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0-09韩鹏
韩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1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湖北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被称为“千湖之省”,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全省有四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旅游大类专业,每年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招生人数为4000多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招生人数为6000多人,旅游大类专业学习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湖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态势,对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挑战。就我省高等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而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产业升级的需求,其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于旅游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外形虽然好,但是文化素养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虽然强,但动手能力不足;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旅游类人才“软实力”还达不到旅游行业要求。
(2)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成为旅游主旋律,旅游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但目前旅游产品千篇一律,大部分的商务酒店被复制到了景区酒店,没有突出当地特色,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具备旅游产品或服务设计能力,无法完成旅游产品或服务升级改造工作。
(3)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到“数智化”概念已经对旅游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由于人工成本高,旅游企业使用科技减员增效,科技在旅游行业中更加广泛应用,目前旅游类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无法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4)随着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产品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需要完成引流、沉淀客户,精准分析旅游消费行为,重新设计旅游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旅游产品等工作,然而旅游院校培养方向是线下一线基础对客服务,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线上发展需求。
(5)旅游行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会议和休闲等方面的服务,旅游大类专业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空中乘务、会展策划和管理等多个方向,由于都是为了旅游者提供服务,现有课程难免出现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和低效,需要围绕旅游活动本质研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旅游产业集群人才需要,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专业基础。
(6)当前旅游大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如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旅行社已经无法继续经营,导游证考试暂时被叫停,然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仍以计调、导游讲解、旅行社管理等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导游人才。国际高星级酒店员工工资低、流失率高,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仍以高星级客房、餐饮和前厅部门业务流程为背景授课,这无疑浪费了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携程、飞猪、美团等线上旅游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在线旅游专业人才,我国酒店集团虽然工资收入高、发展前景好,却招聘不到中高级管理者。因此,只有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
2 旅游管理专业群组群逻辑
2.1 旅游管理专业群与旅游产业群关系
旅游产业是服务于旅游者在食、住、行、游、娱、购等环节的各个部门,由于旅游行业日新月异,呈现出交叉和集中状态,越来越多的旅游国家、旅游城市和旅游小镇被打造为一张名片,各个区域逐步呈现出旅游综合发展的态势,旅游管理专业群需要站在集群的角度考虑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群对接旅游产业链(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食、住,旅游管理——游,会展策划与管理——娱、购,空中乘务——行),为旅游者消费全过程培养中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如图1。
图1 旅游管理专业群与旅游产业链对应性(生态圈)
2.2 旅游管理专业群组群逻辑
旅游管理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基础课相同或者相似,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都开有旅游英语、饭店职业英语,在多个专业中开设了旅游法规、酒店法规、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沟通、茶艺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有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实践项目如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展服务和酒店会议教学实践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有可共用的实训室,如形体房、化妆室、旅游博物馆、创业中心、智慧客房、酒吧、茶室。有共用的专业课教师,如形体课程教师、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教师、沟通技巧教师、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教师完成了全专业授课工作。由此可见,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是围绕旅游行业的一类专业,有相近的工作内涵或职业基础,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资源重组和优化等方式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群。
3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湖北省旅游产业群有会议业、住宿业、航空业、餐饮业和在线旅游业等产业,酒店行业涵盖了其他产业,也是旅游产业群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20年1月不完全数据统计湖北省共有星级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8家,四星级80多家,经济型酒店600多家,湖北省有嘉华、瑞华为代表的高端商务酒店,有武汉国博、武汉金盾、武汉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会议酒店,有汉川天屿湖、咸宁温泉为代表的康养度假型酒店,酒店不仅是各类产业汇集的焦点,也是旅游类专业用人需求量最大的行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就业收入高达6000元以上,部分学生实习时工资过万,就业层次多在中基层管理岗位且需求量大,而旅游类其他专业就业工资不高、岗位不高、需求数量少。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以至产业与产业间的衔接、跨界已表现为一种链式结构,如智慧旅游岗位和旅游新媒体岗位应用而生且工作体面、收入过万元,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组群后才能培养更多符合新岗位需求的人才,为旅游类人才提供更体面的工作环境、更高的收入,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提升学院美誉度。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是高职院校开办最早的、校企合作基础最好的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群定位为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模式,可以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同类专业快速发展。
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应对照产业群下设的新岗位群要求,对现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空中乘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团队进行重组和优化,由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旅游新媒体营销相关课程组满足旅游销售岗位群需求,由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旅游策划、服务设计等课程组满足活动策划岗位群的要求,由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礼仪礼貌和形体课程组满足旅游岗位群基本素质要求,由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建设饭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组满足饭店服务岗位群需求。
图2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4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理念、组织结构及模式
4.1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理念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旅游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紧扣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2】。技术创新是旅游行业升级的原动力,竞争合作是旅游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主要手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要选择全省知名的旅游集团、酒店集团、航空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在人才培养、师资互派、“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人力资源能力提升等方面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确保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够达到均衡化的产出分配,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和新服务上共同探索,才能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湖北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
4.2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组织模式
湖北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模式,传统教研室主要功能在于完成行政工作,教研室师资力量是由原来专业课程负责人组成,在组织教学工作时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完成全新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使命。按照“以群建院”、“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思想建设新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可以设置为“校、院、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将教学团队作为最基本的单位,以专业为基点,定框架明职责,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图3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组织模式
4.3 创新多元融合全面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旅游行业淡旺季分明、全域旅游的行业特征,完善专业群“旺进淡出、工学交替、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品行兼优,具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职业(就业)能力、多种岗位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联合地方行政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优秀毕业生,与学校多元共育,资源共享,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企生地”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
5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
5.1 制定高质量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素质赋能、文创赋能和技术赋能制定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旅游产品供应链上的主题产品研发、营销策划、项目运营和中高档酒店管理岗位,培养能进行卓越服务、产品创新、智慧经营的跨界型高素质旅游管理技术技能人才。
5.2 重新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照旅游产业集群要求,重新构建旅游专业群底层共享课程,减少课程的交叉和重复建设,对原有不同旅游专业基础课程重组和升级,紧密围绕新形势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构建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课程包,建设旅游大数据分析课程包、智慧旅游课程包、研学课程包、酒店管理课程包、茶艺课程包等教学资源,实现中层互融、高层互选课程体系。
5.3 升级原有旅游实践教学体系
原有高职旅游实践体系是为传统旅游企业服务,缺乏对于新旅游企业服务的实践教学条件,原有旅游实践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缺乏对于经营、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群应该在硬件上对原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会展实训室、模拟客舱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旅游专业群教师还要将旅游管理和决策实践内容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5.4 丰富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包
旅游管理专业群内的课程需要紧密围绕新型旅游企业人才需求重新设计旅游新形态教材,要紧密围绕旅游院校技能大赛要求优化重点工作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能力大赛要求重新优化授课方案,要紧密围绕创新创业要求设计大学生独立创业手册,课程包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在校学生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同类院校学生的要求和企业培训的要求,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包辐射范围和社会效益。
5.5 推进全国1+X证书课程资源开发
旅游专业群要与酒店集团、旅游集团、航空公司、会展公司联合申报组织评价机构,梳理新服务流程、新服务技能,积极参与开发酒店、旅游、空乘和会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到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学生毕业后除了拥有学历证书外,还获得了X证书,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开发“+旅游”课程包,供学校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构建“1+旅游”的非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为“+旅游”的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5.6 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要适应旅游产品升级改造的步伐,需要打破现有的学科边界,和计算机学院、传媒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共建游管理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旅游管理专业群教学团队是交叉学科课程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可以是围绕着一项技能、一项任务、一门课程或者是一类岗位群建设,专业群教学团队要整合多个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重新撰写教学大纲和标准,让旅游管理专业群教师成为教学名师、金牌培训讲师和技术技能创新大师。
5.7 塑造旅游管理专业群文化
旅游专业群文化要围绕新型旅游企业标识对旅游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对旅游学院所在楼进行全面标识系统改造,突出旅游学院办学定位,设计专业群类不同专业实训室子标识系统,营造旅游学院育人环境。要把旅游企业员工的行为引入到旅游学院师生行为准则中,要狠抓思政教育提升学院师生旅游职业道德水平,打造旅游学院教师教育教学新风貌。
6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行业要求,是否能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否能够集中优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需要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时评价。要跟踪记录旅游行业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情况,要考查调整和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否能够对接新岗位群的要求,要比较专业群建设前后教师队伍层次和结构是否优化,要考查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被教育部认可。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团队要随时通过指标体系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办学实力。
表1 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