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

2022-10-10王生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青砖柱子屋面

王生科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嘉峪关自明清以来,一直作为多元文化共生、交融与发展的地区。二分沟庙在建筑形式、形制的设计上都凸显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造型独特,构思新颖,工艺新奇,显示出传统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及特点。二分沟庙在建筑上也留有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手法,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艺术风格,这在嘉峪关地区建筑中不多见,是研究嘉峪关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该建筑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原因损毁严重:木结构有严重裂隙、糟朽、拔榫、断裂、扭曲变形、木装修缺失;地基、台明不同程度下陷;墙体坍塌;等等。有效保护这一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木结构建筑,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历史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对于带动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二分沟庙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势在必行。

1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概况

二分沟庙位于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七组,毗邻河口村小学和村委会,东临雄关大道,南接嘉文(嘉峪关—文殊)路,地理坐标为东经98°17’、北纬39°47’,海拔高程1630米。

1.1 建筑形制

二分沟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为一卷一殿勾连搭式土木结构硬山建筑,卷棚部分大木构架为五架梁,后殿大木构架为五架梁后出单步。该庙坐北向南,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整座建筑面阔三间,明间面阔3.2米,左右次间面阔2.8米,通面阔8.8米;进深三间,卷棚进深一间4.35米,五痹硬山建筑进深两间,分别为4.5米、1.38米,通进深10.23米。庙内有南北向隔墙,将庙分割为东、西两室,西室为主间,立两明柱。东、西两室有回廊相通。庙屋脊为倒卧虎式,前低后高。屋顶前为卷棚顶接两面坡硬山顶,屋面用板瓦和筒瓦覆盖。庙四面外墙为土坯砌筑,东西墙坍塌无存,仅存前南墙,高4.18米。北墙存有帮夯外墙,高约2.5米。庙檐墙为砖砌,饰雕砖,檐下斗拱饰木雕。

1989年1月17日,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发布《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告》,确定二分沟庙为嘉峪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气象水文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且蒸发快。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据酒泉气象站50年(1935—1985年)间观测记载,嘉峪关全年日照总时数3000.2小时,日照率为69%,太阳辐射年总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光合有效辐射71.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6.7~7.7摄氏度,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85.30毫米,蒸发量为2114.3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平常风力为3~4级,干热风和大风为主要灾害性天气。

1.3 地形地貌

嘉峪关市南有文殊山及祁连山北麓,北有黑山和后墩山,中为酒泉盆地西缘,略呈平行四边形,东西较长,南北稍窄,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辖区内中西部多为戈壁砾石,东南和东北方向多为绿洲,是主要农业区。各类地形在全市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山地约40%、平地沙碛约32%、盆地可耕地约28%。

1.4 地质结构

嘉峪关市地层结构是祁连山地层结构的延伸。远古时代,嘉峪关地域为海洋,后随着地壳的抬升,海水退出,形成陆地。在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距今6500万年),由于境内文殊山麓倾斜台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边缘高台地堆积物厚度不一,以境内中部的嘉峪关断层为界,西边埋藏深,东边埋藏浅,境内的砾石层厚度在300米以上,最厚处有1000~1500米。天然地基承压强度为6千克/平方厘米。从地表起至地下3米之间沙砾较松散,且多为交错层理,砾石层与砂层相间。3米以下砾石层堆积密致,且被钙质胶结。地貌为洪积扇冲积平原及沙砾戈壁,地势平坦。

2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现状调查

二分沟庙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加之年久失修等原因,使得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建筑基础失稳,大梁柱子不同程度发生歪闪、倾斜,部分卯口出现破损和拔榫情况,梁、檩、枋上均有不同程度干缩裂缝,屋面脊件、门窗木装饰损坏缺失等,使文物本体保存现状堪忧。

2.1 地面、墙基及台明现状

室外地面杂草丛生、高低不平,杂物堆积排水不畅,导致雨水渗入地基下沉。室内青砖铺地,明间为斜十字缝铺装,东、西次间为正十字缝铺装。次间青砖损坏缺失面积较大,前廊地面铺装大部分残损。东、西山墙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台明陡板砖、阶条石大面积缺失,台面青砖铺装大面积损坏缺失;台明外散水全部缺失。

2.2 柱础及柱子现状

东、西山墙及后檐墙因墙体坍塌,墙内柱子裸露在外,干缩裂缝较大,部分柱子柱脚出现糟朽(图1)。除现有的墙内柱情况不明外,目前可见的四根墩接柱巴掌榫处出现较大裂缝,柱础下沉(图2),受力不均匀,出现歪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图1 裸露柱子墩接处裂缝

图2 柱脚石基础下陷

2.3 梁架大木现状

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柱网局部下沉,受力不均,进而引起大木构架整体歪闪(图3),出现柱子、梁、檩、枋各节点严重拔榫现象,并有不同程度干缩裂缝。另外,由于墙体倒塌、屋面木基层缺失,部分大木构架长期暴露,在风雨侵蚀下出现严重糟朽。

图3 梁架大木拔榫歪闪

2.4 墙体现状

墀头墙:东西墀头墙全部坍塌(图4),青砖丢失;西墀头墙底部垫层松动,顶部局部坍塌、倾斜,露明面积23.46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山墙:东山墙、西山墙完全坍塌,导致墙内柱、大木构架外露。

图4 二分沟庙山墙倒塌

后檐墙:下碱青砖剥离墙体;墙身开裂倾斜,局部坍塌,墙皮空鼓脱落严重。前檐及室内有后人所砌筑的改变建筑空间结构的土坯墙。

2.5 木基层现状

椽子因大木构件整体歪闪出现倾斜(图5),椽子、飞椽糟朽开裂严重;因屋面瓦件缺失漏雨严重,木基层遭受雨水侵蚀椽子、飞椽、席箔、望板出现糟朽;椽子上底层为竹席,次上层为芦苇席或芨芨草席,不同程度受潮腐朽坍塌;前檐飞檐飞出部分为望板,大、小连檐部分缺失,残存部分弯曲变形、糟朽严重。

图5 木基层腐朽坍塌

2.6 屋面现状

屋面瓦件、脊件大部分缺失;板瓦有少量保存较好,筒瓦全部缺失;屋面部分为青砖铺顶,青砖铺装在泥背之上,部分青砖保存较好;局部瓦件和泥背全部缺失、席箔外露;天沟内堆积泥背块、瓦件块,排水不畅;泥背层松散开裂、堆积,屋面局部坍塌,漏雨严重(图6)。

图6 二分沟庙屋面整体现状

2.7 斗拱层现状

由于大木构架整体歪闪,导致斗拱层也整体歪闪变形,部分拱件断裂、开裂、拔榫(图7)、缺失,受风沙影响积尘污染严重。

图7 斗拱层开裂拔榫

2.8 木装修现状

前檐柱间走马雀替全部缺失,柱间现被墙体封堵(图8)。根据金柱上留存的卯口判断,该建筑木装应为金里装修,目前前檐木装修全部缺失(包括抱框、隔扇门、走马板);室内柱身有卯口留存,但木装修全部缺失。

图8 门窗木装修缺失

2.9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文物本体周边有大量居民和农田(图9),农耕季节大量灌溉水渗入地下,对文物本体周边地基造成沉降。居民修建房屋进一步压缩文物本体生存空间。由于历史原因人为破坏,加之年久失修等因素,致使二分沟庙残缺破损,历史格局和环境特征基本消失。

图9 周边环境

自然因素:常年受风吹雨淋侵蚀、土质盐碱腐蚀、鼠害打洞、地震破坏等影响,致使二分沟庙屋面瓦片吹落、泥背外露破损、墙体倒塌、木结构外露,自然残损非常严重。

2.10 建筑周边环境现状

二分沟庙东侧一墙之隔原为学校,后改造为养老院,文物本体现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今人为了安全起见,砌筑了西、南两侧围墙。北侧和东侧有建筑物,形成一个独立空间。围墙内东、南、西侧杂草丛生,排水不畅,文物赋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围墙南侧外地面标高因后期改造整体较高,院内堆放杂物及生活垃圾箱。

3 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3.1 地面部分

主要病害: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建筑基础失稳;地面青砖、阶条石、台明陡板砖缺失严重。

病害成因:由于年久失修、缺乏日常养护、地震、人为破坏,青砖阶条石丢失;庙内基础整体标高低于庙外围现有地表标高,地基沉降病害目前还在进一步发育。前庭及四周杂草丛生排水不畅、农田灌溉等因素导致病害持续发酵。

3.2 墙体部分

主要病害:墙体垫层松动,墙皮空鼓脱落,部分墙体已经倾斜、坍塌。

病害成因:由于自然残损、风蚀、雨水冲刷、人为破坏、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传统砌造方法中墙体未做防水处理,垫层土质酥碱松动,鼠害蜂窝致使部分墙体空鼓、脱落。

3.3 柱础及柱子部分

主要病害:柱础均保存,但部分柱基失稳。裸露在外的柱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干缩裂缝,部分墩接过的柱子出现歪闪、倾斜;卯口破损、拔榫、柱脚糟朽等情况严重。

病害成因:主要原因是墙体倒塌,屋面整体重量侧重于外露柱子,柱础下沉,以致发生卯口拔榫、断榫、柱子歪闪。经过风雨侵蚀,导致柱子干裂。排水不畅,雨水汇聚于台基柱础处,柱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朽。

3.4 梁架构件部分

主要病害:大梁木构架整体歪闪,出现柱子、梁、檩、枋各节点严重拔榫、断裂,并不同程度出现干缩裂缝和蚁虫害;柱脚糟朽,柱石歪斜。

病害成因:由于地震、风蚀雨淋、建筑四周排水不畅、积水浸泡等原因,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长期缺乏维护保养,人为破坏,蚁虫损害,梁架大木构件承载能力不足和材料性能退化等因素,导致大木梁架出现扭曲变形、拔榫、断榫、开裂、歪闪等现象。

3.5 屋脊部分

主要病害:大部分板瓦、筒瓦碎裂缺失;泥背外露,席箔等部件腐朽、糟粕;局部坍塌漏雨。

病害成因:主因是屋面板瓦、筒瓦破损缺失,缺乏维护,导致泥背外露开裂,经风蚀雨淋,雨水冲刷泥背层松散脱落,席箔外露发生腐朽、糟粕;天沟内常年散落堆积的泥背块,瓦件块没能及时清理,导致排水不畅,雨水汇聚渗入底层席箔部位,加速席箔椽子的腐朽,最终导致屋面局部坍塌,漏雨严重。

4 保护措施及修缮方法

二分沟庙留有大量清代、民国时期建筑手法。有效保护二分沟庙是对研究嘉峪关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的保护。为彻底消除影响文物本体安全病害,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中的规定第4.1.4条Ⅳ类,建筑承重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已处于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必须立即采取抢修措施。建议进行抢救性保护,揭顶落架修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落架。根据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建筑本身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了更好地修复、保护和利用,需落架修缮。为防止建筑坍塌造成安全事故,揭顶时采用脚手架搭建满堂架后受力部分进行卸载支撑,由上而下依次揭顶。揭顶前、揭顶过程中必须做好编号,记录全过程,拍摄视频和照片资料。此次落架将对建筑整体进行有序拆除,并进行妥善保存,因建筑瓦件和青砖需二次利用,故对瓦件和青砖进行重点妥善保存,并在拆除时尽量防止再次破坏。建筑拆除顺序为揭顶→梁架拆落→斗棋拆落→木柱及相关构件拆除→拆除建筑台基地面及柱础。

②鉴于地基存在不均匀沉降,基础整体标高又低于现有地表标高,建议整体抬高该建筑基础,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地下圈梁。按照原有条石、青砖规格和形制,补配条石组成台明和青砖重新铺装地面;建筑四周砌筑青砖铺设散水,防止病害发生和蔓延。

③根据调查发现,二分沟庙梁架大木、柱础及柱子残损病害严重,部分柱、梁、枋、檩已存在榫卯脱落、干缩裂缝、糟朽、挠曲等现象。根据已有病害情况建议对已有开裂、糟朽、虫蛀等病害较重的木构件按原规制进行替换,同时也要对替换的木构件进行必要的防腐、防虫、防火处理,这些措施要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损害轻微的做镶补、刮腻子、小木屑加胶填补等修复,关键节点处用蚂蟥钉(做防锈处理)加固处理继续使用,保持原状。

④二分沟庙建筑屋面均为筒板瓦屋面形式,且大部分瓦件缺失、破损,局部坍塌,导致木基层全部糟朽,建议对屋面进行揭顶重修。

⑤墙体按照传统工艺和建筑原有尺寸打制土坯,根据保存的原有青砖规格补配青砖,重新砌筑墀头墙、山墙和后檐墙。

⑥门窗木装修缺失部分,根据一殿一卷式建筑及与同时期建筑形式类比,该建筑门窗应为木质四扇六抹隔扇门。门窗位置在金柱位置处,前檐为檐廊。拆除现有土坯墙,恢复檐廊,根据卯口在金柱处恢复金里装修门窗。

⑦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后,要定期对该建筑进行检查维护。按照文物“四有”方针要求,重新设置保护围栏、保护碑、警示牌和保护宣传标语,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增加文物保护流动宣传频次,使文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切实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促使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推进。

5 结语

对于古建筑保护修缮,我们要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通过最小的干预,实现最大的保护。此次对二分沟庙现状勘察、病害的研究分析,做出合理有效保护措施和修缮方法,保留具有河西走廊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原有手法和特点,让今人把原有历史信息继承好、保护好、传承好。

猜你喜欢

青砖柱子屋面
城里有朋友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希腊遗址
青砖黛瓦,相守千百年
说文解字
观察:长廊和柱子
烈马
夏热冬暖地区老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翻修
屋面渗漏修缮的基层要求及施工规定
光伏屋面及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