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衍生的Yolk-Shell结构NiCo/C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2022-10-10金红都凌瑜佳李孟荷陈太平温慧敏
金红都,洪 屈,林 俊,李 珺,凌瑜佳,李孟荷,陈太平,温慧敏,胡 军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杭州 310000)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5G技术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发展,电磁污染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威胁之一,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国防安全[1-2]。因此,研发高性能的电磁波吸收剂迫在眉睫[3-4]。磁性纳米颗粒和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具有导电性高、低频范围内吸收强等优点,引起电磁波吸收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5-6],然而,合成工艺复杂、密度高和损耗机制单一等问题提高了实际应用的门槛。因此,迫切需要制备和寻找损耗机制多样、成本低、有效吸收带宽较宽、吸收强度高的复合材料。
研究[7-8]表明,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是一种理想的牺牲前体,可通过煅烧-热分解策略合成高度分散的金属/金属化合物/碳材料或其复合物。与其他材料相比,MOF衍生法合成的吸波材料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结构多样等优点,最重要的是,MOF衍生的碳/磁性材料(如铁氧体、磁性金属和合金)在实现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平衡及获得有效的阻抗匹配(即合适的损耗角正切值)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9],它可以耦合碳材料的介电性质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调节电磁波的衰减[10]。一方面,MOF可以在热解过程中获得石墨碳,使所得材料具有很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另一方面,煅烧产生的磁性金属会产生明显的磁损耗。例如,Yan等[11]通过热解Ni-ZIF前驱体得到了Ni@C吸波材料,由于材料之间的阻抗匹配,多重反射和界面极化,当填充厚度为2.7 mm、质量填充率为40%时,Ni@C微球在频率为13.2 GHz处表现出-86.8 dB的超强反射损耗。Xiang等[12]报道了通过Fe-MOFs的热分解,纳米多孔Fe3O4@NPC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电磁波吸收特性,在3.0 mm处展现了-65.5 dB的强吸收。另外,Wu等[13]报道了MOF衍生的多孔碳包裹铁的磁性纳米颗粒(Fe3O4,Fe3C和Fe NPs)棒状复合材料,它的最小反射损耗为-52.9 dB,厚度为3.07 mm,频率为4.64 GHz。如上所述,MOF衍生的吸波材料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材料结构单一等问题,而本研究基于功能基元的设计,构筑了一种全新的纳米多孔序列,其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可实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通过改变掺杂离子的比例,基于各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运用生长方法设计并制造出Yolk-shell结构,以增强材料的吸收带宽及吸波性能。
1 实 验
1.1 试剂与材料
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六水合硝酸镍(Ni(NO3)2·6H2O)、均苯三甲酸(BTC)、N,N-二甲基甲酰胺(DMF)、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无水乙醇、切片石蜡均购自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纯度为99.8%(质量分数)。
1.2 样品制备
1.2.1 前驱体NiCo-BTC的制备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NiCo-BTC前驱体。首先配制溶液A,将3.75 g PVP粉末溶于混合溶液(25 mL乙醇+25 mL去离子水)中,超声10 min使其分散均匀,再将0.54 g Ni(NO3)2·6H2O和0.54 g Co(NO3)2·6H2O粉末溶于上述溶液中(m(Ni2+)∶m(Co2+)=1∶1)。配制溶液B时将0.38 g BTC粉末溶于25 mL DMF溶液中,随后,在搅拌下将溶液A和B混合。最后,将该混合溶液倒入高压反应釜内衬中,在140 ℃下反应10 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通过离心分离母液得到紫色产物,然后分别用DMF和乙醇洗涤,干燥,得到淡紫色NiCo-BTC粉末。通过控制反应中Ni(NO3)2·6H2O和Co(NO3)2·6H2O的质量比,分别为1∶0、3∶1、1∶1、1∶3和0∶1,合成Ni-BTC、Ni3Co1-BTC、Ni1Co1-BTC、Ni1Co3-BTC和Co-BTC,样品的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NiCo-BTC样品组成
1.2.2 吸波材料NiCo/C的制备
将制备的NiCo-BTC粉末在N2气氛中以5 ℃/min的速率加热至900 ℃并保持2 h,煅烧后的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
1.3 分析和测试
采用X 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荷兰Panalytical公司)分析样品的晶态以及晶体的晶型。采用Micromeritics ASAP 2020全自动多功能吸附仪测量样品的气体吸附等温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7500F,JEOL)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JEM-2100,JEOL)对晶体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Lakeshore VSM7407型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材料的磁学性能。通过使用532 nm激光的低温基质分离拉曼光谱系统(T64000,HORIBA JY)测量拉曼光谱。使用Agilent PNA N5234A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法测量2~18 GHz频率范围内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测试步长为 0.08 GHz。测试样品制备过程如下:首先按比例称取待测材料及石蜡并加到预置正己烷的烧杯中,超声使石蜡完全溶解并分散均匀;然后将烧杯放入恒温70 ℃的水浴锅中,搅拌过程中正己烷挥发,得到均匀的石蜡包覆的粉末;最后将粉末放入模具中,施加一定压力压制成圆环状的测试样品。测试样品的内径为3.04 mm,外径为7 mm。电磁波进入吸波涂层引起的反射损耗的值可由式(1)计算得到[12]。
(1)
式中:RL为反射损耗;Zin为吸波材料的输入阻抗。
2 结果与讨论
2.1 形貌和相结构
样品的形貌和成分通过SEM和TEM进行观察和表征。图1(a)为前驱体Ni1Co1-BTC的SEM照片,图1(b)为煅烧后吸波材料Ni1Co1/C的SEM照片,结果表明,Ni1Co1-BTC呈三维球状结构,具有高分散性和均匀性,平均尺寸约为3 μm。在N2气氛下热解后,与前驱体相比,Ni1Co1/C复合材料基本保持了Ni1Co1-BTC的球状形貌,但表面变得略微粗糙,而且由于有机成分的损失,Ni1Co1/C的整体结构粒径有所减小,平均粒径约为2 μm。利用TEM进一步分析样品的结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Ni1Co1/C的TEM照片(图1(c))可以确认煅烧后的样品为Yolk-shell结构。Yolk-shell结构的形成可以用柯肯达尔效应(Kirkendall effect)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理论进行解释[14-15]。
图1 Ni1Co1-BTC、Ni1Co1/C的SEM照片和Ni1Co1/C的TEM照片
2.2 XRD和拉曼光谱分析
图2(a)为前驱体NiCo-BTC的XRD谱,随着反应物中Ni和Co质量比的改变,其衍射峰强度有微小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前驱体NiCo-BTC的峰形,说明随着金属盐的成分调节,其晶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图2(b)展示了碳化后NiCo/C样品的XRD谱,可以看到,主要的衍射峰位于44.3°、51.7°和76.1°处,对应NiCo合金(JCPDS:15-0806)的(111)、(200)和(220)晶面。其中在27.5°处的峰为碳的特征峰,这表明成功合成了NiCo/C复合材料。
研究[16]表明,样品的石墨化程度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影响[16]。拉曼光谱用于表征样品的石墨化程度,在1 350 cm-1和1 580 cm-1处的两个峰分别对应碳的D带和G带[17],D带和G带的强度比(ID/IG)可以表示样品的石墨化程度。NiCo/C的拉曼光谱如图2(c)所示。在图2(c)中,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的ID/IG的值分别为0.97、0.98、0.99、1.03和1.09。随着Ni含量的降低,Co含量的升高,石墨碳的峰值强度IG均降低,说明金属Ni在热处理过程中对石墨化的催化作用大于Co金属。综上所述,通过改变磁性金属的掺比调节材料的催化能力,可以有效优化材料的石墨化程度,调节样品的介电性能。
图2 NiCo-BTC、NiCo/C的XRD谱和NiCo/C的拉曼光谱
2.3 磁性能分析
图3为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复合材料的磁滞回线,这5个样品都显示出典型的铁磁磁滞回线[18]。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的饱和磁化强度(Ms)和矫顽力(Hc)分别为44.2 emu/g和83.4 Oe、71.9 emu/g和152.5 Oe、97.9 emu/g和247.7 Oe、122.1 emu/g和360.5 Oe、127.4 emu/g和472.8 Oe。结果表明,随着Co含量的升高,Ms和Hc的值越大,而较大的Hc值可以使材料自然共振峰出现在更高的频段,在微波吸收频段获得更强的磁损耗,从而吸收更多的电磁波。
图3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磁滞回线
2.4 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为了测试NiCo/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将样品与石蜡按质量比3∶7混合后压制成环形样品,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得到了频率为2~18 GHz时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吸波材料的吸收性能与其复介电常数(εr=ε′-jε″)和复磁导率(μr=μ′-jμ″)密切相关,其中实部(ε′和μ′)代表电磁波存储能力,虚部(ε″和μ″)评估电磁波的耗散能力[19]。图4为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介电常数实部(ε′)、虚部(ε″)和介电损耗正切(tanδε)。比较这5个样品的电磁参数,可以看到,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由于频率色散效应[20],所有样品的ε′值在6~14范围内变化并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图4(a))。随着NiCo/C样品中Co含量的上升,Ni含量的下降,ε′值逐渐减小。除此之外,材料的ε″值在2~5之间变化,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极化损耗能力(图4(b))。优异的吸波材料需要合适的电导率和良好的阻抗匹配,过高的电导率会导致电磁波在材料表面发生反射,降低吸收效率,因此Ni1Co1/C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图5(a)、(b)是不同频率下的磁导率实部(μ′)和虚部(μ″)曲线。μ′值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Co/C的μ′值最大,在1.39到1.09之间变化;Ni/C的μ′值最小,在1.15到0.81之间变化。Co/C的μ″值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小,在0.3左右波动;Ni/C和Ni1Co3/C的μ″值较小,在0.3到0之间变化。而Ni1Co1/C的μ′值表现为先升后降,共振峰出现在10.1 GHz附近,表明存在多重磁共振。此外,从图4(c)和图5(c)可以看出,Ni1Co1/C的介电损耗正切(tanδε)明显高于磁损耗正切(tanδμ)的值,这表明介电损耗在材料的微波吸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综上所述,随着Co含量的提高,样品的Ms增大,相应的μr升高。最重要的是,Ni1Co1/C的tanδε值和tanδμ值在2~18 GHz范围内变化趋势类似,且大小较为接近,这说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
图4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介电常数实部(ε′)、虚部(ε″)和介电损耗正切(tan δε)
图5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磁导率实部(μ′)、虚部(μ″)和磁损耗正切(tan δμ)
通常,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应满足强吸收能力和宽吸收范围,材料的吸收效率达到90%以上时,最小反射损耗(RLmin)值应小于-10 dB[21]。图6为NiCo/C复合材料在2~18 GHz,厚度为1.5~4.0 mm时的反射损耗曲线。尽管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都能衰减入射电磁波,但5种材料的反射损耗值差异较大。值得注意的是,Ni1Co1/C具有最出色的微波吸收性能(图6(c))。当Ni1Co1/C的厚度为2.8 mm时,最佳的RLmin值为-56.8 dB,有效带宽为5.5 GHz(7.8~13.3 GHz)。这可能是由于Ni1Co1/C材料具有最好的阻抗匹配,电磁波能有效进入吸收体内部。图4(c)和图5(c)也可以证实,tanδε值和tanδμ值在2~18 GHz较为接近,都在0.3上下波动。对于Ni1Co3/C复合材料(图6(d)),在11.7 GHz的频率下以2.1 mm的厚度获得了-42.1 dB的RLmin,有效吸收带宽达到了4.1 GHz(10.1~14.2 GHz)。此外,当样品厚度为2.0 mm时,Ni/C获得了-19.0 dB的RLmin,有效吸收带宽也达到了4.4 GHz(11.0~15.4 GHz);Ni3Co1/C在12.1 GHz时RLmin达到了-37.0 dB,厚度为2.1 mm,有效吸收带宽为3.2 GHz;Co/C在厚度为1.5 mm时,RLmin也达到了-36.2 dB。以Ni1Co1/C作为对比,无论是增加Ni还是Co的含量,RLmin的值都在下降,这充分证明材料在Ni和Co质量比为1∶1时具有最好的阻抗匹配和电磁波的吸收性能。
图6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反射损耗曲线
采用德拜理论进一步分析复合材料介电损耗机理,根据该理论,ε′和ε″应满足式(2)[22]。
(2)
式中:εs为静态介电常数;ε∞是高频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如果材料的ε′和ε″满足式(2),则在ε′-ε″曲线中会出现半圆形状,对应极化弛豫过程,一个半圆表示一个极化过程[23]。图7为Ni/C、Ni3Co1/C、Ni1Co1/C、Ni1Co3/C和Co/C复合材料的ε′-ε″曲线,Ni1Co1/C样品存在三个半圆,而其他样品的曲线均存在两个半圆,证明NiCo1/C样品存在三个极化弛豫过程,这有可能是来源于自身缺陷导致的偶极子极化以及 NiCo合金、C和石蜡等各个界面之间的界面极化作用。
图7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ε′-ε″曲线
此外,磁损耗也是损耗机制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吸波材料的磁损耗主要来源于畴壁共振、磁滞损耗、涡流损耗、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24],其中畴壁共振发生的频率一般低于100 MHz,因此可以被忽略[25]。而磁滞损耗在低频贡献较大,在高频段贡献小于涡流损耗,因此也不考虑高频段贡献。为了探索涡流损耗是否对磁损耗有贡献,本文研究了C0与频率f的关系(C0=μ″(μ′)-2f-1)。如果C0随着频率f的变化很小,可认为涡流损耗是磁损耗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果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可认为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在磁损耗中占主导地位。图8(a)为Co的变化曲线,从图8(a)可知,随着频率的增加C0变化较大,因此可以认为自然共振或者交换共振是磁损耗的主要来源。
图8 不同掺杂比下NiCo/C的C0和衰减常数曲线及Ni1Co1/C在不同厚度下的阻抗匹配曲线
通常,吸收材料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衰减常数;另一个是阻抗匹配。为了全面理解该电磁波吸收器,图8(b)、(c)给出了衰减常数(α)和阻抗匹配值(Z)的曲线图。α和Z的计算如式(3)和式(4)所示[26]。
(3)
(4)
式中:Z0为自由空间阻抗;f为电磁波的频率;d为吸收体的厚度;c为光速。
如图8(b)所示,可以观察到Ni1Co1/C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高的α值,说明Ni1Co1/C对电磁波具有强烈的衰减作用。对于阻抗匹配值,当Z=1时,电磁波就能进入吸收器内部,实现零反射。从图8(c)中可以看出,厚度为2.8 mm时,Ni1Co1/C的最佳阻抗匹配可以在9.4 GHz处获得,此时阻抗匹配值也较为接近1,这与上述吸波结果相符合。
综上可知NiCo/C复合材料对入射电磁波的吸收机制,NiCo/C优异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取决于其独特的Yolk-shell结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磁电协同作用。首先,多孔的Yolk-shell结构不仅赋予该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而且还能引起电磁波的多次反射和散射,从而在长时间传输过程中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其次,大量小尺寸NiCo纳米颗粒、多孔碳层、空腔层及缺陷处之间丰富界面引起电荷和活性位的积累和暴露,导致丰富的界面极化和偶极极化损耗,增加了介电损耗。最后,大量的NiCo纳米颗粒提供了源自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的高磁损耗,使NiCo/C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3 结 论
(1)以磁性金属有机框架NiCo-BTC为前驱体,设计合成Yolk-shell结构的NiCo/C复合吸波材料,通过改变前驱体NiCo-BTC中磁性金属的比例,获得多孔NiCo/C复合材料。
(2)由于磁电协同效应及良好的阻抗匹配和衰减特性,Ni1Co1/C表现出了最优的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9.4 GHz的频率下具有最佳RLmin值(-56.8 dB),同时还具有较宽的频率带宽(5.5 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