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性感染的结果分析
2022-10-09孙亚云李建华倪修文吴瑾惠
孙亚云 李建华 倪修文 吴瑾惠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医疗中起着拯救生命的重要作用,然而,输血存在一定风险,例如输血传播性感染。安全输血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输血安全问题是社会和卫生健康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嘉兴地区179 270 例献血者血清学输血传播性感染检测结果,为建立低危无偿献血队伍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2018 年10 月至2021 年9 月嘉兴地区179 270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所有献血者均严格按采供血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献血前健康检查和血液初筛检测,合格后方可献血。
1.2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结果大于50U/L判为不合格。采用2 个不同生产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检测结果2 家试剂有反应性的,检测结论为有反应性,判为不合格;1 家试剂有反应性的,以同一试验对原血样做双孔复试,如果双孔复试结果均为无反应性,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判为合格;如果双孔复试结果中任何1 孔为有反应性,则检测结论为有反应性判为不合格。
1.3 统计指标 统计无偿献血者的年龄(18~30 岁、31~40 岁、41~55 岁、55 岁以上)、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及以上)、职业(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职员、其他)、体重(45~54 kg、55~64 kg、65~74 kg、75~84 kg、≥85 kg)、献血次数(初次献血、再次献血),及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学检测结果的不合格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血清学输血传播性感染检测结果 179 270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总不合格率为1.08%,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34%、0.27%、0.10%、0.12%、0.25%。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血清学输血传播性感染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6.75、14.85、10.85、8.27、41.36,P均<0.05)。18~30 岁与41~55 岁、18~30 岁与55 岁以上、31~40 岁与41~55 岁、41~55岁与55 岁以上ALT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0.02、4.44、42.57、4.22,P均<0.05)。18~30岁与31~40 岁、18~30岁与41~55 岁HBsAg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53、13.49,P均<0.05)。18~30 岁与31~40 岁抗-HCV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0.05);18~30 岁与31~40 岁抗-HIV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18~30 岁与31~40 岁、18~30 岁与41~55 岁、31~40 岁与41~55 岁抗-TP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62、40.70、8.37,P均<0.05)。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性感染检测结果/例(%)
不同学历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TP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6.96、69.65、79.55,P均<0.05)。不同学历无偿献血者抗-HCV、抗-HIV检测结果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不明显(χ2分别=3.09、0.85,P均>0.05)。专科及以上学历与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学历ALT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5.59、4.10,P均<0.05);不同学历HBsAg 不合格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9.49、17.24、3.86,P均<0.05);专科及以上学历与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学历抗-TP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5.84、51.15,P均<0.05)。
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8.85、39.23、18.84、43.42,P均<0.05),抗-HIV 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2,P>0.05)。对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ALT 不合格率进行两两比较,军人与农民、医务人员、学生、工人、教师、职员、其他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70、7.31、6.23、13.65、10.97、10.81、7.20,P均<0.05),公务员与农民、工人、教师、职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86、9.81、5.35、6.49,P均<0.05)。对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HBsAg 不合格率进行两两比较,工人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职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78、8.77、8.20、7.90,P均<0.05),其他人员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职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76、11.47、14.17、17.46,P均<0.05)。对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两两比较,工人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5.94、9.32、18.83,P均<0.05),其他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00、7.22、14.53,P均<0.05),职员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17、5.98、11.24,P均<0.05)。
不同体重无偿献血者ALT 检测结果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95,P<0.05),但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66、3.17、4.63、8.74,P均>0.05)。
再次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血清学检测结果的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8.87、261.90、249.00、41.05、239.60,P均<0.05)。
3 讨论
确保血液安全是无偿献血的前提和基础,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嘉兴地区不同人口学特征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血清学检测结果,对科学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高血液检测合格率,保障血液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0 岁以下,专科及以上学历,军人、公务员等人群ALT 不合格率明显较高,可能与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喝酒、熬夜因素有关。另外从本次统计可以看出,ALT 不合格率与肥胖呈正相关,因此在献血宣传教育时应同时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鼓励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献血征询时应加强近期生活史的问询,对于有易引起ALT 增高行为的献血者可劝其暂缓献血。
HBsAg 不合格率18~30 岁年龄段低于其他年龄段,应该与我国从1992 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有关。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献血者HBsAg 血清学检测结果差异较明显,高中及以下学历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教育程度越低阳性率越高,工人、其他类职业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公务员、医务人员、学生、职员等,与柴蒙亮等[1]、冯瑾等[2]、何佳燕等[3]研究结果相符,可能与接受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生活卫生习惯、疫苗接种等原因有关。
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献血者抗-TP 血清学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高中及以下学历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人、职员、其他类职业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等,说明与接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公务员、医务人员、学生等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较多,这类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强,相对来说高危行为更少,因此可以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等人群可视为献血低危人群。本次研究数据中不同学历、不同职业抗-HIV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无差异,该检测结果为初筛阳性结果,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其中97.80%为阴性。
从初次、再次献血者血清学不合格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再次献血人群的HBsAg、抗-HCV、抗-HIV、抗-TP 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初次献血人群有显著性差异,因为再次献血的献血者因至少接受过一次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并且对献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正确识别出危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血液采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4~6],这类人群是无偿献血的低危人群。55 岁以上人群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主要原因是《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55 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 周岁,因此55 岁以上献血者均为已经重复献血多次的献血者。
综上所述,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建立一支低危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并且维护好献血者队伍,吸引更多参加过献血的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可以有效提高血液检测合格率,极大程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疾病危险,保障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