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与延伸

2022-10-09文并图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大学生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娘放学环节

文并图/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1.巴钰滢《百忧集行》

2021年夏,我带着相机回到我的故乡——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河南巩义山头村。我以一个归乡者的视角回望故乡,在创作中,我围绕着老家的窑洞和果园,以仍在劳作的舅舅付国飞为主要人物,将这片土地上不停绵延的时间留在影像中,并试图从中探寻乡土文化的发展道路。

站在故乡的黄土上,我与1200多年前的杜甫有着相似的情感。我引用杜甫《百忧集行》的题目,感怀同一片土地。

2.欧静诗《百年好合》

我从女性视角入手,瞄准了泉州传统婚俗中关于新娘的部分。在创作中,黑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浅层理解——“保护”。它像一层防护衣一样,罩住纯洁的新娘不受外界的伤害。所以,“黑纱”是严肃的,也是柔软的。第二层是“束缚”,它虽然是“防护衣”,但也是一层黑色的遮罩,遮住了新娘的脸部,也抹去了新娘作为独立个体的重要部分。

3.黄木《触角》

“触角”是我对城市化进程的比喻和想象。我的家乡天津,一座老工业城市,也曾是北方工业的重镇。天津郊区的废弃工厂是这座城市曾经辉煌的见证者,但在城市化的浪潮下,这些工厂被拆掉建成模式化的住宅,承接城市的外溢人口。城市的“触角”伸向了荒芜的远方,被遗忘的角落、破裂的墙壁、满是划痕与灰尘的镜子、自由而从容的人,是急速变化中得与失的碎片。

4.康家诚《盲点、流动》

《盲点、流动》是一个时长9分50秒的视听装置作品,是我在2021年12月用3天时间在成都府河、南河行走拍摄的照片,那时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能量不停地充斥着我的心,像河流一样古老而深邃。或是我身体里的记忆在流动、这里没有源头和终点,它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而时间,仿佛只是一个模拟的概念……

5.张晨《放学路上》

“放学路”是我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上学时每天都要走上几遍的路,这条路不长,800米左右,很直,一眼望到头。我熟悉这条路上的树,熟悉这路上散落的石子,还有偶尔落在电线杆上的鸟儿们……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发现变化巨大,我最熟悉的“放学路”也已经变得快要不认识了。

这次作品是采集大量照片后用拼贴的手法做成的一幅长卷图,“移步异景”的观看特点能够让我游观于画卷前时,仿佛真的走在儿时的放学路上。在作品的制作上,我故意保留了拼贴的痕迹,并且降低每张图片的透明度,使画面呈现出“虚”的感觉,试图去追寻那深深浅浅的童年记忆,以及我来时的路……

6.童丹《造像》

作品灵感源于一次硬盘损坏后的关于摄影本源性的思考。如今,影像的自主性和脆弱性,存在于影像工程线上的每一个环节——拍摄、存储和传播,所以我模拟图像在电脑里的命名方式,命名《造像Ⅲ》中每一幅作品,例如13C4A4178.cr2,以提醒人们注意当今数字图像的构建、传播和查看方式。“造像”,是一语双关,一是在中文发音上与“照相”相似,词意不同,以此提醒大众关注、思考拍照这个行为本身;二是我认为数字化影像的产生中存在三层造像。

一层造像是在拍摄环节,这是人作为主体的造像,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发现从众拍摄行为,在这一环节出现同质性趋向,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二层造像是在存储环节,当影像数字化后存储于数字设备上,计算机将进行一次造像,其中涉及的便是影像脆弱性问题。在这一环节我与计算机进行合作,产出作品《造像Ⅱ》;三层造像则是在解读环节,不同的解读所造的“像”自然也不同,在《造像Ⅲ》中我将所有取景器内图像替换,将个体理解也就是“像”可视化。这一系列作品便是在尝试模拟这类影像的构建过程。

7.赵之铭《美好时代》

《美好时代》是我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杭州钱塘江边拍摄的系列作品。我在钱塘江边长大,在这里拍照,对我而言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钱塘江边形形色色的人吸引着我,他们是时代的一部分,而我的工作是将他们变为时代的代表。在拍摄肖像照片前,我会先征得拍摄对象的同意。拍摄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听拍摄对象讲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的照片从猜想和侵入转向平等交流。

我拍摄的人中不乏本身喜爱拍照的人,有一些甚至是专业的。比如一对在江边草坪上露营的情侣,女生在一家人像摄影机构工作。她直视相机的勇敢、自信却平静的眼神打动了我。我的眼睛被取景框中的她牢牢吸引,甚至都来不及关注画面的其他部分。这张照片,或者说拍摄的过程让我确信自信的美,且这种美是可以通过肖像照片来传达的。

猜你喜欢

新娘放学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放学歌
新娘,你很帅
扮新娘
幸福的“围头新娘”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笑熬 完美新娘等