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的价值分析
2022-10-10聂玉燕刘成霏
聂玉燕 刘成霏 周 兢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盐城 224001)
随着产科自然分娩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围产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分娩成为当前产科大力倡导的分娩方式。然而,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因生殖系统生理结构破坏、盆底神经创伤应激刺激及尿道括约肌群损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盆底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诱发盆底功能障碍(PFD)[1],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心理状态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产后盆底肌康复作为产妇产后康复体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产后康复项目,于临床实践中采用有效的评价工具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和动态监测是优化康复方案及保障康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既往借助临床症状、体征等诊断PFD康复效果,极为局限。超声具有无创、结果可靠等优势,目前经会阴超声三维检测可清晰、直观的显示盆底组织结构的变化,已广泛用于PFD的诊断、治疗评估[2]。为更好的评价产后PFD的康复效果,本研究选取118例产后PFD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探讨经会阴超声三维检测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病例对象: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118例;收治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20年6月。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盆底功能障碍诊断标准;(2)所收集的病历资料能够支撑本研究的顺利开展;(3)患者知悉且通气本研究方案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等;排除标准:(1)合并盆腔肿瘤疾病者;(2)不适合采用本研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者;(3)孕期即合并有泌尿系统疾病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11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于统计学软件中录入并对比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差异比较P>0.05,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基线资料分布
1.2 方法
1.2.1 训练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和保健操锻炼。观察组行系统康复训练:
即成立由主管护士、护士长、责任护士等共同组成的“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专项小组”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综合性的盆底功能康复团队,团队成员负责对康复训练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开展盆底评估、健康教育、康复干预、随访等整体康复护理服务。盆底功能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哑铃训练、家庭Kegel 训练。两组疗程均为6周。
1.2.2 超声三维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于6周后选用我科超声检查仪检查,采用三维容积探头,频率为6~10MHz。分别测量患者静息状态、肛提肌收缩状态、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维超声检查过程中两组静息、缩肛、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的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测量Valsalva 动作下膀胱颈活动度(BND)。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静息状态下盆底功能指标
静息状态下,干预前,在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上,两组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肛提肌厚度大于对 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盆膈肌裂孔前后径(cm)盆膈肌裂孔左右径(cm)盆膈肌裂孔面积(cm) 肛提肌厚度(cm)观察组 干预前 5.01±0.60 5.76±0.85 13.82±2.65 0.92±0.15对照组 干预前 5.05±0.62 5.72±0.87 13.78±2.59 0.93±0.16 t 1.273 0.893 1.665 1.024 P 0.784 0.584 0.785 0.822观察组 干预后 4.42±0.55 4.72±0.81 11.01±2.12 0.95±0.16对照组 干预后 5.00±0.63 5.54±0.83 13.12±2.64 1.09±0.18 t 9.182 9.992 9.383 10.283 P 0.012 0.009 0.010 0.007
2.2 缩肛状态下盆底功能指标
缩肛状态下,干预前,在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上,两组比较,P>0.05;干预后,两组各指标比较,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缩肛状态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缩肛状态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盆膈肌裂孔前后径(cm)盆膈肌裂孔左右径(cm)盆膈肌裂孔面积(cm2) 肛提肌厚度(cm)观察组 干预前 4.30±0.47 4.56±0.53 12.62±2.02 1.24±0.38对照组 干预前 4.35±0.45 4.57±0.57 12.68±2.01 1.23±0.36 t 1.334 0.675 1.142 1.064 P 0.856 0.353 0.786 0.812观察组 干预后 4.16±0.35& 4.38±0.51 11.90±2.12 1.38±0.41对照组 干预后 4.23±0.34 4.48±0.53 12.32±1.96 1.37±0.39 t 1.024 1.923 2.003 0.889 P 0.754 0.598 0.475 0.586
2.3 Valsalva 动作下盆底功能指标
Valsalva 动作下,干预前,在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上,两组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肛提肌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lsalva 动作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Valsalva 动作下盆地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盆膈肌裂孔前后径(cm)盆膈肌裂孔左右径(cm) 盆膈肌裂孔面积(cm2)肛提肌厚度(cm)观察组 干预前 6.17±1.03 6.76±1.15 21.82±2.26 1.04±0.21对照组 干预前 6.15±1.02 6.72±1.17 21.56±2.25 1.01±0.20 t 1.667 1.189 0.864 1.124 P 0.886 0.696 0.927 0.678观察组 干预后 5.42±0.95 5.44±0.91 15.01±1.12 1.20±0.23对照组 干预后 6.13±1.04 6.68±1.13 19.98±2.23 0.39±0.27 t 8.383 9.282 10.292 9.823 P 0.016 0.011 0.008 0.012
2.4 Valsalva 动作下BND水平
治疗前,观察组Valsalva 动作下BND(3.64±1.02)cm与对照组(3.57±0.99)cm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观察组BND(2.86±0.96)cm低于对照组(3.45±0.97)cm(P<0.05)。
3 讨论
分娩是导致PFD常见的原因之一,故孕妇产后极易引起PFD,出现尿失禁等[3]。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上改善PFD,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主要方法。然而,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盆底康复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标准化的盆底康复训练指南,缺乏系统性的训练路径,但近年来临床上关于盆底功能训练的方法日渐丰富,是否能够正确收缩盆底肌群则是保证康复训练疗效的关键。但目前尚无科学的指导及检验康复训练项目是否正确的方法,仅依靠电生理检测、临床症状评估康复效果,或通过阴道指诊主观判断盆底肌收缩是否正确,阴道缩紧同时上提视为收缩正确,该方法主观性强,并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3]。而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对盆腔各组织、结构进行动态显像,测量客观指标精确的评估盆底恢复情况,实时直观显示盆底肌的收缩和盆腔脏器的运动方向,直观判断康复训练项目正确与否[4]。因此,在PFD患者康复训练中通过盆底超声实时观察确定受检者运动项目是否正确,给临床指导康复训练提供客观依据,并进行督导盆底肌训练,能够更好更有效地保证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5]。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和保健操锻炼,观察组患者行系统康复训练:研究显示,静息、缩肛、Valsalva 动作下观察组治疗后盆膈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低于治疗前;静息、Valsalva 动作下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机体在盆底结构、功能受损后,机体盆底肌群仍存在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一定程度的恢复盆底功能。而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后,可明显促进机体盆底组织、肌肉纤维加速恢复,使盆底肌肉收缩功能明显提高,从而使盆膈肌裂孔大小得到改善[6-7]。
数据显示,缩肛状态下,观察组治疗后肛提肌厚度大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别(P>0.05)。康复训练后机体盆底各肌群细胞得到恢复,肌纤维明显增粗、增长,逐渐恢复,使得缩肛时肛提肌厚度明显增厚。研究还发现于Valsalva 动作状态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ND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盆底肌群功能的恢复,其会阴部末梢神经得到刺激,使得会阴部各肌肉张力有效恢复[5],降低BND水平,并有效防止尿失禁[8-10]。
综上所述,经会阴超声三维通过检测盆膈肌裂孔大小、肛提肌厚度、BND等客观指标,可有效的评估PFD患者康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