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蕉种植面积的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
2022-10-09林欣源姜雯欣徐绍荣
林欣源,姜雯欣,徐绍荣
(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0 引言
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香蕉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香蕉产量高,但受限于人口基数大,我国香蕉的供给仍然对进口有较大的依赖性。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数据,在2019年,我国香蕉总产量为1166万t,仅次于印度;进口194万t,仅次于美国,均位居世界第二,是香蕉生产与进口大国。近3年来,新冠疫情的出现加剧了产业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充分利用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优势合理规划生产空间布局,保证香蕉的安全均衡供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产业布局变迁方面,叶露等[1]利用生产规模指数与重心坐标定量分析提出,中国芒果的生产中心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偏移;傅玮韡等[2]运用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发现,我国9种主要农作物的聚集程度出现了小幅度下跌,且生产向西北部迁移。在产业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方面,Masoud等[3]认为工人的工作表现、气候条件会影响蔬菜生产的布局;于丽艳等[4]认为中国蔬菜产业的优势由东北部向西部发生了变迁,其比较优势、技术与资本投入量、需求状况与生产条件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因素;高幸等[5]认为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因素、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对葡萄产业的变迁有重要影响;杨宗辉等[6]认为农户的以往决策、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及粮食价格指数对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张具有积极影响;陈实[7]利用时序MODIS遥感数据得出,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因子是影响冬小麦北界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自然因素、生产要素、经济因素与社会政治因素对农作物的空间布局均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对水果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苹果[8]、柑橘[9]、芒果[1]、葡萄[5],对香蕉的分析较少。鉴于此,笔者采用HHI、AAI等指标,结合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香蕉种植面积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香蕉区域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中国香蕉种植面积的时空变迁
如图1所示,我国香蕉总产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555.7万t增长到2019年的1166.0万t;香蕉种植面积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由2002年的24.79万hm2增长至2014年的36.55万hm2,之后波动降至2019年的33.03万hm2。我国香蕉的总体生产情况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13年,随着我国种植技术的改进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香蕉产量与面积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快,在2010年香蕉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达2.259%;第2阶段为2014~2019年,受2014年台风与枯萎病的双重打击,香蕉的总面积及产量均出现下滑,农户种植香蕉的积极性降低。
图1 2002~2019年我国香蕉总产量及种植面积的变化
1.1 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判断市场集中度
我国香蕉的主产区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地区。测算市场集中度常用的指标有产业集中率指数(CRn)[10]、基尼系数(G)[11]以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12]等,其中HHI指数是国际普遍采用的指标,代表各地区产量或面积占总体百分比的平方和。HHI越接近于1,市场集中度越高;HHI越接近于0,市场集中度越低。HHI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Xi为各地区的香蕉产量或面积;X为中国香蕉的总产量或总面积;N代表香蕉产地的数量。
由图2可知:在2002~2004年,香蕉产业在初始产地逐步集聚,集中度升高;在2005~2012年,随着香蕉种植技术逐渐传播,以及初始主产地市场趋于饱和,集中度逐步降低;在2013~2019年,随着各项定点扶持特色农产品政策的推行,香蕉主产区逐渐建立优势,香蕉种植的集中度逐步回升并趋于稳定。从总体来看,我国香蕉产业的集中度较高,逐渐稳定于高寡占Ⅱ型(0.18≤HHI<0.30)。
图2 2002~2019年我国香蕉产量及种植面积的集中度
1.2 用综合优势指数(AAI)分析时空演变
引入综合优势指数(AAI),结合规模与效率分析我国香蕉产业的时空演变规律。AAI>1表示当地香蕉种植的综合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AAI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反之,综合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AI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SAIit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EAIit为效益比较优势指数。SAIit表示i地香蕉在生产规模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程度,SAIit>1表示i地香蕉种植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SAIit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反之,规模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SAIit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GSit表示i地区香蕉种植面积;GSi表示i地区水果种植面积;GSt表示全国香蕉种植面积;GS表示全国水果种植面积。
EAIit表示i地香蕉在生产效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程度,EAIit>1表示i地香蕉在种植效益方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EAIit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反之,效益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EAIit的计算公式如下:式(4)中:VSit表示i地区香蕉单位面积产量;VSi表示i地区水果单位面积产量;VSt表示全国香蕉单位面积产量;VS表示全国水果单位面积产量。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代入公式(2)~公式(4)计算评价指数。由于上述3个指标的波动区间差异较大,为便于观察和比较,在绘制指标的空间差异分布图时采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区间(图3)。由图3可知,在2002~2019年期间,我国香蕉种植面积与生产效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来看,全国香蕉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略有提升,但大部分地区变化并不显著,具有规模比较优势的地区(SAI>1)数量保持稳定,其中,云南的变化幅度最大,转变为强规模比较优势地区。从效益比较优势指数来看,在8个地区中仅重庆的效益比较优势出现下滑,全国香蕉种植效益比较优势有明显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由1个(福建)增加到5个(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其中四川的增幅最大,且效益比较优势最大的地区由福建变为广东。综合来看,除重庆、福建外,其余6个地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的香蕉种植综合优势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进一步验证了我国2019年香蕉产量及面积集中度比2002年有所降低的结论。另外,我国香蕉种植区域变化不大,主产区仍聚集在南部,但出现了“西迁”与“南移”的趋势:东部、中部地区如福建、重庆地区的综合优势逐渐降低,西南部内陆地区如云南省的种植优势逐步建立并占据重要地位。
图3 中国香蕉比较优势的空间差异分布
2 中国香蕉种植面积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变量选择
2.1.1 自然因素 香蕉的种植和生长情况与所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自然灾害是制约香蕉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台风、洪涝等频发地区,香蕉种植户可能转向种植抵御灾害能力更强的作物,或者主要依靠其他途径增加收入。
2.1.2 生产要素 香蕉的生产要素包括化肥、灌溉条件以及机械设备等。合理的化肥施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科学灌溉是作物茁壮生长的必要条件;机械化运作可以降低单位劳动投入。这些因素对香蕉种植的产量、成本、效益都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种植面积的增减。
2.1.3 经济因素 根据“理性人”的假设,农民种植香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收益,因而农民会在综合权衡多种因素(如自身经济状况、香蕉单产、其他作物的生产效益等)后确定香蕉的种植面积。
2.1.4 社会政治因素 种植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调控与限制。常见的社会政治因素有人口年龄结构和国家政策;老年群体的体力、文化水平、科技素养与青壮年群体存在差异,其选择的劳动领域、劳动方式也会与青壮年群体有所不同。此外,国家颁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2.1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了影响香蕉种植面积的回归模型:
式(5)中:α为常数项;β1~β9为自变量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其他的为各种变量(表1)。
表1 香蕉种植面积回归模型中的变量
2.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以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21)》《中国农业年鉴(2002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全。
2.3 结果与分析
根据2002~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利用Stata软件构造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固定效应的hausman检验值显著不为0(样本量为144,R2=0.9802,P=0.000),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的效果更好,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回归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
2.3.1 自然要素 受灾面积对香蕉种植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因为香蕉在生长期间的气温需保持在15 ℃以上[13],因此我国香蕉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气候、地理位置等相似度较高。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影响范围通常较广,南方地区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不同省份香蕉种植区的受灾原因、受灾程度相差不大。
2.3.2 生产要素 化肥投入量、有效灌溉面积与人均机械化水平均对香蕉的种植面积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化肥投入量与香蕉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且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787,究其原因:一方面香蕉的生长发育期长,需要持续性施肥[14];另一方面,适量增加肥料施用量可以提高香蕉品质[15]、增强对枯萎病等病害的抵御能力[16]。有效灌溉面积也与香蕉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水是植物体内各种反应的介质及原生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植物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的必要条件[17],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代谢过程;加上香蕉的产量高,其生长具有“大水大肥”的特性。农业机械设备作业能大大降本提效,但我国在香蕉生产中的施药、套袋、收获、运输等环节主要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18],因而农业机械化在香蕉规模种植方面并未发挥明显作用。
2.3.3 经济因素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香蕉种植面积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产业增值空间较小[19],较高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源于农民从事其他效益更好的行业。香蕉单产对香蕉种植面积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水肥投入、管理技术条件稳定的前提下,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种植户的精细劳作,而香蕉种植往往采取散户种植模式[20],单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限,只能减少种植面积。香蕉生产与粮食单产效益之比对香蕉种植面积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如果种植香蕉效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转向香蕉产业。
2.3.4 社会政治因素 老人人口比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人口逐渐由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农村老年人受住房、收入、技能、体力的限制,往往更愿意耕作种地,年轻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在一些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越大,香蕉的种植面积越大。国家政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与预期相反,可能是因为国家颁布激励政策推动了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关注重心由盲目扩大规模转移到有规划的提质增效,这与前述EAI与SAI指数的变化规律相符,因此国家的鼓励政策对香蕉种植面积扩张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3.1 研究结论
在2002~2019年期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呈现以2014年为转折点的先增后减的“倒U形”变化趋势。我国香蕉种植面积的市场集中度(HHI指数)的变化可分成3个阶段:在2002~2004年香蕉面积不断集中;在2005~2011年逐渐分散;在2012~2019年波动趋于高寡占Ⅱ型。计算各省的SAI、EAI及AAI指数发现,从2002年至2019年,我国香蕉的种植更加分散且呈现“西迁”与“南移”趋势。化肥投入量、有效灌溉面积、香蕉与粮食的单产效益比、老人人口比重对香蕉种植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香蕉单产、国家政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受灾面积、人均机械化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3.2 研究启示
3.2.1 在微观上实现水、肥高效施用 应促进控释配方肥[21]、有机肥[22]与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23]的合理应用,实现香蕉种植由经验施肥灌溉向精量均衡水肥的转变,在不同阶段遵循香蕉生长自然规律,采用不同的施肥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加速根对土壤、肥料中有机物质的吸收。
3.2.2 在中观上促进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 要加大科研力度,培育香蕉新品种,改进操作规范技术,增强香蕉抵御台风、抗枯萎病[24]等病虫害的能力;要改进设备,提高施药、套袋、收获、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参与度。
3.2.3 在宏观上继续优化产业政策 要结合自然环境条件、生产要素条件与经济发展阶段,利用各地区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流通渠道,统筹布局香蕉产业链,实现生产低本稳产、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