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问题分析

2022-10-10吉林董大伟

现代企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 吉林 董大伟

吉林省高职院校网络查询共27所,相对江浙一带来说,数量有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压力也不断增长,尤其是南方发达省份更是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吉林省人才逐步外流,留吉创业和就业人才也呈现不同的减少。这些现象的出现,无不与吉林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过近些年的学生创业和就业情况不难分析出症结所在。当然,吉林省与南方城市相比,大型企业数量、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能决定人才的去留,关键还在于是否一套健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一套好的机制,自然影响着企业、学校、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本文将结合吉林省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情况,重点分析吉林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仅供参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有效助力企业生产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多数还停留在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入校讲课,学生到企业实习等表面活动中,职业院校多数校企合作机制仍然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的参与度,致使企业参与不够深入,没有热情,学校想合作,受限壁垒重重。这些现象都因为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离实现学校与企业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省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参与不够,校企合作机制执行缺少动能。政府教育部门参与高校与企业间的活动较少,高校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与校企深入合作推动困难,很多制度不能有效的执行;政府企业管理部门参与高校与企业间的活动较少,企业与高校间的产教融合与企校深入合作变现冷漠,很多制度企业不愿意执行。政府教育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一起参与高校活动更少,校企合作机制不能有效衔接政府、学校和企业,不能推动各方面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合作机制执行缺少动能。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校企合作机制要长效、高效执行确实很难,政府教育部门与政府企业管理部门本身交集就很少,都没有能力去调动一方参与校企合作事宜,导致管教育的不插手企业活动,管企业的不插手教育活动,最后只能教育本身自己来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出现了目前普遍的现象,校企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活动上,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不大。

通过对各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调研,我们认为,政府赋能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各高校校企合作深度合作进行综合管理,调动校、企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有效吸引人才留省创业就业,促进企业发展。

2.政策相互制约,校企合作机制执行缺少政策。产教能不能融合?校企能不能深度合作?关键在于校企之间能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政策引领也是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教师的智力投入,实现产业变革与飞跃,需要学生的积极工作,实现企业的经济蓝图。这一切的实现必然会产生经济往来,结合目前吉林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发现很多政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高校教师是否允许经商办企业、是否允许兼职取薪、是否可以有偿参与企业活动等,有一些政策鼓励支持,有一些政策明确禁止。这使得一些高水平技术技能型教师不能高效的参与到企业之中,成果不能很好的转化,企业获取不到利益,教师得不到报酬,影响了进一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些政策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有些政策要求企业不允许加班、夜班等,我们通过对一些大的生产型企业调研发现,100%的企业存在倒班、夜班、加班的情况,对参与企业活动的学生无法避免倒班、夜班、加班情况,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教育管理方面,不能参与企业活动,产教无法融合,校企不能深度合作。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不难理解,每个发文件的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都没有综合来考虑政府、学校、企业存在的困难。这样就导致了政策的不均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障碍重重。教师不能有偿参与企业活动,教师的积极性没有了;学生不能按照企业的生产作业规则参与企业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了;政府管理部门不允许教师、学生等不按照政策要求参与企业活动,学校的积极性没有了;政策的相互制约,使得学校、企业之间不能深入开展合作,再好的运行机制也不能实现。我们认为,破局的关键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和政策,要结合我省经济状况和企业情况进行,在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情况下,要考虑企业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地制定文件和政策,要积极调动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参与度,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3.校企双赢困难,校企合作机制执行停滞不前。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多数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把企业利益摆在第一位,考虑学校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要求不多,与学校学生管理矛盾存在。就吉林省而言,大型企业不多,面临的多是中小型企业,学校想开展深入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对人才培养不想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出台详细的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学校活动,需要学校制定详细的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学校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各个学校都有相关的政策,如聘请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确定企业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课时费的形式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吸引企业参与学校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多数高校开展了一些深入的校企合作项目,但比较南方一些高校来说,我们的差距甚远,深入合作内容还不够。这时,更需要政府管理企业的部门支持,出台一些具体的、详细的激励措施,让企业愿意参与学校活动。以往吉林省只有一些宏观的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缺乏监管,企业没有享受到具体的待遇,参与热情不高。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应在校企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激励政策,让企业看道收益,这样才能够让教育更有活力,人才质量显著提高。政府管理企业的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激励政策,在税收、水电、供暖、租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透明化管理,搭建供需关系栏目、技术服务栏目、成果转化栏目、产业合作栏目等,激励企业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招聘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职工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让企业看到实惠,企业自然在人才培养中获利。通过平台透明化管理,企业、学校、社会通过平台都能够了解各方的需求,也能够很好解决人才留省的问题。校企合作机制执行能不能长期有效,关键在如何促进校企共赢,要实现校企共赢,还需要学校、企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4.产教平台匮乏,校企合作机制执行浮于表面。国家推行“双高计划”的建设核心就是要打造一批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急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基础,因此产教融合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关键。“双高计划”院校必须要发挥行业领域的作用,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开展研发工作,并且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产教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通过调研,省内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率极低,与发达省份比较差距较大。省内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浮于表面,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只有搭建一个好的产教融合平台,才能够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搭建了《国家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华中科技大学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34093万元。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搭建了《山东省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吉林省搭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这些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产教的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省内政府机构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省内高职院校具备产教融合平台的,也主要是围绕校内科研项目而开展,而缺乏对产业需求的分析,导致产教融合的实效性不强。校企和合作机制浮于表面,也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是以完成学术研究为主,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考虑。根据调研,很多高职科研团队成员主要是以校内教师为主,而缺乏企业优秀工程师的参加,导致科研项目难以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市场成果。综上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高校,在产教融合融合平台建设方面均显不足,以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浮于表面。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省内政府机构或者高职院校必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凝聚企业力量,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够实现“产”与“教”的紧密融合,才能够实现当下“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是未来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教育,政府机构或者高校要勇于挑起大旗,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有效策略

1.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围绕吉林省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加快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基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工艺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企业骨干到高校任教的有效制度。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和企业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

2.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政校企多层次合作模式。政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发展共赢的举措。通过政校企多层次合作,既是满足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拓展合作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供需协作关系,满足人才需求。同时,积极把高校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快速、便捷输出给地方政府和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技术、人才的优势,搞好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共谋发展做大做强地方产业,推动高校教育水平提升,实现互惠共赢。同时,政府应牵头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省内高校、企业平台管理,政府调动、协调、监管学校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工作,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要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要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问题,要解决政校企多赢所面临的困难,多措并举,吉林省职业教育必将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