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
——中国传统服饰对日、韩、越民族服饰之影响
2022-10-11毕虹
毕 虹
(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日本、韩国与我国隔海相望,越南与我国接壤。它们是我们的近邻,以至于我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在这里,这条“衣带”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近在咫尺,更是名副其实的衣与带的一脉相连。历史上,曾几何时我国与这些国家文化交流频繁,衣冠服饰竟然如此相似。时至今日,在他们的民族服饰中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浸染。
一个国家的民族服饰以鲜明的外在形象传递着该国的历史文化。无论生活在世界任何地方,分享着相同的民族背景的人们只要身着民族服饰,不仅是身份归属感的体现,同时也在传递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国家将经过历史积淀的民族服装规定为某种正式造型,并作为“国家形象”保存下来而成为所谓的“国服”,比如,本文所讨论的日本、韩国和越南。尽管这些国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稳定性,但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不免受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因为世界上没一个民族是生活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总是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以此借鉴、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这其中也包括服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服饰传播圈,它所影响到的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服装造型、织物纹样还是服饰思想都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服饰特色,这其中也见证着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
一、日本——和服(kimono)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日本国民形象的代表。尽管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和服已经演化成日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形象,但历史上和服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服装的深远影响。和服通身为T字形直线造型,通常取自门幅约14英寸(36厘米)的布料,用直裁法缝合完成。这种含蓄,内敛的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与现代西方体系的服装明显区别在于和服不分上下装,也不以男女装来划分,而是按照组合的式样来区别,其各部分的名称也都是相对独立的。
“和服”(kimono)一词正式被确立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68—1912)。此时,日本民族意识觉醒,一方面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及文化;另一方面踊跃地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对西方服装文化的回应,日本将和服作为民族服饰形象确立起来。和服的名称来源于动词kiru,意思是“穿”,mono的意思是“事物”。狭义上讲,和服是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8)出现的一种相当于内衣(kosode)服饰的延续,kosode译为小袖,实质上和服的袖子很大,有的袖口垂至脚踝,所谓小袖是相对整体袖子的造型而言,小袖是指袖子伸出手的袖口的部位缝合,此外还有一种袖口与此相对是完全不缝合的大袖口即振袖。广义上讲,和服指日本传统T字形服装,使用广泛:无论性别,既可以在神圣的婚礼或节日的仪式上作为礼仪服装,也可作为居家的休闲服装。作为代表日本的国家服饰形象,和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其中既有中日服饰文化的融合也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体现。
公元3世纪末,日本应神天皇统治时期开始受到来自韩国的大陆文化以及经由韩国而来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日本与韩国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绫、绢、罗高级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韩国运往日本国内。汉献帝时期,阿知使者东渡日本将先进的制衣和织造技术传授日本。不仅如此,据《 日本国志 》载 “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 。“吴”这里代指中国(或中国的南朝),“求缝工女”,说明日本人更向往中国的缝衣女工。当时的汉织工、吴织工为日本传授了先进的缝织技术。对日本服装影响最大的就是秦汉时期服饰的大袖、交领的特点出现在日本服装上,并且这样的特点一直延续到今日的和服造型中。
图1 身着平安时代宫廷服饰的模特
推古天皇时期日本模仿隋代冠服制度制定了包括官服和朝服的服饰制度。服装的造型基本为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袴,系带垂结于胸前。在官服中用中国的五行之色结合日本的五伦之说,规定官服的等级。在天武天皇十年(640)时,日本人仿中国官服中的革带,开始使用革带,材质为布、绮等材料,并将革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场合两种用法。这也是和服配饰结的雏形。以后虽然时代变迁,但服制的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动。至奈良时代(710—780)中日文化交流频繁,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受中国唐代服装影响颇大,唐代着装风气中出现了女着男装的现象,也影响到日本。在当时的日本服装中不仅出现了女着男装还有男着女装的现象。奈良时代的贵族所穿的交领大袖衫,几乎与唐代服装造型一致,而这样的服装在日本称为“唐衣”。当时的织物纹样也大多仿自中国。据载,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820)起仿唐代用黄袍作为御袍,上面装饰有唐草纹、凤穿牡丹等中国传统纹样。皇太子在宫中穿饰有鸳鸯纹的橘黄色袍。在织物染色方面出现了蜡缬、蓝夹缬染色技术无不与中国如出一辙。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称为“国风时代”,日本的民族服饰在消化了大唐文化之后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民间服装中的小袖,在汲取了中国服饰造型基础上将右衽交领保留,并由此演化为后领口形成弧线领窝的民族特色,下摆收紧,女性小袖服腰中的束带造型也趋于丰富讲究,而成为和服特有的配饰结,与小袖配套的是袴。至江户时代的小袖作为今日和服造型基本定型。
二、韩国——韩服(KOREAN)
韩国的民族服饰称为“韩服”,这是相对现代西方服装而言。尽管在当代韩国人的生活中韩服和现代服装会同时出现,但作为国家形象的韩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别有一番内涵。在韩服体系中,男女两性服饰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特点是平面直线裁剪的造型以及由带、结固定系扎服装。女性韩服由两部分组成:上半身被称为“赤古里”(chogori)的短上衣和长及脚踝的背心裙。赤古里的造型为交领右衽并在胸前用带结固定。背带裙通常由三种宽度的布料组成,聚集在一条2.5英寸宽的带子上,它们紧紧地包裹在手臂下方的身体上,并在胸部上方固定。裙子在胸部部分贴合身体,从胸部开始有细碎的褶裥垂落至脚踝。男性传统服饰由两部分组成:裤子帕吉(paji)和一件赤古里上衣。裤子为平面宽松型,适合正坐,并在裤口部分有系带。男性的赤古里与女性相似,但衣身较长,领口较宽,丝带较短,它系在右边,形成一个v形的右衽领口,并用白色装饰布带缘边。
图2 20世纪初期身穿韩国传统服饰的家庭
从历史上看,中国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有着亲密而特殊的关系。《史记·朝鲜列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汉代燕人卫满亡命东逃而立朝鲜王。汉末扶余人朱蒙据此地,改称“句里”,后称“高句丽”。唐太宗曾远征高丽。以后时服时判。清初,又曾征服高丽,并册封高丽王,并把朝鲜贵族军队编入满洲八旗内。由于这种久远的历史因缘,朝鲜的民族服饰深受汉族服饰影响。历史上韩国的传统服饰包括王室服饰、礼服、男装、女装、童装、巾帽、靴鞋等类别。在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王室服饰中最为尊贵的是九章服、衮龙袍、九等翟衣,其中九章服是王室的冕服和祭服,包括冕冠和服饰。我国自周代起确立的冕服制度,并用十二章纹样规定冕服的级别和使用场合,王后的服饰用翟鸟纹样以示尊贵。韩国历史中的冠服制度将十二章纹样减至九章,王后的服饰则照搬翟鸟纹样。皇帝所用的衮龙袍也沿袭了中国传统纹样龙纹以示天子之尊。礼服为文武百官所穿的朝服,交领大袖与明代服饰相似。在祭服中,我国宋代官员朝服的方心曲领,在19世纪韩国服饰中作为祭服中的配饰佩戴。唐代服饰的圆领袍衫也出现在17世纪的韩国服饰中。盛行于春秋时期,有“君子之美德”象征的深衣在韩国将交领改为直领并一直沿用至18世纪。韩服中的赤古里与汉服体系中的中单无一差别。因而,在韩国的服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可以看到我国自周代起各历史阶段的服饰造型,可谓君臣服饰一如中国。
三、越南——奥黛(Ao Dai)
越南的民族服饰称为奥黛(Ao Dai),字面意思是“长衫”。(在越南北方发音为“ ow zai”,南方发音为“ ow yai”)它由两部分组成: 衣长至小腿的紧身长衣和阔腿裤。上衣造型为中式立领、插肩袖、衣服两侧从腰部开衩。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越南男性、女性都穿奥黛,进入21世纪,越南女性依旧穿着奥黛,男性则大多改为国际化服装。如今,奥黛是公务员、导游、宾馆和餐馆工作人员以及高中生的流行制服,在婚礼、宗教仪式上和特殊场合也穿奥黛。奥黛被看作传统越南女性的民族身份象征,也是越南文化形象的代表,因而可以说是越南的“国服”。由于奥黛造型酷似中国旗袍,也被称为“越南旗袍”。但实质上其根源依然出自汉式服饰系列。当代的奥黛是历经了明清时期中越两国相交的历史的沉淀以及在法国殖民时期的时尚化的改造而形成。
图3 越南民族服饰——奥黛
民族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服饰方面土著服饰与外来服饰的交融则是两种异质文化在人民生活长期碰撞的结果。例如,由于战争等原因使征服者的服饰习惯潜移默化着影响到土著居民的衣生活,进而促使当地民族服饰融入新的异质文化,奥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富民强,在越南陈氏王朝出现内乱时南征获胜,平定了整个交趾并设立郡县。明成祖死后,明仁宗、明宣宗两帝都无法镇压或安抚,明宣宗便同意封黎利为王,将明军撤回。此后,在1537年、1539年越南再次内乱请求明朝皇帝救援,并主动请降愿意将安南政权纳入明朝的版图,实际上仍然由越南国王直接统治,直到明朝灭亡。
在15世纪之前,受热带气候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越南女性通常穿裙子(vay)和吊带衫(yem),有时还套一件前开口的贯头衫,并在腰部束带,色彩多为棕色或黑色的,只有在特殊场合才穿着颜色鲜艳的上衣、束腰带。1407—1428年明成祖朱棣在越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在明朝统辖越南的20余年时间里,是中国传统服饰对越南服饰影响的重要时期,越南的民族服饰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明代服饰的交领、右衽大袖衫。此时越南民族服饰最大的变化就是女性开始穿着中式裤子。越南独立后,受中国儒家学说影响,当时的统治者批评越南女性服装违反儒家礼仪标准,但并没有采取强制态度,因而裙子和露背上衣仍然是越南女性常服。
至17世纪和18世纪,越南分裂为两部分,南部地区由阮氏家族统治,广南国阮主阮福阔(1738—1765),在控制黎朝后,为了和北方地区之前由郑氏家族统治的政权区别,进行了包括冠服和国俗制度上的改革。此时,作为清朝藩属国的越南并没有照搬清代满族服饰,在官服上继续沿用汉制服饰,基本沿袭了中国唐宋制度。阮朝官修史书《大南实录前篇》对此有详细记载:上又以讖文有八世还中都之语,乃改衣服,易风俗,与民更始。参酌历代制度,定文武朝服,于是文物焕然一新矣。在民服上,阮郡主命令南方男女穿中式裤子和衣身较长的前扣式长衫。《野史略编大越国阮朝寔录》记载:下令国内士庶男女并着襦袍,穿裳缠巾。越南人国俗背发(汉式发型),与满清剃发风格迥异。在发型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这一举措一如满清入关时,汉族对清代剃发令的抵制。此时的民族服饰特色是将明清时期服饰相结合,清代的盘扣、偏襟,明代服饰的宽袖。而这样的服饰组合居然与我国民国时期的长袍极为相似。
1802年,广南国阮主后裔阮福映历经万难,复国成功并灭了昔日对手西山军,建立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阮朝。阮氏家族控制了整个国家之后,具有儒家思想的保守派皇帝明芒(1820—1841)从审美和道德的角度禁止女性穿裙子。并将盘扣长袄(越称“盘扣领”),蓄发头缠帛巾(后演变为直接戴头上的盘头折)的服饰制度在全国推广。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作为当代奥黛雏形开始在宫廷、城市以及乡村的节日庆典中流行起来。此时,正值中国清朝统治时期,作为藩属国的越南在服饰方面不免受清代满族服饰的影响:盘扣、立领这两种特点都来自清代满族服装。权贵阶层身着奥黛往往穿着好几层,在颈部开口,以此露出层数,普通百姓日常劳作时仍将裙子和吊带衫作为日常穿着。在法国殖民统治下(1858—1954),越南知识分子和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发扬民族服饰方面,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现代化进步元素;另一方面作为抵制殖民主义,保护越南传统文化方面将具有东方特色的元素保留。就此发展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奥黛。
在世界服饰之林中,中国传统服饰堪称别具一格,且此东临诸国更具亲和力。以汉服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服饰建立了与西方服饰文化迥然不同的东方服饰审美文化,并深远影响着日、韩、越各国的民族服装。尽管这些可以称之为国服的服饰均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民族传统,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但究其根源均与我国的汉服文化一脉相承。“唐衣”这个名词在日本、韩国的民族服饰中都曾经出现过,交领右衽、连身袖,这也是汉服基本造型。民族服饰是民族发展历程的史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民族性,又有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性与变革性,这些都以外在的着装形象一目了然地体现了民族间的历史发展渊源,但无论怎样它们反映的是在亚洲服饰文化圈下的汉服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服饰审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