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用菌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2022-10-09李良华
李良华
(商丘商贸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新的产业,自21世纪起,一直在我国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要适应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必须不断增加食用菌产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高效发展。
1 食用菌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前景
1.1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上讲,我国是第一个食用和发展食用菌的国家。蘑菇、木耳、金针菇等都属于食用菌。我国自唐代开始种植食用菌;北宋、南宋时期已有一定的规模,并在浙江大量种植;清代,由于长期的封闭,我国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在国外已经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既能提高蘑菇产量,又能增加蘑菇的营养价值,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的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
1.2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
食用菌是我国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当前的生物技术为基础,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坚持以经济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选择培养材料时,应突破传统的木质腐生菌和饲料腐生菌的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把废物的浪费降到最低限度。通过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可以使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多样化,使我国由单一的食用菌生产向多种菌类的综合生产转变,使各种栽培技术得以充分运用,从而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食用菌工业的迅速发展,部分相关企业得以稳步发展,把更多的菌类产品引进海外市场,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2 食用菌生产要点
2.1 菌种制作规范化
因为菌种的制作相对容易,所以许多农户都是自己在家里自己种,只需要一个接种箱,一个简陋的培养室就能完成,这样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菌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菌种污染,有的菌种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却被污染了,或者退化了。标准化生产菌种是获得高产、优质食用菌生产的根本,生产菌种必须标准化。一是母种、原种、栽培种的配比要合理,碳、氮比例要与培养菇种的需要相适应,而且各成分的比例要准确。二是消毒要彻底,消毒必须做到完全消毒,不能留下任何死角,每一批次的母种都要进行无菌化的无菌试验。三是必须在消毒的接种盒或消毒台中进行,操作要有标准。四是保持室内清洁,并有控制温度、通风的设备。标准化生产是确保优质菌种的重要环节。
2.2 基料配制精细化
栽培基质的调配是一项要求精确、精细的关键工序。大多数的种植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不同的配料,经过简单的搅拌后就开始包装,这样会导致营养物质的不“精”,“精”指的就是要把所有的材料都放进去,要精确地添加,要把主料的添加比例和辅料的添加比例精确,所有的材料都要按比例进行称量,做到配料的精确;“细”就是搅拌的时候要细心,要保证配料和辅料的比例要均匀。
2.3 病虫防控绿色化
食用菌在生产中难免会出现病虫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对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是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人员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人员要在防治害虫时,做到"绿色"防治。一是熟料种植,利用熟料种植,可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减少化学控制的危险性;二是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在门窗上铺上防虫网,在棚里挂上黄色的木板和诱虫装置,如发现有杂菌,用石灰粉覆盖,将其移出棚外,并在受污染的地方撒上石灰粉。三是采取生物药剂,在发生虫害较重的情况下,采取生物药剂,如 BT等。四是在有必要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一定要在休眠期喷洒低毒性农药。高度有毒的杀虫剂是不能用于食用菌生产的。
3 食用菌菌种选育方式
3.1 自然选育
由于天然选择方法简单,而且历史悠久,所以唐代就开始采用自然选择。此方法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农场主必须从全国范围内搜集各种菌种,对各种菌种进行分类,然后在各地进行生产实验,以保留优良的品种进行培育。其次,在栽培中,要想获得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必须在同一时间引入多种不同的菌种,然后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栽培、对比,根据不同的生长速度、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抗性,进行筛选,从而达到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证品质的目的。
3.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一种新的选育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改变其内部结构,使其产生大量的突变,从而使其总体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多种实验,筛选出了最优的菌株,可以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基因结构的改造,使其发生突变。
3.3 杂交育种
杂交也是通过改变其内部结构来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与突变育种相比,诱变育种主要改变菌种的核酸分子,而杂交育种主要改变菌种的染色体。由两个或多个菌株进行杂交,使其染色体发生变化或重组,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菌种。在进行杂交时,必须对其进行标记,对所有经过同族杂交的菌种,都可以进行营养缺陷类型的标记。对于异系杂交,可以将两个不同的单细胞分离体进行杂交,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培养,若有两个基因的组合,就说明这个品种可以进行成功的杂交,可以进行菌种的种植。综合结果,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将亲本的优势和缺陷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更好的菌种,从而大大提高食用菌的产量。
3.4 基因工程育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遗传工程的育种方法有五大类。
第一种是通过密度梯度和超速离心,将病毒中的 DNA和病毒载体分离出来,然后进行高效的酶处理,得到含有特殊基因的 DNA片段,并将其与黏稠的 DNA结合在一起。
第二种是通过基因改造,将细菌的质粒与基因结合,与 DNA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组。
第三种是载体转移,利用载体将繁殖体中的基因引入受体细胞,使其具有自愈的功能。
第四种是复制和表达,它是通过改变一个物种的基因,让该物种的基因不断地自我复制,从而让该物种的细胞具备了自身的遗传特征,从而获得了"工程菌"的称号。
第五种是筛选与繁育,因为分离纯化基因的难度很大,所以必须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严格筛选,选择最好的品种进行育种,从而有效地增加食用菌的产量。
总体而言,我国在食用菌的基因工程方面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建立起优良的遗传转化系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食用菌栽培料的研究与选择
4.1 加强工农业废料应用
根据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适宜用于工业废弃物的菌种有3种:香菇、平菇、草菇。就蘑菇而言,如果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就可以用废弃的边角木材进行种植。传统配方中,由于过分重视木材的利用,使得食用菌产业和国内的林业产生了矛盾,传统原料的大量消耗,造成了许多树木的毁坏。为了保护树木和生态环境,这种配料方法正在逐步被取代。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可以采用象草替代木材。象草一般是用杂木屑、象草粉、麦糠、细土、石膏、红糖等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后再加适量的水。此外,还可以使用农作物的秸秆。首先粉碎作物秸秆,粉碎为粉末,再将稻草粉倒入袋中,这样,袋中稻草粉的含量就会超过1/2。以秸秆为原料,种植蘑菇,既可提高香菇的产量,又可提高其品质。在蘑菇的种植中,通常采用稻壳来替代传统的棉子壳,将稻壳、豆渣、棉子壳混合在一起,加入清水,既可以提高蘑菇的产量,又可以提高农业废料的利用率。
4.2 应用食用菌下脚边料
在食用菌加工中,经过一定的加工后,还可以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材料。回收废品可有效地减少农户的生产成本,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生产上,蘑菇的废弃物通常被用作栽培材料。因为相关的废弃物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不能作为肥料和燃料。所以,许多农户都会选用蘑菇肥,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把蘑菇变成一种好的有机肥料,既可减轻杂菌污染,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挑选其他废品的时候,还要对工艺进行持续的研究,使辅助材料得到充分的改进,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4.3 食用菌栽培料的灭菌处理
种植材料在使用后,必须要进行消毒,防止菌种在生长的时候,有些微生物会影响到菌种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影响到食用菌的质量。在进行灭菌时,采用高温杀菌工艺是可行的。在高温下,病菌的蛋白会发生降解,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设备,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蒸汽灭菌、常压灭菌等,以此来达到杀菌的作用。
4.4 食用菌的接种
在进行食用菌的接种的时候,必须要在一个封闭的、不透光的地方,尽量地营造一个无菌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接种的安全。其次,必须严格控制接种箱。通常,接种箱是木制的,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安装一些玻璃,这样,工作人员才能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东西。同时,如果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也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个木制的玻璃接种箱,可以方便地在任何时候移动开关。至于接种箱的内部,也要保证无菌性和无毒性。无论在人工接种或接种器具操作时,均须彻底消毒,以防止病菌及微生物对其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在进行食用菌接种时,必须要对工作人员和仪器进行彻底的消毒,才能保证其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同时,接种也要在规定的时限之内进行,通常要在48小时之内完成。另外,在食用菌的培养液里面,实际的温度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食用菌的生长,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温度调整。
5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
5.1 周年栽培技术
根据周年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在培养原料的选择上,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杂菌对食用菌的污染,保证了培养料的安全。其次,在生产中应注意培养料的发酵工艺,避免培养料发生厌氧发酵,降低对生石灰的使用,避免培养料酸化。最后,在食用菌种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培养料的温度,使其温度不能高于40℃,并注意调节温室内的温度,避免温室内的温度过高。通过对不同发菌时间的控制,可以使培养料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在空气流通方面,必须时刻保持室内的通风,以减少温室内的湿度和气温的差别,确保蘑菇的生长。
5.2 仿野生栽培技术
仿野生栽培是指在野外或类似于野外的环境中,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在各种栽培管理环节中进行适当的人为干预,可以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内部成分的相互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从而实现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人工配料法和半保护性种植技术,既可充分发挥天然资源,又可采用人工辅助的方法来改善其品质。
5.3 液体菌种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依赖于固体菌种。与固态培养相比,液态菌种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在培养速度上,液态菌种可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促进菌丝的分化,从而促进菌体的生长。其次,液态菌种与固态培养相比,流动性大,易于分散,出芽率高。最后,可有效地减少固体培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可有效地降低接种作业的难度,减少人工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5.4 袋料开放式两步法栽培技术
袋料的开放分两个步骤,一是利用食用菌的菌丝,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酶,加快蘑菇中的分子结构的分解,并通过选择培养基来抑制细菌的生长,最后进行开放式接种,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第二个步骤为:首先,添加少量的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菌丝的数量优势,抑制细菌的繁殖。另外,这种方法一般都是用来种植蘑菇的,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基质,在不需要消毒的情况下,进行内部的节能改造,从而达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抵御病菌的能力。
6 结语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在经济价值方面,还是在人们的生活需要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必须加大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菌种的选择、栽培料的合理使用、栽培方式的运用等方面,不断地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水平,满足市场的需要,并有效地提高食用菌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