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2022-10-09宫敏燕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宫敏燕

(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举全国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造福农民,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顺利解决‘三农’问题”[2]。

1 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处于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前,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处于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广泛性、深厚性[3]。“三农”问题依然是存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更高,农业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任何时候国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基础和保障,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它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农业兴盛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是其重要领域,而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民作为主体来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缺一不可,三者相互联系,处于三位一体的状态[4]。

“三农”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角色[5]。只有真正地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全面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均有重大突破,但“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仍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短板。

1.2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缓慢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传统的小农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也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6]。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依旧采用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低下。

1.2.2 农村发展不平衡 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城市,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在不同地域的农村之间也存在差异,一些偏远农村面临着用电线路老化、交通不便等问题。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依然落后,优秀师资力量流向城市。在部分农村,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规划,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

1.2.3 农民增收致富遇到瓶颈 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农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少数地区农民的生活尚处在温饱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遇到瓶颈,农民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占用大量的劳动时间,但收入增长缓慢;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存在加工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及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

2 教育创新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教育有所欠缺导致的,因为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偏少,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至关重要。

对我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乡村数万名农民的受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村民中,有89.4%的农民从未参与过教育培训,而在西部地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现象更为明显;一些农民不参加教育培训,是因为不清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由哪个政府部门负责;有87.5%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或者虽然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具体细节,觉得没有什么用,对自己的生活不会带来什么改变;有21.6%的农民从未听说过有关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事宜,不知道此活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要影响[7]。

对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动机不尽相同,62.8%的农民认为培训很有必要,对自己有帮助,因此主动参加培训;22.6%的农民对培训感兴趣;5.4%的农民是因为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参与培训(图1)。对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来说,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51.8%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短,没有效果;21.2%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不切实际;6.7%的农民接受过教育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认为教学方法、教授方式有待改进(图2)。

图1 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动机

图2 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和升级,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8]。因此,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将科技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层面,科技创新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教育创新在科技创新中起关键性作用。教育创新的要义是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教育创新,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并随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组建多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专业化的农业人才队伍,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力量,实现农业的创新性、长久性发展。科技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应与学校、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相融合,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在科技层面发挥出巨大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才能将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农业现代化,将科技融入农业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技术体系[10]。在教育层面,对农业科研来说,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教育环境差、农业教育水平低的实际,在教育上进行创新。在农业人才资源缺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教育,为农业、农村的经济高效快速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3 发挥教育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切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兴农的第一要义是教育,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加大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农业人才的力度;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社会需要的农业人才,转变人力资本,将劳动力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

3.1 优化升级农业人才培育方案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特别是农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设置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大部分高校受师资力量、学校实习基地、教学试验设备等限制,其设置的实践课程过少,教学方式过于僵化[11]。因此,完成教育目标首先需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前提,应注重优化人才培育方案,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培育目标,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在培育观念上,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再单纯以熟记基础知识为目的,应根据发展需要,优化升级人才培育方案,构建合理的人才培育机制,使培育的人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2]。其次,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引下,调整人才培育模式,更新专业化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3]。最后,还需要凸显出人才培育的个性化模式,改变落后的人才培育机制,号召广大师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身到农村去,深入到基层,用专业知识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14]。

在农业教育创新方面,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按照发展的需要培育学生[15]。同时,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地域农业经济相结合,采用科技探究模式,利用科学方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对不同地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既可以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将农业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农业知识的革新和提高。

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对科技的创新和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样重要,科学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认识到现有科技的局限性,只有将现有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实现科技创新,因此科学知识的普及应与科技创新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将创新人力资源转化成实用性的科技成果[16]。

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也可促进人才培养,高校和农业企业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搭建实用性教育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以下“三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真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使之学以致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农业企业与学校直接对接,便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实力。

3.2 创新农民教育理念,培养新型农民

3.2.1 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以往农业教育中,受到传统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的限制,在教育成效方面,农业教育明显处于劣势,这也对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农业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开展适合现代化农业的教育模式。首先,在教育层面,应改变教育理念,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应考虑到学生及农业教育内容的需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保证农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农业的高效发展培育出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农业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农业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关于“三农”问题的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农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也要重视学生素养、能力的教育,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7]。总之,在进行农业教育时,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科学引导,实行教学方法多元化,通过教学来启迪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乐享学习成果、感悟知识之美、化知识为能力。

在当今社会,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应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其服务于农业教育;高效合理地利用网络上的农业教育资源,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可克服地点、环境的限制,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使大部分农业人受益,从而提升农业教育的质量。引进网络教学中丰富的农业教育资源可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加大深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以网络农业资源为辅助,做到线上线下农业教育的高效衔接和相互配合,可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要提倡现代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要抛弃精神层面落后愚昧的思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人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2.2 注重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转变。部分农民的思维方式落后,应积极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其次,要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理念,改变传统的老年密集型农业模式,实现向技术密集型和集约型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18]。

3.3 充分发挥基层的管理功能

加强农村基层管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干部的认知能力及为村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极容易引发干群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农村党组织干部的选拔任用,竭力培养优秀村干部,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执行水平,强化村干部的法制观念,为“三农”工作高效顺利开展不断注入动力。地方政府应不定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进行专业教育培训,改变其浮而不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千篇一律的工作作风,缓和村干部与村民间的关系,调动村民参与“三农”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应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进行科普教育;要通过在乡镇建设展览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多种途径推进科学知识进万家,在农村形成爱科学、爱教育、讲创新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利用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广及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研成果,真正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自己的使命,义不容辞地投入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去,宣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以充分释放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集思广益、万众创新,使亿万人民的创新力量充分涌流[19]。

3.4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农民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下,农民获取知识主要是借助教师讲授或者是自行购买书籍等方式[20]。传统的获取知识方式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而互联网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缺陷。在互联网中存有海量的农业方面的数据,可以极大地扩大农民的视野,充实农民的知识面,有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获取最前沿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络,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到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农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农副产品品种优化等知识,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竞争收益,高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总之,教育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关键性作用,对农民、农村、农业的创新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在“三农”教育创新中,需要重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创新;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有利于造就新一代农民,实现农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富裕,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