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T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表达及与患者预后关系
2022-10-10常小利郭玉佩
常小利 郭玉佩
(济源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科,河南 济源 459000)
血液透析是指将血液中的一些废物通过半渗透膜除去,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1]。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清除患者机体内毒素,促进患者机体内环境恢复平衡,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限。在治疗过程中保证无菌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更是影响患者拔管与病死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报道显示,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的感染48%与患者静脉导管有关[2]。感染发生后由于患者本身存在免疫抑制状态,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误诊率高。铁为机体中属于必须物质担任输送氧气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机体铁缺乏可影响氧气输送出现贫血、缺氧症状[3]。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AT)则是临床评估铁生物利用的相关指标,可了解铁在机体中的情况。目前有研究显示TSAT 与慢性肾脏患者透析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但有关其在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研究较少[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TSAT 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对患者预后情况预测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9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每周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时间超过8 h、维持血液透析3 m 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超过48 h;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出现感染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脏器肿瘤者;3 m 前有出血或失血者。根据是否发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n=45)和未感染组(n=149)。其中感染组男28 例,女17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为56.97±5.22 岁;原发性疾病:慢性肾炎20 例,肾病综合征11 例,高血压肾病8 例,其他6 例。未感染组男102 例,女47 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为57.49±5.31 岁;原发性疾病:慢性肾炎79 例,肾病综合征38 例,高血压肾病22例,其他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费森尤斯 4008S 透析仪器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 次,透析时间3.5~4 h,透析参数:血流速度200~300 mL·min-1,透析液流速500 mL·min-1。感染组患者在明确感染后,依据血培养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并根据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患者进行为期3 m 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置管时间、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
1.3 观察指标
1.3.1 短期预后效果评估[6]
预后良好:感染情况得到控制,细菌培养(-),临床症状消失。预后不良:感染未控制,临床症状未改善;死亡)。
1.3.2 血清指标
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液7 mL,3000 rpm 离心10 min,获取上清液待检,采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仪检测CRP 水平;采用铁检测试剂盒(Ferene 法)测定血清铁(Serum iron,SI)水平和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并计算TSAT:TSAT=(SI/TIBC)× 100计算。
1.3.3 SOFA 评分
评价项目包括呼吸、凝血情况、肝、机体循环、神经、肾脏等方面,采用0~4 分评分治,分越高代表状况越差。
1.3.4 WBC 计数
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液3 mL,肝素抗凝,用贝克曼库尔特细胞计数仪进行WBC 计数。
1.3.5 OR
统计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预后不良相关因素,以患者预后结果作为因变量(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当OR>1 时,该因素促进不良预后;当OR<1 时,该因素抑制不良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SI、TIBC、TSAT 指标对比
感染组SI 、TSAT 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TIBC 水平则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表1。
2.2 感染组不同预后患者相关资料比较
感染组中45 例患者预后良好28 例,预后不良17 例,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占比、SOFA 评分CRP、WBC 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SI、TSAT 值则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龄和TIBC 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
显示糖尿病、SOFA 评分、CRP 水平、WBC计数、SI、TSAT 均为促进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表1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SI、TIBC、TSAT 指标对比(±SD)
表1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SI、TIBC、TSAT 指标对比(±SD)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 SI(μmol·L-1) TIBC(μmol·L-1) TSAT(%)未感染组 149 15.39±2.58 87.58±15.91 17.15±2.14感染组 45 11.21±1.84a 116.69±15.64a 10.29±2.33a
表2 感染组不同预后患者相关资料比较
表3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血液透析中的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在反复透析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感染、血栓及中心静脉狭窄等情况,其中感染则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认为血液透析中导管导致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与置管时间、导管材料、穿刺部位等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临床开始重视患者营养状况、基础疾病、机体炎症等情况与患者发生感染想相关性[7]。本研究显示,在感染组中患者SI、TSAT 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TIBC水平则明显高于未感染组,说明TIBC 水平异常可能与患者感染相关。铁为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须的一种营养素,宿主体内的固铁水平可影响微生物的增殖情况,而细胞内的微生物可通过获得铁来增加在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因此,如果细胞核内的铁积累过多则可增加细菌感染的传播速度。血液铁蛋白为常用评估机体铁存储的相关指标,但在以往有研究显示,铁蛋白升高也可表现在机体存在炎症状态时,影响临床评估[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症状态,可引起患者铁蛋白升高。TSAT 则是评价机体铁生物利用的参考指标,可评估患者体内铁代谢情况,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认知障碍、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分析原因如下:患者感染影响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内的铁蛋白升高,而炎症反应可诱导高血清铁蛋白引发功能性的铁缺乏,也使得网状内皮系统内铁的利用被抑制了,进而导致了TSAT 水平降低[9]。同时在不同预后患者中比较发现,预后不良的患者中TSAT 水平也明显降低,且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SOFA 评分CRP、WBC、SI、TSAT 均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说明TSAT 降低、CRP、WBC、SI 水平升高、SOFA 评分增加并有糖尿病者可能预示患者预后不良。TSAT 在预后不良患者中降低可能与微生物在机体中需要获取铁存活,感染后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均改变,影响了TSAT 水平,提示TSAT 可为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血清TSAT 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表达明显降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