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错位修饰的及物性允准条件
2022-10-10王文峰赵晓瑞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semantic-syntactic mismatches),亦称为“指宾状语句”“形式功能错位”“形义错配”“语义异指现象”“状定可换位句”等。为便于论述,本文采用“错位修饰”这一术语,但在引用时仍保留了其他称谓。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分析状位形容词的错位修饰时,不讨论状位形容词后的“的”和“地”的区分问题,因为二者不是区别定语和状语的根本标准。形容词错位修饰违背了形容词与其修饰词之间的位置毗邻的常规惯例,它在充当修饰词时,有时会出现句法功能和语义之间的错位。例如:
本研究受限于个人能力,样本获取数量有限,可能存在残障人士的城市公园可进入性的认知偏差.今后笔者还将致力于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化旅游活动方面的研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不断完善.
(1)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喝了几碗茶。(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2)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鲁迅《药》)
(3)祥子,你先别走!等我去打点开水,咱们热热的来壶茶喝。(老舍《骆驼祥子》)
(14)藻井上是厚厚的积存了千年的尘土。(张清平《林徽因传》)
(5)在北门码头,妇女们正红红绿绿地洗着衣服。(《人民日报》,1994年)
(6)He was busy thickly slicing the tomatoes.
以上诸例中的形容词均处于状语位置,同时也可以在概念层面上指向补语。如例(2)中,作为名词修饰语的“圆圆的”,通常是置于名词前而形成“一个圆圆的圈”的结构。所谓“错位修饰”,是指部分形容词在语义上指称小句补语的状态和性质,而在句法上却处于状语位置。错位修饰现象违背了语言的贴近律(adjacency rule),形容词与其所修饰的成分并未紧贴在一起。早在先秦时期,汉语中就已出现了这种错位修饰现象,自汉魏以降沿用至今,具体可参考何洪峰、彭吉军的历时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汉语独有,英语、日语也存在类似用法。例如:
学界曾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形成共识。总的来看,以往对形容词错位修饰中小句的语义分析不够重视,对于引起错位修饰的动因也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系统功能句法语义角度,考察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的及物性允准条件,以期揭示其句法语义特征和互动关系,并借助认知语法研究中的提取和激活模型(Access-and-Activation),来讨论其认知处理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也同样离不开群体的力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剧烈碰撞,个人主义随着物欲的膨胀而肆意滋生,群体意识被不断压缩直至消失殆尽,尤其是新生一代群体意识极为淡薄,在社会实践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占有欲极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淡漠,缺少同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极易受挫,情绪起伏较大等。纵观历史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具有团队精神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统一馆服着装能够在馆员间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归属和被接受的氛围,从感性上加强群体意识,使馆员有一种生活在集体中的亲切感、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7)鈴木さんはケーキを大きく作った。
二、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的研究现状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吕叔湘较早注意到形容词错位修饰现象
;之后,朱德熙
、戴浩一
、张力军
、卢英顺
等学者,均对句法和语义不搭配情形进行了阐述。学界对形容词错位修饰的看法不尽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定语说”,认为形容词在意义上只和后面的名词发生联系,并将它视为名词词组修饰词的前置,如潘晓东
等。二是“状语说”,认为形容词尽管在意念上与后面的宾语存在联系,但在句法成分上却是作状语,如戴浩一
、王立弟与顾阳
、卢建
、李劲荣
等。三是“移位说”,吕叔湘在讨论句法的灵活性时指出,这种现象属于“应该是定语的词语跑到了状语的位置上”
。上述观点均注重句法特征描写,而相对忽略了语义描写和理据阐释。
生成语法研究则基于层级结构的句法模型,对指宾状语句的移位生成模式作了精细的描写。郑贵友认为,错位修饰是由相应的深层结构位移而产生的
。李劲荣对指宾状语句的篇章功能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异位作状语削弱了源句式的及物性特征,尤其是削弱了宾语名词的可操纵性,使其对后续篇章的启后性弱化
。
为了基于存储库数据挖掘找出简单易行的“开源软件成功度”的度量方法,在包含Star的情况下,我们再次对13万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将提取因子的阈值设为0.8,其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认知语法学者对错位修饰的认知机制和动因等作了阐释,亦不乏真知灼见。李雨晨等运用主观化理论,对形容词作饰语时出现的语义异指现象进行分析,形容词异指体现了说话人对识解对象识解方式的变化;识解方式的变化导致形容词的语义也随之由静态性状义改变为动态情状义
。杨静认为,形容词能作状语的认知动因是参照点能力,由于宾语属性具有高凸显性,因此,说话者借用宾语的性状义参照动作属性,并引导受话人推知相关的动作属性
。段红从入场理论的视角考察了语义异指的认知机制,认为错位修饰句的述谓动词与宾语名词同时入场,相应的性状义从静态改变为动态
。
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如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异常艰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带来的需求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毛段日趋加剧。违法用地、矿产资源乱采滥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问题都有待破解。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重新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效率。其中,重视好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上文的简要评述,可以看出,对形容词错位修饰小句的及物性特征以及各组成成分的逻辑语义关系的探究仍不充分。特别是形式句法的探讨,缺乏对句法以外因素的考虑,其理论取向决定了它在经验层面解释的不足。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探讨,则仅见丛迎旭的《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与Fawcett功能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
,秉承功能句法“功能导向”“多功能性”“以意义为导向”的分析原则,探讨错位修饰句的及物性允准条件,并分析其参与者角色的配置情况。同时,还从提取和激活理论的角度,对形容词错位修饰的心理现实性和认知过程进行探究,为更好地理解此类小句结构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
三、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的及物性允准条件
以往学者对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的探讨,主要是聚焦于形容词与作补语的名词之间关系的分析,而未能全面考察状位形容词与其他成分的句法、语义的多重联系,关于此类结构的及物性允准条件的研究更是少见。所谓“及物性系统”,是语言的语义系统,它可以通过小句结构来传递人类经验,将现实世界中纷繁的事件进行范畴化概括,并指明各过程的参与者及环境成分
。下面,我们就以及物性理论为指导,来具体考察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因很多,包括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低下,容易感染[5]。由于机械通气患者,多数本身患有基础性疾病,或年纪较大导致免疫能力下降,院内停留时间也较长,与各类致病菌的接触较多,因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大大提升。同时,由于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插管是个重复性多次动作,使得呼吸道损伤几率大大增加,加之气管在下插过程中可能将上呼吸道的病菌带至下呼吸道,进一步引起感染。此外,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有可能由于患者的频繁治疗导致病病菌耐药性大大提高,病菌得以大量繁殖,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一)双参与者动作过程小句
在现代汉语中,动作过程(action process)可细分为单参与者角色、双参与者角色、三参与者角色以及使役动作过程。Fawcett从中区分出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施事(agent)+过程(process)+受事(affected)”的过程子类,即“施事+过程+创造物(created)”。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同类结构,作为主语的施事创造出某种新的事物的过程,可称为“创造过程(creative process)”。创造物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不同于“影响过程(influential process)”中的创造物“事件”。在此类及物性过程当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能够占据状语的惯常位置,但又与“创造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语义关系,大多表示事物临时性的且可受施事调控的性质或状态,而非事物本质的固有属性。例如:
1) 相比于SNCR、SCR燃烧后处理工艺,烟气再循环是一种燃烧过程中控制氮氧化物的工艺,需配合低空燃比燃烧达到抑制NOx生成的目的。
(8)请大嫂热热的,酸酸的,辣辣的给咱做三碗烫饭。(老舍《老张的哲学》)
(9)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冯骥才《歪儿》)
(10)他浓浓地磨了一砚。(余秋雨《笔墨祭》)
(11)她穿了一身净黑的丝绒旗袍,脑后松松地挽了一个贵妇髻。(白先勇《游园惊梦》)
(12)大家七手八脚,结结实实地把歹徒捆了起来。(《人民日报》,1996)
以上例句中的补语均为施事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事物”,小句的主要动词大都是表达施事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和事件,其中,说明谓体动词的“体”通常为完成体或未完成体。因为持续体不能表达动作与补语的状态之间的使成关系,所以一般情况下,动词的持续体不能用于此类结构。
下面,我们就对双参与者动作过程(two-role action process)错位修饰小句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举例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创造物的性状义“热热的、酸酸的、辣辣的”可由动作行为促成,即表示补语的结果状态。它主要用以表达说话人对“创造物”的某种心理预期和期待,而不是其本质性质或状态,因此,它是可以受施动者调控的。在创造类过程中,形容词经常会出现错位修饰现象,从表1可知,修饰词与补语存在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却占据了小句附加语的常规位置,在语义上是指向补语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过程中多为形容词重叠式,简单形容词一般不出现在该结构中。其性状义呈现[+化成性]、[+状态性]、[+言者主观性]
。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形式是表达意义的手段,为意义的建构服务,是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句法功能不一样,表达的意义就有差异”
。就此而言,形容词的错位修饰结构与普通定语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必然会存在细微差异。在错位修饰结构中,原本表征名词性状语义的形容词处于状语位置,这就使得该性状义得到凸显,并吸引受话人关注该性状语义。可以说,由于该语义成分发生了前景化,性状语义遂成为小句的重要信息和重音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愿景,水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在深入推进,水务行业大有可为,前景可期。相信凭借“致力于承担社会发展责任”的价值理念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中国水务公司必将在美丽中国的宏伟画卷中书写出壮丽的篇章。
这类小句过程表达的动作大多与人对事物的感知相关,其性状义通常是表达情感体验者(emoter)的主观体验或感受,涉及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郑贵友曾考察了状语的动宾关系,发现其动词均为味觉类、触觉类和视觉类
。从及物性理论来看,主要动词为see、notice、smell、hear、listen to、feel和taste的小句,均可归属于心理过程。此类过程主要是表达情感体验者对小句补语所表征事物的味道、口感、听觉、触觉和感知。而填充补语成分的名词词组通常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而不能是表征抽象意义的名词词组。一般情况下,此类小句中的“现象”不是交际方事先所预知的事物,也不是特指的具体物而是泛指的某一种事物。在例(22)中,表示的是体验者对事物性状“硬硬”的感知,体验者事先并不知道具体的事物是什么,因此,这里依据感官体验的顺序,首先将触感感觉到的体验进行语言编码,从而实现了它在语言结构中的凸显。从认知心理上讲,那些着意凸显的事物在认知过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也更容易被记忆、提取。
鱼腥味鉴定结果:鱼腥味浓烈、纯正,为最优级;鱼腥味浓烈、酸味清淡,可以为优级;鱼腥味较浓,有酸味、淡淡的臭味,可以为一般等级;有鱼腥味,酸味、臭味、焦味,则可以为较差级别;如果有非鱼粉味道,说明有其他原料则可能掺杂、掺假,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二)存在类关系过程小句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类关系过程小句也经常出现形容词错位修饰现象。这类小句的语义配置形式大都是“位置(location)+过程+存现物(existent)”,可码化为“N
+V+N
”。其语法结构为“名词词组(介补语)+修饰词+方位词(介谓体)+名词词组”。小句中的动词大多表示存现意义,如“站、睡、飘、长、挂、摆、放、拿、写”等,相关性状义则大都是关于“存现物”的整体印象,或是认知主体所感受到的某种比较突出的性状。存在过程通常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或者某处所出现了某种新的事物,用以表达“存在”或“隐现”意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空间性描述时,通常会把认知主体的主观感受融入小句的表达之中,并且往往会突出认知主体对“存在物”性状的感知与评价,不过,其中的性状义并不受认知主体的控制。郑贵友曾将此类小句中的存在物视为宾语
,实际上,这不符合小句结构的实际。因为这里的存现物既不是动词所指或者行为的对象(受事),也不是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更不是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例如:
(13)振保一看,纸上歪歪斜斜写着“王娇蕊”三个字。(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4)这时候孩子们把蛋热热地捡起,藏在背后拿进屋子来。(丰子恺《白鹅》)
(15)鸡窝的后部高高低低地横着一些栖木。(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16)一些纸上面,花花绿绿地写着名字。(《人民日报》,1995)
(17)地塄上歪歪扭扭地长着一排酸枣刺。(贾平凹《秦腔》)
以上例句均表示静态类存在过程,其结构形式为“处所词+修饰词+主要动词+存在物”。Halliday & McDonald认为,从语义上看,此类小句句首的处所名词词组为“环境成分”
;何伟等考虑到这类小句中的处所词具有强制性,对此提出质疑,主张将其视为该过程小句的重要参与者成分,称为“位置”
。
下面,我们就对存在类关系过程(existential relational process)错位修饰小句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举例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事件,与人类对意识世界的体验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小句就是关于“感觉(sensing)”的小句。何伟等将心理过程分为四类:情感(emotion)过程、意愿(desiderative)过程、感知(perceptive)过程和认知(perceptive)过程
。其中,感知类心理过程小句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角色是人或者被赋予意识的事物,即“感知主体”。感知类心理过程小句中经常会出现形容词错位修饰现象,其语义配置结构为:1.感知者(senser)+过程+现象(phenomenon);2.受事—感知者(affected-senser)+过程+现象。二者的语义配置不同,后者的感知过程涉及一个复合参与者角色,即“受事—感知者”。例如:
奶可以给宝宝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充足的钙,宝宝一天的需要量在200~300毫升。三餐里喝不到奶,一般幼儿园会在上午加餐牛奶,下午加餐水果。这样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只能喝到全天所需要奶量的一半。
(18)她端起那碗盖碗茶,香香地抿了一口。(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19)她香喷喷地喝着鱼汤。(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3)学徒在实践期间努力学习,通过企业考核给予学生额外的奖励,学生的收益为(1+β0)R -γ1,其中 β0(β0>0)为学徒努力学习给其带来的收益增加的比例,γ1(γ1>0)为付出的额外成本。当只有学徒努力工作,而企业导师不努力时,导师可以从学徒的努力中获得更多的收益I'(I'>I),同样称之为“搭便车”现象。
(20)她扬起手,在他腮帮上肉乎乎地拍一下。(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21)她去厨房下面,热热地吃了后,又把碗洗了。(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熊仲儒主张“句法的问题最好还是从句法的角度寻找答案”,作者从控制理论角度出发,对指宾状语句的生成过程进行了阐释,讨论了形容词通过移位充当状语的句法动因,说明其语义是致事致使役事达成某种结果状态,或某地有某役事达成某结果
。叶狂认为,指宾状语是基础生成的附加语,它是vP内的附加语,而不是通过移位形成的述谓
。祁文慧、张智义指出,指宾状语在句法上存在形容词从基础的宾语限定位或宾语补足位向动词限定位的移动,并且使形容词在新的句法位置上获得新的语义特征[dynamic]、[durative];从语用上看,形容词移位使形容词成为语用焦点,以有效启动语篇
。
(22)他手指尖也硬硬地触碰到一个东西。
不同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组织承诺的内涵做了介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态度说,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内心倾向,包括乐于接受组织价值观、乐于投入精力到工作中和作为组织成员的内心自豪感三个方面;另一种是行为说,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了不放弃现有工作位置和福利待遇而不得不留在组织中的一种承诺。各国学者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具有以下共同点:第一,着眼于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研究;第二认为组织承诺具有多重维度;第三,认为组织承诺可以测量;第四,考察组织承诺产生的自发性与强迫性。
下面,我们就对心理过程(perceptual mental processes)错位修饰小句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举例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
在表2中,处所主语由名词词组填充,作为描写“一些栖木”性状的“高高低低”是存现物本身的客观属性,不易受认知主体的调节或控制。
(三)感知类心理过程小句
心理过程小句主要用来识解发生在人类意识之中的事件,通常被识解来源于意识或者对意识有影响的
信息时代下,我国税收信息体系并不完善,信息手段严重滞后,信息共享还需进一步调整,严重影响了监督机制的落实。首先征收单位、财政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对地方收支情况难以及时把控。其次财政体系未设立核算网络,资金预算、支出反映不真实与及时。最后缺乏技术支持,监督工作强度大,资金活动需人工反复检查,工作效率显著降低。如美国会将1.15亿纳税人的纳税资料,按照税务登记号,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以便于审计检查与监督管理。
四、形容词错位修饰的认知动态分析
语言哲学认为,“没有说话人,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存在”
。认知语言学也认为,语言的形式结构不是自主的,它是人类的经验结构在语言中的投射。我们知道,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自然语言在人的认知作用下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对其编码。语法结构在本质上是为建构语义内容服务的,不同的语法构式必然会蕴含不同的语义值。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同时也关注认知主体在句法结构生成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结构的生成过程中,言语者的“选择”发挥着不可轻忽的作用
。我们认为,形容词错位修饰并非源于“位移”,而是源于认知主体对相同事件的不同识解。认知主体将形容词置于线性语法结构的优先位置,并将性状义予以凸显,其中就蕴含着说话人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这就使得性状义成为叙事焦点,从而满足了说话者的主观评价需要。
认知语法致力于对语言结构、认知处理过程和话语三者的整体性研究,这就要求语法研究必须反映出语言的动态性(dynamicity)。认知神经科学认为,注意(attention)是通过一些脑区的高水平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由于人的每次注意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为了对不同的焦点物或部位有更为细致的了解,人们会不断地转换注意的焦点,从而促成了多个视窗的连续开启。具体可如图1所示(根据Langacker
修改):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认知语法的提取和激活理论(access and activation),才将句子的结构视为语序引导下的一种动态的认知处理结果。具体而言,就是连续建构数个注意视窗(windows of attention),句子的组成成分在注意视窗中互相提取并激活,进而决定认知主体的语义解读
。该理论强调语法具有基于注意力分配的动态性,认为语序在认知语法的提取和激活模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激发概念层面的提取与激活
。在错位修饰句中,认知主体实际上是建构了两个不同的视窗。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例(8)的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是性状义与创造物的相互提取和激活。从提取和激活模型来看,视窗的开启与闭合是受注意力调配的认知操作,这类结构中事物的性状义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可以与创造物形成相互提取和激活。从概念语义上来看,性状义的凸显保证了二者的提取和激活关系。从注意力视窗开启的角度来看,错位修饰句中的形容词可以触发一次与补语的视窗开启,性状义与创造物构成一个凸显视窗。在例(8)中,“热热的,酸酸的,辣辣的”性状义高度凸显,触发一次视窗开启,形容词和宾语相互提取和激活,这时的性状义通常为施事的动作产生的结果或言语者所预想的事物性状的变化结果。在此之后,认知主体又进一步触发“大嫂做饭”这一视窗的开启,这体现了认知主体语法处理中的动态特征。因此,这种长距离的间隔修饰正是提取和激活操作的结果。
二是动作者与性状义的相互提取和激活。例(8)中,“大嫂”与“热热的,酸酸的,辣辣的”在句法结构上是相邻的。这表明,施事主语对创造物性状义的变化是具有操控能力的,性状的达成与否体现出施事的主观意志。就此而言,形容词错位修饰结构能够诱发二者的相互提取与激活。在双参与者动作过程小句中,由于动作者与性状义处于相邻语序,因此,可以诱发施事与性状义之间的激活与提取,并形成语义上的修饰关系。也就是说,性状义的达成是施事有目的性的行为而造成的,它能够体现施事的主观意志。我们发现,在这类双参与者动作过程小句中,性状义通常表示的是正向的、言语者所期待的理想的性状变化,而不同于偏离预期义、理想义的“VA了”结构。
1.4 IUI方法 女方取膀胱截石位,会阴常规清洗、消毒,采用导管将优化后的精子悬液缓慢注入宫腔,患者保持仰卧位1 h。
与双参与者动作过程小句不同,存在类关系过程、感知类心理过程错位修饰小句中的形容词所表征的性状义,不一定是正向的或言语者理想中的。在存在类关系过程小句中,上文所引例句中的“歪歪斜斜”“歪歪扭扭”等,都是认知主体对于事物性状的比较客观的描述,却不是公众所认可的理想状态。在感知类心理过程小句所表征的概念语义中,表现出语言结构的像似性(iconicity)特征,认知主体虽然首先将主观感知到的性状义进行编码,但是并不能即刻对事物作出确切的辨识。可以说,该结构中事物的性状义由此得以凸显,使表达事物性状的注意力视窗得以开启,并在这一视窗内激活、提取不同的目标。
五、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视角出发,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的及物性允准条件。研究发现,形容词错位修饰的结构类型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出现在三类及物性过程中:双参与者动作过程小句、存在类关系过程小句和感知类心理过程小句。从认知语法的提取和激活理论来看,错位修饰结构中的形容词涉及两次不同的注意视窗开启,即由于形容词在语序上的前置,引导着认知主体两个连续的注意力视窗的开启;在概念语义方面,则可能存在着认知主体的双重认知解读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有些学者认为形容词错位修饰句式为汉语所独有,如叶狂曾断言其他语言并不存在指宾状语句
。因此,我们有必要实施语言类型学的考察,在及物性的视角下,进行更广泛的跨语言证据研究。第二,语言是一种认知系统,语义是一种认知现象,我们应当将语言结构与认知理解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等脑神经实验手段,观察语言结构心理表征的认知操作过程,从而深入探究这类句法现象在认知加工时的神经机制。第三,基于语料库的体裁分布和规律性使用模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往的研究结论也有待更多语料数据的反复验证、修正或证伪。
[1]何洪峰,彭吉军.指宾状语的历时考察[J].语言研究, 2009,(4).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1).
[4]戴浩一.也谈“热热的喝一杯茶”[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2,(10).
[5]张力军.论“NP
+A+VP+NP
”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6]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7]潘晓东.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J].中国语文,1981,(4).
[8]王立弟,顾阳.“宾语指向”的状语修饰语[A].陆俭明.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9]卢建.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语言研究,2003,(1).
[10]李劲荣.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J].中国语文, 2007,(4).
[11]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J].中国语文,1986,(1).
[12]郑贵友.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熊仲儒.指宾状语句的句法分析[J].现代外语, 2013,(1).
[14]叶狂.指宾状语句的句法性质及语义、语用制约条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4).
[15]祁文慧,张智义.论指宾状语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属性[J].外语研究,2016,(3).
[16]李雨晨,刘正光,刘昭敏.主观化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语义异指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17]杨静.指宾状语句的认知参照点分析[J].外语学刊, 2015,(6).
[18]段红.入场理论视域下指宾状语句语义异指认知机制研究[J].当代语言学,2020,(4).
[19]丛迎旭.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0]Fawcett,R.The Functional Semantics Handbook: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Meaning[M].London:Equinox,2010.
[21]何伟,张瑞杰,淡晓红,张帆,魏榕.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2]何洪峰.状态性指宾状语句的语义性质[J].语言研究, 2010,(4).
[23]黄国文.系统功能句法分析的目的和原则[J].外语学刊,2007,(3).
[24]Halliday,M.A.K & 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4th ed)[M].London:Hodder Arnold,2014.
[25]李洪儒.论语言的人类中心论与言语的自我中心性[J].外语学刊,2018,(1).
[26]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功能句法的特点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
[27]王文峰,张敬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选择”思想[J].现代外语,2018,(1).
[28]Langacker,R.W.Access, Activation, and Overlap:Focusing on the Differential[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
[29]张翼.语序在认知语法“提取和激活”模型中的作用:以副词修饰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