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耕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2-10-10葛欣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传家牌匾古村落

葛欣旭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125)

0 引言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常被用作家族祠堂或宅院大门的对联,既是治家格言和家训理念,也是思想共识和文教追求。

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耕读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之一。2019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从山西高平、河南焦作征集到“耕读家声”“耕读第”两块牌匾。征集人员对当地传统古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深刻地感受到耕读文化在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中,对于促进文化构建、经济发展、宗法制度和社会和谐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包含着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全面弘扬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因子。

1 耕读文化的深远影响

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行为准则和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耕”指耕田

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指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是指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据文献记载,耕读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汉魏。尤其是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耕读结合更为紧密。北宋仁宗时颁布的劝耕劝读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读书人的理想追求和情怀抱负。耕读文化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20世纪后逐渐式微。耕读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家训理念、农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使知识分子的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

1.1 家训理念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耕读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耕读文化,耕读成为一种普及性的生活方式。很多家庭宅院的门楣上大都悬挂有“耕读传家”“耕读第”“耕读修身”“耕读家声”等为题的牌匾。耕读文化是一种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人们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立命之本,许多家训中都有着与此相辅相成的治家理念。

南北朝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要当稼穑而食,桑麻而衣”。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训子语》:“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强调耕读传家,“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三松堂自述》中提到,父亲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表示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此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等都是流传甚广的耕读家训理念。

1.2 农学思想

中国的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着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读诗书,有写作能力,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对农时、农事有了具体了解,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从而完成从农业生产到农学思想的提升。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崔寔重视农业,做太守时曾教民种麻,晚年曾在洛阳地区经营过田庄,他根据自己的农耕经验写出了按月安排各项农事活动的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南宋陈旉隐居扬州,过着耕读生活,他平生读书,不求仕进,种药治圃以自给。在实践中,他善于细心观察和虚心向老农求教,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在古稀之年写成了介绍江南水田生产及经营的专著《陈旉农书》。

1.3 文学艺术

知识分子通过耕读生活,接近农业生产实际,写出了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作品。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根据自己的耕读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田园诗篇。《读山海经》诗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诗篇反映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和耕读志趣。这种强调耕读歌咏的闲逸生活理念,对文人学士们择取耕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词人辛弃疾根据自己的耕读体验,写下了许多反映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乡风民俗等方面的田园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用淳朴的语言述说田家生活,描绘田园风景,寄托人生理想。

2 耕读文化在传统古村落中的遗存

在征集耕读文化相关藏品的实地调研中,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人员走访了山西、河南地区的一些明清时期古村落,耕读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两个古村落。

2.1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苏庄村自古有“一苏二李三杨四贾”之说。相传由苏姓建庄,因此取名苏庄,创始年代不详;随后李姓迁入;明代贾氏、杨家分别迁入,发展成为苏庄两大姓氏商贾大家族。贾、杨两大家族的兴起发展,促进了苏庄村的建设,人口剧增,村庄扩大,形成典型的主姓家族村落。苏庄村现存有近百处清中前期院落,尤其是保存完好的20余座大宅院,墙厚楼高,庄重典雅,讲述和记载着贾、杨两大晋商家族的发展兴衰。

贾家从农耕转为商贾起家,渐次发达,经商致富后在村中兴建了大量住宅。贾氏十分注重教育,以耕读传家,家族中为官人数众多。贾氏重礼教,贾氏追远堂内的碑文《创立追远堂石记》记载着对贾氏子弟的“八条训诫”:一训忠,不忠则为逆臣;一训孝,不孝则为忤子;一训耕,不耕则馁不免;一训读,不读则理不明;一戒酒,酗酒则败德丧行;一戒赌博,赌博则破家失产;一戒宿娼,宿娼则亏体辱亲;一戒专利,专利则兄弟隔墙。追远堂创修于雍正五年(1772),是贾氏的宗祠和书房,依地势而建,下建窑洞三间,上建房屋一院,坐北朝南。至今,《创立追远堂石记》石碑仍镶嵌于追远堂内的墙壁上(图1),从中可见贾家对耕读传家的重视。

图1 贾氏追远堂内的《创立追远堂石记》石碑

杨氏家族世代经商,自乾隆初年发迹,成为高平有名的晋商大户,经商远涉鄂、豫等地,办盐务,经丝绸、开粮行等。杨家非常重视对后人的思想文化教育,注重“耕读传家”。杨家修建的大宅院都有书房院,杨家人以“知礼义廉耻,重诚实守信”为家风,世代相传。在苏庄村有一座保存完好、气势庄重的大门,是杨家于清末民初所建,大门顶部有“耕读传家”匾额,被称为“耕读门”(图2)。比较有趣的是,“耕读门”融合了西式建筑风格,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因为修建“耕读门”的杨家子孙曾经到西方留学,这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现存张家大宅“耕读传家”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明显的民国风。

图2 苏庄村杨家修建的“耕读门”

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耕读家声”牌匾(图3),据藏家介绍即出自苏庄村。牌匾为木质,长176厘米,宽45厘米,高7厘米,匾上阳刻“耕读家声”四字,字体行云流水,俊逸清秀,刚柔有致,牌匾四角装饰木雕镂空花卉。

图3 “耕读家声”牌匾(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2.2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相传商末武王伐纣途经此地,在此烧兽骨占卜,兽骨隐现“昌”字,武王大喜,灭商后,将此地命名为“卜昌”。明清时期,附近地域皆隶属于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寨卜昌村现存130余座、400余间清代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古韵幽远,为河南罕见。王姓是寨卜昌村的大姓,王氏家族抓住康乾盛世的商机,做铁货生意,创立“泰顺”号,经过数代经营,生意遍及半个中国,泰顺家族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清代泰顺家族经济条件好,重视教育,崇尚耕读传家,在自家设有学堂,请文化高者任教,其不少子女学有所成,考取功名,最高官至二品。

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耕读第”牌匾(图4),据藏家介绍即出自泰顺家族。牌匾为石质,长82厘米,宽47厘米,高15厘米。匾上阴刻“耕读第”三字,字体遒劲有力,开合有度,气势如虹,匾四周饰回纹,雕刻精美。早年间,由于泰顺家族老宅年久失修,此匾流落到民间。“耕读第”书法出自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毛昶熙,据说是毛昶熙在小女儿出嫁到泰顺家族时亲题,寓意子孙后代勤习耕读,日后考取功名。毛昶熙还曾为泰顺家族的王氏祠堂撰写《建祠碑记》,并题写“王氏家庙”牌匾。

图4 “耕读第”牌匾(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走访调研的各个古村落中,如今几乎家家户户的宅院门楣上仍都挂有牌匾,多以教化家人孝亲和睦、忠孝节义、积德行善、诗书继世等为题制写匾额,其中不乏耕读文化相关题材(图5)。

图5 古村落现代居民宅院大门耕读题材匾额

3 耕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耕读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农耕文化遗产,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上需要耕读传统的回归。耕读文化既是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情感依托的载体,更是乡土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保护和传承耕读文化遗产对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在耕读传统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保护好乡土社会耕读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具有耕读特点与特色的文化景观,发扬耕读传统治家和文化教育的作用。新的时期赋予了耕读文化新的丰富内涵,将传统农业社会讲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与现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科学精神等相结合,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营造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构建耕读文化新风。

二是将耕读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立足典型的耕读文化古村落,依托村落生态田园风光,开展与耕读文化相关的研学活动、农事体验活动和农业休闲旅游等,结合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保护、传承和重塑乡村耕读文化传统,推动古村落的文化经济发展,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三是发展完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作为最贴近农民生活的耕读书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可谓是营造“书香氛围”、建立“万卷藏书宜子弟,一蓑春雨自农桑”的价值观念、重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基础。发展和完善农家书屋,对于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兴农、科技兴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耕读传家是中国南北方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传统,是中国思想史所不能忽视的民间观念。耕读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价值追求。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深刻把握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耕读文化的核心要素,积极探索耕读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真正找到耕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传家牌匾古村落
广东省古村落:梅江区西阳镇仙花村
千秋家风
中年三守:守礼、守业、守心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纪录片《传家2》将播 新锐导演筹划四季风流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银行荣誉牌匾岂能“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