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黄芪开花习性及有性杂交技术初探
2022-10-10田洪岭郭淑红张丽君吴昌娟裴帅帅
田洪岭,郭淑红,张丽君,吴昌娟,裴帅帅
(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太原 030031;2.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研究中心,太原 030031)
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var. mongholicus Bge.)为豆科(Labiatae)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2]。我国黄芪属资源有8亚属278种2亚种35变种2变形,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的半干旱、海拔800~1 300 m之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喜凉爽干燥气候[3]。
黄芪为虫媒花,自花不孕或自交不亲和的异花授粉植物[4-5]。由于不易自交得到纯的品系,黄芪名称、产地以及功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栽培方面,黄芪种质混杂混乱情况严重,山西、内蒙古、甘肃等不同黄芪产区常调种使用,蒙古黄芪种子与膜荚黄芪种子掺杂,加剧了种子混杂程度[7-8];在黄芪种质资源选育方面,从1994—2015年间,选育出的蒙古黄芪品种有陇芪1号至陇芪4号[9-11]、黄芪新品系JX 08-5-1[12];膜荚黄芪品种有山东的文黄11[13]和泰黄芪1号[14];以及甘肃黄芪新品系94-02[15]。山西省尚无黄芪品种选育报道,育种工作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山西省黄芪产业的发展,黄芪杂交方法及杂交技术的研究可以促进山西省黄芪品种选育进程[8]。山西省黄芪以蒙古黄芪为主,在5—7月开花、结荚、鼓粒至成熟,本研究通过在蒙古黄芪盛花期观察花器,并参照大豆[16-17]、苦荞等[18]作物的杂交方法配制杂交组合试验,探索蒙古黄芪的杂交方法,为加快蒙古黄芪育种进程,建立高产、优质、纯正的蒙古黄芪种质资源库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蒙古黄芪材料(见表1、图1),均由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中药材课题组提供。
2019年5月,采用种子直播方式将HQHY-3和HQWT-6种植于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试验田(以下简称经作所试验田)。经作所试验田位于汾阳市东南方,37°14′40″N,111°47′2″E,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为新垦树林地,土质为黄壤土,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平均海拔750 m,全年平均气温9.7 ℃,年降水量小于462 mm,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601.3 h,无霜期175 d左右。种植方式为穴条播,穴距为0.5 m,每穴4株,每穴条间留有空地。
1.2 试验方法
1.2.1蒙古黄芪花器观察
在花期,利用显微镜(SMZ-171-TL,厦门麦克奥迪科技有限公司)观察柱头和花粉的成熟情况与花蕾外部形态之间的关系。
1.2.2杂交方法
参照大豆[16-17]、苦荞[18]等作物的杂交方法进行杂交。编号HQHY-3和HQWT-6 两个亲本,各选择健康、无病虫害植株10株,枝条上部已经萌动即将开花的向阳枝条。5月上旬进入盛花期,每天09:00时左右开始授粉,持续到6月上旬结束。
1.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特征特性
HQHY-3花色为纯白色,鲜根直立,是典型的山西恒山鞭杆芪特性,黄芪甲苷含量714.29 mg/kg,叶间距大;HQWT-6花朵尖端红色,根型较直立,有少许须根,黄芪甲苷含量544.05 mg/kg,叶间距小,株高较HQHY-3高10~15 cm。
2.2 蒙古黄芪开花习性
蒙古黄芪一年生植株基本不开花,编号HQHY-3和HQWT-6的两个亲本均为两年生植株,以主茎腋生总状花序为主,花序间排列较疏松,每株花序的数量差异较大,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与植株的大小相关。花序的发育顺序是先主枝后侧枝,单朵花开放顺序由基部向上依次开放,每个花序有花10~29朵(见图1)。总花梗比叶稍长或近等长,至果期显著伸长。 果熟期为棕色,长19~26 mm,宽9~11 mm,内有1~7粒种子。
4月底5月初,HQHY-3首先出现花蕾,4 d后HQWT-6 开始出现花蕾,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从5月初开始,花蕾花朵连续开放进入盛花期,5月中下旬开始,植株开花结果期并存,且继续有花序形成。HQHY-3于5月12日开始结荚,HQWT-6结荚比HQHY-3晚4 d。
2.3 蒙古黄芪花器构造
蒙古黄芪花由外向内分为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见图2)。花梗与苞片近等长,有黑色毛;苞片条形,花萼钟状,长约5 mm。小花为典型的蝶形花,两侧对称,花瓣5枚。花朵最外面且最大的为旗瓣,里面最小的2片为龙骨瓣,夹在中间2片像翅膀为翼瓣。花序最初的形态呈穗状(见图3 C ,未开花),花冠整个包于花萼中,花萼基部贴附两个小苞片,花柄极短,苞片长于花蕾;随着花蕾进一步的发育,花冠逐渐露出,至开放前呈淡黄色(见图3 )。花冠伸长至花萼的2倍时,繁殖器官成熟,受精过程开始。随着花蕾展开,暴露出的花药随即开裂。在显微镜下观察得知未展开的花蕾,花药不开裂。
表2 单荚结实数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seed setting rate per pod
2.4 花的雌蕊、雄蕊成熟期
蒙古黄芪的花药一般在花未开放以前就已散粉,将花蕾按照花冠与花萼的长度,分为冠>萼、冠=萼和冠<萼三种(见图3)。在显微镜下观察,得知冠大于萼时,花蕾柱头和花粉都已成熟。花瓣完全盛开的花朵(图3 A),花粉布满柱头,盛开的小花长17.2~19.2 mm,花萼占整个花长的35%~38%,花瓣没有开放的花朵,花粉没有散掉(图3 B左);冠等于萼时(图3 B右),花蕾长8~9 mm,子房长3~3.5 mm时,胚囊卵球形,位于合点端,花蕾柱头和花粉都已成熟,但此时花朵都尚未开放,花粉内外壁明显,表明有三孔沟,花粉粒近圆球形,花粉粒为穴状纹饰;冠小于萼时(图3 C),花蕾柱头和花粉皆未成熟。因此选择冠大于或等于萼的类型作为父本,杂交时当时去雄,当时授粉。
图3 蒙古黄芪花蕾状态Fig.3 Flower bud statu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2.5 杂交步骤
2021年5月初,HQHY-3和HQWT-6 两个亲本先后进入盛花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适宜的花蕾较多。每天09:00时左右开始授粉。首先确定父本材料,采集冠>萼即将开放的新鲜花朵,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小纸袋中,标上名称。随后,将母本材料优异单株枝条上已开过的花序和冠<萼的花蕾摘除,选择冠>萼、冠=萼的花序。授粉时轻轻将母本花序旗瓣或龙骨瓣划破,露出柱头;拿出一朵父本的花序,撕下花龙骨瓣处的萼片,从两龙骨瓣之间分开花冠,露出黄色的花药;将花粉团整个夹出,对准母本柱头,轻轻摩擦一两下,随后将花粉团放在柱头上,完成授粉(见图4)。
图4 杂交步骤Fig.4 Hybrid steps
授粉完成后,在花朵下方系上红绳作为标记,套上授粉袋子。在所作组合的枝条挂上标签,注明父母本编号和名称,以及授粉日期和杂交人员信息。授粉1周后,检查杂交荚是否成活。
2.6 杂交组合配制
以HQHY-3×HQWT-6、HQWT-6×HQHY-3分别配置100个组合。
从表2可以看出,HQHY-3亲本材料单独种植时,100个果荚,空荚率17%,以1荚1粒、1荚3粒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42%、20%。其次为1荚4粒,占比12%,1荚2粒,占比7%,偶有1荚5粒,占比2%。 HQHY-6亲本材料单独种植时,100个果荚,空荚率10%,1荚1粒、1荚3粒均占比28%,1荚2粒占比23%,1荚4粒和1荚5粒占比较低,分别为10%和1%。
HQHY-3和HQWT-6杂交,HQHY-3为母本时有32个组合结实,以1荚2粒结实最多,占比20%,其次为1荚3粒,占比5%,1荚1粒、1荚4粒和1荚5粒较为均匀,均占比2%,偶有1荚6粒,占比1%。HQWT-6为母本时有33个组合结实,也以1荚2粒结实最多,占比18%,其余与HQHY-3为母本时区别不明显,趋势基本一致。
3 讨论与结论
种质资源是药用植物进行优良个体筛选的物质基础, 也是品种改良的源泉。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天然杂交造成的基因重组、分离、基因漂变或突变, 蕴藏着丰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使其具有独特的优良性状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的地方种。药用植物的育种目标不仅是提高入药部位的生物产量,更要提高该部位药用成分的相对含量[19-20]。目前,我国在药用植物良种选育方面的研究表明,较大规模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植物中,仅有40%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良种选育工作,选育出了225个新品种[21]。在选育的225 个新品种中,杂交育种仅占育成品种的10.1%,选育法获得品种占育成品种的71.2%。石斛[22]、天麻[23]、柴胡[24]、半夏[25],几种药用植物都进行过杂交育种研究,但未见育成品种的报道。综上所述,中药材的杂交育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黄芪作为传统补气药材中的“补药之长”,由于所含的化学成分多样,功能强大,药理作用显著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保健品、食品、饮料等领域[26]。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黄芪药材产地和出口国[27],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量,我国野生黄芪种质资源被过度采挖,面临枯竭[28-29],黄芪药材资源供应从野生为主转变至栽培为主,蒙古黄芪主产区逐渐南移,从山西、内蒙古转移至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但在黄芪栽培中存在着种质混乱混杂的情况,种植基地相互调换种质、冒名使用的问题。市场上高产、优质的黄芪品种缺乏,甘肃和山东有选育的黄芪品种,山西和内蒙古主产区尚无品种选育报道。建立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黄芪种质资源库以及开展黄芪品种选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蒙古黄芪种植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经作所试验田,处于低纬度区域,花期较早,4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陆续开放,持续2个月之久。为了提高杂交成活率,在蒙古黄芪花期,保证杂交圃的小环境空气湿度较高,特别是母本区域的土壤有充足的水分,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干旱不严重时每天傍晚向杂交圃喷水。蒙古黄芪花冠长度大于或者等于花萼时,表明其柱头和花粉均已成熟,与徐昭玺和王丽华[30]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蒙古黄芪是自花不孕或自交不亲和的异花授粉植物[4-5],因此父本的最佳选择是冠大于或等于萼的花瓣尚未开放,花粉没有散掉的小花。编号为HQWT-3 和HQHY-6的黄芪材料在叶形和花色上差异显著,遵循优势互补原则,进行有性杂交,能够在后代中明显辨别真假杂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