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生工程”探索医疗科技慈善新路径
2022-10-09王小尚陈善亮陈银炜
王小尚,陈善亮,陈银炜
(1.温州医科大学 阿尔伯塔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曙光医院,浙江 温州 325011)
“肤生工程”是由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都市报以及温州曙光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公益慈善项目,项目利用全国义工志愿者平台,建立救助网络,用院士团队的科技成果惠泽百姓,为全国各地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弱势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避免“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项目开展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秉承“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勇担职责、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培育了“千村千点救助站”、“藏区公益行”、“百年红、肤生行”等活动品牌,建立了辐射浙、闽、陕、藏的救助网络,开启了“一带一路”远程救助新模式,并在探索公益慈善品牌助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努力打造“医疗、教育、科技、慈善”于一体的新时代慈善公益品牌。
1 院士领衔、科技公益,顶尖技术创新成果首先惠泽抗疫医务工作者
“肤生工程”是一个科技为民、服务社会的慈善公益项目,惠民项目以院士团队长期从事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相关药物研究成果为基础。该项目正式启动于2020年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之时,当全国各地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时,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因长时间佩戴防护装备造成的压力性皮肤损伤时见报道,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肤生工程”发起“关爱医务人员、抚平天使印记”爱心活动,得到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多家生物制药公司的捐赠支持,共同“守护最美逆行者”。为缓解医护人员因长期佩戴防护装备带来压痕的伤痛,李校堃院士亲自开出“处方”,在捐赠的“肤生”爱心包里配备生长因子喷剂、水胶体敷料及神洁、丹皮软膏等药物和敷料。其中,细胞生长因子系列促组织再生与创面修复的高科技产品,是皮肤创面愈合不可缺少的蛋白。在交通封闭、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肤生工程”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以及温州各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送上1 516个、价值近百万元的预防医用防护装备损伤爱心包,关爱医护人员,抚平天使印记,新华社播发《温州“肤生”爱心包抚平“天使印记”》一文予以点赞。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为“肤生工程”题词“肤生福生,幸福一生”
2 千村千点、精准帮扶,创新慈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致力于创面修复救助的“肤生工程”,利用全国义工志愿者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千村千点救助网络,精准帮扶、长期跟踪,解决基层贫困患者创面问题,为全国深受创面修复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同时培养“造血型”创面修复人才,以温州的创面修复成果引领全国、服务大众。
一是搭建爱心救助网络。近两年来,团队先后在青海玉树、西藏那曲、福建福鼎、陕西富平、衢州开化以及温州永嘉、文成、平阳、泰顺、苍南等地建立了56个创面救助点,与40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开展精准医疗走访350人次、主题公益活动162次、手术及住院治疗156人次,累计捐款捐物456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02 000公里,足迹遍布温州各地以及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受益者达3万余人。
二是探索创新救助模式。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肤生工程”将救助对象锁定为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人群,避免这类人群“因病返贫”。团队在衢州站试点设立全国首家慢性创面精准分级诊疗示范中心,将“市、县、乡”三级卫生机构力量进行整合,推出“分级诊疗、精准帮扶”的肤生慈善救助新模式,充分发挥“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基层全科医生力量,以及地级市三甲医院的创面修复学科优势,形成“全专结合”的全新公益救助网络。
“肤生工程”走进浙南红村平阳凤卧村,义诊进家门功夫生命,慰问当地老党员,送上健康大礼包
三是推动成立生命健康慈善共同体。2021年,“肤生工程”在建党百年之际,联合温医大“明眸皓齿”、“童心筑梦”等医疗公益团队,启动温州医科大学共富生命慈善联合体,开展“百年红 肤生行”健康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不断在全国扩大“肤生工程”的影响,惠及更多的难愈合伤创面患者。项目团队以“肤生浙里行”结对村帮扶、“肤生中国行”健康公益行、“肤生百年红”宣传教育月等系列子活动为主要载体,走进山西省永和县红军东征纪念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福鼎市柏洋村、永嘉县红星社区红十三军旧址、平阳县凤林村省一大会址、陕西富平等地,听当地老党员们讲述自己的军旅生活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和军旅印记,在陈列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建党伟业,传承红色基因,并为老党员困难户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为贫困退伍军人提供免费公益救助手术。活动累计为30 00多名当地群众提供公益慈善和医疗救助服务,为近百位患有难愈合创面伤的老人提供免费救治。
“肤生工程”走进陕西富平县,为退伍老兵解除30年静脉曲张病痛
3 千里援藏、民族团结,肤生大爱守护高原格桑花开
2020年8月,李校堃院士率“肤生工程”团队走进西藏海拔4 500多米的嘉黎县,开展西藏医疗公益行,提供义诊服务,建立远程救助平台,将温州医科大学肤生工程创面修复救助基地、生长因子与复杂创面高原临床基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基地等八大基地落地嘉黎,推动温医大附属嘉黎医院挂牌,有效解决当地缺乏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技术和药品等问题,造福高原地区百姓。温医大以及各附属医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在海拔4 5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为当地百姓提供爱心义诊;附二医团队开展儿童心脏疾病检查;口腔医院将“微笑工程”协力医院的牌子授予嘉黎县人民医院,并为当地数十名儿童进行唇腭裂筛选和手术后的复查;眼视光医院在嘉黎县启动了角膜救助项目,并在那曲市成功完成了该市首例角膜移植手术;肤生工程团队为嘉黎县难愈合创面伤患者实施手术。
高原地区创面救助项目启动以来,将近十位难愈合性创面藏族同胞接到温州免费治疗。其中,6年前全身严重烫伤的青海玉树州拉吾尕藏族小学7岁藏族女孩,下半身创面巨大,共需要10多次手术才能完全治愈。在此期间,肤生团队免费为其提供生长因子药物,助力创面修复和愈合,从长远上帮助她解决今后的治疗药物、费用等后顾之忧。
公益活动每到一处都致力为当地培养医疗力量,以远程帮扶与来温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当地学科建设水平,变“输血”为“造血”,用优质的创面修复技术为各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生”。经帮扶培训,培养出格桑平措等一批当地优秀的创面修复医生。西藏嘉黎县人民医院于去年成功实施了由当地医生主刀的首例静脉曲张手术,公益医疗成果真正在高原“落地生根”。长期以来,温州医科大学不仅组织公益医疗团队为藏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更一直注重提升藏区的“造血”能力,为藏区培养优秀医学生和培训医务人员。学校先后接受四批78名西藏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师资力量,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学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100%。多次来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学习的嘉黎人民医院的格桑平措已经担任副院长,索朗扎西也成为医院医务科科长。目前温医大还有西藏在校生20余人,学校还鼓励优秀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先后已有20多名学生到西藏日喀则、那曲、林芝等地区的医疗系统工作,很多人已经成为医院的骨干,在雪域高原上守护人民健康。
孤寡老人纪阿公左下肢溃烂数月只剩骨头,生命垂危,“肤生工程”发起精准救助
4 一带一路大爱无疆,援助中非共建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在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启动“一带一路”中非行项目,通过捐赠短缺药械、开展远程医疗培训等方式,帮助中非共和国建立难愈性创面治疗体系与预防体系。活动启动以来,“肤生工程”团队为中非友谊医院先后三批捐赠“中国-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医药箱”,列装常用药械共计20多种,700支温医大研发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于非洲民众因艾滋病、烧伤、创伤、战伤等导致的各种创面缺损,满足当地患者在创面治疗上的需求。捐赠药箱由驻中非大使亲自转交中非总统。“肤生工程”团队还协助使馆筹集采购了另外600套药箱,并组织编译了法语版的“中国-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医药箱手册”。中非卫生部国际援助与抗疟办公室主任、中非友谊医院院长在视频致辞中,向浙江省卫健委、温医大及温医大附一院的医疗援助、学科帮扶及物资捐赠表示真挚的感谢,并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深化两国友谊,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非洲留学生取经“肤生工程”参与临床案例研究,助力公益惠及“一带一路”
2021年11月19日,在中非共和国总统府举行的“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暨“中国—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大使奖章”授奖仪式上,中国驻中非大使向中非共和国总统移交了“肤生工程”公益项目捐赠的防疫物资。今年2月9日,一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中非共和国大使馆的感谢信,跨越近万公里的距离寄达温州医科大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中对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及援助中非医疗队队员为推进两院间对口合作所做出的努力表达感激之情。
“肤生工程”项目由院士牵头发起,集科技、医疗、教育于一体,成员既有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的媒体记者、爱心人士等。项目开展以来,先后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付小兵、顾玉东、张志愿、李校堃先后为“肤生工程”题词、点赞,助力项目实施。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肤生工程”将继续坚持善行义举,用中国温州的创面修复成果,打造最有温度的科技医疗慈善品牌,努力提高患者生活品质,减轻经济负担,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助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肤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