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啄木鸟:生活圈较大的捕虫高手

2022-10-09颜士州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捕虫哺育雏鸟

○颜士州

说到啄木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众所周知的树木医生,能使树木恢复生机。其实啄木鸟家族的成员很多,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比如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帝啄木鸟,它不仅外形美丽,而且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了不起的森林医生

帝啄木鸟这个名字比较新鲜吧?它的头很大而颈部较细,嘴白而尖,人们习惯称它白嘴啄木鸟。雄性和雌性有所不同,雄性帝啄木鸟有鲜艳的红色羽冠,就像帝王的王冠,成鸟身长可达半米多,足可以称霸它们的大家族;雌性帝啄木鸟羽冠是低调的黑色,体型也相对小些。它们飞翔的时候,翅膀展开内侧是白色的,不细看你根本看不出来。

帝啄木鸟每天发出的啄木声约600 次,每啄一次的速度达每秒550 米,比空气中的声速还要高。它们头部摇动的速度更快,约每秒560 米,比子弹出膛的速度还快!它们的嘴部形如长钩子,可以轻易地钩出树洞深处的虫子,这就是它们作为森林医生的强劲实力。

很大的生活圈

帝啄木鸟喜欢高山地区,这可能与它们谨小慎微的性格有关。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1 900~3 000 米的山区中的各种混合针叶林内。特殊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它们的觅食。它们主要以死去的松树干内的昆虫幼虫为食,并会根据情况选择单独或是集体觅食。比较特别的是,一对帝啄木鸟夫妻至少要独占26 平方千米的山区林地,也就是小县城那么大的林地,才会繁殖后代。这也是出于对哺育后代的负责吧,确保食物及场地等各个因素的综合利用。

帝啄木鸟大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墨西哥北部森林中,但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基本失去了踪迹。绝迹超过了半个世纪,使它们的存在快变成了一种传说。消失的原因就是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导致栖息地被破坏;其次是人类的过度捕猎;另外它们自身的觅食种类也较为单一,过分依赖年老的松树;更要命的是它们需要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这种鸟类的濒临灭绝。

令人佩服的捕虫高手

帝啄木鸟和其他啄木鸟一样,都是了不起的捕虫高手。它们的嘴非常坚硬,就像天然的斧凿,能轻易地啄开树皮和里面的木质部分。它们的舌头却是细长柔软的,上面布满倒须钩和黏液。树洞深处的各种虫子都难逃它们的嘴。

在野外,特别是在寂静的树林中,帝啄木鸟敲击树木的声音非常清晰。它们的行动也十分敏捷,一旦发现树干里有虫,就会立刻开始工作。有意思的是,它们还非常有计谋。当遇到躲藏在树干深处的虫子时,帝啄木鸟会使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在洞口处敲击,发出让虫子害怕的声音,一旦虫子晕头转向,想要从“逃生通道”逃跑的时候,它们就中计了。帝啄木鸟一般把整棵树的虫子都消灭完后,才会转移到下一棵树。

尾巴起作用

别以为帝啄木鸟身材高大,它们的身体就没有弹性以及攀爬能力。很多人认为它们能稳稳地立在树木上是依靠两只脚,以为它们的脚一定像铁钉一样紧紧地扎在树木里。其实你想错了,帝啄木鸟的尾巴也起作用。你想想看,它们那么重,单单凭两只脚,怎么能使身体保持平衡?原来,它们的尾巴上长着锋利的“尖钉”。在两只脚抓住树干的同时,尾巴“尖钉”瞬间插入树干,成了一条腿,这样它自然稳如泰山。

帝啄木鸟的尾巴怎么这么特别?你可能有所不知,它们的尾巴飞行时自然展开,平衡着身体,降落的时候自然收缩,末端无数个尖角像钢针一样,而且左右摆动十分灵活,任凭风吹雨打也安然无恙。

别以为帝啄木鸟是靠吃树木上的虫子生活,它们有时也吃小野果的。要是遇到同伴过来争抢果实怎么办?这时候尾巴又派上了用场。只需尾巴轻轻一扫,就会戳上几个果子,再一收缩,果子自然落下。扎果子的样子跟刺猬差不多,你说是不是很有趣?

父母共同哺育孩子

帝啄木鸟和人类一样,也是一夫一妻制。每年1~3 月是交配高峰期。帝啄木鸟一生与树为伴,它们的巢大多建在树洞里。它们并不高产,每次只生1~5 枚卵。产卵后需要孵化35 天左右,鸟爸爸和鸟妈妈都会孵蛋和照顾雏鸟。

无论是孵化还是哺育自己的鸟宝宝,父母基本上都不离开自己的家。小雏鸟饿了,常常由鸟妈妈看护孩子,鸟爸爸就在周围觅食。只要捉到虫子,就会把它吞进嘴里,或者用嘴含着,飞到树洞口。鸟宝宝听到叫声,就会迫不及待探出头张开嘴,鸟爸爸把长长的嘴伸进鸟宝宝的嘴里,把嘴里的虫子吐到鸟宝宝的嘴里。喂食雏鸟一顿大概要100 多条虫子,吃饱后鸟宝宝就和鸟妈妈在树洞里快乐地做起游戏来。

雏鸟出生后一个多月就要学习飞行,但双亲仍会喂养雏鸟两个月左右,等雏鸟渐渐长大,才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目前全球有约120 具帝啄木鸟的标本,但一张活生生的帝啄木鸟相片或一段它们的录影片段也没有留下。学者们虽然相信仍可能有个体存在,但其极少的数目及支离破碎的生存环境已不足以支撑这个物种继续存活。

猜你喜欢

捕虫哺育雏鸟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初夏
为什么说螳螂是“捕虫神刀手”
被“捧杀”的雏鸟
伟大的妈妈
老鼠
捕虫器发明记
鸟类的“亲子交流”机制
女孩子踏青好时光
池昌银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