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性探讨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2022-10-10

西部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来访者心理咨询咨询

李 龙

一、引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日趋严重,具体体现在对传统的心理咨询认识不足,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经常问诊于网络,寻求帮助和疏导。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具有及时、便捷、隐秘等特点,如果能在高校引进和普及,将是对传统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

e-therapy是早期的网络心理咨询,由Grohol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咨询模式,它是通过互联网在求助者与专业人员间实现同时或即时沟通,进行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信息互动过程。申腊梅、石向实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心理咨询活动的一种形式,心理咨询专业人士与来访者利用网络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技术进行互动,完成专业心理咨询可以完成的各种心理援助任务。熊敏秀、黄渊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以网络技术为媒介,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在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上,不同的研究者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即基于网络媒介,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运用咨询技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心理咨询越来越被咨询师及社会公众所接受,赵晨颖等调查发现国内普通民众和心理咨询师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持积极态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未来建设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王浩、赵旭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之所以愿意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多是因为其具有便捷性、匿名性等特点;王志静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网络咨询的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但对于网络咨询中会出现的风险(如信息泄露、咨询的有效性等)存在担忧;李庆梅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近六成学生能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四成学生抵触网络心理咨询。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仍存在不同看法,探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可能的开展形式、咨询方向、有效性如何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适用性、时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拓宽高校心理育人路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招募13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被试均为有过网络心理咨询经历或者未曾有过网络心理咨询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其中已求助被试7名、未求助被试6名。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编制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2名被试进行预访谈,修改和完善后形成正式访谈提纲。

正式访谈提纲为:您如何看待网络心理咨询,它能给您提供什么帮助;您认为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您认为哪些人能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您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适用人群有哪些;您认为网络心理咨询适合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效果如何。

2.研究程序

选择安静的教室,向被试说明研究目的,并告知研究的匿名性和对访谈资料的严格保密性,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征得其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时间每人20~35分钟。

3.资料整理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资料转化成文字,包括被试的非语言行为,资料分析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编者注)。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形式、服务提供者、适用人群、适用问题及效果五个维度上得到以下结论。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与作用

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是探讨大学生在寻求及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学生使用过或者希望实现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采用文字对话、语音、视频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二是通过电子邮件或心理网站留言、私信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方式很难得到及时回复,也可以称之为延时对话。

通过分析调研资料可将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解决,如解决心理问题、寻求指导意见、改善情绪等,几乎所有被试都提到了网络心理咨询的这种作用;另一类是个人成长需要,包括了解自我和职业规划两个方面(见表1)。这与姜巧玲、王小凤的研究结果相符合,他们发现大学生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多关注于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学习、自我认识等问题。

表1 对网络心理咨询作用的编码和频次

(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者及其适用人群

在学生看来,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者,提及次数最多的是心理咨询师;其次是心理系学生;还有人提到辅导员,而心理专家提及次数较少,可见被试对此了解不是很多。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适用人群是大学生,对于哪些人会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一些学生依然认为到网上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心理有病的人”,自己没病就不用去做心理咨询了;也有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可以去做网络心理咨询,遇到不开心的事、有烦恼了都可以去咨询一下。抱有前一种的观点的人比后一种观点的人多,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

(三)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问题及其效果

适用问题是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适于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的认知,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主要适用于两大类问题: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扰。这里的心理疾病包括专业上的心理障碍、抑郁、自闭等,也有大众一般认为的神经病;心理困扰则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以及使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的问题(尚未达到疾病程度),如人际冲突、恋爱问题、学习压力等(见表2)。

表2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问题的编码和频次

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持积极态度,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比线下心理咨询需要预约咨询快捷得多,遇到问题能够随时随地寻求帮助。但也存在一些顾虑,比如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心理咨询师的水平、咨询过程的规范性等网络心理咨询都很难有效把控。

四、讨论

(一)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客观

近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网络心理咨询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设备的升级,使得网络心理咨询及时、便捷的优势越发凸显,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越发理性、客观,这与李莹等的调查结果一致。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问题、心理压力等,而不必担心面对心理咨询师暴露隐私的尴尬,网络的匿名性使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面对心理咨询,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良情绪的缓解更及时,故而网络心理咨询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学生在明晰解决心理问题功能的基础上,有了自我提升、满足个人成长需要的认识,这是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说明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普及有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者及其适用人群的认知越来越趋于准确,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是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专业性足以提供有效的网络心理咨询;心理系学生有专业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者;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经过专门的培训后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在大学生看来,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人群除了“心理有病的人”,也包含正常的人,个人成长需要逐渐成为心理咨询的目标,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问题,大学生将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扰均纳入网络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这与传统心理咨询的适用问题基本一致,但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非一朝一夕,网络的距离感以及来访者的阻抗都可能使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出现偏差,因此网络心理咨询对于心理疾病适用与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存在质疑

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体现出一定的认同,这与当下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建设、网络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提升分不开。但也有部分学生质疑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咨询师与来访者处于一种双盲的状态,咨询师无法分辨来访者的言语真伪,来访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所知甚少,如果双方不能做到真诚和接纳,咨询的实际效果必然无法保证。同时网络心理咨询尚未制定严格的咨询程序,也无规范的制度保障,咨访关系存在很大的变动性,来访者的咨询行为多是一次性的,或者在咨询的同时还在做别的事情,这种随意性使得咨询变成了聊天,咨询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网络心理咨询的安全性有待考量

近年来网络心理咨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行业标准、制度规范、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网络的开放性对于来访者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再加上一些不规范的咨询网站、APP极易受到病毒攻击,如使用QQ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可能存在QQ被盗的风险,来访者的咨询资料存在泄露的可能;鉴于网络的隐蔽性,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是否接受过伦理培训都会对来访者咨询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造成影响;如果有不法分子假借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实施诈骗,也会对来访者造成心理和财产的双重打击,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五、几点建议

(一)开发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

当前,大学生上网频次和时间都在逐步增加,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使信息获取突破了传统方式的桎梏,心理咨询也由线下逐步转为线上。目前高校多通过QQ和微信等工具实施网络心理咨询,而高校作为相对封闭的系统,开发校内专用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将有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受众范围,通过设置心理测试、线上心理咨询预约等栏目,建设集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咨询、在线互动、心理课程辅导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到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中,推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心理知识普及库,同时组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24小时在线服务,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这样有效避免了因QQ被盗、在互联网平台被诈骗等安全隐患的出现,使心理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聚地,都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教师,但前往咨询室进行线下预约咨询的学生只是有咨询需求学生中的一小部分,网络心理咨询将是有力的补充。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同时,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懂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将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征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网络心理咨询案例研讨、咨询师督导等形式,提升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探索将辅导员纳入网络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可能性,使网络心理咨询能够更及时、有效地给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

(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模式

互联网时代,网络心理咨询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方式,是对传统心理咨询必须面询方式的有益补充。鉴于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处于一种双盲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咨询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方式将是保障咨访双方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咨访双方可以从线上预约咨询、初次问诊中了解咨询师的资历以及学生面临的问题及成长经历,随着咨询的深入和咨访双方信任的不断加深,咨询可以由线上转为线下,构建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的“二元结构”心理咨询模式,即在充分自由的咨访环境中,咨访双方共同协商咨询方式,推进咨询进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疏导、指导、咨询等活动,确保心理咨询取得实效。同时,线上心理咨询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构建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心理测量大数据模型,以及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层次的研判和分析,从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以及极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来访者心理咨询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