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推拉理论河西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原因分析①

2022-10-09常尔娜韩建民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西拉力流动人口

常尔娜 韩建民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动因素,其结构和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世界上,人口流动不但扮演着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同样也是全球经济发展必然结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接轨,因此在经济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因此对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十分必要,以达到掌握人口动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目的。

1 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是一脉相承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十年间甘肃省人口流失55万,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居倒数第六位,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人口减少的省份,这说明甘肃省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比较薄弱。作为甘肃省更为偏远地带的河西民族地区幅员广阔,人口较少,交通闭塞,加之长期以来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发展滞后的局面,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为改善河西民族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留住本地人员、吸引外来人口,推动河西民族地区乃至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必然选择,核心是充分利用流动人口的效用与价值。

2 核心概念

河西民族地区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域内幅员广阔,人口较少。

人口流动是中国特定的城乡背景下出现的概念,魏津生[1]认为流动人是一些离开了自身的户籍管辖区域但是却又无法办理户口变迁手续的群体。吴晓[2]指出广义的流动人口在非户籍地停留的人口,狭义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方秀娟[3]指出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中的移动,也就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但是户籍地依旧如常的人们。郑功成[4]认为流动人口是在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户籍制度下产生的,生活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群体。马忠东等[5]以时间为根据,认为流动人口应符合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或是为半年以内谋生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李林凤[6]研究的是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农牧区流入城市从事某种行业,但是没有取得城市户口的少数民族人口;郭志仪等[7]也以户籍地与生活地不一致来界定流动人口。颜咏华等[8]结合之前的定义补充了流动人口是往返于户口地与居住地的人口。

推拉理论即“推力—拉力”理论是20世纪中期由唐纳德·博格等明确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口流动行为的产生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拉扯之后产生的结果,即推力与拉力。每个地区都存在某种吸引人的因素和排斥人的因素。一方面,居住地存在一种能够推动人口向外迁移的力量,另一方面流入地存在一种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推力属于消极因素,它促使人口离开原居住地;拉力则是积极因素,它吸引各地人口迁入新的居住地。

3 推拉理论下人口流动因素分析

由表1可知,,2020年河西民族地区流动人口较2010年增加21517人,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流失与回流现象并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人口呈流失状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与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人口呈现回流状态。流动的“推力”指某一地区因自身某消极因素把人口推向其他地区的力量,“拉力”则是由于某一地区的一些积极因素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口前往的一种力量。只有当拉力大于推力时流动人口会继续保持或增加流动;反之,流动就会减少甚至停止。

表1 河西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规模

人口流动路径表现为:由从事农牧业的地区流向城市;由小中城市流入大城市;从欠发达流向发达地区;从城市向农村的“逆向回流”等等。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3.1 经济方面

经济收入是影响人口流动的第一位驱动力。从公布的2020年各省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来看,甘肃省GDP为例31省市自治区的第27位,甘肃省人均GDP排名位列最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董雅丽[9]在研究中指出甘肃省人口流动主要是贫穷所致的人口流动。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受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有着巨大的的差距。河西民族地区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表2),农牧民收入微薄。如:河西民族地区粗放式放牧生活不仅没有改善农牧民经济收入状况,反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农牧业本身效益低下,加之之前长期的城市倾斜政策,造成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之下,河西民族地区人口流失还有城市产生的拉力,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多,就业前景广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生的吸引力;由于城市生活条件优渥产生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发展产生的吸引力。总之,人口流失会带来农村劳动力缺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较严重,地区人才缺乏等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方面,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表2 河西民族地区历年生产总值单位:万元

3.2 社会方面

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农村、城市问题是推拉理论研究中对人口流动作用的重要因素。

3.2.1 就业问题

由表3可以看出,该村外出人员从事的都是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由于文化素质并不高、专业技能缺失、从业技能不足,多数人就业层次低,工作多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居住条件差。

表3 肃南县大湖滩村外出务工行业

随着近几年“打工潮”的兴起,为增收甘肃农村人口热衷于外出务工,郭志仪等[10]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是人口发生流动的主要因素;王海燕等[11]发现基于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的原因甘肃省人口流动主因是就业。农村对于年轻人最大的推力无非是无法就业与发展机会太少,与城市高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比较,悠闲的农村节奏慢、压力小则是农村对在外流动人口所产生的拉力。城市对流动人口产生的就业拉力表现为:城市岗位需求多、就业范围大、就业种类繁多,为外来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岗位;城市在就业方面也对流动人口产生推力,目前来说,流动是可行的,但有很多就业限制,可以总结为三点: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保障福利;办理就业的手续复杂且多;较市民来说收入较低。

3.2.2 住房问题

目前而言,住房问题对流动人口所产生的推力是最严重的。流动人口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收入多为补贴家用,城市昂贵的房价是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可望不可及的,再加上政府保障性住房没法及时提供,这使得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面对天价的房屋只能处于居无定所状态。河西民族地区房价低廉,购房压力小成为河西民族地区吸引人口的拉力。

3.2.3 教育问题

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总体素质,影响着河西民族地区人口是否流动的选择。受教育程度是河西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正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流动,即推力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受到就业限制,由表4可知,河西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弥补了劳动力市场中岗位需求与流动人口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不符的问题,因此,受教育水平与人口素质的提升导致高素质人才更偏向于向外流动,成为河西民族地区人口外流的推力。此外,河西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制约着河西民族地区人口外流的步伐,目前河西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已基本得到保障,但在实际入学中依旧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流出地流入地入学两头难的问题。

表4 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情况

3.2.4 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流动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保水平与保障范围的问题。苏君等[12]指出甘肃省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学者董雅丽[9]也在研究中指出甘肃省流动人口中多是外出务工者,学历较低,维护自身权利保障意识薄弱,再有现行社保制度无法满足流动人口不固定的特点,保险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流动人口无法保障自身权益;沈再新等[13]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流动人口几乎鲜有维权意识,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社会保险、福利、救济部门相互独立,各个板块之间无法互通。郑秉文[14]指出流动人口社保制度碎片化;周林刚[15]提出相同观点,认为社保制度“碎片化”造成流动人口参保、退保行为日益频繁。

在城市,流动人口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来到城市的他们生活成本明显提升,从事行业的劳动强度也显著增大,然而,城市社保、福利、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免有缺失之处。虽然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城市在出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政策时,会设置诸多限制,流动人口这一群体无法享有。流动人口社保问题不仅仅对流动人口有影响,同样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解决这类问题,要从全局考虑才更有利于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3.2.5 流动人口产生的问题

人口流动为流入地的带来的充足的劳动力与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流出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回了丰厚的资本,与此同时,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市无论是对于流出地而言还是对于流入地而言,都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有研究认为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使得农业发展几乎停滞,农村发展问题要靠农民[3,16],然而近些年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彻底荒废了土地;也有研究指出农村人口流动阻碍城市社会秩序合理运行,增加犯罪率,大量的农村人口导致城市管理无法有效运转从而产生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姚华松等[17]将流动人口产生的问题总结为:大量流动人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流动人口复杂、不好管理,提高了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流动人口给城市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产生的问题有:由于双向的文化冲突、文化不适应、不理解,导致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归属感低,人口盲目流动,流动频繁且不稳定,这些都成为城市对流动人口产生的推力。

3.3 文化方面

3.3.1 传统乡土文化

首先河西民族地区对流动人口的拉力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的乡土文化上。自古以来,落叶归根是中国最为朴素与长久的文化观念,尤其在北方地区这种观念更为强烈。这种观念实则为归属感,是人们在外漂泊缺乏心里慰藉而对自己的故乡所产生的依赖感,在外流动过程中受地域、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认同感,对流入地适应性差从而产生返回家乡的想法。这种情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更加强烈,尤其到迟暮之年达到最盛,大多数的人选择回到家乡,此刻回流行为便会发生,也就形成了该地区对在外流动人口的拉力。

3.3.2 民族文化

民族风俗文化是河西民族地区对人口流出该区域的拉力之一。河西民族地区是多民族地区,该地区流动人口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该地区流动人口来自偏远地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与城市人口有一定的出入,有一部分还在语言方面存在沟通障碍。目前河西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差异性正在被破坏或者消失,文化受到冲击,则民众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直接受到影响,形成推力加速人口流失,人口流失再反过来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3.4 政策方面

3.4.1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推拉理论中阻碍流动的无法打破的壁垒。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十分严格,甘肃省很少有人口流动;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政策放松,甘肃省人口流动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这这种情况达到高速发展阶段。户籍与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长期挂钩,牵制着人口的流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近年来随着甘肃省经济发展,与各地户籍制度的逐渐松绑,流动人口也能在中小城市安家,不过虽然如此,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壁垒却没有完全消失,还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当然,在制度和政策障碍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没有表现出与普通流动人口的明显差异。

3.4.2 土地

无法忽视的是流动人口回流与我国土地政策有关联。河西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均牧场与农业用地较为宽裕,流动人口尽管在其它地区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但是在家乡还都拥有土地,家乡还有土地也是流动人口返乡的一大原因。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处于萧条的时期,土地可以作为保障农民生存的底牌,另一方面,土地还是农民养老的最后依托。

3.5 自然条件方面

河西民族地区本身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严重影响当地人口的身体健康与寿命,因此,自然条件的恶劣成为推动人口流动的一大力量。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地区有黑河灌溉农业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绿洲农业的收入成为阻止当地人外流的拉力。

3.6 人口结构方面

3.6.1 受教育程度

由表5可知,甘肃省流动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学历层次较低[9,11];沈再新等[13]对武汉调查后也发现,流动人口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主体。申秋红[18]指出受教育程度越高,长期居留意愿越高,应该是受教育程度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融入社会。这是一种精英外流的现象,也就是说学历越高越不愿意返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当然更有竞争力,在城市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外流现象,这让农村发展更加艰难。

表5 2019甘肃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情况单位:人

表5中从受教育情况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普及各级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520人上升为14506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687人上升为12937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1213人下降为27423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504人下降为29808人。文盲率由8.69%下降为6.72%,下降1.97个百分点。反映了甘肃省10年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信在未来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范围将越来越广泛,收入可观,这一点成为人口流动的拉力,促使人口流动活跃发展。

3.6.2 性别

性别结构也是流动因素中推拉作用产生效力的原因之一。表5数据显示:大湖滩村总人口为339名,流动人口为48名,占到该村总人口的14%,其中女性为27名,占比56%,男性为21名占比44%。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受教育情况的提高,“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模式正在被打破,女性求职意愿明显加强。苏君等[12]总结出随着年龄增大,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流动;分析得出这是因为社会给与的就业机会所决定的;柳建平等[19]认为农村女性在人口流动方面的行为明显迟缓于男性,与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汤夺先[20]。孟兆敏等[21]研究发现在流动人口中比起女性男性更不愿意在某地区永久居留。

3.6.3 流动距离

流动距离也是推拉理论中的研究重点。郭志仪等[7]学者调查发现甘肃省人口流动动向多为省内流动(表6),这为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更多流动人口倾向于远距离的流动,且当这种行为产生之后的这一部分流动人口更不愿意返乡。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表现为正向关系,也就是受教育越久月容易选择远距离的流动。这属于边际效益心理问题,距离越远,成本越高,希望能够得到的利益越多。表6显示务工地点大多为省内,其中在本市务工的人员占比到了74%,说明该村人口不偏向省外流动,不愿承担风险,务工时间均在一年以上,这说明外出人员更偏向稳定。

表6 肃南县皇城镇大湖滩村务工地点与时间

3.6.4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也是推拉理论中所研究的一大因素。流动人口愿意持续流动或是停止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自身意愿的影响,这种影响倾向于一种心理原因是无法靠物质条件可以改变的。例如宗教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外流动过程中缺乏信仰支撑,渴望完成内心的寄托,归属感低,因此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回流趋势。

4 总结

人口流动行为的发生都是一场力的作用,人口流动的本质是追求更好的一种生活状态。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享受城市待遇的同时,其实也失去了农村的福利。只有当在城市中得到的东西大于弄粗中失去的东西之时,人口才会做出相应的选择,流动行为才会发生。如同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流动人口受到的各种推、拉力的影响,只有当拉力大于推力时,流动人口会继续保持或增加流动;反之,流动就会减少甚至停止。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城乡差距将不再那么巨大,目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单项路径也将不复存在,但是人口流动一直存在且是双向的。

猜你喜欢

河西拉力流动人口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