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2-10-09刘超
刘 超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肱骨中下段骨折主要是骨折出现在肱骨中1/3或下1/3部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有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主要是减少桡神经损伤[1]。研究表明,不同手术入路引起的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不同。本文分析对比2种不同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中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接诊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经X射线检查所有患者均为肱骨中下段骨折,且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有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6-58岁,平均年龄为(38.2±4.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跨度为25-58岁,中位年龄段为(39.2±4.3)岁。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常规性资料,并无明显区别,可进行比较分析。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前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进行全麻或臂丛麻醉,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将患肢保持90°外展在手术台面上。以骨折点为中心,取肱二头肌外侧缘偏内侧进行纵向切开,逐层分离,将肱二头肌与部分肱肌向内侧牵移,将肱骨干完全暴露。复位骨折后将钢板置入肱骨前侧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经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患肢维持90°,采用全麻或臂丛麻醉,仰卧位,消毒铺巾后取肱肌外缘内侧切开,切口走向与三角肌前缘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一致,逐层分离,在肱肌与肱桡肌内找到桡神经并注意游离保护处理,将肱骨干完全暴露后,复位骨折后将钢板置入肱骨前侧进行固定。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5 结果:比较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9.4±12.9)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34.5±34.7)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2.9±12.9)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36.1)ml,数据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与6.7%,数据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讨 论
肱骨骨折患者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减轻对患者肩袖损伤,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但是针对肱骨中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入路会有分离与牵拉操作,很容易损伤患者神经[2]。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前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经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数据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数据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肱骨前内侧比较平坦光滑无肌肉附着的情况下,内置的钢板无需塑形处理,这样更有助于手术操作,可钢板固定,以此减轻对患者桡神经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根据OA治疗原则,钢板放置应当符合张力带的原理。但实际肱骨承受的是扭转力与拉伸力,张应力非常弱。前外侧放置锁定钢板就可消除。而肱骨干的扭转应力,锁定钢板与螺钉之间经锁定装置的有效结合,就可形成内固定支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可很好的对抗[3]。因此,锁定钢板前外侧放置比较符合肱骨干的解剖学特点与生物力学的特征。相对比就会发现,前外侧手术入路主要是通过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无需将患者上臂的重要神经血管暴露出来,以此就能够降低对患者血管神经损伤概率;手术切口不靠近患者关节,术后对患者肘关节功能影响并不明显;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无特殊性要求;手术操作速度快,组织牵拉暴露的时间明显缩短。但为保证手术效果,在桡骨中段钻孔时应注意力度,以免损伤对侧桡神经;固定桡骨中段螺钉时,应注意螺钉不宜过长或过尖,预防对桡神经构成损伤[4]。另外还需注意骨折端靠近肱骨近端与远端的患者不适宜该种手术方式治疗。
综上所述,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经前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而言,经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有效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