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石榴籽”精神的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实践

2022-10-11宁永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南宁市广西舞蹈

宁永红

(南宁市秀厢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广西各地农村地区,进城后生活在城市边缘,生活环境复杂,学生缺乏城市融入感,不够阳光自信,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又因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性。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和交融,从2012年起,学校探索了“凸显‘石榴籽精神’的城中村小学‘四维三链双向’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四维贯通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三链联动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建立双向传递的民族艺术教育帮扶机制,大大提升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实效。

一、四维贯通,构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主题+主线”,实现美育与德育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边疆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校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实际情况,我们重塑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充分挖掘艺术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主题,围绕民族艺术教育这一主线,建设了民族音乐类、民族美术类、民族舞蹈类、民族戏剧类、民族艺体类等课程板块。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感受到了各民族艺术之美,还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各民族文化构筑起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必修+选修”,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学校在开齐、上好艺术教育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艺术文化进行梳理,开发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共计5大课程板块、25门选修课程,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群。同时,学校将每周四定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学习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民族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必修+选修”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是“普及+提高”,实现艺术教育量的扩大与质的发展的贯通。为改变艺术教育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的实际困境,学校累计开发《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壮乡民间绘画》等25门以广西11个少数民族为主的艺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开设了民族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微课堂,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3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艺。同时,针对具有艺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学校开发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等艺术提高班课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民族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批民族艺术的好苗子开始崭露头角。

四是“传承+交融”,实现传承民族艺术与培育民族情感贯通。学校将“壮族打扁担”“侗族大歌”“壮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程,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在促进民族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各民族学生相互嵌入式的共赏共学共乐的学习环境,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编入艺术社团、兴趣小组、艺术工作坊等,各民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见图1、2)。

图1 南宁市秀厢小学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课程中对唱山歌

二、三链联动,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

一是校内与校外教学链联动,丰富课堂类型,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学校建设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活动课堂”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课堂”侧重“讲中学,讲中悟”,“实践课堂”侧重“做中学,做中悟”,“活动课堂”侧重“乐中学,乐中悟”。同时,学校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教学方法,将“非遗”引入课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打扁担”的代表性传承人莫菊花进入舞蹈课堂,进行“打扁担套路、扁担舞技巧”示范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入美术课堂,给学生讲解壮锦图案花纹、色彩搭配等,传授织锦技艺。此外,学校设立放学后的“五点半课堂”,开设“民艺”自主课程超市,进一步丰富城中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新方式(见图3、4)。

图3 南宁市秀厢小学学生在“民艺”课程超市学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

图2 南宁市秀厢小学黄少华老师在自主课程超市教学生学习“壮族织锦技艺”

二是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实施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将统一学习时间与碎片化时间结合,拓展城中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的教学时空。借助自治区教育厅“双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短视频“微课”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共享和分享优质民族艺术教育资源,丰富了学校民族艺术教育教学课程;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建立“空中微课堂”,向学生推送民族艺术教育知识、民族艺术教育微课,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自由地学习。特别是2020年春季学期,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新颖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收效显著。

在线下教学中,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享民族艺术教育传习基地,包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南宁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壮锦织艺坊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和学习民族艺术文化的新高地。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在学校建立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积极开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项目“猴鼓舞”“铜鼓舞”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带动家人、社区居民一起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不断扩大民族艺术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艺术展演、教学和传承的重要平台。

三是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教学链,扩大学生参与艺术活动面。学校积极开展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有机结合的群体性艺术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目前群体性艺术体育活动已成为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的亮点,每天的“体艺大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抛绣球、对山歌、织壮锦、跳竹竿等活动;每周的“自主课程超市”开设侗族大歌、织锦技艺、绣球舞等灵活多样的民族艺术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学习(见图5、6)。

图5 南宁市秀厢小学浓厚“民族风”的“体艺大课堂”

学校不断创新民族艺术教育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民族艺术教育。如每年农历“三月三”,通过开展“壮乡歌圩”“山歌对唱”等活动,用山歌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学校举办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多民族艺术融合的“民族舞蹈展演和民族体育运动会”,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以民族精神引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民族情怀和审美能力,进而自觉地接受和发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

图4 南宁市秀厢小学学生在“民艺”自主课程超市中学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

图6 南宁市秀厢小学学生展示自己DIY加工的绣球

学校积极拓展民族艺术展演和交流活动,成立“小刘三姐”合唱团、“呗侬”舞蹈队、“壮娃”擂鼓队等,积极参加民族艺术展演,增进民族艺术交流。如学校“呗侬”舞蹈队表演的原创壮族舞蹈《绣球圆缘》作为广西优秀节目代表,荣登2020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展播,同时在广西、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等五个自治区电视台展播,受邀参加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2019广西全民诵读活动周展演等;原创京族舞蹈《星河谣》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少儿文艺晚会展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与会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壮娃”擂鼓队表演的“猴鼓舞”受邀参加“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展演,促进中国——东盟舞蹈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国——东盟舞蹈艺术教育的合作与发展。

三、 双向传递,建立民族艺术教育帮扶机制

一方面,高校和艺术组织“组队帮扶”秀厢小学发展提升。比如,南宁师范大学帮助学校培训艺术教育师资,指导教师开展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西艺术学院在南宁市秀厢小学建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帮助学校培养艺术教育课程师资;广西舞蹈家协会的艺术家走进南宁市秀厢小学,开展专题艺术教学、艺术师资培训等。通过“大手拉小手”的组队帮扶模式,解决了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不仅开齐开足而且还成为了优质课程。

另一方面,秀厢小学接受帮扶发展提升后不忘初心,开展“小手握小手”的“传递式帮扶”,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针对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小学美术师资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学校以农村小学美术学科为切入点开展艺术教育帮扶,通过“互联网+艺术教育”将本校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秀厢小学共计录制了134节优质美术课,同步广西百色、崇左、北海、钦州、防城港等7个地市33个县区乡村薄弱学校。通过专题讲座、跟岗学习、送教下乡等方式,培训农村小学艺术教师,提高乡村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持续实践“四维·三链·双向”,凸显“石榴籽”精神,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民族情感、民族团结进步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从2016年起,原先名不见经传的秀厢小学一跃成为南宁市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不仅如此,学校成果的辐射和推广,还在区内外形成了基础教育民族艺术教育改革的“秀厢效应”。

四、校内与校外:争做“石榴籽”

校内:秀厢小学共开发校本艺术教育课程25门,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实践活动,学生获得各类艺术奖励。如学校“呗侬”舞蹈队表演的舞蹈不仅在南宁市、广西获得好评,还登上国际舞台助推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呗侬”舞蹈队表演的歌颂民族团结的舞蹈《绣球圆缘》作为广西优秀节目代表,荣登2020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展播,同时在新疆、西藏等五个自治区电视台展播。“呗侬”舞蹈队表演的京族舞蹈《星河谣》作为广西唯一的优秀节目代表,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少儿晚会展播等;学校“壮娃”擂鼓队表演的“猴鼓舞”受邀参加“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展演等;学校“小刘三姐”合唱团演唱的《爱国歌》,成为学习强国、腾讯网、文明网的热播歌曲,并参加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比赛获金奖。

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明显变化,由不自信、胆怯,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坚强,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近年来,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100%的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喜欢和各民族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愿意做维护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如四年级的李某斌同学,积极学习民族艺术课程并参加“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天使”,被南宁市教育局、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授予“文化传承奖”。像李某斌同学这样热爱民族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学生,在秀厢小学比比皆是。

图8 南宁市秀厢小学“壮娃”擂鼓队受邀参加“2019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展演瑶族舞蹈“猴鼓舞”

教师的民族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了解了各民族知识与优秀文化成果,教师参加各级艺术比赛,获奖颇丰。随着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肯定,教师的民族情感也发生明显变化,对本民族文化拥有高度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心。

校外:成果辐射面不断扩大,成果直接惠及广西7个地市33个县区乡村薄弱学校,累计受益学生约10万多人,培训乡村小学艺术教师千人次。有效缓解民族地区乡村薄弱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紧缺问题,缩小了艺术教育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五、区内与区外:形成“秀厢效应”

自治区内: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且特色明显、成效显著。近年来,柳州、梧州、百色等市县组成教育考察团专程到秀厢小学学习。2018年,梧州市、百色市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2019年南宁市乡村小学初任校长培训等活动中学校教学模式专题讲座获得广大同行、专家的赞誉。

自治区外:先后有河南省等多所区外学校前来学习,项目负责人受邀在第91期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拉萨市小学德育副校长素质提升研修班等推介成果经验。成果推广至河北雄安新区端村学校、吉林省抚松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实践应用,形成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秀厢效应”。

六、国内与国际:获得广泛赞誉

国内:学校成果引起国内多家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广西电视台、广西教育、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成果进行重点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同行一致好评。学校“呗侬”舞蹈队原创京族舞蹈《星河谣》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少儿文艺晚会展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与会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作品展播示范奖、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家”、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壮族三月三 秀出家乡味”最佳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国际:学校“呗侬”舞蹈队原创舞蹈《绣球圆缘》作为广西优秀节目代表在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展演,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黄俊华、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双主席、国际医学科学院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主席Manzoor Hussain Soomro、非洲科学院联盟执行理事Jacqueline Alice Akinyi Olang、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赵静、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等高度赞扬,同时获得来自全球35个国家、400多名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19年10月,学校“壮娃”擂鼓队受邀参加“2019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展演瑶族“猴鼓舞”获好评,促进中国——东盟舞蹈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国——东盟舞蹈艺术教育的合作与发展。(见图7、8)

图7 南宁市秀厢小学“呗侬”舞蹈队受邀参加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之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展演

初心不该,躬耕不辍。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根据民族地区教育提质振兴整体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既着眼于原有民族的特点,又为多民族共同进步打好基础,保障民族区域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同时,探索“智慧民族艺术教育”平台建设,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于民族艺术教育,通过“互联网+民族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凸显“石榴籽”精神,实现学生能通过技术受益,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能更好的承载社会文明的历史责任,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猜你喜欢

南宁市广西舞蹈
广西贵港
秋姑娘来了
舞蹈课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南宁市建设现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
浅析南宁市农民增收的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