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功能分析

2022-10-09樊盛肖娜刘伟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樊盛,肖娜,刘伟峰

(1.平顶山市煤业集团公司八矿医院 骨科,河南 平顶山 450121;2.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护理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腕部疼痛、关节僵直以及活动受限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桡骨远端骨折多合并周围韧带损伤,为腕关节失衡重要原因,且损伤形式复杂,加剧临床治疗难度[3]。目前,临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多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恢复桡骨完整性,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术式为掌侧入路,可通过切开旋前方肌来暴露桡骨面[4],于复位内固定完成后使软组织覆盖恢复,为组织恢复提供良好血供,但其对于肿胀严重者修复旋前方肌操作难度大,极易引发二次损伤,影响手术效果,甚至预后[5]。经肱桡肌腱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避免处理旋前方肌,最大程度保护桡骨组织,但关于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4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 24例;年龄 41~50岁,平均(45.74±2.08)岁;体质量指数17.2~21.5 kg/m2,平均(19.42±1.02)kg/m2,入院时间(4.52±0.56)h。骨折部位:左侧 17例,右侧2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坠落伤19例,跌伤17例。本研究已通过学术与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⑴经X线等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⑵Colles骨折且多有显著外伤史,外部肿胀以及功能显著障碍或者丧失,桡骨远端严重压痛,手偏斜至桡侧,腕部呈“餐叉”样或“枪刺”样畸形,尺侧至尺远端严重压缩;⑶Smith骨折和Colles骨折一致,但外伤机制不同,骨折移位状况相反,骨折远端移位至掌侧,桡骨远端关节面倾斜至掌侧,骨折近端移位至背侧,手外观为“钟”状畸形;⑷临床资料完整;⑸新鲜闭合性骨折。排除标准:⑴合并神经血管受损;⑵内分泌代谢性骨病所致骨折;⑶类风湿性关节炎;⑷伴骨-筋膜室综合征;⑸麻醉禁忌证;⑹凝血功能严重异常;⑺无法耐受手术。

1.2 手术方法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具体步骤:沿腕关节桡侧缘取长约5 cm手术切口(图1),切口下可见桡神经浅支,于拇短伸肌与拇长展肌深面能见肱桡肌,于肱桡肌中间位置纵向切开肱桡肌肌腱暴露桡骨面(图2),于尺侧露出骨折端,内置Hohmann拉钩(图3),取桡骨掌侧钢板予以固定(图4,5);后修复被劈开肱桡肌肌腱,并逐层关闭切口。

图1 设计手术切口

图2 暴露桡骨面

图3 骨折端置Hohmann拉钩

图4,5 术后X线正侧位片

1.3 观察指标

统计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具体评估标准[6]如下:显效为患腕轻微疼痛,活动度与腕功能复常,X线检查结果为关节面恢复平整;有效为患腕疼痛,活动度下降<30°,握力欠佳,X线检查结果为关节面基本平整;无效为患腕疼痛频繁,活动度下降>30°,握力明显降低,X线检查结果为关节面不平整。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占比总和;⑵统计基本状况,即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失血量;⑶统计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依据腕关节评分法[6]实施评估,其内容包括屈伸/伸展活动度、握力、活动范围、功能状况以及疼痛等5个维度,分值0~25分,分值越高则腕关节功能越好;⑷统计对比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⑸统计并发症状况,即术后出血量、感染、其他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者转化为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基本状况:手术时间平均(58.12±4.1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3.18±4.63)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84±0.39)周。

临床疗效: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3.49%(43/46)。

腕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屈伸/伸展活动度评分高于术前(P<0.05,表1)。

表1 术前、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1 术前、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s)

项目 n 疼痛 功能状况 活动范围 握力 屈伸/伸展活动度术前 46 6.82±0.80 5.61±0.69 6.70±0.63 6.83±0.71 7.86±0.95术后 6 个月 46 18.03±1.40 17.94±1.28 16.42±1.04 15.53±1.32 17.94±1.21 t值 45.682 57.509 54.217 39.368 44.44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掌倾角、尺偏角:术后尺偏角<术前,掌倾角>术前(P<0.05,表2)。

表2 术前、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对比(±s,°)

表2 术前、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对比(±s,°)

项目 n 尺偏角 掌偏角术前 46 17.45±3.01 -16.25±2.40术后6个月 46 12.94±3.24 0.49±0.10 t值 6.917 45.882 P值 <0.001 <0.001

并发症状况:术后出血1例,其他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4.35%(2/46)。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以实现解剖复位,恢复骨折端骨性结构关系、获取良好力线关系和坚强固定,便于患者早期训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骨折掌侧入路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手术入路,多行Henry入路,需切断旋前方肌桡侧缘来暴露桡骨面,待固定后再修复旋前方肌,可予以钢板良好覆盖,进而为骨折端提供良好血供,同时延缓浅层感染蔓延至深处,在临床发挥良好效果[9]。但临床研究显示,掌侧入路对于肿胀严重者效果欠佳[10]。因此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临床应用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预后。

经肱桡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无需对旋前方肌予以处理,可有效保护桡骨钢板,便于桡骨远端获取更好固定,还便于尽早开展功能训练,降低二次损伤风险,促进术后功能恢复[11]。但目前国内关于其手术入路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为(58.12±4.16)min,术中失血量为(33.18±4.63)mL,骨折愈合时间为(6.84±0.39)周,总有效率达93.49%,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术后6个月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屈伸/伸展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前,术后尺偏角<术前,掌倾角>术前(P<0.05),说明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在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其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优化掌倾角与尺偏角。分析原因为,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利用肱桡肌腱和旋前方肌间连接结缔组织将骨折端充分显露,便于复位与固定骨折端,同时避免对旋前方肌肌肉纤维予以切断,减轻旋前方肌医源性损伤,规避浅表感染蔓延至深部;接骨板放置完毕后,实施连续锁边缝合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与另一部分肱桡肌腱,能恢复旋前方肌原始解剖形态,进一步减轻旋前方肌受损度,而完整旋前方肌可隔离钢板对于肌肉、腕掌侧神经刺激,加上相较于肌肉与肌肉间缝合,肌腱与肌腱间缝合效果更为牢固可靠,便于腕关节的早期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可减少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控制术中失血量,同时抑制并发症发生,优化尺偏角与掌倾角,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例较少,可扩大样本量对本研究结果予以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