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①
2022-10-09吴玉泽王文棣李佳林蒙平珠
吴玉泽 王文棣 李佳林 蒙平珠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移民社区的发展,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加,移民社区实现从“迁得出、稳得住”到“可致富、能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移民社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了瓜州县的发展。本文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坚持以社区移民为中心,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态、环境、资源保持协调均衡的关系;社区之间发展协调推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实现发展成果由社区移民共享,推进共同富裕[2]。
1 相关概述
国外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环境难民、环境移民、生态移民”3个阶段,跨度时间较长,重点聚焦人类的迁移行为、移民的生存条件[3-4]。国内学者一开始对生态移民的研究主要因为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后来,人们将视角转向生态移民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主要有农户生计、农户适应性、失地农民发展等。不难发现,研究整体上处于“碎片化”阶段。
国内对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大量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析中发现,高质量发展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停留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指标体系构建等,基本为理论层面,实证研究不多[6]。
瓜州县地处我国西北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产业布局较为单一,移民工程比较特殊。当前形势下,生态移民社区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生态移民社区作为实现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之一,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前期研究对移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明显不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有区域和群体“不掉队”,研究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 调查对象
生态移民是集“脱贫攻坚、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项目,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的重要举措[1]。20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三西建设”,瓜州县在移民安置工作中率先发力,按照甘肃省统一安排部署,先后安置四类移民(三类集中移民:“两西、疏勒河、‘九甸峡’库区”项目移民;一类分散移民:外来租地农民)。截至2011年,瓜州县集中移民工作全部结束,具体情况如见表1所示。
表1 瓜州县移民情况一览表
本研究选取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整建制移民乡,见表2)移民社区为调研对象,分析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乡村风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寻找移民社区基础建设、人才引进、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从新发展理念角度,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立足当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表2 广至藏族乡移民情况一览表
3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发展现状
3.1 经济发展情况
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产业兴旺为抓手,把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按照“种植为主、养殖补充、劳务带动、光伏兜底”的发展思路,将发展目标量化落实到各个层面(村:每村平均建100座集体棚;户:每户平均建1座致富棚;个人:每人平均分配2亩高效田)。将设施农业作为社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产业提质增效,坚定不移走多元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3.1.1 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按照“扩温室、压棉花、稳枸杞、促劳务、壮畜牧”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种植结构,坚持高效设施蔬菜和高效大田作物同步发展。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5个“千亩基地”,布局枸杞、蜜瓜、甜菜、饲草、甘草。破解发展瓶颈,做大做强戈壁生态农业。以日光温室破解耕地盐碱板结严重问题。截至2020年底,移民社区已建成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1585座,棚均年收入不少于2万元;建有特色果蔬扶贫车间和有机加工厂各1个;“千亩”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个;现代戈壁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综合示范园区1个。扩大养殖体量,形成规模效应。建成肉牛、肉羊养殖厂1个(现养殖肉羊1.2万只,肉牛260头),标准化规模肉兔养殖场1个(现养殖肉兔0.3万只)。补短强弱,对缺乏发展动力的部分家庭实施“入股分红”模式,村集体将财政专项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入龙头企业,移民户可按照每年投资额10%的收益获取利润。
致富带头人徐安财在访谈时提到,当地的发展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一开始2008年搬来的绝望与无奈到现在的家庭收入每年不低于10万元,我们都深感欣慰,心里特别踏实。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就要有担当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的设施农业,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好、走出成效,让更多的群众通过设施产业来发家致富。
3.1.2 全面开拓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着力解决市场获取优质产品难和农民种植产品销售难的“两难”问题。移民社区与3大合作社(广鑫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红温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广绿种植联合社)、3大果蔬企业(深圳阳光庄园、广州金山果业、百果园)开展“育苗种植、技术服务、品牌经营、上市销售”为一体的全方位合作,产销全流程按照合同签约内容执行,整合分散种植资源,形成规模化效应。截至2020年底,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47%的移民家庭加入园区种植经营行列。通过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在瓜州县城开设蔬菜直销店、无公害果蔬自产自销摊位等13个,与3家敦煌蔬菜批发市场开展深度合作,保持销路畅通。通过实施订单农业,全面保障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农民利益,相较分散种植棚,订单农业棚年均增加0.2万元以上。
3.1.3 持续推进劳务经济,大力发展洮砚产业
以劳务输出作为移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开展技能培训,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移民培训覆盖率达100%,实现移民致富增收中“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立足当地优势,做大做精洮砚产业。已建成综合性洮砚产业基地,基地内实现集“产业孵化、产业扶贫车间、技能培训、乡村旅游、工艺品展销”为一体,不断发挥电商优势,建立网络销售平台,线上线下销售承接本地玉雕、石刻、玉石等业务,年均销售洮砚80余万元。
3.2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3.2.1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
一是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低保、五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特殊困难群体应兜尽兜,能保必保[8]。截止2020年底,社区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6061人,参保巩固率达101.85%,续保率达95%,养老金发放率达100%。移民社区6个行政村互助老人幸福院运转正常,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是启动实施“关爱行动”,关爱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定期入户走访慰问,给予精神慰藉和物质关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3.2.2 教育事业全面提升
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为当地教育的重中之重,建成面积7000 m2移民社区中心小学,教学大楼可容纳600人,学生标准公寓40间,同时配套教师周转房、学生食堂,大幅提升了移民社区教育教学条件。“两免一补”“营养餐计划”“两后生”补助等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
3.2.3 健康扶贫全面推进
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9]。截止2020年底,广至藏族移民社区完成慢性病备案登记492人。全面落实医疗保险参保政策,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408人,参保率达97.9%。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居民健康档案。
3.2.4 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全面达标
移民社区所有住房均达到安全住房等级(均为B级住房及以上),自来水入户全面覆盖,水质达标率100%。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全面达标。
3.2.5 社会治理全面提升
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决策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审核一监督”。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完善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及时解决涉及移民权益方面矛盾,落实领导包案信访制度,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扎实开展食药、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平安广至”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提升移民生活、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广至藏族乡新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兴林在访谈时提到,刚来这儿的时候,除了房子啥都没有,风沙大,土地不长农作物,每个人都不习惯。但是国家政策好,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大家在产业发展上都有了门路,都不发愁了。孩子上学离家也近,解放了家长。村民看病也方便了,报销比例也比较高。现在村民在茶余饭后都去文化广场跳广场舞,一起其乐融融,移民社区的整体发展变化还是非常大的。
3.2.6 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三抓四建五化”工作思路,以“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整治模式,系统谋划、科学组织,整合各级各类资金,修建乡村道路23 km,柏油马路65 km,平均每年清理垃圾3500 t,有效解决了居民点“三堆”问题。建成高标准水冲式公用厕所3个,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179个,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563个,移民厕所改造90%以上。实施“四级联动促责任落实”“四项制度促乡风文明”保障机制,建立“户分类、站收集、乡处理”的生活垃圾一站式集中处理模式,建立农村环卫保洁体系和社区环卫站,移民社区选聘环卫人员70名,配置垃圾压缩车2辆,电动保洁车40辆,定期开展社区公共区域卫生保洁和村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垃圾场维护填埋工作,做到定时收集,统一清理。社区移民密切配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家家户户均能够按照政府工作部署做到尽职尽责,移民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3.2.7 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移民社区6个行政村创建“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充分发挥村“两委”、妇联作用,建立网格化管理,月督查观摩评比机制,落实“门前三包”和家庭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督促群众改善生活习惯,实现由“单项发力”向“全民参与”、“被动接受”向“自觉自愿”的转变,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广至藏族乡临潭村村民芦林军在访谈时提到,以前社区没有硬化道路,风沙大,房屋里面都是沙子,加上家家户户卫生习惯不好,村子整体卫生状况比较差。现在政府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社区治理,我们都能感觉到除了村貌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村民素质得到提高了。”
3.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采取拉沙压碱、秸秆还田等方式完成移民社区1840 hm2耕地改良,实现工程造林11.2万m2、义务植树覆盖12.8万m2、农田防护林带130 km,修建灌溉水渠54 km,持续巩固了生态屏障建设成果。实现主次街道路灯覆盖率100%,移民社区各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Wifi覆盖率100%。
4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移民社区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吸引力不强
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对青年群体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加之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构成不合理,出现移民社区“空壳化”现象[9]。现有留在移民社区的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4.2 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中高端农产品开发不足
当地种植农作物主要为棉花、枸杞、甘草、甜瓜等作物,由于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经济作物受病虫害、灾害气候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强,无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如:西红柿枝蔓“跨年连续地埋”技术),导致农业生产费时、低产、低效。
4.3 产教学研融合不够
“产教学研”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地方产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效融合,高校与地方校企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
4.4 地方优势发挥不足
移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足,对经济社会转型认识不够。对资源开放、人才吸引、产业融合、土地改革、金融政策、平台搭建、宣传营销等方面创新性不够,没有把当地的优势条件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的有利要素。
5 推动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10]。瓜州县移民社区在发展中应分析发展现状,破解发展瓶颈,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模式,提升发展动力,让共享成为发展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5.1 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挖掘当地优势产业,控制传统产业体量,让中高端产业成为产业普遍形态,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精良产品,让绿色成为农产品的加持砝码,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二是在移民“扶智”上下功夫,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根据个体差异,分阶段、多批次加强当地移民技术培训,不断提供移民的技术水平,实现移民可持续发展。
5.2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才、资本的逆向回流,在保障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基础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载体。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将“能人治村、乡贤治村”模式纳入乡村治理中,强化乡贤组织力量(如退休老干部、创业返乡人士、有经济实力且威信较高的群众),邀请乡贤“参事议事”,发挥乡贤榜样引领,切实将乡村治理作为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落细,做出成效。
5.3 发挥本土优势
“双碳”[11]背景下,移民社区要开拓眼界,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借助地理优势,发挥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作用,试图进入国家“碳交易市场”,在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促进当地光伏、风力发电公司的现金流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5.4 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搭建
一是“引进来”“走出去”双向联动,“引进来”主要是聘请专家进驻当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将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到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走出去”主要引导本土人才外出参加学习、培训。二是促进政府、高校、企业融合,形成由政府主导、高校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体系[12]。积极探索农林类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校企(地)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地)合作开办实验班、学生和农户双向交流(学生到农作物种植一线开展实习,农民到高校科研基地学习先进技术)等措施,切实将“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