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煤矿原煤性质分析及重介分选效果评价

2022-10-09原凯凯

山西化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煤样原煤灰分

原凯凯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四侯煤矿,山西 晋城 048000)

煤炭资源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且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排名世界第三位,据统计,现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2 万亿t,远超过石油和天然气量[1]。同时,经预测,我国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仍会是以煤为主的消费和生产结构[2]。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焦煤主要用来冶炼钢铁等。然而,虽然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品种齐全,但是炼焦煤资源在国内储量较少,优质炼焦煤资源更是稀少,因此需要合理设计选煤工艺,最大化洗选炼焦煤资源,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正常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

本文以某煤矿10#煤为研究对象,首先掌握煤的基本性质,再通过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从而在各分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选煤厂生产效率。

1 原煤理化特性研究

本试验所用煤样为WHS 煤矿10#煤,通过多种试验仪器对原料煤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

1.1 煤的工业分析

原煤经破碎、筛分制备实验室所用煤样,并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测定。结果为:空气干燥基水份(Mad)1.81%,干燥基灰分(Ad)24.86%,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27.84%,焦渣特性7,干燥基全硫(St.d)3.81%,干基高位发热量(Qgr.d)20.5MJ/kg。水分和灰分主要反映了煤中无机物的含量,由于浮煤灰分相比原煤有大幅度降低,故原煤为低灰分煤。煤中的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反映了煤中有机物的性质,原煤的干基硫大于3%,属于高硫分原煤,挥发分为27.84%,根据《GB 5751—86 中国煤分类》,分类为焦煤。

1.2 元素分析

通常,C、H、O 元素之和占煤中有机质的95%以上。一般元素分析的结果与其他工艺指标结合考虑,才能最终确定煤的工艺用途。原煤及浮煤元素分析结果为:原煤碳(Cdaf)含量(质量分数)占大部分(88.02%),氢(Hdaf)含量(质量分数)5.13%,m(Cdaf)/m(Hdaf)值为17.16;氮(Ndaf)含量(质量分数)1.36%,硫(Sdaf)含量(质量分数)为5.07%,氧(Odaf)含量(质量分数)0.42%。煤的工艺用途主要是根据煤中有机质的性质决定的,原煤w(Cdaf)、w(Sdaf)及m(Cdaf)/m(Hdaf)值皆高,表明为高硫煤且煤层变质度高。

1.3 工艺性质分析

原煤的工艺性质分析结果为:灰熔融性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半球温度(HT)及流动温度(FT)皆大于1 500℃,且ST 与FT 温差小;哈氏可磨性(HGL)为98,属于易磨煤;干基高位发热量(Qgr.d)大于27 MJ/kg,属于高热值煤;热稳定性(TS+6)大于80%,属于高热稳定性煤。

1.4 CO2 反应性分析

煤的反应性指其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原煤的CO2反应性测定结果表明,900 ℃~1 100 ℃之间煤和CO2反应速率迅速增加,煤的反应性即煤的化学活性较高,原煤的变质程度较高。原煤CO2反应性测定结果如图1。

图1 原煤的CO2 反应性曲线图

2 原煤可选性及重介分选效果评价

煤的可选性通常是指根据物理、化学性质等差异,分选出目标产品的难易程度。选煤是煤炭工业的重要工艺,通过煤炭洗选,可以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利用和煤炭资源。

2.1 原煤粒度组成

粒度组成即为各粒级物料的质量分布情况。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对原煤做大筛分试验,为考察原煤数量和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数据基础。试验原煤的粒度分析结果为:大于50 mm 粒级的原煤含量(质量分数)较低(6.51%),小于13 mm 粒级的煤样占总煤样的64.66%,表明原煤含矸量不高;灰分在50 mm~25 mm 及大于50 mm 较多,分别为50.78%、49.14%,在其他各粒级中分布较均匀,约为22%~25%;各粒级中平均硫分(质量分数)为5.39%,大于国家标准3%,为高硫分原煤。

2.2 原煤分粒度级密度组成

计算各密度级煤样产率,并进行矿物分析与化学分析,得到不同密度成分在原煤中的产率和质量指标,从而来研究原煤的性质。

2.2.1 原煤密度组成

一般通过浮沉试验测算出各密度级产物的产率与特性。浮沉试验分为大浮尘试验(粒度>0.5 mm)和小浮尘试验(粒度<0.5 mm)。本次主要在8 个不同密度的重液(范围1.3 g/cm3~1.8 g/cm3,梯度0.1 g/cm3)中对原煤进行大浮沉试验,煤样被分成不同的密度级别,结果为,50 mm~0.5 mm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32.63%,硫分(质量分数)为5.26%,为高硫煤;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67.68%,分选密度为1.68 g/cm3,当分选密度±0.1 含量(扣除沉矸)9.2%,判定原煤为易选。

2.2.2 原煤分粒度级密度组成

为了判断不同粒度级原煤的性质,将原煤分为+50 mm、25 mm~50 mm、13 mm~25 mm、6 mm~13 mm、3 mm~6 mm和0.5 mm~3 mm 共6 组分别进行浮沉试验。结果如下:

1)+50 mm 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49.14%。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55.74%,分选密度为1.86 g/cm3,当分选密度(±0.1 含量)(扣除低密度物)为71%,判定原煤+50 mm 粒级为极难选。

2)25 mm~50 mm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36.9%。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60.24%,分选密度为1.58 g/cm3,当分选密度±0.1 含量(扣除沉矸)为2.1%,判定原煤50 mm~25 mm 粒级为易选。

3)13 mm~25 mm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24.23%。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81.55%,分选密度为1.81 g/cm3,当分选密度±0.1含量(扣除低密度物)为4%,判定原煤25 mm~13 mm 粒级为易选。

4)6 mm~13 mm 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22.28%。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82.84%,分选密度为1.77 g/cm3,当分选密度±0.1含量(扣除低密度物)为19.2%,判定原煤13 mm~6 mm 粒级为中等可选。

5)3 mm~6 mm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20.38%。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84.74%,分选密度为1.68 g/cm3,当分选密度±0.1含量(扣除沉矸)为7.5%,判定原煤3 mm~6 mm 粒级为易选。

6)0.5 mm~3 mm 粒级入选原煤总灰分20.03%。根据中国煤炭可选性评价标准《GB/T 16417—1996》,结合本次试验实际结果,灰分小于11%的精煤理论产率为84.3%,分选密度为1.68 g/cm3,当分选密度±0.1含量(扣除沉矸)为10.1%,判定原煤0.5 mm~3 mm粒级为中等可选。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要求精煤灰分小于11%时,根据δ±0.1 含量的变化,随着粒级的减小,原煤精煤产率逐渐增加,而可选性在变差,这与一般试验结果及实践经验相吻合。

3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评价

重选就是在磁铁矿等运动介质中,不同密度级的颗粒松散后发生分层转移的过程,其实质概括起来就是松散-分层和搬运-分离过程。重选在分选设备中每一次密度分选只能得到两种产物,按密度分配的规律煤样在产物中用分配率的方式来表示,即ε重(%)、ε轻(%)分别表示该密度级别在重、轻产物中的分配率,且原煤在重介旋流器中实际上只进行两次分选,因此ε重(%)和ε轻(%)之和恒等于100%。

3.1 分配结果

本实验中选煤厂对原煤进行了低密度和高密度两段分选,得到精煤、中煤和矸石三种产品,并对三者做浮沉试验,绘制分配曲线,如图2。

图2 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重产品分配曲线

根据图2,查找与计算两段分选密度δp与可能偏差E。结果显示,一段δp1为1.48 g/cm3,E1=0.06 g/cm3;二段δp2为1.92 g/cm3,E2=0.13 g/cm3。根据国家规定的重介分选设计标准,一段较符合,分选效果较好,二段高于标准,分选效果较差。

根据单机检测与浮沉实验数据可知,在精煤灰分为11%时,计算出数量效率η1为86.9%,略低于90%左右的要求。

3.2 错配物量

原煤分选时,轻、重产物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分选密度完美分选,都有偏差。错配物是各产品中混入的非规定成分的煤样。根据绘制的低密度和高密度分割错配物曲线,得到两段分选中的损失量、污染量、错配物总量,结果见表1。

4 结论

二段分选产品中煤实际产率为18.21%,灰分为38.71%,符合中煤灰分要求。相同密度的悬浮液在不同锥比的旋流器内工作时,分选密度高低与二段的锥比成反比。因此,可以通过减小或增大溢流口径与底流口径的比例,达成二段分选密度在线调节。基于本次实验二段中煤损失量为7.1%,应减小二段实际分选密度,用以减小中煤中的矸石量。

猜你喜欢

煤样原煤灰分
煤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研究
武夷岩茶总灰分研究
化学试剂对煤的裂隙结构和渗透率的影响研究
真三轴动静组合加载饱水煤样能量耗散特征
关于原煤生产成本预测的探讨体会
X—荧光光谱法测定聚丙烯灰分含量的研究
“煤超疯”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