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2022-10-10唐振君
唐振君
(莒县粮食收储管理中心,山东 莒县 276500)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一。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增收,作为保障民生发展的突破点。国家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也侧面反映出政策对于引领农村经济增收的重要性。围绕着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生产结构、产业化发展、政策改革等多项因素。既包含理论又有对实践层面的探讨,然而政策无法抵挡住农村经济持续下滑的现实问题。从一定程度来看,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可操作性,与国家政策提出的解决农村发展之间产生难以消除的矛盾。对此,需要探究国家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带来的实际影响,将促进农村增收作为新目标,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为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出台,农村与农业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时期研究的结论差异过大,并且时间、地区这两项因素无法同时比较农村动态发展差异。只能从农村建设绩效与农业发展情况入手,对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并围绕着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问题,探讨主导因素与驱动机制,分析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粮食安全关乎国民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表1所示的统计数据显示出粮食主产区以及人均生产总值、收入差距等指标。表格中的数据能够看出粮食主产区与销售区间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可以说,尽管粮食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发展,主产区的经济却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根据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县域数据,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收入下降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政策对于区域发展的限制,从而维护国家、地区、农户三方利益关系保持平衡,明确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政策提出有效建议,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保障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减少利益流失现象发生,为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表1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统计量
二、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一)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空间差异演变分析
粮食主产区是国内生产粮食数量稳定的重点区域,有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粮食主产区具有发展密集型生产的优势,能够保证粮食产量保持在7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各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据全国比重76.4%,国家粮食95%均来自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发展与其他生产地区经济水平相差甚远。其中,山东、吉林、四川等地区,主产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与收入,远落后于上海、广州等粮食主销区。并且随着国家不断发展,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占比与政府财政收入不成正比,主产区的财政收入不增反降,严重影响了粮食主产区收入质量。从主产区的收益情况来看,能够反映出国家政策体制阻碍了主产区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缺少增收的机会。
根据不同区域与县域的经济增长差异来看,能够看出东部地区依靠的是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政府提供的充足资金,才得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按照东部、中部、西部来看收入比例的话,能够发现比例差距较大。政府消费水平占据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尽管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市场机制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充分,影响农村经济收入,造成发展滞后的现象。从粮食主产区的人均收入情况、政府消费支出,也能够看出政策上的剥夺性。
(二)粮食主产区经济下滑的原因
粮食主产区人民收入从一开始的百元,到千元乃至上千元。农民的人均收入值未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非主产区的区域相比较,收入值更是逐年拉开差距,造成了农村经济的低谷性。从增长速度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发展水平相对提升。但是实际来看,农村经济收入与农户纯收入呈现波动状态。整体来看,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增长,与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产区的经济反而更吃亏了。
粮食需求量=年均粮食占有*人口数*95%,从表2中能够看出2012-2021年粮食主产区的发展走向。表中数据显示了在过去的年间,粮食主产区生产量始终处于产量高于需求量的阶段,导致粮食主销区实际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经过对比能够发现,主产区的生产量一直高于当地对粮食的实际需求,而主销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的产量与需求量持平,主产区额外生产的粮食全部流入主销区,主产区会消耗更多的耕地面积。这也说明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出现超额耕地现象,粮食主产区提供超额的粮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本地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同时,还能够调出多余的粮食给主销区以及粮食有缺口的省份。主产区因为要保障粮食供应,需要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主销区却直接购买粮食,将必要耕地的区域用以发展产业,推动了地区发展,将本应承担的粮食生产义务放在了主产区身上。粮食主产区为了保证国家粮食供给,满足当地粮食供应的同时,还需要同步进行粮食生产,调动粮食到有缺口的省份。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需要给予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从而为其耕地机会成本损失提供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制定配套措施,减缓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剪刀差”现象,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
表2 各地区2012-2021年粮食调出(入)需求量 单位:斤、亿斤
三、国民经济发展的演变以及农村经济受到的政策影响
(一)主产区在国家发展中结构发生的演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粮食主产区的生产量不断提升。主产区农村整体生产效率十分显著,但是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与非农领域,使得不同的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等都发生变化。其中,农业产值占据的经济比重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农业收入占据农村整体收入的比重也出现锐减的现象;随着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对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下降。主产区国民经济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说明了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约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在政策影响下,农村发展权益被剥夺,难以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农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城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一样,受到工业化的影响较大。相同功能的村落,在保证自我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受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带动,农村整体的发展水平会更高。当前,最为直观的就是东部区域比中西部发展得更快更好。城市化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延伸,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在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下,能够带动周边的乡镇企业等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而言也是一样的。作为重要的外源性动力之一,可以预期未来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显著。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继续下降,因此协调好主产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给予扶持,是推动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二)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政策影响
关于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需要根据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对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宏观来看国家政策剥夺了主产区经济的发展权益,需要探究粮食生产对于地区发展的制约作用,探究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微观上则从影响要素出发,分析粮食生产与其他因素之间产生变量的影响,从而明确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未来如何发展。
1.宏观分析
从国家实施的政策来看,国家为了突出粮食生产的地位,主张强调惠农政策。用过侧重粮食生产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将部分产区规划为主产区,计划优先发展农业区域,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为国家粮食需求做出贡献。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大主产区纷纷发力调动固有资源,承担起发展其他产业重任,导致当地经济难以转型发展。国家制定的耕地保护政策,随着聚焦三农文件出台,更注重强调惠农惠民政策。在政策的影响下,农民务农的积极性被激发,但是主产区政府财政始终无法提升,依旧存在政府支出比例下滑的现象。农民面对这种局面,会选择经济收益较好的项目,造成风险较高的创业活动缺乏参与人员,不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外来投资的公司与企业家,也难以支撑起当地的活动项目。
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是从市场价格和政府补贴两方面入手,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发挥价格支持与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从市场环境来看,大宗食品价格受到政府主导作用影响,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开始出现最低价收购粮食的政策,用于维护农民的基本收益。最低收购价带来的政策问题也相对突出,容易造成主产区过度生产、粮食储备额超量等情况。中央政府针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出发条件,积极做出调整,甚至是设定了收购量上限。起初政策确实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粮食市场稳定。但是后期基于粮食价格形成的机制,使得市场配置作用被削弱,造成价格倒挂等现象出现,面临价格封顶的局面。对于农民而言,生产成本增加,对农业收益造成挤压,使得粮食主产区面临严峻的考验。农业缺乏产业发展动力,难以对粮食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产业销售链条无法延伸,造成三量齐增的局面,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2.微观分析
(1)内部因素
尽管主产区农村地理空间较小,但是受到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因素影响,也能够说明内外因素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从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水平与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能够看出农村与诸多因素之间的负相关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物质资本与产业结构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再加上政策约束,使得农村经济难以得到有效发展。物质资本方面,由于粮食主产区农业发达,用于投资的资金较少,难以实现地区财富积累。国家对于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的资金相对分散,分别掌握在各自的农户手中,难以实现集中投资。不利于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低对于投资的重视度不高,对农村经济效益提升带来制约的影响;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粮食生产是构成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生产层次较低,难以提高粮食的附加值。从事粮食生产与输出过程,能够获得的利益微薄,无法形成产业链条。粮食商品难以集群,不利于深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粮食生产水平无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导致农村经济水平始终难以提升;社会消费水平方面,由于粮食主产区缺少资金支持,并且粮食带来的收入水平相对平稳,难以获得更高的效益,造成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弱的现象。消费环境比较稳定,缺乏高端消费意识。消费依赖政府财政支出,粮食主产区因为政策因素,抑制了政府财政能力提升,难以将生产力转化成消费能力,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2)外部因素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地域差异等因素,对政策影响机制进行梳理。能够看出耕地保护制度对主产区经济的限制,不仅剥夺了农业转型发展的机会,还抑制了农业增收发展。工农联动等宏观政策支持,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确实。国家政策对于粮食主产区的限制尚未改变,导致政府难以统筹产业体系,凸显产业生产优势。“三农”问题无法解决,地区始终无法实现均衡化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城镇化与工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才能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相对于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内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未被纳入政策执行过程中,这也是影响农业发展转型,阻碍农村经济达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内外因素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发展理论,将成为未来指导农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很明显在接下来的发展进程中,应加大保护耕地与农村发展两项决策的融合,优化粮食主产区空间布局的同时,着眼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性战略高度,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逐步优化国家支持政策,跳出原有的政策约束框架,促进生产主体形成集成化、规模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实现稳定增长。
四、基于粮食主产区未来的改革方向
未来粮食主产区发展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并将其作为发展的先决条件。将影响市场粮食价格的支持政策扭转回来,增加具有地区适宜性的政策选项。着手优化涉农资金,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增强农户生产经营的学识,确保能够在经营过程中,更有效地运用掌握的知识,促使产业向企业化特征发展。
国土面积大造成各地区域性的差异,导致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粮食主产区来看,由于资源空间分布影响,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部分地区劳动力不充裕,导致各地在资源配置方面支出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对各地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投入强度,降低存在的差异因素,推动地区均衡发展。不同要素导致的发展差异化不止于此,想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对支持政策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对此,建议中央层面出面制定更科学地保护政策,强化属地责任,以恰当的方式促使农业政策目标实现。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体系,一是有助于中央层面宏观管理,更好地理清中央、地方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上政策的扶持与资金援助鼓励,能够促进本地区生产能力提升。三是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同时,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为农产品提供附加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政策优化是对地区发展的支持,能够降低政策风险。但是政策制定不应破坏市场竞争原则,要在中央部门的批准基础上,探索更合理的支持政策框架,推动粮食高产区农村实现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态势来看,能够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为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国家应加大对主产区的政策倾斜,为当地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调动农村劳动力务农的积极性。通过健全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定价等手段,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形成粮食主产区与国家政策的联动,推动农业更好的发展。为农村制定科学的政策与销售策略,推动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主产区的产业竞争实力。形成综合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将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