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 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建设报告
2022-10-10江雪
■ 江雪
题记: “建设绿色矿山,共筑生态准能”,认真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矿山复垦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准能集团为现代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准能实践。
——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杜善周
楔子:高原上的百年之约
2021年10月15日,鄂尔多斯高原上准能婚庆文化公园内,绿树浓荫,大红的月季花开得正浓,红色的地毯铺展着节日的喜庆。
歌声、笑声、道贺声;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服,一张张笑脸,汇聚成了欢乐、祥和的海洋。那天原本是平凡的一天,因为是农历九月初十,有长长久久之意,准能集团组织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许百年之约,成旷世伟业”的百对佳偶集体婚礼。
百对“新人”中,有金婚的耄耋老人,有红宝石婚的“古来稀”伴侣,也有“知天命”的结发夫妻。
观众席中,第一排是准能集团的领导。作为证婚人,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也在其中。他有一张国字形脸,眼镜后面的眼睛透着坚毅而睿智的目光。当新人们双双站在主席台上后,他款步走上主席台,为百对佳偶的美满婚姻证婚并致证婚词。
“许百年之约 成旷世伟业”百对佳偶集体婚礼 ▲
杜善周用陕北话讲道:站在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准格尔项目筹建45周年、公司成立35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准能集团举办百对佳偶集体婚礼意义深远,不仅提升广大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还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证党的百年芳华,感悟祖国伟大荣光,传播优秀准能文化……
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激动。幸福如海潮,一浪一浪席卷着每位参与者的心。
82岁的王守成受朋友的邀约参加了那场集体婚礼。王守成曾担任《准格尔矿报》的总编、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2000年退休。
王守成望着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公园,望着那群洁白天鹅一般的新娘,忍不住喃喃自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十年,终于梦想成真了!”
树如棚花如海草如茵,谁能想到,这喜庆热闹的婚庆文化公园,原来叫马连沟,二十多年前,这里还与陕北黄土高原一样,是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坎的荒凉山沟!谁能想到,当年的荒凉山沟不仅会华丽转身变成环境如此雅致的公园,还会成为内地少有的婚庆主题公园?谁又能想到,这里会成为举办鄂尔多斯高原上都罕见的“史无前例”的百对佳偶的婚礼现场!
1989年5月25日,那是王守成第一次踏上鄂尔多斯高原的土地。一同调来的有5位同志,只有2人留了下来——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如茵绿草,没有电,没有水,甚至连走出薛家湾的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一条,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荒凉,还有夜夜拍打门扉的西北扑来的风沙!
当时的《准格尔矿报》报社设在活动板房里。每天清晨上班,打开门,桌上、地上都会浮着厚厚一层沙。把桌上的沙子抹掉,地上的沙子扫干净,但过不了一会儿,尤其春天时,一阵风起,报纸上又是一层沙子。他不得不找领导,申请把活动板房的玻璃换成了双层的,但双层玻璃还是抵挡不了无处不起的风,无处不在的沙。
有一天,他找到准煤公司(准能集团前身)的总工程师吕廉,想把对办公每日要吃“半两沙”的艰难、整日风沙施虐的“鬼地方”的抱怨一吐为快。当时,吕廉正在接受《实践》杂志记者的采访,只见他说:“只要坚持内回填排土工艺采煤,采煤的同时不断复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黑岱沟、哈尔乌素造出两个近百平方公里的人造小平原,未来的绿洲会在鄂尔多斯高原神奇地出现!”
王守成被吕廉的话激励着。他转身回到报社的活动板房,用手把桌面上的沙子拂去,掏出钢笔,很快写成了一篇小通讯《未来的绿洲》。
我后来见到了王守成。八十多岁的他身量挺高,但很清瘦。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里,从柜顶上找出了一本精心保存的粘贴本。翻开来,其中一篇就是《未来的绿洲》:“准格尔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一角,这里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据《鄂尔多斯日报》报道,伊克昭盟土地面积874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7298平方公里。虽然每年平均治理290平方公里,仍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准煤公司在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几年来投资几千万元,不仅要建设美丽的新矿区,而且要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
我看到,王守成轻轻摩娑着泛黄的剪纸页,轻轻吁了一口气。
那代准能创业者盼望的、呼唤的绿洲,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昔日荒凉的薛家湾,如今已成为一片创业者的乐土!
一、改变秃岭穷山
开发黑色煤炭,留下绿色产业,煤炭总有开采完的一天,但现代农牧业则会惠及子孙后代。
——准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汉宏 (2017年8月28日《工人日报·黑矿坑变身绿良田》)
1.只见青绿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乐府诗《敕勒川》,让草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代名词,给了每位向往草原者先入为主的印象和期盼。
我的目的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准能集团。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它是蒙汉人民的结亲酒。伙唱起漫瀚调调千万首,谁袅气也不如咱风流……”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就在黄河流经“几”字弯的右上角处。这是晋、陕、蒙隔黄河交界之处,民族交融频繁、生产方式转换迅速、文化面貌多元之地。
到这里之前,我知道这里是煤矿,但还是希望,有一片广袤的草原等我邂逅。于是,我给行囊里塞进一件橘色向阳花的奥黛旗袍。蓝天下草原恣意蔓延,橘色与绿色,两种色彩强烈的碰撞之下,会多么鲜艳夺目!
我乘坐的飞机抵达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国际机场时,已是晚上9点半。
车上高速,苍茫幽静的苍穹之月已升上天空。这天是农历五月十四,无垠的暗夜中,即将圆满的明月美轮美奂地挂在车窗外,朦胧的月色照耀着一条异乡之路。我抬头望着车窗外的月亮,悄悄地想,道路两旁,会不是就是苍苍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那一刻,我的脑海出现了一幅画面,月在天上,车如骏马,虽非沐风于马背上,却是一样驰骋草原——我对绿色多么期待!尽管,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
位于哈尔乌素排土场的蒙古风情园 ▲
车进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当时我还不知名字),城市的灯光下,我看到了一片又一片影影绰绰的楼房。道路并没有大都市的宽阔,楼宇也没有大都市的高峻逼人,与内地很多城市类似。草原梦回,我忽然醒悟,我所到之处,是一座煤矿,黑色的煤矿,而不是草原,一沃千里的草原。
心里升起一丝淡淡的失望。我的家乡就有煤矿,五六家大型国有煤矿。自小生活在家乡,看过很多大型的拉煤车轰隆隆从公路驶过,扬起一阵一阵黑色的粉尘。现在的拉煤车盖着篷布,但日积月累,道路两旁的黄土还是覆盖着一层黑色煤灰。难怪很多年,外地人提到山西,就会想到一个煤灰漫天的世界。山西的煤点亮了中国很多城市的灯火,火红的火焰温暖了很多城市的窗口,但煤矿所在地的家乡,却是伤痕累累,甚至满目疮痍。近年来山西在环境保护上下了大力气,空气和环境均有很大改观,天蓝了,地绿了,但我回老家的那条路因为下方煤矿的淘挖,硬生生从原来的平展展变成了高低起伏,坑坑洼洼。
旅途的疲惫让我很快入睡。第二天清晨,唤醒我的,是透过窗帘的一抹亮光。我拉开窗帘,一片洁净而清爽的蓝映入眼帘。亲爱的朋友,我要告诉你,准格尔的蓝,是准格尔高原、准格尔旗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那蓝,不似大海边的蓝天深邃厚重,不似我司空见惯的家乡的蓝天清淡随意,庄重似有重大场合,干净又如纯洁少女,有一种增之一分则深、减之一分则浅的美。蓝色天幕没有一丝云彩,阳光金灿灿而又安静地穿过宾馆外一株株大柳树,洒下一道道令人目眩的光芒。这时,我并没有意识到,窗外的那排柳树承载着准能集团的传奇,而这片清爽如少女的蓝来得多么不易。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上的露天印象展览馆。这里原是黑岱沟露天煤矿原第一调度室。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准能集团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267.6亿吨乌金的储量述说着这里原是林木茂盛的森林的历史。准能集团拥有年生产能力69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及配套选煤厂,拥有装机容量960MW的煤矸石发电厂,年产4000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中试工厂,以及生产配套的供电、供水等生产辅助设施。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综合能源企业。
恕我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煤矿“排土场”这个概念。当我下车站在露天印象展览馆外的平台上时,我以为脚下不过与很多地方一样,是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土地,并不清楚,这片土地完全是人力的“创造”和“重塑”。
这里的“排土场”是露天煤矿采煤过程中形成的黄土、岩石等剥离物,按照科学流程堆积而成的新的土地景观。是的,我把这样的排土场叫做“土地景观”。后来我去的准能集团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位于海拔1300米的内排土场上,远远就能看到。因为四周坡还没有来得及绿化,那块高高悬在蓝天下的新鲜的“黄土平原”像一座黄土质的金字塔般在矿区显得格外醒目。目前,准能集团两个露天煤矿形成了7个排土场:北排土场、内排土场、东排土场、西排土场、哈尔乌素排土场、阴湾排土场和东沿帮排土场。准能人在这些辽阔的排土场上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塑景观、重绘山河,四十多年过去,如今,7座排土场早已成为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上一片“鹤立鸡群”般独特的绿洲。它们是“愚公移山”的结果,更是7座绿色丰碑,述说着一代代准能人生态建设的决心和使命。
准能集团的矿区,道路铺设在排土场上,一座座花园、农牧园也建在排土场上。目光所及,一片旺盛的绿色,壮观地铺展在天地之间。
这是近年来土地被重塑后的山河之色。
黑岱沟,原称“哈岱高勒”,蒙语为“岩石沟”之意。倒也形象,因为这里的土层之下,沉睡着黑色的金子。讲解员介绍说,准格尔煤矿的第一铁锹煤,就是从黑岱沟露天煤矿挖出来的。
那么,原来黑岱沟的地貌是什么颜色?
看资料知道,至少在清末,黑岱沟地表的主色还是绿色。坐落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境内鄂尔多斯近代史上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盟旗王公府邸之一准格尔王府,似乎也在述说着这里曾经风景秀丽。民国初年,那森达赖专权,他打破清政府不准蒙旗豢养军队禁例,在准格尔旗陆续建了十一处兵营。据说,在此陆续建起的兵营工程,完全用的是本地的木材。然而,战争、过度放牧等因素,让这片土地开始满目疮痍。到解放初,这里已经置于茫茫漠野的包围之中。
后来的走访中,准格尔旗政协的王建中老师、准能集团绿化队的王三宝老人都告诉我,准格尔旗其实是被沙漠包围着的一块“绿洲”。年轻的沙漠毛乌素沙漠位于准格尔旗西南,库布齐沙漠位于准格尔旗西北。“乌素”原意是“水”,“毛乌素”译成汉语却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库布其”在蒙语中是“弓上之弦”之意。因黄河从其西、北、东依次流过,似弓弦形状,所以意为“弓上之弦”。无论“毛乌素”还是“库布齐”,都与水有关。遗憾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们成荒凉的沙漠、生命禁区。
准格尔旗政府原建在沙圪堵镇。“沙圪堵”是音译而来,原为“沙个堆儿”。这是一个象形地名,大概这里是一个沙堆儿,人们才会把这里叫做“沙个堆儿”,后来叫成“沙圪堵”。1999年,当准能集团的前身准煤公司蒸蒸日上、矿区人口急增时,准格尔旗政府从沙圪堵镇迁到了薛家湾镇。
薛家湾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不过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1976年,当第一代准能建设者双脚踏上这片土地上时,这片荒凉的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990年4月,黑岱沟露天煤矿剥离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薛家镇还是一座座“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坡步履维艰,空旷荒凉的采场风沙扑面”的“鸡爪子”山。
作为国家“八五”“九五”重点计划项目,1999年11月,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式竣工移交并投入生产。
从项目筹建到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式竣工移交并投入生产,间隔23年时间。是什么令创业者迟疑、犹豫、徘徊、担忧、举棋难下?
是生态!
准格尔旗是黄河流域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里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暂,土壤贫瘠,渗透力差。干旱、少雨、多风、多发性暴雨、大风和较大的温差等不良因素,给这片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次次暴风雨后、沙尘暴后,草场淹没、良田消失,一道道难以利用的侵蚀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林牧生产及生态建设。
准格尔旗境内虽有虎斯太河、纳林川、清水川等黄河一级支流15条,有十里长川、西孔兑沟等黄河二级支流60余条,但这些河流径流量小,都属于季节性河流。没水干涸,有水水流湍急,常常带走大量泥沙。在这样的荒漠化地区开发大型的露天煤矿,会不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果生态被破坏,那么,煤田建设者留给地球、留给后代子孙的,将是一个更加支离破碎无以为生的家园,那么,他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们用二十多年思考,二十多年寻找答案。几经思考之后的1989年,他们决定,煤田要开发,但前提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要与煤矿开发并重,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
这成为准格尔煤矿开掘煤炭的前提,这也是写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誓言和承诺!
走出露天印象展览馆,我站在平台上吹着山风。眼前是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这是煤矿开采后形成的第一个外排土场。12年过去,这里林木森森、一派勃勃生机。一排排新疆杨,披着夏日炽热阳光下闪着银白光芒的叶片,仿佛荷枪实弹的卫士,高高地挺拔着胸膛,站列成一片一片的“树阵”,接受来访者的检阅。放眼望去,“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几个巨大的红色大字,在这片茁壮生长的白杨林的衬托下,鲜艳夺目;更远的一处平台上,一排退役后的大型采矿设备,又似巨人一般,守护着曾经战斗过的家园。
准能集团落实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建成生态林1072亩 ▲
在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的包围之中,我深知,这片高原青绿来之不易!
此时,我急切想知道,这片高原青绿是如何缔造而成的!
2.愚公移山
我们行程的第二站是黑岱沟露天煤矿观礼台。观礼台位于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现场边缘。在这里,可以直观地俯瞰黑岱沟露天煤矿的采掘现场,借助望远镜,还能看到远一点的哈尔乌素煤矿的采掘现场。
“哈尔乌素”,在蒙语中意为“黑水河”。黑岱沟,哈尔乌素,我们从字面上便可看到“煤”的颜色。
远远望去,一辆辆大卡车奔走在煤矿采掘面的道路上;更远的地方,能看到一台大型机器在挥舞着“长臂”挖掘着。
采掘,是开启高原变成“绿洲”秘籍的一步。
准格尔煤田的煤炭以“绿色”著称,而开采这第一道工序便与传统开采“与众不同”。一代代准能人在努力摒弃通常煤矿粗放式的开采流程,在精细和高效开采上著文章。
1990年4月21日,黑岱沟露天煤矿剥离准备工程正式开工。为减轻开采作业对原始土体结构的影响,最大限度恢复生态系统,把粉尘降到最低,准能的技术员们精心设计了排土覆土作业流程。第一步要揭掉49米的黄土层。这一步需用挖掘机。第二步是揭掉56米的岩石层。这一步需要打孔爆破。被揭掉的黄土与岩石会被在运送到排土场。28.8米的乌金层裸露出来后,为减少粉尘,挖掘前会给煤层注水,此后才是真正的煤炭采掘。开采出来的煤用290吨或者326吨的矿用卡车送到洗煤厂。五个破碎站分别连接5条输送带。煤炭被输送过程中,会罩上防尘罩,将粉尘隔绝在走廊内,杜绝对沿途环境的污染。挖掘机前进,岩石填埋也在前进,黄土覆盖随之前进,这个过程就像翻书一样,一页压着一页,把开采区域的岩层、黄土等转移到已经开采完成的区域,形成了“表土采集堆存——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土地平整——土地生态复垦”的科学作业流程。这样的采掘工程可以保证排土场地质结构稳定。黄土覆盖也不是随随便便一盖而过,覆土厚度要求大于2米,以便为后续生态重建创造条件。
2007年3月1日,随着巨大的爆破声,近50万立方米的岩石瞬间被移山填海般地抛掷到指定区域。“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填补了国内抛掷爆破技术领域的空白,拉开了中国露天采掘历史上全新的篇章,也使得黑岱沟露天煤矿成为国内煤炭行业的新标杆。“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不仅提高了黑岱沟露天煤矿的产能,在减少运输岩石的同时,又减少了多少次粉尘的重复飞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能集团在采掘设备上不遗余力进行着更新换代。1996年8月,黑岱沟露天煤矿投资引入了每小时剥离黄土3100立方米的德国产的轮斗系统;2007年11月,投资5亿人民币引进斗容90立方米、回转半径100米、自重5000多吨的美国8750型吊斗铲。从斗容10立方米的WK-10B型电铲到斗容58立方米的WK55型电铲,而与之配套作业的卡车也从100吨级SF3102、630E、730E型发展到了如今300吨级的HT3363型矿用卡车,“巨无霸”一般的电铲与卡车成为准能集团采掘现场独特的一道景观,“电铲—自卸卡车”岩石剥离间断工艺和“电铲—自卸卡车—破碎站—胶带输送机”采煤半连续工艺不仅提供了高效产能,也减少了粉尘的产生。
工艺选择的科学化、合理化也使得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轮斗连续工艺和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减少了卡车的使用,以电代油,减少了废气排放,降低了能耗。其中,仅抛掷爆破—吊斗铲工艺,每年就节能减排2万吨标准煤。
2020年,黑岱沟露天煤矿全年生产商品煤2828万吨,位列全国煤矿煤炭产量之首。
采掘过程是完成土壤重构的过程。准格尔一期工程37个单项工程中全部编制了水土保持规划、分期生态规划。在进度上强调边开采、边复垦到位,排土场复垦不欠账。
如今,准能集团边开采、边复垦的模式已经成熟。为更好地利于生态修复,排土场被刻意修复成了中间低、四周高,周围用堤坝拦截,这样下雨时可以聚集雨水,利于作物生长,同时防止水土流失。
今天,黑岱沟和哈尔乌素两座露天煤矿均获得了“中国最美矿山”“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等荣誉,《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新技术与应用研究》《露天煤矿高台阶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工艺技术及应用》等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天,我们还先后走入矸石发电公司、设备维修中心和炸药厂。一系列专业术语的讲解,引出同行作家的惊叹。站在巨形吊斗铲、自卸卡车前,我们的高度不及轮胎的一半。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无论电厂还是炸药厂,明明是粉尘满天的名字,厂区内却是桃果满园,绿树成荫,花香扑怀。炸药厂总会计师王琮说,如果春天来了更好看,到处都是桃花、梨花、杏花,厂区空气都是香的。
准能集团的每个厂区都是一座花园。
我们行进在矿区内,道路两旁,不经意便会闪出一个精致的小花园。问及名字,除了准能婚庆文化公园、1300平台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外,很多甚至没有名字,而被直接称作“1275小公园”“内排土场小公园”。“1275”“1300”,代表的是这些地方海拔的高度。
我留意到,进入矿区的大门口写着一行红色大字:打造中国最美矿山。
的确,这是最美的中国矿山!
我清楚,矿山的美,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是人定胜天、愚公移山后的勇气、智慧、力量。
3.生态之战
我到准格尔旗前,看到抖音在传一则消息,壶口瀑布水绿了!
著名作家梁衡曾形象地描写过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撞向石壁的排排黄浪碎成堆堆白雪的壶口瀑布,如今涌动而来的不是黄色之水,而是清澈的碧波,难怪黄河水变清会成为新闻。
我曾多次看到黄河,在河南郑州,在山东济南,在山西永和县,在山西河曲县。我所看到的黄河河面宽阔,浊流平稳,浩浩汤汤。大河奔流,却是一江浊水。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并没有“黄”字。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茂盛,风景秀丽。《诗经·魏风·伐檀》中描写:“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可见那时的黄河之滨,伐木声声,河水清清。据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而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科学考察证明,黄河变黄,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森林的破坏,很多草原与林地变为荒漠,疏松的黄土被雨水及河水冲刷,泥沙被流水携带流进了黄河。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到晋陕大峡谷一带。
黄河,这条神圣而古老的河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给两岸带来过多少灾难:西夏到隋朝2700年间,黄河水灾爆发过26次;唐代至元末600年间爆发过509次;明代到清王朝结束540年间爆发过934次;民国时期则泛滥到了每4个月一次。
生态的恶劣所导致的黄河泛滥之灾,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2019年12月,我到延安采访,见识了延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前所未有的力度。尽管是雪后冬日,我在延安看到了蔚蓝的天空,看到了披着茂密森林的山峁峁格梁梁。
黄河之水变绿,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令国人意外而惊喜的好消息。
位于黄河上、中游交界处的准能集团,其生态建设无疑与黄河也是息息相关的。
6月15日,我见到了准能集团环境保护部主任郑海峰。在楼下等待时,我看到办公大楼的滚动大屏幕中,播放的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生态建设,是每位准能职工时时关注的问题。
郑海峰是1990年7月来到准煤公司,即今天的准能集团。当时,到准格尔旗每天只有一趟班车,22岁的郑海峰到达这里时是下午6点多。班车司机指着远处一座“小平房”说,那就是准煤公司了。郑海峰下车,当他的双脚踩在大地上时,近一尺深的黄沙热辣辣地直扑他的双腿。班车扬起一阵黄沙远去,黄沙迷茫下的那座“小平房”孤独而荒凉。从下车的地方距离“公司”有两三公里的路程。他背着行囊,热辣辣的阳光拉长了他跋涉的身影。
我面前的郑海峰满头霜白,麦色的皮肤述说着他户外活动的频繁。他微微眯着双眼,往事在他的脑海中回旋:“当时我越走感觉越荒凉,心想,公司怎么能建在这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郑海峰的讲述,让我瞬间想到了准能集团制作的大型音乐情景诗画《高原春秋》中,小品《遇见》里面的年轻人刘赫的感慨。
“鸟无其树,漫天黄沙”,这是当年郑海峰对薛家湾的印象。面对这片荒凉的黄土地,郑海峰的哥哥来看望他时失望地说:“兄弟,这里不会有什么前途的,咱们回吧!”
去与留,郑海峰也犹豫过。看着哥哥乘坐的班车消失在汽车扬起的黄尘中,郑海峰泪眼婆娑。
时过境迁,当年往事仿佛风轻云淡。
郑海峰的办公室挂着两幅“照片”,一幅是拍摄于2020年9月3日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复垦鸟瞰图,一幅是拍摄于2020年6月的黑岱沟、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卫星影像图。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复垦鸟瞰图仿佛一只爬行在大地上绿色的乌龟,龟背上是一层一层、一格一格的不规则的田野(也许是树木)。满眼的郁郁葱葱,那是一片一片复垦后的土地。
这里是准能集团“生态之战”的指挥室。
郑海峰看我端详两幅照片,笑着说,你为准能集团的生态建设而来的吧?这两幅图,还真藏着准能生态建设的秘密!
我开门见山抛出我想了解的问题,今年的黄河壶口瀑布成了碧水倾泻,碧水东流,我们准能集团的生态治理,是不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由黄变绿也做了很多贡献?
郑海峰点点头:“我们用40多年努力,完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貌的改变。黄河变绿虽非准能集团一家努力,但肯定也有我们的努力。”
我后来看到一组组数据:上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到92.5%,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量高达1.88万吨,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达1亿吨以上,约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年入黄河泥沙总量的十六分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喻为“地球癌症”。而鄂尔多斯高原的年降水量平均仅为408mm,蒸发量却有2100mm。稀少的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风蚀沙化极为严重的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最高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18000吨。
矿区良好生态引来国家二级野生动物赤麻鸭 ▲
郑海峰说:“我刚到这里时,准格尔旗原生地表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度不足25%,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别说找到一片绿洲,就是树,都很少见。”
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但偏偏这里还是我们国家珍贵的“能源流域”。这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划定的162个国家煤矿规划矿区中,有58个位于黄土高原。黄河“几”字弯内的准能集团位于黄河上中游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黄土高原的边缘与库布齐沙漠东部边缘。站在中国沙漠分布图前,就能清楚明白这片土地的生态之战有多么严峻。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是3.21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在虎视眈眈北进;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1.61万平方公里的库布齐沙漠,年年可以在西北风的助力下,无所忌惮挺进每块绿洲。
准能集团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煤矿金三角”区域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炭生产企业,所以,对于准能集团来说,矿区的环境治理,直接影响着黄河生态。
准格尔煤田开发筹建处从1976年组建,一直到1989年,煤矿项目才算尘埃落定,当时国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一边有效开采,一边保护并改善当地生态。如何既保护生态,又实现高质量发展?准格尔项目建立之初,经过慎重考虑,抛开因煤而兴、因煤而富的思路,打破“能源企业只做能源”的狭隘观念,最后达成了煤田开发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同等重要的理念。
从煤矿落地,生产和生态,就成为了准煤公司两手抓,两手硬的必要条件。当第一锹煤挖出,矿区规模性、规划性复垦绿化也便同时开始了。准能集团将生态建设作为公司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同步发展。
但难题横在了创业者面前。在高原地表扰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重建,当时,国内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追求科学的采掘方法,尽量建设对生态的扰动。
郑海峰说:“在煤田开发之初的1991至1995年,我们就启动了对矿区生态重建的科研。我们与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组成了生态重建研究组,开展了‘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准格尔煤田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示范工程的示范试验研究》。这项研究从适宜性植物的筛选、生态结构模式的建立、农业及林业复垦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等6个方面出发,为生态重建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准能集团摸索出了一套生态建设的蹊径,即“采-复-农-园”。采,即采掘;复,就是实现生态再造,打造局域生态系统,实现既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农,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打造立体生态农牧业;园,即打造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实现多维度遗迹保护,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准能集团摸索了40多年生态建设的经验。矿区生态重构技术与实践已成为准能集团生态建设的经验。
在生态重建技术体系中,控制水土流失最关键。郑海峰指着一幅图介绍说:“在宏观防御体系上,要整体包围分层拦阻泥沙。为了控制水土流失,黑岱沟露天煤矿借鉴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将整个露天煤矿视为整体,在建设用地边界自然水流出口修建坝体工程20座,使矿区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确保矿区范围内的水不会流向外界;在矿区周边的上游布设拦洪坝,拦泥蓄水防洪、保障矿区生产建设安全;下游布设拦渣坝10座,避免流失的水土淤塞河道;在生产作业现场,排土前在排土场底部沟道内逐级修建临时性土坝,拦截上游来水对下游排弃物的冲刷。此外,北排土场、东排土场、西排土场还修建临时性拦水坝16座,自然冲沟沟底修筑有透水石堤。这样一来,矿区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点点头:“黄河的泥沙主要产生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到晋陕大峡谷地带,而准能集团正好位于这段位置上。准能集团的生态建设好了,水土流失控制住了,黄河的水至少就能多一分清澈。”
郑海峰指着墙上的图:“你看这幅鸟瞰图,这是黑岱沟露天矿的北排土场,最上面是不是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
我笑:“像乌龟的背!”
“这叫径流分散控制技术。我们将排土场整个汇流面积分割成 50×50或100×100的小区域,化整为零,可以将地表积水限定或拦挡在这些区域内,区域内的地表积水最终就可以渗入贮存到表层土体内。我们的排土场平台,整体形态为中间低、四周高,坡下有排水沟,农田边缘挖挡土墙,向内反坡、向内汇水,最大限度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蚀。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分散径流,分区防治,坡面采取‘鱼鳞坑+乔灌草+截排水’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你如果到过这些排土场,就能看到这些土地上的排水沟、排土墙。”
“单纯用堤坝控制住水土流失还不行。其实控制水土流失最好的办法是植树造林。排土场上的土地虽然修整过,但要种植树木或者牧草,还需要改良。复垦初期,我们先以胡秃子科和豆科植物为先锋牧草,这种草可以固氮;经过3到5年时间,土壤肥力恢复,才能进行农作物栽植。我们还要增施有机肥、磷、钾化肥,或就地取材施用粉煤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这样才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当然,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和土壤有机培肥相结合的技术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结合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及排土场土壤性质分析,研究土壤剖面阻渗层、蓄水层、保水层构建技术,构建‘海绵土壤’技术体系。”
“绿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从1991年起,我们历时4年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生态重建试验区进行研究。从1993开始将科研成果在排土场进行实践,在工程探索中不断完善技术与治理模式,现在,我们的复垦技术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土地复垦成熟后,也不是什么植物都能栽种成活。漫山遍野种植树或者草,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我们输不起也赌不起。我们先后实验了几百种植被,经过不断筛选淘汰,确定了最适合矿区生长的60余种植物,比如苜蓿、新疆杨、樟子松、油松、山杏、沙打旺、紫穗槐、沙棘等。种植过程也很讲究,要在空间上形成草、灌、乔相结合的混交配置,建立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和乔灌草型四种较为科学的生态结构模式,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种、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增加矿区范围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化。”
郑海峰悠悠地说:“从1990年到现在,快三十年了,中间有三年离开过,我基本就在环保部门,可以说搞了一辈子生态建设工作。三十年,我见证参与了准能集团的水土保持、生态重建、现代农牧园建设、打造矿山公园。”
我问道:“在准能集团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郑海峰思索了一下,回答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无论是生态环保,还是绿色发展,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绿色矿山建设的财力保障。1996年到1999年,当时煤炭市场低迷,企业经营效益很不好。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坚持认为,复垦绿化带来的是长久效益,矿区生态恢复工作不能因企业经营效益的起伏而受到影响。为确保复垦绿化资金的稳定投入,基建期时,我们便列出绿化费用专项资金;投产后,确定了吨煤提取0.45元绿化资金的机制,保障资金的持续投入。随着矿区生态治理标准的提高,准能集团根据生态治理和恢复需求,在吨煤提取绿化费用的基础上不断追加投入,上不封顶,保证不留欠账,这才保证了复垦不断、绿化不断。百年树人十年树木,绿化不是一日之功,40年来,我们公司累计投入复垦绿化资金将近17亿元,这才有了今天3340多公顷的复垦绿化面积。你知道,17亿元不是小数目,但话说回来,准能集团是国家企业,必须担负国家责任!”
我看着郑海峰。他目光炯炯有神,语气铿锵有力。
在准能集团采访的几天,清晨和黄昏,我都会到准能宾馆附近的公园走走。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小公园。设施虽简朴,却杨柳成荫,花草艳丽,曲径通幽,很是怡人。
于是,我问他:“现在薛家湾有多少公园?”
郑海峰抬头思索了一下:“不算矿区内,有11个。1999年,准格尔旗政府才搬到薛家湾;2019年,职工住宅区随‘三供一业’移交地方政府。你看到的小公园,基本都是我们建成的。”
我又问他:“您认识一个叫王三宝的人吗,绿化队的?”
郑海峰很快回答说:“他是我师傅。你应该采访一下他,他是我们公司植树造林的‘土专家’。”
二、呼唤绿水青山
多年来,准能集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牢记“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在做实“绿色”工程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黄色·黑色
准能宾馆外的小公园有很多杨树,挺拔高耸,比水桶还粗,看起来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树龄了。清晨的阳光透过杨树林,落在公园里的小广场内,照耀着在《今天是个好日子》歌声中跳广场舞的女人们。男人则在公园里散步,或者在健身器材上安逸地磨肩擦背进行着体育锻炼。
公园里的大树下、草坪中,盘曲有黑色塑料管。这是用来浇水的。降雨量只有400毫升的塞外高原,这些树郁郁葱葱,是依靠灌溉成活的。可以想象,这背后有多少人工的付出。这里不像风调雨顺的江南,一场雨,植被就能如春笋一般拔节生长。准能的每一片绿,都来自不易。
在准能集团走访的几天,我一直在寻访一些年迈的职工。因为,他们目睹过这片土地原来的样子。我想通过他们的眼睛和回忆追述曾经的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貌。
今天,无论走在准能集团矿区还是生活区,触目可及的都是绿,与内地很多城市一样的绿,一样的花花草草,一样的绿草如茵,一样的杨柳依依。这繁荣昌盛的绿色让来到这里的人会不假思索地误以为,也许,这或许就是这片土地本来的样子。
如果这样想,那么,我们会无视准能四十多年为生态建设所做的努力。如郑海峰所讲,当时薛家湾原始地表植被覆盖度不足25%,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悲观的数据。
当第一代准能人踏入准格尔矿区的时候,不管是从地表地貌还是降水量,这里都不是理想的农耕之地。自古以来,薛家湾人靠天吃饭,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就连耐旱的土豆,长得也不过鸡蛋大,而建设者们见过最绿的植物是刚刚冒出黄土地的野菜。浑黄一片的高原之上,弥漫的是一种刻骨的荒凉,还有欲哭无泪的沉重的贫穷!
准能集团文化活动中心的展览馆,有一些建设者工作的老旧照片,他们身后,是准格尔煤田开发之前的黄土高原原始地貌。在沙漠与黄土高原衔接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一座座山光秃秃的,天地之间只有一个颜色——浑黄!
风沙之下,四季全无!
有一张照片,一直萦绕我脑海。一排低矮的“干打垒”(用泥土为原料做的房子)前,一棵高大约一米的小松树刺一样扎进了我的眼里。黑白影像里的小松树下,围着一圈土,松树大概刚刚被浇灌过。吃着旱井水、住着干打垒的准煤公司建设者,宁愿不洗脸不洗脚,也要把艰难储存的一点水留给那棵松树。他们多么渴望一片绿荫啊!有了绿荫,时光才有春夏秋冬,日子才有轮回的盼头!
是准格尔煤田的开发,打破了这片土地的荒凉、沉寂,也打破了觊觎这片土地的库布齐风沙的侵袭!而让风沙望而却步的是,建设者们挖走国家需要的“乌金”的同时,开始在寸草不生的排土场上开始日复一日地播下绿荫。
听说过一件往事:第一任准能集团“掌门人”宋瀚峰刚到准格尔时,有一位领导来视察。早上,他端给这位视察的领导一小盆洗脸水,领导一看水不仅是凉的,还是黄色的,伸出的手缩在半空。宋瀚峰抱歉地小声解释:天大旱,挖的大井没水了,水泵都在泥窝里,这一小盆水还是千方百计才找来的……
一个蓝天澄澈的清晨,我到宾馆外的一个小公园散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在晨练。我走近老者问,公园一人搂不过来的杨树何时栽种。老人打量着我,有些迟疑。当他得知我想写文章时,态度瞬间有了转变。他悠悠告诉我说,他是1989年来到薛家湾的。当时的薛家湾只有一棵树,一棵老柳树。
“那棵柳树现在还活着,就在公司大楼前,上面还系着红布。那是这里最老的树了,所以当地一些人认为树有神性了。”一棵历经一百四十多年时光,穿越过无数次狂暴风沙袭击的老树,可不正具有百姓渴望的“神性”!
我想象着,茫茫黄土高原上,一树独秀的老柳树高挺的身姿。它在等待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在守望一个高原的寂寞。
离别前一天下午,我专门去“看望”了那棵见证百年薛家湾变迁的老柳树。老树直径大约一米多,枝繁叶茂,果然如老人说的,树身上围着红布。上面挂着的木牌介绍说,老树大概栽种于光绪十一年左右,是当时走西口的山西偏关郝姓人氏栽种。老柳树是这块土地最古老的树,难怪当地人便把它当做“神树”来膜拜了!
准能集团的第一代建设者就在这样的黄土漫漫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开启了准格尔煤田的开采重任,也开启了一场拓荒黄土高原、重建山河的生态之战!
2.白色·绿色
为打赢这场生态建设之战,早在1989年,准煤公司就设立环保管理机构,并成立了专门的绿化养护管理技术队伍。
1997年建立环保办,2015年设立环境保护部。
王三宝,是准能集团的第一代绿化者。
准能集团新来的后生们未必认识那位叫“王三宝”的老人,但准能集团职工生活区、一个个排土场上高耸的树木,如果这些树有灵,他们一定认识这位老人的面孔。
老人坐在我面前。他顶着一头雪落山峦般的白发,这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其实,他才67岁。但他思维敏捷,言谈举止有风一般的干练。
他就是王三宝。
1976年,21岁的王三宝在准格尔旗治沙站参加工作。因为有多年治沙经验,1991年,他被调到设备维修部。
“那时候的风沙真大。当时机关还在活动板房办公。我在设备维修部当焊工,一起风沙,打得眼睛睁不开。”
王三宝是本地人,对于风沙的日夜施虐,他有更多的经历。风沙狂暴而来,遮天蔽日、拍打门窗、登堂入室,不仅可以吞噬家园,还能无情抹去一切文明。对绿色的渴望,他更迫切。
1992年4月,绿化组成立,专门负责绿化养护管理。这支队伍一个组长,15个“兵”。组长是王三宝, 而15个“兵”全是女兵。她们是因煤矿占用薛家湾的土地“以工代偿”而被安排进入煤矿的。15人中,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2人,其余大多为小学文化。
王三宝什么也没说,带着这支“娘子军”出发了。
一开始是生活区绿化。按照公司要求,他带领“娘子军”见缝插针地在生活区种树种草。
“当时薛家湾的树非常少,只有极个别的几棵树是当地老乡种下的。”
这时,黑岱沟露天煤矿还正在剥离土层。北排土场刚刚堆砌而成,王三宝便带着他的队伍上去了。从1185到1275(指海拔,每15米高会造出一个宽约40米的平面),王三宝带着这群“女兵”,日日夜夜刨坑填埋,种下了他自己也数不清的白杨、油松、杜松、侧柏、榆叶梅等树木。
当平原上庄稼人恨不得用“除草剂”灭掉所有恣意横行庄稼地里的荒草时,王三宝却在层层排土场的斜坡上种植乔灌木山杏、苜蓿、沙打旺、紫穗槐、沙棘等。这些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固氮能力,根系发达,有较快的生长速度,易成活。
1993年,矿区新栽的杨柳树生根发芽了!
1994年,花梨木、针叶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
看着一棵棵树木成活,一片片成为绿荫,王三宝笑了。
“其实,准能集团有今天的生态成果,不仅仅是绿化队的功劳。一代代准能人,都曾参与到种树的大军中来。那时候,一到周末,职工们就去种树。很多人带着孩子。星期天,孩子没人看。当时是单位分片种,我们负责指导。坑挖得合不合格,树埋得是不是规范,坑围得行不行,领导叫我们一行一行检查。这里干旱缺水,下雨也少,如果坑挖得浅,树就活不了。一年青,二年黄,三年成为干树桩,如果种不好,不仅浪费树苗,影响绿化进度,还得返工,所以我们查得很严。”
“树栽下去,还得浇水,得浇两遍水。公司派了拉水车,能拉到排土场,但到排土场后,我们就得挑着水桶,一棵树一棵树去浇灌;到了七八月,开始修剪、打药。”
从职工生活区到矿区距离有二十多公里。那时候交通不便,一开始,王三宝坐通勤车到矿区,再步行到北排土场的植树区域,一天下来等于步行一百多公里。每天他用双脚丈量排土场的距离,等于每天在“长征”,在行军。1996年,他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开始每天骑着摩托车跑。早上6点上山,晚上9点多下山。早出晚归的他,在家属院住了十多年,很多邻居却不认识他。
多年来,他一直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当天干的活儿,当天要检查一遍。哪排哪行哪棵树有问题,他一一记录下来;第二天该干什么,锄草、修剪还是浇灌、打药,他必须提前安排好。
一年四季,他奔走在矿山的一个个排土场上。春季,要组织工人挖坑、种植、浇水;夏季,为树木除草、喷药、剪枝;秋季要做好浇灌、防寒、防火;到了冬天,不仅要总结这一年的工作,还要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2000年10月,王三宝年迈的母亲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他的老家在沙圪堵镇纳林村,距薛家湾六十多里路。那天早上5点,家里人跑到乡里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母亲病重。
“如果晚打一个小时,我又上山了。那些年,我经常是6点出门,晚上9点、10点才能回家。老家人知道我的习惯,所以才会在早上5点多打电话过来。”
接到电话,王三宝骑着摩托车赶紧往回赶,但还是迟了。到了村口,村里人告诉他,他的母亲已经走了!
2003年3月,他的父亲得了肺心病。他回家看了两次,因为开春了,植树任务重,他不得不回到单位。他需要对每年植树情况做出预算,种什么树,种多少棵,做好预算后报给公司,领导批了采购回来。
那天清晨,他在春寒料峭中与父亲告别。父亲当时正睡着,他因为牵挂着种树的事,悄悄看了看熟睡中的父亲,站起身走出了家门。后来他听家人说,父亲一醒来,听说他走了,把脸别向墙面,说了三个字:“我瞎了!”
“老父亲对自己的身体有预感,觉得我走了,是把个主事的人走了。”
“那天下午,我就心烦得不行,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到了晚上,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想着,明天要不先回家看看。”回忆到这里时,老人眼圈红了。他哽咽着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很遗憾、愧疚。那时候,家里穷,父母养育我不容易,可是,母亲父亲,我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父亲的去世,让王三宝心痛了很久。他有一年多不理发,不刮胡须。他用手比画了一下:“我当时留了半尺多长的胡须!”
2003年,一些职工转岗来到绿化队。一些职工认为种树丢人,而且每天头顶日头,两脚黄土,且风吹日晒非常辛苦,提不起心劲儿。为了让他们尽快喜欢上种树,王三宝与职工一一谈心,告诉他们,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何况,他们是在做一件造福子孙、改变山河的大事……
二十多年过去,山成林,树成荫,绿色扎根这片土地,王三宝的头发全白了。
提到种树经验,他滔滔不绝:比如松树与杏树搭配可以减少虫害;榆树、槐树运输来,储存时不能泡水多了;沙土与黏土栽植不同;种植的物种在时间上采用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布局上有经济植物区、生态植物区,形成了不同种、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增加了矿区范围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化;先恢复生态,让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得到恢复,这样,长久的收益就是地貌的恢复和雨水的最大化利用……这些经验,是他一遍一遍摸索出来的。
绿化,是他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他一生最丰厚的积蓄。
2015年,王三宝退休了。绿化队聘他为技术指导,他退而不休,继续奔走在准能集团的一个个排土场上。
2021年,王三宝获得了准能集团“百名杰出员工”荣誉。他打开手机让我看他获奖的照片,一脸的骄傲。
3.火红的青春
王三宝之后,接过绿化接力棒的是包全民。
第一次见到包全民,是采访准能集团现在的绿化队队长段国君时。在楼道里偶遇包全民,陪同我的工作人员说,他是以前绿化队队长,第二代绿化者。
包全民是蒙古族人,在大学学的是园林专业,2003年毕业,来到了准能集团,担任了绿化队的技术员。当时,正好公司很多职工转岗到绿化队。正如王三宝说的,绿化队虽有六十多人,但大多是女人。
第一天走上排土场,包全民跟着的人正是老班长王三宝。老班长陪着他一边查看工作场地,一边为他讲述矿区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听着老班长的讲述,看着眼前这上千万平方米的排土场地,包全民瞬间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刚来时,包全民主要搞绿化计划、设计、预算、现场施工等工作。但因为他是绿化队的“青壮劳力”,每次植树时,扛树苗、浇水等重活儿,他都会在一群“大嫂大婶”的热切呼唤中走到最前面。他年轻,又是男人,他别无选择。
天当房、地当床,他们的厂房就是一个个排土场。每天,他要步行上山,下山再步行回来。2003年以前,大多时候,他坐火车到矿区。早上7点10分火车从薛家湾发车,下午4点半往回走。火车一天只有来回一趟,误了点,就只能住在矿区的宿舍里。“尤其每年4月1号到6月1号,因为植树任务重,我又是技术指导,常常误点回不了家。”
“绿化工作季节性强,树苗买回来,所有职工都要去种树。就这,人手还是不够,我们就雇一些民工。”
那时候沙尘暴说来就来。排土场平展展的,连个躲避沙尘暴的沙窝都没有。他们只能直面沙尘暴,硬生生让沙子黄土坷垃敲打。女人们包着头巾、纱巾,男人们没有头巾,只能硬扛。一年四季,他们的头发里、衣服里,全是沙土,人身上裹一层沙土。到了七八月,太阳毒辣,这边很少下雨,身上晒得一层层蜕皮;一下雨,身上的沙土又滚成了泥丸。沙尘暴过去,他们一边跺着脚咒骂鬼天气,一边努力种树。树种多了,沙尘暴才能慢慢少了。
最苦的还不是躲沙尘暴,而是躲突如其来的暴雨。那时候天气预报还不太准,而黄土高原上的大暴雨来得毫无征兆。一片乌云翻卷而来,大雨便会顷刻如注倾倒。无遮无拦的排土场上,他们成了暴雨恶狠狠袭击的对象。下山是不可能的,那么远的路程,根本来不及。他们只能挺立在排土场上,任暴雨浇、浇、浇,浇透衣服,再浇透身体。连五脏六腑都是冰凉的。
“有一次暴雨来了,排土场上正好停着一辆拉水车。你能猜到拉水车下几平米的地方躲了多少人吗?躲了几十号人!一场雨三五分钟,能躲;但雨下得急,地上一会儿就流成了河,排土场因为种树需要蓄水,没有排水沟,工人们就只能挤着坐在或躺在雨水流成的河里。其中有很多女人,有的女人还在生理期!”
“你们怎么不带一些雨具上去?”
“我们上山,一般都扛着树苗、铁锹、水桶等种树的工具;再说,雨伞根本就挡不住排土场上的暴雨或风沙。”
我端详了一下包全民。他有一张浅棕色的圆脸,头发直立。蒙古族人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纯净、明快的色彩,但他穿了一件黑色的带着蒙古族绣花元素的T恤衫。我问他,是不是喜欢黑色。他说干了19年绿化工作,每天下现场,风里雨里,日晒雨淋,穿别的颜色不耐脏,穿黑色已经习惯了。
复垦后的土地,种什么植物容易成活?为了实地考察、研究,包全民硬是靠着两条腿跑遍了矿山的各个排土场。他查阅了大量当地地理、气候与植物生长资料,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情况,做了大量尝试。2004年,包全民撰写了《排土场地适应种植植物种类》,摸索出了最适合于矿区排土场地种植的植物种类如紫穗槐、欧李、樟子松等等。这些植物的栽种成活,不仅可以绿化排土场,也为野生动物如野兔、蛇类、鸟类、蛙类、鼠类及各种昆虫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005年,包全民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共同完成了《排土场土质与植被恢复情况》的研究,此项研究结果证明了可以利用黄土覆盖废弃层,只要达到1.5m以上的厚度,就完全可以实现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他与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等人共同研究《煤基生态环境修复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技术》,结果证明:利用粉煤灰作为土壤改良剂的试验在生产中起到增产、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将粉煤灰变废为宝,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005年,包全民接过王三宝的绿化组组长职务,2009年,他担任后勤服务部副经理。2013年,他担任后勤服务部党支部书记兼绿化队副队长。这时候,后勤上很多事情他得处理,但他仍然奔波在绿化工作的第一线。每年年初,土地还没开冻的时候,他要着手准备新一年绿化场区的设计工作,制作平面设计图、效果图,做好绿化规划、工程预算等。到了春、夏植树季节,他又要忙于苗木的检疫、挖坑、植树。白天,他带领着上百人的绿化队伍,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挖坑,怎样种树,怎样浇水;晚上还要写记录、划工、计划第二天的工作。
19年,他用脚步丈量一个个排土场。准能集团7个排土场,不论哪片林地的位置、哪块复垦区的面积、种植有什么、作物的生长情况,他都能脱口而出。
从2012年开始,绿化队新增了复垦区种植生态农业的任务。包全民带领绿化队工人,像一位勤劳的农夫,从平整场地、翻耕耙地、拾捡石块,到播种施肥、浇水锄草、收割晾晒,他精耕细作着每一块排土场上的土地,完成了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上2000余亩农田的种植。
2022年3月31日,他担任生产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离开了绿化队。
从2003年到2022年,包全民把青春奉献给了脚下这一片片黄土地。
问及包全民的荣誉,他站起身,从桌上拿起一沓没有包红色封皮的荣誉证书递给我。“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还真不少。厚厚的荣誉证书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脚踏大地头顶烈日换来的,这是火热的青春,更是流淌的热血!
三、缔造金山银山
要使绿水青山底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生态准能品牌更亮,聚焦“双碳”目标,形成“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明确“推进两个融合、打造四个示范、走好两条新路”发展目标,着力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上求创新、谋发展,通过拓展多元转换路径,推动发展“生态+”方式贯通工业、新能源、农牧业、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系统保护,产业化开发、一体化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动准能集团“1217”发展规划的落实,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紧紧围绕矿业展示、百果体验、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和户外体验等功能区,在持续打造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体验式矿山工业旅游基地。
——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
1.绿色变奏曲
如果说,植绿、覆绿是2012年之前准能集团实现“生态准能”的第一步,那么,“由绿变美”发展旅游业,“由绿变富”发展农牧业,则成为2012年以来的准能实践。
包全民、段国君、马玉正等,都是“由绿变美”“由绿变富”的“前沿阵地”的实践者。
2022年4月1日,段国君担任了绿化队队长。
见段国君那天,我在生产服务中心办公室等着。一个男人一边风风火火走进办公室,一边粗喉咙大嗓子问:“谁找我?”
我抬头看他:褪色的黑色T恤、黑裤、黑色运动鞋包裹着的人非常壮实,麦色的脸上眼睛非常有神,头发似风吹过的乱草;黑色的T恤上汗迹斑斑,黑色运动鞋一圈沾满了泥土。来人年纪大约四十多岁。
我说明来意。
2005年,大学毕业后,段国君便到了准能集团。一开始在房屋物业管理公司园林绿化队;2016年6月,物业公司并入公用事业公司;2019年1月,“三供一业”移交地方政府后,他到了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
他直爽而骄傲地说:“近十几年的职工生活区(中心区)的绿化,我还是最清楚的。”
我说:“我上午去露天印象,看到那么一大片杨树,那是什么时候栽种的?”
段国君说:“你看到的是新疆杨。露天印象是矿区最早绿化的地方,90年代种的。当时公司提倡的主要是绿化,所以当时主要种植防风林、灌木乔木。我们现在的绿化已经提档升级了,不仅仅要绿化,还要向绿化要效益,那种杨树已经很少种了。我们现在不仅要打造花园般的矿山,实现由绿变美,同时还要发展农业、牧业、旅游业,让美产生价值,让绿产生效益,实现由绿变富。我们改种梨树、桃树、苹果树,有二十多个品种,这样不仅起到了绿化作用,也产生了经济效益。2018年之后,我们开始规模化种植小杂粮什么的,今年种植了48个小品种,21个大品种。光西红柿,我们就种了6个品种。”
说到这里,段国君停住了:“这样吧,我带你到我们矿上走走,你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车行驶上一条路。段国君指着路边的植物说:“我们现在走的路叫六队路。这里是我们的复垦区种植基地,路边的树是金叶梅、紫叶李,都是景观树。”
我们先到了位于黑岱沟露天煤矿的一个小公园。公园没有名字,段国君称之为“内排土场小公园”。公园内有红绿相间的彩虹道,有木质的长廊,有茵茵旺盛的草坪,还有一个映着天光云影的人工湖。
段国君打开手机让我看一幅照片:“这是我们‘天眼’拍摄的一只鸿雁。现在这里生态好了,很多鸟回来了。”我想起郑海峰的话:“当时这里一片荒凉,鸟无其树……”
绿色,意味着什么?是幸福,是吉祥,是安康,是欢乐,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安逸。对于绿色的渴望和理解,准能人更深刻一些。是的,是生态的改变迎来了鸟的回归。鸟,这自由的天使,它们有翅膀,不同于人类,它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园。
“不仅仅有鸟,还有野兔、狐狸等好多动物。我们在这里建这个人工湖,就是为了给它们一个水源地。”
公园内有两栋温室大棚。段国君说,这是旅游线路的“采摘园”。大棚外的大片的红色月季花开得热烈而妖艳,大棚内的黄瓜挂着沉甸甸的果实。段国君摘下一根黄瓜,递给我。我与同行的人分开,拿了一截。咬一口,水灵灵甜丝丝——这是高原绿的味道。
大棚后面有一小片果园,段国君摘下一个李子递给我。李子鸡蛋大,我担心没有成熟,酸,不敢吃,于是把李子作为高原黄土地给我的礼物放到了包里。
我问段国君:“这么多的黄瓜,如果游客采摘不完,剩下的走市场吗?”段国君笑说:“不走市场,走食堂。”他担心我不明白,解释说:“我们会把采摘的瓜果梨桃送到职工食堂,职工们只需出五毛钱就能买到一份凉拌黄瓜。食堂就是收一点油盐钱。”
我们的车不时会遇到一个小公园。比如有一个小公园内,有红船,有俯首的牛等造型。问公园名字,段国君说,这样的公园很多,但大多还没有名字。
准能婚庆文化公园 ▲
北排土场的1275平台上,这里是复垦时间最早、治理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排土场。上世纪90年代,这里开始边排边治理,2005年基本完成了复垦任务。这里的绿化面积216万平方米,主要种植新疆杨、油松、山杏、紫穗槐等30多个科属的100多种植被。这里除了树木等植被外,还种植了200亩生态试验田,也就是段国君管理的“生态王国”。
北排土场也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公园。这个公园面积5388平方米,内有一个面积3152平方米的人工湖,准能人称之为“北排人工湖”。北排公园2019年建成,是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规划景观之一,亭台楼阁,湖光云影,环境比内排土场的小公园还要清幽。我笑:“这里适合年轻人谈恋爱。”
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段国君骄傲地说:“我们有专门的婚庆文化公园。去年,我们集团就组织了一场百对佳偶集体婚礼。”
我们来到1260平台,这里种植有20亩糯玉米、96亩土豆。我笑着对段国君开玩笑:“你是这里的农场主!”
段国君笑:“我只是种植、管理。糯玉米、土豆,成熟之后会送到食堂,与刚才的黄瓜、西红柿一样,职工花很少的钱就能吃到时令蔬菜。”
站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看到绿树环抱下的黑岱沟煤矿办公楼、炸药厂、设备维修中心、矸石发电公司,还能看到坡面尚没有绿化的1300平台。
段国君指着远处的山峦说:“在这里,你能看到原始地貌与准能排土场地貌的区别。”
近年来,准格尔旗政府也在大力推进绿化工程,但原始地貌的形状与改造后的排土场还是不同。排土场没有山顶,是一层层平台;而原始地貌却是当地人形象称呼的“鸡爪子”山;这些“鸡爪子”山绿色覆盖程度显然也没有排土场更浓郁——这是准能人几十年汗水浇灌后的绿,是沧海桑田的巨变啊!
1200平台上是85亩瓜果蔬菜。西红柿已经搭好了架子,哈密瓜也正开花。
我听到段国君在接电话:“对对,能用大坝水的,就不要用黄河水……”挂了电话,段国君跟我解释说,黄河水贵,且没有污染,吃的东西,灌溉就用黄河水,要保证食品安全;大坝水是多年来雨水汇集形成的水池,而且在黄河大桥的铁路下,为防止对桥的影响,也需抽出,大坝水不需要出费用的。但担心大坝水有一定污染,他们就用来浇花花草草。
我留意到大片大片的土地蔬菜地里,盘着细细的水管。为了省水,这些蔬菜都是用滴灌来灌溉的——高原上的瓜果飘香,真是来之不易!
今天,准能集团除开发小杂粮种植基地3000多亩外,还打造了近百种水果品种的千亩果园、秋景赏叶的千亩彩叶林、春景赏花的杏花林等。
站在准能集团的天空下,目光所及,天蓝地绿;迎风轻嗅,瓜果飘香。如今,周末的准能职工可以携妻带子,走进一座座小公园,享受绿色自然带来的惬意,幸福感自然显著提升。
2017年12月15日,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通过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的评审,准能集团成为鄂尔多斯第一处、国家能源集团首家获得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资格的单位。这成为准能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一张国字号名片。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被纳入准格尔旗旅游开发规划范畴,形成了“准能集团+国家矿山公园+准能文旅集团”的文旅联合体,搭建起了准格尔旗工业旅游合作平台。如今,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开始走进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
我们来到婚庆文化公园。公园占地26.8万平方米,是集爱情文化展览、婚庆外景拍摄、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这里是独具特色的爱情打卡地,也是为准能集团职工及家属打造的婚庆打卡纪念地。我留意到,门口有“许百年之约,成旷世伟业”的对联。烈日下的婚庆公园门口两侧,有两个大大的酒瓶模型,上面写着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牵缘、结缘、准能缘、圆缘。
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这是2012年公司确立的准能文化核心内涵。我感慨,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不仅承担了其央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责任使命,也创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恢弘史诗!
2. 点绿成金
那么多复垦后的土地,不能仅种树种草建设公园,准能的谋划者想到了农业、牧业、旅游业。他们不仅向复垦土地要景观效益,还要经济效益,实现由绿变富。
2012年,公司在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矿区复垦绿化工作基础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产业设施农业、农业种植基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准能集团创新绿化特色模式,与准格尔旗政府共建生态发展公司,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把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干预融入到共同组建的公司经营活动中。
2016年,矿区生态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开始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景观防护林、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022年6月15日下午,我见到了矿区生态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马玉正。马玉正大概五十多岁,面容清癯、行动迅捷,但不善言谈。
1988年,马玉正大学毕业。当时,准格尔煤田开发项目立项,与很多大学生一样,他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背着行囊来到了这里。他与6个大学生一起住在公司最早建成的乌兰小区,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间,要住7个人。客厅三个,两个卧室各两个。
住宿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饮食。马玉正回忆,当时薛家湾可以耕种的土地很少,即使种了,也是靠天吃饭。这里完全是黄土高原地貌,到处是中间高、边缘低的“鸡爪子”的“狼不吃”地。我笑,为什么叫“狼不吃”地?马玉正说,你应该看到了,出了矿区,没有经过复垦开造的土地,植被非常稀少。植被少,各种野生的生物就无法在这里栖息生存,狼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也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当时,蔬菜几乎吃不上。当地的蔬菜品种非常单一,只有土豆。想吃点新鲜的绿叶菜,需要到呼和浩特去买。当时,黄河大桥还没有建,到黄河边,需要艄公摇船渡河。即使买了新鲜蔬菜,回来也早已烂掉了。
当年吃不到蔬菜的马玉正如今担任了生态建设公司总经理。他可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了。
2021年,准能集团全面启动了“1万头牧牛,2万亩良田”的生态牧草项目建设,马玉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大概给我介绍了一下公司运营情况,说:“我带你走走吧。”
跟着马玉正我先来到了位于哈尔乌素外排土场的万亩草场千头良种肉牛繁育及育肥基地。牛舍分别建在两个第二、第三个平台,第二个平台前还有几个蒙古包。
千亩牧草在第五个平台,这里种植有苜蓿7100亩,青贮玉米种植2000亩。每年七八月,牛群会被赶到牧场内自由吃草。除了放牧,每年还可收割两三茬牧草,以备牛的冬天饲料。
准能集团在排土场打造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存栏2000多头 ▲
一排排牛舍,有的牛在牛舍外晒太阳,有的牛在牛舍里,懒洋洋的。马经理说,现在,存栏优质肉牛品种有安格斯,有西门塔尔,总共有2000多头。到了七八月,牛就被赶到牧草基地自己吃草,不用喂了。
有一排牛舍里,饲养员正在给牛喂饲料,满耳牛的咀嚼声。牛们从围栏里伸出头,埋头苦干,景象很壮观。
我问他,这些牛肉最后走市场吗?马总说,除了肉牛,我们还得留下适龄的种牛。剩下的牛肉,过春节时,给每位职工大概能发10到15斤牛肉。以后扩大了养殖规模,也许会走市场。
西排土场复垦造地1775亩,上面建有20栋温室大棚。大棚内种植的是巨峰玫瑰葡萄和樱桃。我走进一栋葡萄大棚,这些葡萄树已经“四五岁”了,一串串的葡萄正铆足劲儿生长着。不用问,这些葡萄会在中秋节出现在准能职工的菜篮子里。
黄土高原缺水,葡萄种植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一方黄河水7元,一方地下水9元,为了省水,每个大棚都装了滴管管道。即使这样,浇一遍水,还是在滴灌的情况下,一亩地也得八九百元。马总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可以采摘葡萄四五千斤,一斤10元,一个大棚产值是6万元,投入需要4万元。代价很高,但总归是产生效益了。央企必须有央企的担当,不能让复垦的土地闲置。
东排土场是小杂粮种植基地。基地门口巨大的废弃汽车轮胎上写着“准能生态园”的字样。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最近的一大片土地有150亩,种植的是糯玉米。马总说,这片玉米,每位职工大概能分20棒。
远处是一片茂盛的树林。马总介绍说,这里有3000亩杨树、刺槐、松树。早期复垦的土地多用来种树。近年来,公司转换思路,“以绿换金”,开始大量种植李子树、苹果树、杏树等经济树种。
马总带着我在生态园转了转。这里还养了300多只山羊、3000多只贵妃鸡。一些空地上,还见缝插针地种了一些菠菜、生菜、茄子、西红柿。我笑说:“马总,您现在再不用发愁没菜吃了。”
马总回答说:“是,现在条件好多了,再不用发愁没有绿色蔬菜吃。你看这些菠菜,都长老了。”
准能“绿色基业”不仅探索形成了具有准能特色的矿区生态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和“采-复-农-园”绿色协同发展格局,还加快转型升级,将工业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功能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了“生态+”多元产业。从绿化到美化,从美化到“生态+”,准能集团迈上了生态治理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高度。
农业、牧业、林果、旅游、棕地利用,多元产业实现了准能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同时,还探索出了一条“造绿储金、点绿成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以绿探金”的创新之路。
准能集团的目标是,做活绿色高质量发展文章,打造集畜牧养殖、林果生产采摘、光伏新能源、生态碳汇、红色教育、工业科普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如今,他们正为此目标而努力。
告别马玉正,我忍不住感慨:1976年之前,谁能想到薛家湾镇会发展成为一座高原小城?谁又能想到,荒秃秃的“鸡爪子山”会成为一片高原绿洲?谁又能想到,在这土豆都长不大的黄土高原与沙漠衔接地带,有一天能长出葡萄、李子等水果?谁又能想到,这里有一天会成为集红色文化、矿山遗迹、煤炭科普文化、特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示范精品旅游线路?
3.千人共植“初心林”
在准能的日子里,我留意到,准能集团的生活区,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比如皓月里、烟波里、翠微里、映碧里等等。不仅小区名字美,这些小区还各有游园,如桃源里游园、雪梅里游园、水晶里游园。这些游园曲径通幽,各种景观繁茂,蜀葵、月季开得正艳。在我看来,这是准能人向往绿色诗意生活的外在表达,也是一种诗意的追求。
从“黑岱沟”“哈尔乌素”“沙圪堵”到“映碧里”“翠微里”“皓月里”,名字背后,是期望,更是奇迹。准能人用几十年的生态之战缔造了高原上“山青、水绿、景秀、物丰”的绿色生态品牌,提升了生活在这里的准能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2年“建设绿色矿山 共筑生态准能”义务植树活动 ▲
我走进晨曦中的映碧里小区游园广场。广场的一角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有茶杯,茶杯中还有半杯水——可以想象,这是某位退休老人,在此喝茶乘凉留下的。从黄沙茫茫时到这里创业,到诗意而祥和地在此生活,他们奉献出了最好年华,也迎来了最好盛世。
一对老夫妻在公园散步。我追上几步问老人:“我想请问一下,您知道这树是什么时候种的吗?”老者抬头看看大树,回答我说“是九二年吧”,他指着墙外的一行杨树说:“你看这排树,我当时还亲手种了。”
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全貌 ▲
我陪着老夫妻慢慢在树下的小道上走。准能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使得这里形成了特有的一种包容文化。在准能集团的生活区,每位华发满头的老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是背着行囊意气风发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一代人。
老人说:“我们刚来时,这里就像一个大工地。九〇年开始基建,厂房在建,家区职工住房也在建,到处尘土飞扬。”
老人背着手,走得很慢:“我们那代人,都曾拿起锄头、铁锹种过树。当时公司没有钱,义务植树是每位职工必须参加的工作。每天工作之余,职工们会种上1株到3株树,干完活、种完树才能收工。”他指着公园的老树说:“这些树,都是我们种的。”
“那时候,清明节前后,我们都要扛着铁锹去种树,既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又美化了环境。这个活动我们没有间断过。”
每位准能人,是生产者,也是绿化者。他们都懂得,要想安心生产,就得老老实实提前谋划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陪同我走访的生产服务中心团委书记刘惠敏,7岁跟随父母来到薛家湾,在这里生活长大。她告诉我,每年集团公司都会组织植树造林。
2020年12月29日,杜善周走马上任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坚持开采一片、治理一片、绿化一片的开采理念,造福一方百姓;坚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美化一片的绿化复垦理念,改善一方水土。杜善周接过了建设新准能的接力棒。
2022年4月12日,又是一年植树时,准能集团近1000名职工,在黑岱沟露天煤矿24000平方米内排土场种下了樟子松5119株。开展义务植树是推进矿山绿化的有效途径,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植树是植“富”,造林乃造“福”,要把开展义务植树的好传统、好做法延续下去,让全体职工都参与到打造“生态准能”的工作中来。
这样的植树活动,已经是第七届了。7年的千人植树活动,准能集团累计种植各类树木6万株,种植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准能每位职工都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在准能的“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中,其中一翼就是绿色生态经济;而“七个准能”中,他们把生态排到了第三位,足见生态建设在准能的重要性。
对于董事长杜善周来说,再忙也不能错过植树节。来到准能集团的两个植树节,他都亲自参与和职工一起种下了一片绿荫。
千人植树,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林,这片土地何愁不绿!其实,每位准能人都是一株树。一万多名准能员工,那就是一万多株树,一人一年栽下一棵树,十年那就是十万多株;一代代准能人不断奋斗,把根深深扎进这方土地,何愁没有美丽家园?何愁脚下不会有崭新的绿洲!
截至2022年2月底,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面积达5万亩,形成碳汇林1226公顷,草地853公顷,植被盖度由25%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以上,植物品种增至240种以上,黄羊、猫头鹰、赤麻鸭、狐狸、猞猁、野兔……数十种动物选择在矿区栖息。
不得不说,准能集团这片绿洲,是一代代准能人用执着和坚持缔造的一个神话!
4.初心不改
准能集团的7个排土场中,内排土场最大,足足有2万亩。准能集团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就建在这里。
6月16日,我们来到准能集团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准能人根据这里的海拔称这里为1300平台。基地占地面积12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3平方米,2022年5月建成运营。这里有党史馆、廉政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馆、准能实学书院、党员活动中心等主展馆,是集红色教育、党性锻炼、廉洁教育、文化交流、实践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实践基地。
我们用一上午时间参观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后来看内排土场的规划布局,才知道,我们一上午走过的不过是1300平台的一个角落。按照规划布局,这里会有现代农牧产业园、果树试验示范园、生态文化园、低碳科普园、生态餐饮体验园、农牧文旅产业园区西区生态景观工程、生物多样性展示园、二号果园。千人植树的“初心林”也位于这里。2022年,准能集团投资2亿元,用于建设生物多样性公园、低碳科普园等项目。
因为1300平台海拔较高,在这里有一种俯视山河、令人心旷神怡之感。广阔的内排土场一眼望不到边,天边有一片片的树林,还有我渴望的莽莽苍苍的草原。准能人用人工实现了来到内蒙古的客人的一个夙愿——那是一片开着格桑花的碳汇草试验园。
准能集团曾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国家矿山公园、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获批首批40个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同时还获得国家8.4亿元资金支持。
在与准能集团领导的座谈会上,杜善周董事长谈到了未来准能的绿色产业发展。
这位准能集团的“掌门人”,不仅是一位担负国家使命的企业家,还是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关于“德和文化”著作,他写了厚厚四本。他多年在煤矿工作,对生态建设有较常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自己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忧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写在了自己的著作《正说德和》中:“未来,企业一定是治理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从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以及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中国近70万平方公里、约17个省市、大概7亿人被笼罩在雾霾中时,环保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雾霾的背后,煤炭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煤炭工业在支撑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一部分散煤的低效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后民人,利后嗣者也。企业越大,责任越大,越应该以‘礼义’相待。于是,科学规划和建设绿色矿山成为准能集团承担社会责任的着力点。一是矿山开采采用‘临时用地——采矿——复垦——还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开采——造地——整治——复垦——管理’链条,坚持恢复治理生态化;通过土地复垦,建立生态种养殖模式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农业采摘、农林产业深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在《正说德和》收录的《绿色为企业穿上新装》一文中,他写道:“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社会……用绿色为西湾穿上新装,也正是延续‘德和文化’中提倡‘学习以关爱国家为功德,以求社会和谐’的重要涵义。”
2020年12月,上任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后,杜善周把生态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两山”理论,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再度打响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态建设之战。
准能集团有6项珍稀级遗迹,12项重要级遗迹,8项一般级遗迹,这些矿业遗迹具备较高旅游资源价值、观赏性及开发利用条件。按照准能集团“1217”发展规划,公司将延伸煤炭产业链、文化产业链,通过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打造集矿山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休闲体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呼包鄂工业旅游高地、生态文化示范精品,把准能集团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矿山公园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中国“鲁尔区”,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宜居的家园。
“你们看过我们的矿山大卡车吧,那些矿山设备不仅是采煤的机械,我相信,它们还是新型旅游的罕见‘硬件’。我们准备在1300平台打造生态餐饮体验园,还要在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打造矿山遗迹特色餐饮吧,在那些大型的吊斗铲上布置餐台,让观光者体验不一样的餐饮风光。我们有很多设想,比如,给每位职工发放生日餐饮券,每人发500元,他们生日时,可以带着家人到矿山遗迹特色餐饮吧去用餐。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家属了解矿山机械,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的特色餐吧。我相信,会有很多远方的客人来此体验不一样的用餐环境,不一样的生态文化之旅。”
“游客多了,我们更有责任全力推动‘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和‘碳汇林’建设,不断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
杜董事长侃侃而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准能集团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一基、三山、五重、多园’发展思路,将复垦绿化费纳入生产成本,吨煤提取1到5元用于绿化美化,回馈大地绿水青山,全力建设覆盖矿区总量18万亩的绿色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园!”
今天,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正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文化助力矿山建设,倾情打造红色之旅、绿色之旅、矿业之旅、文化之旅、和谐之旅五条独具准能集团特色的矿山公园工业旅游线路。2021年,准能矿区作为准格尔旗唯一工业旅游点纳入了准格尔旗全域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近3万人。预计“十四五”期间,将吸引游客100万人,到2050年,吸引游客600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绿色政绩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最大政绩。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这一路走来,准能集团几十年如一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态环境建设是矿山企业的生存线,他们把生态建设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毋庸置疑,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责任、良知和担当。
我突发奇想,未来的某一天,这里,这个昔日十多户人家的薛家湾,会不会崛起而成为黄河岸边一座新型的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
2022年7月26日,在准能集团的年中工作会上,杜善周讲道,再造新准能,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战略抉择,未来,准能人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煤炭示范企业和世界一流露天煤矿,让新时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准能成为塞上高原上崛起的“百年老店”!这是誓言,也是冲锋号!
尾声 国家战略
在准能的几天时间,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的绿洲,这里的蓝天,这里人的微笑,还有这里无限的希望!
6月17日,我们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准能集团小沙湾水厂。这是我又一次看到黄河。果然,那天的黄河与我以前看到的黄河并不相同。眼前,碧绿的黄河之水正缓缓南去。
一条大河,承载了两岸多少人的悲欢,承载了多少岁月兴亡。
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流域是我们国家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游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要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保护黄河是千秋大计,是重大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之下,大河两岸,多少人站在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的风口浪尖,用生命用青春,甚至拼尽全力在完成着植绿使命、生态建设之战的使命!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想起那位扶棺入疆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他一路西行,一路植树,从北京到宁夏、从甘肃到新疆,万里风沙线硬是被一条泣血动天的绿化带阻断。那是一段悲壮而令人无限感慨的历史。
我走下河堤岸,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清凌凌的河水映照着火辣辣的太阳。
我有些捧不动手里的这捧清波。
生态之战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持久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和党章,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今天,这道风沙线上,有多少人在以一己之力、一生之力,栽种一丛红柳、一树胡杨、一棵杨柳,抗击着风沙,改“沙逼人退”为“绿逼沙退”,变荒原为绿洲!把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山西右玉,把“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塞罕坝,把一座座“鸡爪子山”到高原绿洲的准能集团职工……一代代植绿人,他们没有在沙尘暴施虐下做逃兵,而是迎风而上,大树一般站立在风沙线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创造出了一个个绿色奇迹!每位植绿人都是与风沙厮杀的战斗英雄,时代的英雄!
风沙起,战鼓酣!有风沙的地方,就有无数的植绿人迎风而上。盛世之下,这场旷世的生态之战,依旧任重道远!
离别的那天清晨,我拉开窗帘,一窗清澈的蓝拥抱着透亮的晨光,瞬间涌入房间。伴随着晨光涌入房间的还有几天来熟悉了的旋律。那是杜善周董事长亲自作词、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演唱的一首歌《准能》:
勇于奉献,创新争先,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准能再现草原雄风,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哦,草原雄风,那是天苍苍野茫茫的绿色之风、雄起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