艺术管理学科的成立时间并不一致,厘清中国艺术管理学科的发生动因是研究学科价值取向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中国以“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诞生于新世纪之后,但是艺术管理的相关学科实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就已经出现,如“文化管理”“文化艺术管理”等相继进入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这一时期伴随着西方文化产业思想的传入,“文化艺术是否应当被管理”这一问题引起了激烈探讨,其中标志就是思想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虽然有知识分子借助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从1994年开始,又有持续三年左右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其中它所对准的主要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那么之前的艺术生产与艺术管理为什么未引起明显的冲突,这与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紧密。改革开放之前的团体艺术生产以文艺院团、电影厂等国有机构为主,艺术管理实践更多是一种“管控”型管理,而改革开放后,民营艺术生产获得了发展契机并且渴望摆脱官方束缚获得相对的创作“自由”。正是这一阶段,高校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类学科的设置体现了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和趋势理解,“人文精神大讨论”实际在思想层面为艺术管理学科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2002年之后,伴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③,给予了艺术管理学科“正名”的条件。文化产业专业遵循着国家政策中“产业性”要求进行发展,文化艺术管理相关学科则归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诞生,然而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设置初期受到西方影响颇深,艺术管理的“经营性”理念早已在学界传播,1988年4月“首届国际文化艺术管理培训班”会后就已经成立了中国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家联谊会。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繁荣群众文艺已经成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重要目标,艺术管理的人文性精神在社会层面逐渐获得了价值认可。

三、价值旗手:中国语境下艺术管理学科人文性价值谱系构建

中国语境下的艺术管理学科谱系构建的价值判断应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管理学科标准,也不能只将艺术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价值参考。人文性价值引领必须以中国制度背景和语言表达为基准展开。

人文性的艺术管理学科应实现共生立场的有机统一。每门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性质,艺术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管理,其他研究对象则在实际研究中更多是“艺术”与“管理”结合的外延。因此,对艺术管理的理解成为这门学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关于艺术管理认知大体可以分为政界、业界和学界三种立场的阐释。作为政界代表的前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所认为的艺术管理更多是站在国家管理的层面,其认为艺术管理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作为业界代表的前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的郑新文则认为艺术管理是通过管理的手段为艺术家与公众搭建桥梁;学界对于艺术管理的认知则是基本建立在“丹·马丁概念”之上的应用与拓展。因此不同立场对于艺术管理认知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三种解释以人文性价值标准在中国语境下的构建实际应是一种共生关系。人文性本身就具有共生特性,科学与人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现了有机统一,共生出了“新型社会科学”。因此以人文性作为价值要求,在共生的态度下,我们还应寻找到艺术管理三种立场中的有机统一点,其实就是艺术与人的结合作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朱光潜提出的“人生艺术化”主张,实现日常生活艺术与人的结合。

人文性下的艺术管理学科性质还应是价值有涉的客观界定。梅吉尔认为学科的客观性是“以特定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的共识作为客观性的标准”。学科的客观性并不是一种价值中立,而是一种具有共识意义的价值观。对于中国语境下艺术管理学科性质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忽略中国特色。这也就是马克思·韦伯认为文化科学必须证明自身的客观性同时,这种“客观性”是有价值倾向的。当艺术管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有涉成为一种必然条件,这种价值取向实际拓宽了学科谱系的范畴。例如,在中国语境下构建艺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则应当从以作品为中心的传统四要素(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形成的网状关系中跳出。艺术管理学科构建的对象是以人作为牵引,即艺术家和受众,艺术作品为第二层级,世界为第三层级(见图1),即艺术作品是服务于艺术家和受众的,世界也不只是艺术世界,而是可以与艺术产生联系并通过艺术改变的世界,艺术管理者则应当流转服务于任何不同层级。层级关系弥补了艾布拉姆斯网状关系中的“失衡”,现今的艺术乡建研究等在艺术管理学科中也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图1 艺术管理学科层级构建

另外,价值有涉附加了艺术管理学科谱系的价值,这种附加价值实际是一种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以人为本是中国学派艺术管理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特征。 “人”是中国艺术管理最重要的原则,艺术管理的目的是艺术和人而艺术管理学科的目的则更多在于“人”,艺术是服务于人的。在这一价值尺度导向下,艺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必然会跳出艺术管理的管理对象范围,艺术管理的对象可能是帮助艺术有关的人、事或物,但是艺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则是影响艺术发展的人、事或物。因此,关于产业是否会影响艺术我们在这里不做探讨,但是“艺术产业”应当是艺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价值有涉实际给艺术管理学科的范畴界定树立了一杆标尺了。

总之,在当下对艺术管理的认知无论是学界立场,业界立场还是政届立场都应当是一种基于艺术目的的立场。艺术管理学科属性无论是管理学论、艺术学论还是交叉学科论都应当是一种“德化取向”的价值论。人文性价值取向是当下中国语境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

①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到新兴文科建设的新专业中艺术管理排名第四,从2016年到2019年共有29所高校成功设置。

② 1998年由Westview Press初次出版的《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中丹·马丁对于艺术管理的定义,英文原文为“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functions-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supervising,and controlling-to the facilit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performing or visual art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rtists” work to audience.”

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价值
人文时光(组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文社科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