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区划及其规划策略
2022-10-11梁智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梁智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赵 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冯 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引言
在国内外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体系中,海洋文化遗产并非特指一种遗产类型,其内涵侧重强调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历史性和环境性背景与海洋这一地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就此特性而言,海洋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文化地理学存在着天然关联。
我国大陆海岸线有18,400千米,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地区的跨湖桥、井头山遗址和河姆渡等史前遗址显示,中国先民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从事着与海洋相关的生活生产活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要代表的海洋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的轮廓大致可由世界文化遗产地理分布来显示,即可划分为以历代都城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长江流域为依托的南方多元文化、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西域文化和向海而生的海洋文化(图1)。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对完形我国文化遗产空间认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1 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区划(底图引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168,作者改绘)
自2005年由曲金良、袁晓春和刘家沂等率先提出和推动海洋文化遗产研究以来,已从各维度各方向逐渐积累出一定的学术成果。李庆新、王国安、刘庆和王经伦等,多以现有行政区划或自然海域为范围,进行个案研究。曲金良研究了早期中国海洋文化历史地理格局,刘丽归纳和总结了海洋文化区域特征,等等。但以上都未把“文化”和实质的“遗产”关联起来。笔者认为,应从文化地理上对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层级进行系统梳理,制定不同区域的保护利用规划策略,唯此方能把握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区划
(一)国际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趋势
国际世界遗产理念的发展趋势通常反映着当下遗产保护实践的前沿。自2015年11月第20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将可持续发展视角融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政策文件》以来,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遗产学界重要的研究热点。
(二)文化遗产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
我国的区域规划主要体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上。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
(三)海洋文化遗产的空间层次构成及其类型
根据跨区域文化遗产空间构建的特点,以及海洋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重点,可引入文化带、文化区、文化景观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构成遗产点作为海洋文化遗产的空间层次划分依据(图2)。
图2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层次构成(作者自绘)
文化遗产的本质共性是文化现象。描述文化现象首先是指明其发生的具体时空。从空间性视角来看,尤其是与大陆地理相比时,海洋文化遗产可分为:海洋水下遗产、海岛遗产、大陆海岸带遗产、内陆地区的与海洋文化相关的遗产。
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海洋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史密切相关,其是人类涉海活动在具体时间维度上的沉淀,因此,可从涉海活动的内容主题进行分类,包括:涉海生活遗产、涉海生产遗产、涉海防御遗产、海事管理遗产、涉海交流遗产、涉海宗教及民间信仰遗产。本文着重从时间维度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分类。
(四)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文化区和核心区
1.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
表1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统计(数据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报告,2021年)
从梳理情况来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遗产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文化沉积带(图3)。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中,此文化带正是我国东方海洋文化的有力体现。以海洋遗产文化带为载体,以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为重心,通过合理的文化遗产空间规划,可让海洋文化遗产成为沿海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从而也可实现海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图3 海洋文化遗产分布与区划(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2.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区
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涉及的地域非常广,而且我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比较明显,为了能从区域上把握海洋文化遗产的特性,可在文化地理上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区域。海洋文化遗产区划所体现出来的是遗产的表象,其背后是遗产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和文化习俗的特性。
(1)河流水系、方言区与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海洋文化遗产的区域特性不仅与海洋区域有关,而且与陆地上的河流水系有密切联系。虽然临海地区的人们可从海洋中获取丰富的资源,但生活和生产所依赖的基本条件,如淡水、遮蔽场所、生产工具、物资运输等等,大部分仍是在陆地上获取或进行,地处河流区域,对生产生活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且,在古代,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主要沿着物资运输路线展开,河流水运作为重要的物资和人员沟通方式,处在同一河流水系的区域,在长期频繁的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文化上的趋同。
从河流水系分布的现状来看,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涉及到7个水系,包括珠江水系、东南沿海水系、长江水系、淮河水系、胶东沿海水系、辽东沿海水系和辽河河海水系。其中,珠江水系和广西南部的东南沿海水系在历史上有着频繁的交流活动,也即物资多经珠江水系转入南流江,至北部湾或出海贸易。福建地区的东南沿海水系主要与闽江、晋江、九龙江和韩江有关系。淮河水系涉及的海洋文化遗产比较少,但淮河以北的胶东沿海水系和辽东沿海水系、辽河河海水系,围绕渤海有着丰富的海洋活动遗存。三者无论是在地理上抑或是在历史上,都存在密切的亲缘性。
从方言分布来看,珠江水系和东南沿海水系(南流江)基本上处在粤语区,海南岛由于在开发过程中,移民大多由福建地区迁入,所以目前当地人所讲的是闽语。东南沿海水系(闽江水系、晋江、九龙江和韩江)被闽语区覆盖。长江水系在上海和杭州湾地区处在吴语区。淮河水系、胶东沿海水系、辽东沿海水系和辽河河海水系为官话区,它们跟中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2)海洋文化遗产区划。依据河流水系和方言分区情况,即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两个层次,可把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划分为四个片区,即南海片区、东海与台湾海峡片区、长江流域片区和黄渤海片区(图3)。每个片区涉及的水系和方言区如表2。
表2 海洋文化遗产区划与水系、方言区的关系对照(作者整理)
由于自中古至近现代,我国沿海的贸易活动持续地得到发展,因此涉海交流遗产在四个片区都有相当程度的表现,但它们也有一些各自的特点。从密集程度上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海洋文化遗产分布较密集,这既跟内陆水运线路有关,也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相联系,或说是海外贸易、内陆水运线路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三者互为因果。
在南海片区,涉海防御遗产比较突出。在东海和台湾海峡片区涉海宗教和民间信仰遗产的密集出现是其特点之一,这可能与妈祖的发源、兴起和传播有关。在黄渤海片区,涉海生活遗产和涉海生产遗产出现的频率比其他区域要多,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片区域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早可能是其成因之一。
3.海洋文化遗产核心区
从现存海洋文化遗产现象联系到其所在区域的文化地理背景,是海洋文化遗产区划的目的之一。由于内河流水系出海口位置、城市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海外贸易路线变化等原因,在片区内会逐渐形成海洋文化的中心,在这些中心区域通常也就成为海洋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
根据相关文献和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可归结出8个核心,即南海片区的粤港澳核心区、北部湾核心区和海南岛核心区,东海与台湾海峡片区的福州-潮汕核心区和台湾核心区,长江流域片区的沪杭核心区,黄渤海片区的京津冀核心区和胶东核心区(图4)。这些核心区可根据自身的海洋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该区域的遗产空间规划。
图4 “一带四区八核心”的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4.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
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可总结为“一带四区八核心”。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区—海洋文化遗产核心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这4个层次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见表3,图4)。
表3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各层级对应表(作者整理)
三、海洋文化遗产空间规划策略
(一)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状结构建构
在明确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可对各区域海洋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并作出相应的空间规划。对于遗产资源的“整合”,它既往后看,也朝前发展,即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解读和重构,以此指示和启发对遗产资源规划途径和方向。在方法论上,区域遗产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区分层次和建立层次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空间上的网状结构(图5)。
图5 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状结构和规划策略关系图(作者自绘)
在区域内众多斑块之间,由驿道、交通线路和水路等链接成为一个海洋文化景观区,它以自然地形地貌和浸润其中的地域文化作为基底。海洋文化景观区还蕴含着斑块中的城市或城镇之间在历史上的频繁交流、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陆地和海洋环境的改造活动,以及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景观沉积。海洋文化景观区是海洋文化遗产网络空间结构的中观层次。
海洋文化遗产网络空间结构的宏观层次由上文所构建的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所呈现,即“一带四区八核心”所组成的海洋沿岸文化带。以关联节点和链接线为要素,通过分层梳理和叠加,就构成了完整的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状结构。
(二)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规划策略——以南海片区为例
1.南海片区的文化地理
上述海陆交通线路对该区域的海洋文化有着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是南海沿岸地区常体现出三种文化的交融,即中原文化、本土南越文化,以及海外的各国文化。这可作为该区域海洋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基点。其次是该区域的重要港口城市或城镇,直接由珠江和南流江等水系相通,从而形成以流域为地理特征的区域文化(图6)。
图6 南海片区的遗产点分布和空间范围(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在得天独厚的沿岸条件和便利的海陆交通网络的双重支撑下,南海片区逐渐形成以重要海岸城市为中心的海洋活动区域,即以合浦为中心的北部湾区域、以徐闻-海口为中心的海南岛区域、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澳港区域。
2.以合浦为中心的北部湾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规划策略
北部湾城市群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纵轴最南端,是我国沿海沿边开放的交汇地区,在我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北部湾核心区的海洋文化遗产点以合浦—钦州—防城港为重要区域,向南延伸至湛江、雷州和徐闻,向西北扩散到南宁等地区。在广西西北地区的海洋文化遗产点,主要通过珠江流域的北盘江、南盘江和红水河与沿海产生联系。防城港—钦州—合浦重点区域及其西北部的海洋文化遗产点多处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划分聚焦斑块和确定辐射影响空间范围时,要注重遗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北部湾海洋文化遗产空间轴以徐闻和海口为链接点,经雷州半岛通往海南岛,这既是对历史的表达,也是对当前北部湾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的回应(图7)。
图7 北部湾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络和规划策略(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3.以徐闻-海口为中心的海南岛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规划策略
海南岛的海洋文化遗产点主要集中在海口、儋州、三亚,以及离岛东南处西沙群岛。海南岛海洋文化遗产点所在地的城市或城镇发展并不十分充分,但正因此海南岛保留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海南岛的生态空间结构是从岛中心的生态绿心往岛屿沿岸发散,有10条生态轴。一方面,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可与岛内的生态轴相结合,另一方面,海洋文化遗产空间规划也可为岛屿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保障。
该区域的海洋文化遗产沿着岛屿海岸线分布,根据遗产点的相关性,划分了不同的聚集斑块。斑块之间的链接综合考虑了海南岛城镇空间结构和交通线路分布情况,这主要是为了充分结合和发挥现有规划资源优势(图8)。
图8 海南岛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络和规划策略(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4.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澳港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规划策略
所谓粤港澳核心区,是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相关海洋活动活跃区域,其中澳门和香港由于受到殖民或作为海洋贸易中转站等原因,自中晚清以来,在海洋贸易和政治影响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粤港澳核心区突出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其处在珠江流域的出海口,而且出海口为内凹形,天然具备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从目前地表数据和状况来看,粤港澳核心区密度较高的海洋文化遗产点多位于城市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外围零星分布的遗产点与自然环境结合较高。不过,从微观上看,位于城市区域的遗产点周边也常与城市保留绿地相联系。
因此,粤港澳核心海洋文化遗产的聚焦斑块的划分,不仅要考虑遗产点间在文化和地理交通上的联系,同时还要兼顾其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或者说考虑到今后通过遗产点保护的切入来带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沿着内凹形的珠江出海口两岸,海洋文化遗产点明显具有线性分布的现象,这跟出海口沿岸适合岸码头设置、货物集散和城镇发展等因素有关。遗产点的线性分布,以及结合沿岸的海洋自然景观,可把该区域视为粤港澳核心区的海洋文化景观区。从宏观上看,它具有“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的特点,即表达了人、地、海三者互动所具有的历史性景观沉积(图9)。
图9 粤港澳核心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网络和规划策略(底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作者改绘)
四、结语
本文意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即在当前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主导的语境下,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世界遗产概念在全球推广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平衡或文化冲突等困境。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漫长的融合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遗产保护方式可能性的历程,其中大概经历了从遗产自身保存到社区参与,再到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共生共荣的三个环节。这些环节并不是阶段区分的关系,而是一种逐步“扬弃”过程,即到当下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共识之时,是以国家或区域的遗产空间规划为主导,以社区积极参与为核心力量,在达到遗产与社会、经济和文明共同发展目标的同时,以实现遗产自身的有效保护和延续。
海洋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见证,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明支撑。从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看,其在当前的保护利用中,首先应从宏观的区域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保护保存。而要实现海洋文化遗产的区域统筹规划,先需对其文化遗产空间格局进行梳理和认知。本文提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的“一带四区八核心”格局,以及各个区域文化遗产的网状结构规划策略,正是对上述问题作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
在国家文化公园布局中,长城、黄河和长江贯通了我国疆域的东西,大运河联系了南北,长征凝聚了中部,那么海洋文化遗产文化带则是东部沿海文化遗产的必然纽带。因此,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的提出,可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